斯诺先生简介(斯诺先生图片大全)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23 20:04:44 浏览
1、斯诺先生图片大全

1975年10月,在北京“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40周年展览”上,人们注意到有一顶极普通军帽陈列。这顶红军灰色八角帽正面缀有一颗红色五角星,帽口周长57厘米,布料已褪色,但因为它见证了那段艰苦的岁月,也承载着美国友人斯诺与的情谊,所以又有特殊的意义。1936年6月.斯诺与美国医生马海德来到当时中共中央所在地陕西保安(今志丹县),采访。一天,斯诺看到神采奕奕地站在窑洞前,就想为他拍一张照片。当时穿着很随意,没有戴帽子。斯诺为了感觉正式些,就请求戴上军帽。说:“我的军帽多日不戴,不知放到哪里去了。”据与斯诺一同走进陕北根据地的美国医生马海德回忆:当时的头发很长,可他又不肯戴帽子。斯诺坚决要求他戴上一顶帽子,他说没有。斯诺就把自己的帽子摘下来,戴到头上瞬间按下快门,拍摄出下面这张载入史册的照片。拍完照片后,斯诺就把那顶红星八角帽珍藏起来,留作纪念。斯诺离开陕北返回北平后,立即写出一系列苏区和红军的报导,送给英美各国报纸发表。这些报道又迅速用电讯传回中国,在很多报纸上刊登出来。斯诺把他同的长篇谈话全文连问情况综述交给《密勒氏评论报》发表,并配发了全副红军戎装的大幅照片,立刻轰动了世界。1937年5月,斯诺的夫人海伦访问延安时,把这张照片拿给看。端详着照片,面带笑容地说:“没想到,我看起来还挺精神咧!”海伦说:“你的这张照片拍得真好!我丈夫说,这是他的得意之作。它在报刊上一发表,就吓坏了蒋介石,轰动了全世界。”接着说:“哦,没想到我的照片会有这么大的威力。斯诺先生让世人看到我们共产d人和红军并不是红毛绿眼睛、杀人放火的“土匪’,我们感谢他!”以后离开中国的几十年里,斯诺一直珍藏着他为拍摄的这张全副戎装照片和红军送给他的那顶八角红军帽。为此他特制了一个精致的帽盒。精心保护着这顶军帽,倾注了斯诺对和中国人民难以言表的真挚感情。1972年,斯诺逝世,帽子由他的夫人洛伊斯.惠勒.斯诺继续珍藏。在长征胜利40周年前夕,斯诺夫人为了表达对中国人民的友谊,决定将这顶帽子回赠给中国人民。1975年10月4日,她来到中国,把这顶八角帽交给了斯诺生前的好友。又将它转交给国家文物局。同年,这顶帽子由国家文物局移交给了中国革命博物馆…素材源自:《长征文物背后的故事》

2、斯诺先生新视频

1944年,一名身着八路军制服洋面孔,嘴里叼着烟,一只手拿着马鞭子面向镜头。另一只手带着一枚戒指十分耀眼与脚上的草鞋形成了强烈地违和感。其实这并不是一名八路军战士,而是一名延安考察团的外国记者,在八路军根据地时身着八路军的服饰进行拍照留念。这名记者名叫爱波斯坦,出生在一个犹太家庭,两岁时跟谁父母来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爱波斯坦第一时间向世界发布通稿,传达事情真相。随后爱波斯坦在抗日战争的前线成为了一名战地记者,他冒着枪林弹雨,穿梭于各个战场,向世界揭露日军在华的真实暴行并报道了大量中国军民反抗侵略的英勇事迹。1933年,爱波斯坦结识了斯诺先生,从斯诺先生那里了解了延安的很多真实情况。从那以后,爱波斯坦便对这个一直被曲解的地方产生了向往。终于在1944年5月,爱波斯坦如愿以偿的以美合众社记者的身份参加外国记者团,一路转折到达八路军根据地,后突破层层封锁到达延安,这张照片就是在途径晋西北根据地考察时拍摄的。在延安的实地采访和观察中,爱波斯坦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他曾这样写到:“在中国其它地方,老百姓一见大兵就躲开,而这里却主动给战士们送热水,还帮着照顾马匹。他们对待战士们就像对待出门在外的自家人。”在与妻子的信中爱波斯坦依然毫不吝啬的赞美道:“这个边区像一个小规模的伟大国家……他们代表中国,他们代表未来……我已经实实在在地深信延安是中国未来的缩影,在下一个十年里将证明这一点。”值得一提的是,延安第一条面向全世界的英文通讯在1944年9月1日发布,而这条通讯就是爱波斯坦的改写的。1945年,爱波斯坦为了摆脱国统区对外国记者团真实报道的干扰,只得赴美书写并整理在延安的所见所闻,在美的爱波斯坦还把《黄河大合唱》翻译成英文传唱。1951年,爱波斯坦先生应邀前往中国,六年后,这名满怀中国心的国际主义战士,终于如愿以偿的加入了他心心牵挂的国家。#斯诺先生简介#

