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恢简介(王恢之死)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24 09:17:54 浏览
1、王恢之死

能把天下羊毛薅得一干二净却能成就千古一帝的奇男子,唯有汉武帝和乾隆帝。汉武帝吸贫民的血,但也不忘打击了天下一切既得利益阶层,将贫富悬殊变成贫贫相怜,横扫了整个王侯将相、富豪、黑社会大佬、高利贷巨头、大工商业主们的群体;对外,大面积的消灭了一切对汉民族生存构成挑战的敌对有生力量。一个盐铁改革,剥夺了大富绅、高利贷、豪强们的生计。一个算緍政策来补刀(让富人申报财产,再以追查隐瞒为由没收他们全部财产),没收了上述一切人等的田宅、现金和奴隶,让他们连老本也吃不成。一个酎金事件,削夺了106个侯爵的待遇。武帝的折腾,是对各类官僚、既得利益者的折腾。再加上无休止的清洗、杀戮,汉武帝一朝,先后当过宰相的只有公孙弘一人善终,还主要是靠年事已高,去世得早。公孙敖、公孙贺、赵破奴等几乎全部杀光,路博德算是侥幸在迫害前去世。张骞、王恢、赵弟等劳苦功高之辈,也被削去爵位和待遇。身边的佞臣,韩嫣、李延年之流也多被灭族。重用的酷吏,张汤、王温舒、义纵、宁成他们终在汉武帝手里全部死光,有的整家杀掉,活下来的只有杜周。后他的目光瞄向了匈奴。实际上匈奴也是被忽略的强大。白登之围冒顿集结了四十万骑兵包围刘邦,实际上这是人类历史上大的一次骑兵集结。铁木真到死也没有凑齐过15万骑兵,还没到冒顿的一半。在冒顿单于统一匈奴之前,这个民族有几十个部落。七国打败的匈奴只是一个匈奴部落而已,当时匈奴还没统一呢,怎么击败匈奴帝国?匈奴是在楚汉之争期间完成统一的,和刘邦的那次战争算是他们的开国第一战,这也是北部草原第一次出现了一个统一的帝国。所以汉武帝只有两个选择:一,跟大宋一样被赶下海;二,用尽全力打败对手。和平很重要,但是只有打来的和平才重要!不玩命,盛世个毛毛盛!汉武帝都玩命打败当时世界上强大的对手了,肯定会有很大的损耗,也会被无知的后人埋怨!但是一个民族的希望就是这样打出来的!和平是你踩在对手的头骨上才有资格享用的!

