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稹简介(元稹与薛涛)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24 09:56:02 浏览
1、元稹与薛涛

大和五年(831年),元稹死在武昌军节度使任上。元稹的家人求白居易写一篇祭文,把元稹的骏马、绫罗、丝帛、银鞍、玉带,六七十万的东西全部送给白居易当润笔。白居易不肯要,元家人不肯收回,白居易便全部捐了重修洛阳香山寺。他说,修好了,是功德,都是元稹的。但愿他多享冥福,也但愿来生我可以与元稹再次同游香山寺。——《长安客》

2、元稹简历

由一场科举引发的d争,差一点动摇国本,祸害唐朝四十余年正史里的大事件恰恰都是由小事情引发的众所周知,科举起始于隋,兴于唐,而固定于宋。而这次科举事件就发生在元和三年(808年),这一年,“牛d”的领袖李宗闵和牛僧孺还是两名刚踏入官场的小公务员。当时唐宪宗为了选拔出德才兼优的士子,特设“贤良方正科”,用来选拔优秀人才。在众多考生中,皇甫湜,牛僧孺和李宗闵表现优秀。位居前三名。但这一排名遭到宰相李吉甫(李德裕父亲)的反对,李吉甫认为此次考试的不公,认为此次恩科存在猫腻。他的理由是,这三大才子的对策,通篇都在指斥当权者,宣泄不满。而且,三人中,皇甫湜是翰林学士王涯的外甥。有舞弊的嫌疑,就此被称作“元和制举案”的科考案件出水面。其实,李吉甫反对的不是这三个人考试成绩,而是这三个人在考试中对朝廷政策表示质疑。而且有抨击宰相李吉甫的嫌疑。结果就导致朝廷对牛僧孺、李宗闵、皇甫湜等三人“永不叙用”。但不少朝臣认为处罚过重,这里有李吉甫的挟私报复的嫌疑。在此情况下,唐宪宗又下令将李吉甫贬为淮南节度使。此时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的“牛d”,和以李吉甫为首的“李d”,正式形成。此后李吉甫恨李宗闵入骨。十三年之后,同样的事情再次发生。而这次科举事件就发生在唐穆宗在位的长庆元年(821年)三月。这次由大唐礼部主持的科举考试是唐穆宗即位以来的第一场大学考试,事件的起因还是因为一件小事开始的。应该说唐朝的科举并不完善。可以推荐人选,有许多漏洞可以钻,因此在没有开考前,宰相段文昌和学士李绅受他人请托(写谁知盘中餐那位)找到了当科“知贡举”的钱徽,希望钱徽给他们推荐的人员照顾一下。但一开榜,段文昌和李绅推荐的举子皆不上榜,都没有考上985和211。搞得这二位两个收了礼的重臣十分懊恼,收钱不办事有这么干的吗。因此段文昌举报此次科举不公,上榜的士子郑朗、苏巢、杨殷士等14人皆为高干子弟,平时连职高都考不上,现在居然能考上清北鬼都不信,唐穆宗也听大怒,立即让有关部门调查,一查基本属实。考上清北郑朗是当时的给事中、后来的宰相郑覃的弟弟,出身荥阳郑氏。苏巢是前科状元、后来的宰相李宗闵的女婿。杨殷士的哥哥杨汝士是这次科考的“副主考”。这简直就是典型的的裙带关系。针对这一情况唐穆宗找来了宰相李德裕、学士李绅和元稹,询问如何处理。李绅也是收了钱,自然不会替钱徽说好话。而元稹和李德裕却希望严肃处理,杀一杀科考请托之风。为了核实真实情况,唐穆宗下令让14名中榜举子参加复试。为防止考题泄露,考题目由唐穆宗亲自拟定,大殿当场考试并批复,结果却令人意外。参加考试的14名考生中,除了3人勉强答完试卷外,其余11人根本就没有写完,负责阅卷的老师白居易的批语是“辞律鄙浅,芜累甚多”。事情真相查清之后。钱徽作为主考责无旁贷,唐穆宗将其贬为江州刺史,副主考李宗闵贬至剑州刺史,由于李宗闵在中晚唐的“牛李d争”中始终身居“牛d”领袖,故他一落马,“牛d”的力量大受打击。而主张严惩舞弊的李德裕,则为另一派“李d”的领袖。可以说,李德裕和李宗闵的梁子就是这个时候结下的,就事情本身而言,李德裕和李宗闵都与事情无关史学界将这起科考舞弊案视作“牛李d争”的导火索,有道是“至此德裕、宗闵各分朋d,更相倾轧,垂四十年”。牛李d争是晚唐大的政治事件。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3、元稹趣事简介