3、斯诺先生记者

1936年,美国记者斯诺看到孤身一人从石窑洞走出来。他满脸疑惑地走上前询问:“蒋委员长要用24万大洋买你的人头,你却不用保卫在这里散步?”1936年红军长征结束,共产d的主力军到达陕北,为了打倒日本侵略军,共产d希望能全民族统一战线,尤其是同国民d停止内战统一抗日。同年埃德加·斯诺,也追随着中共的脚步来到延安,斯诺虽然是美国人,却十分热爱中国,在1928年后往返中国数次,还曾在燕京大学任职,他还让他的妻子将他的骨灰,撒一半在中国。1937年,日本七七事变时,斯诺还曾在媒体会上,怒骂日本人的无耻行径。斯诺得知中共在延安,不顾国民d派的一些成员的反对,执意要去找等一些共产d。斯诺怀着激动的心情,来到了共产d住的窑洞,他见到的第一印象,不是很有的气派,而是他一身补丁打补丁的衣服。斯诺在跟聊了几天后开玩笑地问他:“先生,我想共产d没到这种困难的地步吧,怎么你们的衣服都不弄件好的。”“战争时期,衣服干净整洁就行了,咱们共产d从农民中来,我们的家人过着什么样的日子,我们也要过着一样的日子,拿着钱多给战士们买些食物,买些武器,这些比什么都强。”笑笑说。除了以外,斯诺见到的所有,几乎都是粗布麻衣,吃着简餐,油灯到了晚上都舍不得多点,穿着面已经发白的鞋子,穿着腋下已经磨破了的毛衣。他跟着他们一起生活的日子,即使在斯诺晚年回想起来,还是觉得条件艰苦,虽然生活苦,但是共产d人的心里敞亮。他们对着对方脱线的衣服,时不时开两句玩笑 望着升起的太阳就着稀饭汤,他们一点也不会觉得自己苦,只是想着什么时候能把日本人赶出去,能把老百姓解放出来。相比于熟识后的自在,在初见时,斯诺很是紧张,共产d被宣传得像一只茹毛饮血的怪物,带领怪物向前的自然更是杀人不见血。但比他想象得要平易近人的多,他得知斯诺来意之后,他亲切的同斯诺握了握手,还向斯诺介绍了各位等人,他们也都同斯诺亲切地握手。听到他要来采访还说:“你可不要胡写一通啊,我们的国际形象可就靠你了。”笑着怼了一下,把斯诺领到那间自己的窑洞里。斯诺发现共产d的领头人即使在住家方面,也没有对自己给任何好处的,一张极小的硬板床,书桌上堆满了成堆的破旧的书籍。令斯诺感到惊讶的是,除了政治方面的书,还有很多外国书籍,他把自己写的诗拿出来给斯诺看,两个人就坐在一张桌腿垫满了东西的桌子上,聊到大半夜。的勤奋也令斯诺万分敬佩,他一天要工作到十二小时以上,即使这样他还会每天抽出一些时间来阅读,斯诺要采访,他便再压缩自己的睡眠时间。有一日要外出跟人商谈,寻找国共合作的新方向,路上偶然间遇到同样要外出的斯诺,他欣然邀请斯诺一起前往,斯诺看到只身一人吓得连忙用自己挡住了他。“蒋委员长要用24万大洋买你的人头,你却不用保卫在这里散步?”斯诺眼神里写满了荒唐。摆摆手说:“老蒋也不是傻子,现在国难当头是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国共两d合作,全国人民一起合作,才能获得大的利益,他现在死咬着不松口,也不过是想从我这里多捞点好处罢了,杀了我,他可不能如愿。”斯诺从延安回来,立刻编撰了《红星照耀中国》并出版,这本书写了从1936年6月到1936年10月在延安革命战士的生活,他用精彩的文字详细描写了共产d人的精神,粉碎了外界对共产d人的邪恶滤镜。这本书使得很多有识之士,了解到中国共产d,有许多人甚至受到感召来到中国,为中国革命事业献出自己的力量。1936年12月,张学良,杨虎城扣留了来陕的蒋介石,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了。带人同张学良谈判,促使两方和平解决了这次西安事变,国共两d也终于开始了合作抗日。

4、斯诺先生放下偏见

解放后,埃德加·斯诺又来采访了一次毛主席。谈话中,毛主席突然说:“我这个人,是和尚打伞,无法无天。”来表达自己一生的造反精神。经过翻译之后,谁也不知道斯诺先生怎么理解的。反正,等斯诺写完英文报道,英文报道又被翻译回中国,就变成了:"说他就像一个孤独的行脚僧,一个人打着破伞在雨中走着。"竟然,有一种奇异的,合乎事实的浪漫。