2、王恢论战

公元前133年6月,匈奴军臣单于率领10万大军前去抢劫西汉的马邑城,大军穿过武州要塞刚刚踏足朔州盆地时,却只见到处散养的牛羊,不见一个人影,情形与以往大不一样。军臣单于慌了:难道这里有阴谋?没错,这就是年轻的汉武帝刘彻精心布下的一个诱敌深入,关门打狗的局。计划的提出者是时任大行令王恢,他是坚定的主战派。汉武帝即位之初,匈奴提出继续和亲,王恢就极力主张与匈奴展开军事较量,一雪前耻。这其实很符合刘彻的心思。虽然终止和亲的提议终被否决,但是军事较量的机会很快就来了。马邑有个叫聂壹的商人,长年来往与汉匈两地,做着互通有无的生意,家底丰厚。但他是一个爱国的商人,对匈奴烧杀抢掠的行径深恶痛绝。在一次出塞经商时,聂壹特地拜见了军臣单于,“密谋”合伙拿下马邑城,聂壹愿意为内应。马邑是一个十分富有的城市,军臣单于听了之后大喜过望,以为可以发一笔横财了,于是决定亲率10万大军前去。但是,大喜过望的不仅仅是军臣单于。聂壹很快就把匈奴的行动计划告知了大行令王恢,紧接着王恢就上报了汉武帝。在匈奴的淫威下,西汉王朝苟且偷安了几十年,当汉武帝说出这一计划时,满朝文武都感觉骇人听闻:匈奴这么厉害,我们能打的过吗?特别是御史大夫韩安国,更是深知匈奴人的厉害,坚决反对出兵。“难道我们就永远任人宰割下去?送女人,送财物,何时是个头?大汉的颜面何在?”汉武帝的话句句戳人心坎,谁也回答不上来。若不出兵,汉朝将永无出头之日,年轻的汉武帝刘彻深谙这个道理。后汉武帝拍板:出兵。元光二年,也就是公元前133年农历六月,汉武帝调遣精兵32万,令韩安国为主帅,骁骑将军李广、轻车将军公孙贺率主力部队埋伏在马邑附近的山谷中,静等匈奴军队进入包围圈。马邑四周大山连绵,一旦匈奴大军进入马邑所在的朔州盆地,埋伏在周边山谷的汉军中的一支,会立即封住谷口,切断匈奴人的归路,同时其他方向的伏兵立即冲杀,从而形成关门打狗之势。军臣单于及其10万骑兵将要面对的,将是一个被重兵重重包围的局面。匈奴军队无路可逃,就会成为瓮中之整,朔州盆地将会成为埋葬匈奴的天然墓葬场。另外,汉武帝还派王恢与材官将军李息率3万多人出高柳城(今山本阳高),准备从侧翼截击匈奴的后续辎重部队。这个歼敌计划胃口很大,如果成功,那么连同军臣单于在内的匈奴生力军就会被一网打尽。眼看就要改写历史的战争剧本却没有演下去,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且说军臣单于带领10万大军浩浩荡荡来到武州(今山左云)要塞,大摇大摆地从要塞汉军面前走过,汉军都龟缩在里面,大门紧闭,唯恐匈奴打过来,哪敢还出来应战,这个状态,匈奴人早就习惯了。穿过武州要塞,先头部队很快就进入了朔州盆地,一切都太顺利了,水草丰茂的朔州盆地上,到处都是散养的牛羊,连一个人影都没有看到。久经沙场的军臣单于感觉很不正常,立即叫停了大军,派人前去搜寻了一个舌头,于是汉军的计划暴露了,军臣单于着实吓了一大跳,不禁倒吸了一口冷气,急忙下令撤军。韩安国等人埋伏了半天,也没有等到匈奴大军。而王恢和李息早已率领3万大军前出高柳城,没有截击到匈奴的辎重部队,却等来了撤退的10万匈奴主力部队,自知敌不过,只好眼睁睁的看着他们撤退了。精心布置的开锣大戏,结果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32万大军成为摆设。大汉朝这位青年天子心中的恼怒无以复加,把放走敌人的王恢下狱,后来王恢在狱中自杀谢罪。@汗青长河汉武帝的谋战——马邑之谋,无功而返。在此,笔者想表达几个观点:一是马邑失利的重要原因在于泄密,不仅仅是匈奴抓的那个舌头,更重要的是连马邑周围的百姓都知道此地要打仗了,能不跑吗?牛羊也不管了,命要紧。以至于被臣单于发现了端倪。曾国藩说过:“谋不可众,利不可独”,讲得就是谋划阶段保密工作的重要性。二是王恢没有充分领会汉武帝的意图,他虽然是主战派,也是马邑之谋的主要推动者,但他没有明白这场战斗对汉武帝的重要性,刘彻就是要通过马邑之战向世人表明自己对匈奴的态度,一定要有战果。而可以与匈奴接触的就是王恢,他却无动于衷。兵力悬殊是客观条件,如果他血性一点,冲上去死死咬住军臣单于,或许能等到其他大军前来,即便全军覆没,也打出了汉军的威风,这才是汉武帝想要看到的。三是汉朝被匈奴欺负了几十年,现有的将领思想都已经固化了,不敢打、不想打,是大多数将领的真实想法。因此,在当时的情况下,只有培养新的将领,才能在将来对匈奴作战中有胜算。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卫青、霍去病等青年将领才会横空出世,终彻底打败匈奴,才会叫响:“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时代强音。#王恢简介#

