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候知识简介(介绍物候的基本知识)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23 21:10:13 浏览
1、介绍物候的基本知识

【郭文斌说二十四节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二十四节气”是我国黄河中下游地区人们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根据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际气象界,它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可以说,“二十四节气”就是黄河文化的核心。如何了解和继承这一科学文化遗产?我们特别邀请宁夏作协主席郭文斌,围绕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和大寒二十四节气,进行解读,重温人与天地万物感应共鸣的古典时光。#物候知识简介#

2、农村物候知识大全

春秋战国到秦汉时代,人们对自然界逐渐形成了四种认识。人们认识到:自然界的运动是周而复始的循环。这种循环有小尺度的,如日夜一周。也有大尺度的,如十二岁大周天是对土星公转周期的认识。这种认识的来源一是天文、气象知识,一是对生物、主要是植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观察。当然,人们也从社会方面取得这种认识。虽然战国诸子大多认为古今不同,但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社会生活,是年复一年的春种秋收,世代相传的君子对小人的统治。虽然君主总是在变,但社会的结构、统治的方式却很少改变,至少古人没有感觉到有什么根本变化。即使变化,也不过是一种循环。人们认识到:气是物相互联系的中介和构成形体的质料。人由视觉看到了自然界的云气,就把状态与此相同的东西都叫做气。人和动物也都有气。当停止呼吸时,生命也就终结了,所以认为人体充满了气。视觉以外,人们还凭触觉感到物的作用,而这种感受同视觉看到的气有联系。如烹煮食物,人们看到热气腾腾,也感到了热。这样,人们就用可见的去说明不可见的,把那种虽看不见但可感到的作用也叫做气。进而,又把气和声、味等联系起来,认为这些现象也是由气来传递的某物的作用。由此再推广一步,人们就形成了这样一种观念:每个物都有自己的气。它们凭着这种气在表现着自己,和他物发生着作用。反过来,那发生相互作用的物之间也是由气(而且往往是由于物与物同气)在作着中介,如声比则应,气同则会,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显然,物既然通过气的发出表现自己,人们当然也可通过对气的感受来推知物的内部状态。把人体作为认识对象,就可以通过他表现出来的气来推知他的健康状况。这是中医诊病的理论基础。除疾病外,人的内在状态还有可被感知的方面,如髙兴、发怒、悲哀等感情变化,甚至勇敢、怯懦、豪爽、狭隘等性格特征也往往能被感知,并对他人发生作用。人们也把这种表现叫做气。在这里,人与人相互联系的中介和规则也遵循着物与物相互联系的规则。正因为如此,人们才能由同气相求出发,推出或接受天人感应。因为这也不过是由气作中介的相互作用罢了。由于神和气的密切联系,也有人把神,包括人用于处事的原则,如道,也作为气。这种认识上的分歧,在南北朝时形神关系的大讨论中逐步得到了澄清。人的理性思维及其结果:思想,意向等不同于他的感性活动,这正是古人修身的一条基本根据。孟子说,人们不仅应努力用理性控制欲望,而且应节制感情,这不仅是道德要求,也于健康有益。人们还发现,一个生物,死后就朽败,大部分形体不见了,它到哪里去了呢?特别是草木,焚烧的时候,眼看着大半成了烟雾,也就是成了气。那么,它们的形体也是气组成的。人们认识到:气分阴阳。阴阳二气起初可能与别的气处于并列的地位,后来才成为对气的一般概括。不少研究者指出,阴阳与日月及其有关的自然现象有关,动、静等一类性质也归于阴阳。更进一步,则把与此有关的生物等等也归入这两类。当然,越推演,其归类也就越牵强了。人们认识到:气不停地运动。人们在实践中发现某种季节有什么天象、物候,反过来,人们就用天象、物候来掌握季节。这就给人造成了这样的印象:似乎不是季节(天体运动的结果)造成了天象、物候,而是天象、物候决定着相应的季节。人们发现了四时之气不同,反过来,就认为是气的不同决定了四季。四季循环不已,昼夜不停交替,因此,气也在不停运动。人道本于天道。人们研究天道,是为了安排人事。由于气的运行决定着各种气象、物候,也就决定着植物的生长发育。因而也就决定着农业生产的安排。农业生产是人事,因而气的运行也决定着人事。人事中有政治活动,因而气的运行也决定着政治治乱,甚至国家兴衰,朝代更替。

3、关于物候知识的古诗词

今日夏至,给孩子科普一下夏至知识,顺带读几首关于夏至的诗。起源是二十四节气的第10个节气。于公历6月21~22日交节。此时,北半球各地的白昼时间达到全年长。气候特点暴雨、梅雨天气,高温,潮湿物候现象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农事活动夏至不锄根边草,如同养下毒蛇咬。夏至歌夏至后一九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吃茶如蜜汁;四九三十六,争向路头宿;五九四十五,树头秋叶舞;六九五十四,乘凉不入寺;七九六十三,入眠寻被单;八九七十二,被单添夹被;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擊。__.、. _.、...... .

4、物候知识有哪些

真是涨知识了!有一张二十四节气表图,没有比这更全更好的了,“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是上古先民顺应农时,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二十四节气蕴含着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孩子的家长,把此图保存下来,平时抽空给孩子看一看,不能让孩子忘了我们中国的这些传统节气,值得收藏学习!