浅析唐代后期土贡的进奉化唐后期的土贡制度虽遭到严重破坏,但因其固有的政治意义和政治导向,使得土贡并未被废除。受唐后期政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一时期的土贡具有不同于唐前期的新特点,即逐渐呈“进奉化”倾向。首先,进贡人身份多为地方观察使、节度使。唐前期土贡贡品多由诸州刺史携带入京,但随着唐后期朝集制度的废除,负责地方土贡事宜者的身份亦发生改变,即变为多由观察使负责修送上贡。如代宗大历十三年,刘晏任吏部尚书时,“江淮茶、橘,晏与本道观察使各岁贡之,皆欲其先至”。又穆宗时期任浙东观察使的元稹在《浙东论罢进海味状》中亦有写到“浙江东道都团练观察处置等使,当管明州每年進淡菜一石五斗,海蚶一石五斗”。可见地方土贡物的进贡是观察使的职责之一。此外,李锦绣先生在围绕唐长安大明宫夹城出土封泥,分析唐后期口味贡上贡使臣身份中,发现封泥的墨书中有“西川节度使;河中绛隰等州节度观察”等字样,认为“唐后期土贡已由州贡转变为道贡,由此进贡人身份多由诸道所属节帅进上”。而唐后期进奉者的身份亦多为地方节度观察使。由此,唐后期的地方节度观察使不仅要负责土贡,亦要负责进奉相关事宜。其次,贡品的经济意义增强。唐前期的土贡多用于表现其象征意义,实用性不强,而观《新唐书·地理志》所载唐后期各道、州的土贡物品,可知,唐后期不仅贡品种类较唐前期增加许多,增加的种类多具有较强经济意义。在食品方面增加许多粮食作物及经济作物,其中以稻、麦、粟、米、特色水果、茶种类的增加尤为明显;在纺织品方面,则是比唐前期更为精细化和多样化,其中以绫、布的种类增加为明显,如绫由唐前期的十四种,至唐后期增加到三十二种,布由十三种增加到二十三种;“药材种类由原先的六十三种,增加至一百四十三种”;而在刀具、弓具、马革、马鞍等作战必需品方面亦是多有上贡。且《新唐书·地理志》某些实用性较强的贡品所上贡的州数较唐前期亦是多有增加,如金银矿产方面,唐前期全国十道有五道二十七州上贡,唐后期发展为六道六十九州上贡金银及金银器,增加了两倍不止。唐后期诸道节帅进奉物品多以金银、粮食、布匹为大宗,而这一时期土贡物品亦是在这些方面增长显著,可见,在进奉盛行的同时,土贡亦深受影响。再次,土贡随意性增强。唐后期土贡贡品的增加或废除多受人为因素的干扰,其随意性亦愈发凸显。如武宗时期的“真定梨”,其味并不如邢州梨,但因是寿安公主“手选进之”且能“粗解烦躁”,故武宗“多食此梨”,而后虽武宗与公主相继离世,但“此梨自后以为贡赋之常物”。可见真定梨原先并不在常贡之内,后因武宗喜爱,便被纳入土贡物之内。元和十四年,荆南荔枝被列为常贡之物,亦是宪宗特召之故。由此皇帝意志对唐后期的土贡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唐后期的土贡贡物亦受宦官的影响,如哀帝天佑二年(905年)曾下诏废除福建橄榄子的上贡,其主要原因便在于时宦官多来自福建,橄榄子作为福建的土特产之一,得到宦官们的青睐,故而能成为贡品进贡中央。此外,明代董思张认为土贡的变化是唐代盛衰之政的表现,即由唐前期的“物贡有常,未尝枉取”至唐后期演变为“贵官用事,至以口腹之奉,责供于远,不惮凡费”。由此亦可看出唐后期土贡的上贡亦有受到京中权贵的影响。李锦绣先生在分析唐后期的口味贡情况中,“从贡物种类、进贡者身份、贡物书题格式分析,亦证明唐后期土贡的进奉化特点”。此外,唐后期诸多新增常贡物品在此前多为进奉之物,如越州的“异文吴绫、花鼓歇单丝吴绫、吴朱纱等织丽之物”,在贞元年间尚属“别进”之物,在《新唐书·地理志》中关于越州的土贡物品中却已有有“十样花纹等绫、花纱、吴绢等”的记录。又宣州贞元年间五色线毯尚在常贡之外,属别进之物,而在《新唐书·地理志》亦已成宣州的土贡之物。由此亦可证明唐后期土贡受进奉影响颇大。参考文献[宋]白居易:《白居易集》卷五八《论于頔、裴均状》,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后晋]刘昫:《旧唐书》卷一五六《于頔传》,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清]董诰:《全唐文》卷七一《绝王庭凑进奉诏》,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宋元稹简介#