3、王恢死因

看到今日美国那么嚣张霸凌,汉武帝很感慨:这不就是当年我反击的匈奴吗?西汉前期在东亚与中亚,完全苏联解体后美国在世界的存在,不,还要更猛些,因为老美毕竟有俄罗斯伊朗们时不时对着干一下,匈奴谁敢?大汉帝国?实话实讲,从我太爷爷刘邦白登被围算起就怂了,靠定期送钱送物送女人的屈辱和亲,来换取随时被匈奴践踏的和平,直到67年后,才由我粉碎了这一霸凌。由此你们应该能看出,当年我马邑之谋亮剑匈奴有多么不易了吧。我知道,很多人提到我反击匈奴,肯定成绩同时,都不忘强调一下,有了汉初休养生息,尤文景之治让国家发展了富裕了,才让我能够反击匈奴,却几乎没有人注意到,我的亮剑有多么难能可贵。这么说吧,我这一生被低估的,就是反击匈奴的亮剑精神。不错,汉初休养生息把剑磨得很锋利,但面对那时“美国”,尤长期恐匈症下,光有这还远远不够,关键要敢于扬眉剑出鞘,否则一切都是空谈,因为心魔是难解开的。好吧,为了客观评价,我也就打开窗户说亮话吧,对先人不敬也就不敬了。如果讲高祖吕后时王朝初建,想反击匈奴确实困难,那么文景之治,尤景帝那会儿已然可以了。爷爷文帝时,官方养马就有30万匹,一人两马来算,都能组成15万骑兵。所以有一年匈奴大举入侵时,帝国10万骑兵守长安外,还能再遣五将军、大发车骑赴前线抗敌,没说具体数字,好几万总该有吧。这么两相一加,您看有多少骑兵了。要知道我与匈奴漠北大决战时,总共也不过派了10万骑兵呀。再看老爸景帝时,相比爷爷那会儿,帝国经济更发达了,力量更强了,平息七国之乱后也更安定团结了,按理说更有能力对抗匈奴才是,可哪曾想还远远不如呢,爷爷起码动过反击匈奴念头,只是后来放弃了,可老爸?竟从未想过反击,甚至有点近代慈禧味儿,量西汉之物力,结匈奴之欢心。唉,怎一个叹字了得!另外,我刚反击匈奴的时候,将星璀璨度也比不上文景那会儿。您看,马邑之谋领衔出征的韩安国、李广、公孙贺、王恢与李息,都是以前老将,但那时牛统帅周亚夫已经不在人世了。至于卫青与霍去病,后来承包了几乎所有胜仗的天才统帅,都在亮剑过程中崭露头角并石破天惊的,那不客气讲,是不是更加证明了,这次亮剑的卓绝,和斗争中发展壮大的道理呢?万事俱备才亮剑?你以为东风永远在那儿等你呀!

4、王恢后结局怎么样了

西汉时代,有韩安国其人者,他在梁共王时,本是京城朝廷的官吏,后因触犯国法,而被削去官职,赋闲在城安(今河南兰考县东南)故居,度着他那栽花养鸟吟风弄月的隐士生活。直到汉武帝(刘彻)登位,任用田蚡为太尉,他才因贿赂田蚡,而由武帝派他去任北地的都尉;后调任大司农。之后,由于韩安国平定蛮乱有功,武帝又提升他为御史大夫。至此,他的官运仕途,真可以说是一帆风顺,亨通极了。这时,匈奴方面突然派遣了使者到汉朝来议和,武帝因一时决不定究竟应该怎样做,便召集了朝廷的文武大员,共同来研究讨论这件事。其时,有个名叫王恢的,过去曾在边疆地方做过几年的官;对于匈奴的情况相当熟悉了解。但他的意见,不但不主张和匈奴媾和,并且建议朝廷应立即采取行动发兵到边疆去讨伐。在座的官员们听了王恢的这番说话,个个都保持缄默,不发表意见。唯有韩安国起来大声反对。他说:“现在匈奴依仗着其兵力的日益壮大,而它又常常神出鬼没,流窜不定,所以我们如果要派兵到几千里外的地方去围剿它,非仅很难获得成功,甚至连人马都会因此感到疲惫不堪;而匈奴呢,却恰好给它以逸待劳的机会。这情形就象是箭矢到后没有力量的时候,尽管连薄的绸也没有办法穿过;狂风的尾巴,连极轻微的羽毛都不能将其吹动。自然,这并不是它从一开始就没有力道或力量薄弱,而是它到了后,气衰力竭,不能有所作为也。因此,依我的看法,我们在此时此地发兵声讨匈奴,实在是大大的不智,倒还不如同他缔约议和为好!”武帝与在座官员,都觉得韩安国的见解很有道理,于是这一场可能发生的战事,就此冰消瓦解。后人因此,凡见人处理事情已经到了气衰力竭,不能发生作用的时候,就管它叫“强弩之末”。#王恢简介#