5、物候知识大全集

晚上好 我先發明天的了立秋的三個物候分別是:一候涼風至,秋風送爽,清晨和傍晚特別明顯,這和夏天的悶熱確實有所區別;二候白露生:在北國大地的黃河流域,清晨有霧,產生點點白露;三候寒蟬鳴:此時陽氣盛極而衰,寒蟬感覺到陰氣孳生而鳴叫,聲音比夏蟬來得悠長淒清。立秋冷知識根據歷史記載,宋朝的時候,每逢立秋這一天,宮人要把栽種在盆裏的梧桐樹搬到室內,如果秋風吹入殿內,梧桐應聲落下一兩片葉子,太史官便記錄下來,表示秋天到了,真正因應了『一葉知秋』。24節氣是祖先的智慧結晶,商朝初只有4個,周朝時增加為8個,《呂氏春秋》中首先看到『立秋』,漢武帝時期的《太初曆》,正式記載24節氣。此外,商朝甲骨文中的秋字,像是一隻藏身在洞穴裡的蟋蟀,可見天氣轉涼,連小昆蟲也發現期間變化,古人從造字中表現出大自然的奧妙,真是生動有趣。

6、物候知识大全及答案

促进弹性大豆种植:改良适应的气候智能实践摘要:大豆种植对全球粮食安全至关重要,在农业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不断变化的气候模式给大豆生产带来了挑战,需要采用气候智能型做法。本文旨在通过实施气候智能实践来促进弹性大豆种植的重要性,以提高适应性和生产力。它审查了关键战略,如作物多样化、精准农业、改良水资源管理和先进技术的利用,以减轻气候风险和优化大豆生产。一、介绍:大豆(Glycine max)是一种主要的油籽作物,是全球蛋白质、油和动物饲料的宝贵来源。然而,大豆种植的可持续性和生产力日益受到气候变化的威胁。气温上升、降雨模式不稳定、病虫害给全世界的大豆种植者带来了重大挑战。为大豆生产的持续成功,必须采用气候智能型做法,增强抵御能力并改进适应战略。二、气候变化对大豆种植的影响:2.1 温度和物候变化:气温升高会影响大豆的生长发育,改变物候阶段并降低产量潜力。早熟会导致种子重量减少和质量下降。2.2 水资源供应和干旱胁迫:不稳定的降雨模式和长时间的干旱期严重影响了大豆产量。关键生长阶段的干旱胁迫会导致生长迟缓,豆荚形成减少,终降低种子产量。2.3 病虫害:气候变化会破坏病虫害动态,导致虫害和作物受损增加。气温升高会促进害虫的繁殖,改变疾病的地理分布,进一步挑战大豆生产。三、弹性大豆种植的气候智能实践:3.1 作物多样化:通过纳入覆盖作物或间作使种植系统多样化,可以增强土壤健康,增加养分循环,并抑制病虫害。这些做法促进了长期可持续性,降低了气候风险,提高了作物的整体生产力。3.2 精准农业:利用精准农业技术,如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制图和可变速率技术,可以作出针对具体地点的管理决策。精准农业优化了资源配置,提高了投入效率,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同时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气候条件。3.3 改良水资源管理:实施有效的灌溉技术,如滴灌和湿度传感器,可以大限度地减少水的浪费,并在关键的生长阶段获得足够的水分。此外,覆盖和保护性耕作等保护措施可以帮助保持土壤水分并减少蒸发。3.4 采用先进技术:利用基因组选择、气候建模和高通量表型等技术,可以帮助培育具有气候适应力的大豆品种。这些先进的工具有助于开发具有更高耐旱性、抗病性和增强对不断变化的气候条件的适应能力的品种。四、政策支持和扩展服务:政府和农业机构在促进气候智能型大豆实践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提供财政激励、研究资金和推广服务可以鼓励农民采用可持续做法并促进知识转移。政策制定者、研究人员、农民和行业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对于成功实施至关重要。五、结论:通过气候智能实践促进有弹性的大豆种植对于克服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和可持续的大豆生产至关重要。通过使种植系统多样化、采用精准农业、改良水资源管理和采用先进技术,农民可以增强适应能力并提高生产力。政策制定者、研究人员和农民必须合作发展,并实施优先考虑大豆种植气候适应能力的战略。这包括提供政策支持、财政激励和推广服务,以促进采用气候智能型做法。此外,投资于研发以培育专为适应不断变化的气候条件而量身定制的大豆品种至关重要。通过使用基因组选择和气候建模等先进技术,科学家可以识别与耐旱性、抗病性和其他理想性状相关的基因。然后,这些知识可用于开发新的大豆品种,以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除了技术进步,农民还可以从知识共享平台和培训计划中受益。推广服务应侧重于教育农民了解气候智能型做法,包括实施作物多样化、精准农业技术和高效水资源管理。农民需要具备必要的技能和信息,以做出明智的决定,并在他们的农场成功实施这些做法。归根结底,促进有弹性的大豆种植需要一种将科学研究、政策支持和农民参与相结合的整体方法。通过采用气候智能型做法,农民可以减轻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提高对极端天气事件的抵御能力,并提高大豆的生产力和盈利能力。各级利益相关者,包括政府、农业机构、研究人员、农民和行业代表,必须合作并优先实施大豆种植中的气候智能型做法。通过这样做,我们可以保护大豆生产,为全球粮食安全做出贡献,并在气候变化面前建立可持续的农业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