5、斯诺先生新照片

1960年10月,24年后的重逢因为和红色中国关系密切,斯诺先生在美国遭受麦卡锡主义的迫害。1959年,被迫举家移居瑞士日内瓦,但他仍然关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1960年6月,他又来到北京,见到了等。他来到北京大学(1952年院系调整时,北大搬到了未名湖畔原燕京大学的校址),会见了师生和当年友人,访问进行了5个月。当时正是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离1962年的七千人大会还有两年。就是在那次大会上两位高因为理念差异产生了矛盾。

6、斯诺先生通俗易懂

红军小战士王东平的传奇人生(二):1936年6月的一天,月娃子正在晾衣服,突然看到院子里来了一个黄头发蓝眼睛的大个子,从没见过外国人的他吓了一大跳,远远地躲在一边好奇地打量。过了几天,他才知道这个大个子是从美国来的记者,叫斯诺。首长把他叫到身边,交给他一项重要任务:负责斯诺的起居生活。副主席叮嘱他:“小鬼,斯诺先生是外国记者,是咱们中国人民的朋友,你要好好照顾他,要热情诚恳耐心,还要守纪律……”刚开始他听不懂斯诺的讲话,两人只好靠打手势交流。斯诺是个大个子,睡在床上时,脚老伸在床外,只好屈着腿睡。月娃子跑了大半天,为斯诺扛来一个床板,给斯诺支成大床铺。斯诺拉着月娃子的手,一连说了几个“0K”和“谢谢”!时间一长,月娃子与斯诺混熟了,他便经常与这个汉语讲得不怎么样的外国人拉家常,斯诺用不太流利的中国话讲外国笑话, 常常逗得他前俯后仰。一天,斯诺抽烟时不小心把毛毯烧了个洞,月娃子就带着斯诺去找,邓大姐热情地为斯诺补好了毛毯。平时,斯诺每次釆访回来,月娃子都会迎上去为他提拿东西,端茶倒水,颇得斯诺的喜爱。在陕北,斯诺多次找采访,在交谈中,斯诺有时提出的问题十分尖锐,但从不回避事实,都一一认真作答。有时他们为了某个问题争论得面红耳赤。月娃子进屋倒水时,碰到他们激烈地进行辩论,见他进来,两人相视哈哈大笑,笑得月娃子莫名其妙。有时月娃子站在旁边似懂非懂地听他们议论。谈到兴头时,还偶尔问一下月娃子: “小鬼,你看我说得对吗? ”斯诺对渊博的知识十分钦佩,每次采访回到住处,总是竖起大拇指对月娃子说:“毛,这个! ”根据地的生活相当清苦,斯诺受到了特殊的照顾,也只能吃到小米饭加两个菜。吃饭时,斯诺经常到其他首长那里转转,看到共产d的高级干部吃住竟是那样艰苦,但斗志是那样的高昂,他经常感动得流泪。在他的报道里,红军的生活是困苦的,纪律是严明的,队伍是伟大的。斯诺经常把菜让给月娃子,月娃子说啥也不要,说这是纪律! 一听是纪律,斯诺就只好点点头,不再坚持。有一次,斯诺从博古那里要来一些面粉、糖和几个鸡蛋,还临时找来一个铁盒子作烘箱,自己动手要做西餐。月娃子在一旁为斯诺打下手,帮着烧火,好奇地看着斯诺忙前忙后做西餐。但斯诺的烤蛋糕技术很一般,结果,蛋糕的底层烤成了黑糊糊的焦炭,顶上仍是粘稠的面浆,大伙儿都乐了,笑得斯诺两肩一耸、两手一摊,一副窘相。在釆访的日子里,斯诺与红军首长和战士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转眼四个月过去了,1936年10月的一天,月娃子正在忙着手中的活儿,斯诺把他叫到跟前说:“山西娃娃,我要走了,给你照张像吧! ”从没照过像的月娃子,一听说照像,高兴得直跳。他虽然负责斯诺的生活起居,看到相机也挺眼热,但从没有提过让斯诺为他照张像。月蛙子赶忙整一整肥大的军装,拉正武装带,笑嘻嘻地把头一歪,只听见“喀嚓”一声,照好了。照完像的第二天,月娃子为斯诺收拾好行李,含泪与斯诺依依惜别。临行时,斯诺紧握着月娃子的小手说:“我爱中国,我爱你们,我还会再来的,谢谢你这些天对我的照顾。”月娃子双眼含泪使劲地点点头。

7、斯诺先生是怎么去世的

淘书小记(428)《斯诺眼中的中国》斯诺 (中国学术出版社1982年出版)作者介绍:洛伊斯·惠勒·斯诺(Lois Wheeler Snow),1922年出生于加利福利亚州斯托克顿市,美国女演员,美国著名记者、作家埃德加·斯诺(Edgar Snow)第二任妻子。斯诺先生去世后,洛伊斯·惠勒整理了斯诺诸多著作,于1981年写成了本书。本书通过美国著名记者、作家埃德加·斯诺的眼和笔,生动而真实地纪录了中国重要历史阶段,是人类历史丰富而灿烂的精华。其文字部分多摘自斯诺的书、信、日记和报导,并有自20年代到1949年珍贵照片400余幅,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