5、王恢的新视频

天下之大,无奇不有;历史浩瀚,也是奇事很多。西汉时期,汉匈之战中匈奴人俘虏了一名汉军,竟然尊称他为“天王”,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孩子没娘,说来话长。这事还得从汉武帝时期的马邑之战说起。我们其实还可以将话扯得更长一些。长期以来,有很多历史爱好者都很奇怪:楚汉战争时期,中原王朝一片混乱,根本无暇顾及边境,匈奴为何从没犯边?这还是战国时期秦国和赵国的功劳。那时秦国持续对边境地区的少数民族进行打击;而赵国在李牧守边时,更是一战将匈奴打的不敢进犯。秦朝建立后,更有名将蒙恬长期守边威慑,所以,匈奴对秦军恐惧。还有,就是匈奴内部的动乱,无暇南下。蒙恬塑像汉朝建立后,匈奴出了一个伟大的单于——冒顿,再次迅速强大了进来,便又开始进犯。汉高祖刘邦也想一战而平定边患,但中了匈奴之计,被围白登七天之久,也就是著名的“白登之围”。之后,由于长期战乱,国贫民疲,汉政府为了发展民生,采取“怀柔”政策——和亲,但匈奴对边境的骚扰仍然继续。汉武帝正是在这种环境中长大,认为这是一种耻辱,从小就在心里发恨,要一雪前耻。汉武帝即位后,在经过“文景之治”,国力得到了增强,国库空前丰盈,已经具备了向匈奴反击的条件。所以,汉武帝亲政后,就一直在着手对匈奴的战争。公元前136年,匈奴有几次攻入雁门等地,劫掠人口、财物,汉武帝震惊,而边民对匈奴也是恨之入骨。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马邑有个叫聂壹的富户,通过大行令王恢给武帝献了一策:匈奴人不是贪图财物吗,可以以此为诱饵在马邑设伏,彻底打败匈奴。武帝通过廷议后,认为此计可行。匈奴以骑兵见长,如果设伏围而歼之,便可避免汉军的短处。这确实是一条妙计。在经过几个月的准备之后,汉武帝任命御史大夫韩安国为护军将军,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太仆公孙贺为轻车将军,大行王恢为将屯将军,太中大夫李息为材官将军,统率战车、骑兵、步兵共三十多万人,分头埋伏在马邑附近的山谷中,约定等单于进入马邑就挥军出击。同时,按照之前商量的行动方案,又暗地派聂壹当间谍,逃到匈奴人那儿,佯装给匈奴做内应。聂壹对单于说:“我能杀马邑县的县令和县丞,献城归降,您可以得到全城的所有财物。”匈奴人果然贪财,聂壹的花言巧语让单于深信不疑,完全同意了他的计划。聂壹返回马邑县城,就斩杀死刑囚犯,用来假冒县令、县丞,把他们的头挂在马邑城下,让单于的派出的探子观看,以此作为证明。于是,单于越过边塞,统率十万骑兵进入武州塞。走到距离马邑县城还有一百多里的地方,单于见牲畜遍野,却没有一个放牧的人,感到奇怪。单于就派人攻打亭隧,俘虏了雁门郡的尉史,要杀掉他。这个尉史是个软骨头,由于怕死就告诉单于马邑有汉兵埋伏。单于大吃一惊,说:“我本来就怀疑其中有诈,现在看来果然如此。”就领兵撤退了。在撤出汉境之后,单于感慨地说:“我俘虏了这个尉史,是天保佑我啊!”于是,这个尉史瞬间成了匈奴人的宝贝,被单于尊称为“天王”。边塞守军传报单于已率军退走,汉军追到边塞,估计追不上了,就全军撤回。王恢指挥另一支军队,从代地出发,准备袭击匈奴的后勤给养,听说单于返回,军队很多,由于其他几路人马都没有动静,也不敢出击。就这样,煮熟的鸭子又飞了。只是不知这个“天王”后来如何了,有没有得到富贵。参考:司马光《资治通鉴》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博古通今论

6、王恢后的下场

公元前133年,冒顿单于亲率10万匈奴大军准备突袭大汉马邑,看到漫山遍野都是牛马羊等牲畜,乐的手舞足蹈,然而没多久匈奴大军很快撤退,至此大汉边境再不得安宁。冒顿单于( mò dú chán yú),姓挛提氏, 是匈奴头曼单于的长子,公元前209年,冒顿单于夺位,之后带领匈奴慢慢崛起。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从楚汉之争中胜出,因低估匈奴人的实力,结果被围困于白登山,自此开启大汉“公主和亲”之路。公元前135年,匈奴再次派人来到汉朝,请求和亲,匈奴使者态度傲慢,加速汉武帝想结束“和亲”之步,便在朝会上与大臣商议。掌管邦交和边陲部族事务的将军大行令王恢是燕地人,对匈奴的情况熟悉,其率先发言,对匈奴主战。王恢的“主战”建议甚合帝心,但却被“主和派”御史大夫韩安国等人反对:“出兵攻打匈奴,路途遥远,人疲马乏,再者匈奴以逸待劳,兵强马壮,熟悉地形,天时地利人和皆不利!”朝臣商议下来,大多附议韩安国,汉武帝觉得有道理,只得暂停讨伐匈奴一事。虽然眼前形势暂不合适与匈奴起冲突,但汉武帝对匈奴的心思却已然坚定,从这一刻起,汉武帝着手部署。首先派李广等名将率军镇守边郡要塞,巩固边防,采取措施鼓励养马。其次派张骞出使西域,与月氏交好,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后加上两代“文景之治”积累的巨额财富,四海平定,皇权欲来趋于稳固,汉武帝打算彻底废除屈辱的“和亲”政策。对汉武帝心思了如指掌的王恢,亦时刻静待良机。公元前133年,雁门郡马邑豪强聂壹给王恢献一计,王恢斟酌之后,认为此计可为行,上奏汉武帝。虽然汉武帝信心满满,但作为帝王也要总揽全局,审时度势:照聂壹的计策,就意味着与匈奴彻底翻脸,倘若不能赢,日后就是持续不断的战争烦扰……汉武帝再次召集群臣商议。这一次王恢与韩安国两派争论激烈。韩安国老一套说辞,越来越无法立足。而王恢此次准备充分:“战国初年弱小的代国,在南北均有强敌威胁下,代国君臣依旧能够同仇敌忾,一致对外,让匈奴不敢轻易招惹,难道我们大汉连代国都不如?”众臣听至此,岂能无动于衷?内心对匈奴人不由多了几分怒意。王恢继续说:“如今大汉强盛,天下一统,陛下也威名远扬,可是匈奴为什么依然不断地来侵扰边界?”这是因为咱们一再容忍,一次都没把他们打痛,他们觉得咱们软弱好欺,就如一名坏人犯罪成本很低,甚至没有成本,他为何不犯罪?纵容实际上等于鼓励犯罪。听完这席话,众大臣摩拳擦掌,热血沸腾。王恢不失时机地提出,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一鼓作气、背水一战,消灭或者重挫匈奴大军。经过商议,汉武帝决定采用王恢的计策,并开始实施一系列的策略。首先献计出策的聂壹诱敌深入,他以经商却屡受马邑县令下人欺凌为由来到匈奴,对单于说,想和单于一起做笔大买卖,不知单于意下如何?他的“买卖”是,用计谋杀掉汉朝的马邑县令,让他们举城而降,事成之后,马邑的牲畜和其他财物,就全是匈奴的了,“如果顺利,不仅替小人报了仇,对单于您老人家来说也大有益处呀。”单于的眼睛亮了,马邑可是主要的产马地啊,也是重要的马匹交易市场,可谓富得流油!照聂壹的主意,马邑简直唾手可得,这买卖,但凡不是傻子都会干!单于看好此计,安排大军接应,既可多多掠夺财物,又防着汉军追来解决后顾之忧。大家不免要问:这单于,怎么这么好骗?其实不难理解,金无赤足,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缺点,单于的缺点就是贪。于是,单于亲率10万大军,到武州塞先驻下来,然后派亲随与聂壹进入马邑,待马邑县令被杀,然后进兵。这边聂壹带着单于亲信返回马邑,表面告知去杀县令,实则秘密会见县令,按照商议好的计划,杀了一名囚犯,把其首级挂在城门上。然后告诉其亲信:马邑县令被杀,马邑已被控制,就等大军来“搬家”了。亲信当真以为那颗脑袋,真是马邑县令的,赶紧屁颠屁颠地回去报告,单于哈哈大笑,立即率军朝马邑进发。因为是骑兵,匈奴人行动很快,在距马邑一百多里的地方时,单于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漫山遍野都是牛马羊,但却未见放牧人单于心中兴奋同时却感觉有点不太对劲,于是下令抓了一名尉史打探情况。谁知尉史是个怕死鬼,不等审问就磕头求饶:“单于您赶紧退兵吧,晚了就来不及了,汉军在马邑设了埋伏,要把你们一网打尽呢。”单于大惊,紧接着又大喜,真是天不亡我啊!紧接着匈奴大军撤退。拙劣的演技,只能骗过自己。此次行动,汉武帝动用了32万大军,志在一口吃掉匈奴人,谁也没想到会是这样结果!俗话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精心设计的“马邑之谋”原本有必胜的把握,结果却毁于一个低级错误!王恢身为臣子,当奉其主,然造化弄人,不免让人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