4、元稹白居易

803年,白居易和元稹双双通过了公务员考试,入职皇宫。两人三观相同,志趣合拍,结下了神仙友谊。7年后元稹不幸被贬,白居易得知后万分悲痛,提笔写下:“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元稹十分感动,立马给白居易回了一首诗“愿为云与雨,会合天之垂”。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元稹被贬不久,又遭遇了母亲离世,他又得回家丁忧三年。这期间,元稹生活困苦,所幸好友白居易对他不离不弃。老白不仅为元稹母亲写了墓志铭,还把自己的工资拿出一部分养活元稹。而另一头,白居易工作了一段时间后,突然产生了一个念头:“写诗不应该只抒发诗人自己的情感,更应该要揭露事实,比如社会黑暗面和老百姓的困苦生活。”于是,白居易就写了很多针砭时弊的讽喻诗,比如十分有名的《卖炭翁》、《观刈麦》等等。这些诗得罪了不少政界高层领导,然后他也被贬了,成了江州司马。老白在路上偶遇琵琶女,一曲琵琶泪满巾,提笔写下了那首著名的《琵琶行》。元稹听闻白居易被贬,心中惊怒,挥笔留下了千古名句:“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在各自被贬的路上,元白二人天各一方。在那个年代,没手机,也没有电脑,两人全靠互相写诗唱和来联络彼此的感情。他们从柴米油盐谈到悲欢离合,从衣食住行谈到情感理想,无论自己身在何处,心中都始终牵挂着对方。白居易和元稹也因此成为了“大唐官方认证第一CP”!流水的红颜知己,铁打的兄弟,他们一生沉浮,互相扶持,给对方写的情诗,让无数情侣都自叹不如。可惜的是,两人并没有“白头偕老”。元稹抛下白居易,早早地因病离世。白居易痛哭不能自抑,在思念元稹的痛苦中,他写下了那句“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元白二人的关系在民间感动了不少人,人们议论纷纷,他们写的那些诗句也随着议论而广为流传。元白组合就此成功出道,他俩的诗被称为“元和体”。这对组合也得到了后世文学界的官方认证。在窦昕的《画说语文》中,据全唐诗大数据显示,元稹一生给白居易写了88首诗,而白居易一生给元稹写了176首诗。要是元稹不那么早去世的话,元稹给白居易的诗也许会更多。元稹去世后,白居易孤独吗?其实白居易还有个小伙伴叫刘禹锡,刘禹锡给白居易写了127首诗,白居易给刘禹锡写了91首诗。这俩人都活到了70多岁,元稹去世后,也许是刘禹锡给了白居易余生的温暖。《画说语文》用大数据展现了一个唐诗时代,揭密了很多诗人的趣事。唐朝诗人如果有朋友圈,那社交牛人是谁?相信你一定能在大数据中找到答案。作者窦昕,是大语文理念的创立与实践者,也是鸡妈圈十分有名的语文教学大神,他十分擅长把令人犯困的语文知识变成有趣的事。在《画说语文》里,他把大语文知识结合大量史料融会贯通,用有趣的配图和幽默的语言,提出一个个奇奇怪怪的话题,十分符合孩子们的脑回路。如果孩子不爱看语文,如果你想让孩子对语文有兴趣,如果你希望培养一个文艺范儿,那么一定要给孩子看看这套书!一定会让孩子爱不释手!

5、元稹菊花诗

作者:谢志平,号西园楼主,湖南华容人,谢灵运第48代孙。曾任文字秘书、国企主要负责人,现居岳阳、长沙从事房地产业。网络诗词爱好者,湖南省诗词协会会员,全国首个诗词类公众号创建人,《蓝水河》主编,有合著《诗联鉴赏与写作》(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年7月出版)、诗集《西园诗三百首》(西园文集第一、二卷合编)印行。网络文化志愿者,2020年“湖湘好网民”网络评选总第2名、2021年“红网20周年荣誉网友奖”第1名。(我曾经的学生,特为此骄傲。)先分享几首诗词以飨读者。集句步韵宋代柳永《蝶恋花 · 伫倚危楼风细细》茶注玉瓯翻细细,鼍愤龙愁,感会风云际。遥忆美人睽,千金宝剑留深意。不向东楼时一醉,鼓腹讴歌,琢句心无味。汝辈何知吾自悔,此身未必甘憔悴。注:集句出处依次为明 · 钱谦贞、宋 · 苏轼、宋 · 苏轼、清 · 王贞仪、清 · 吴绮、唐 · 白居易、宋 · 释普济、唐 · 齐己、清 · 黄景仁、清 · 费墨娟。迎甲午生日集句步韵李商隐《锦瑟》破瑟悲秋已减弦,世间如梦又千年。一声蜀鸟惊胡蝶,满袖杨花听杜鹃。卖剑为赊吴市酒,冠霞曾醉锦江烟。游山弄水携诗卷,行到源头却惘然。注:集句出处依次为唐 · 李益、唐 · 元结、宋 · 华岳、宋 · 郑协、唐 · 李频、宋 · 文彦博、唐 · 白居易、宋 · 朱熹。集句嵌字“错爱的我”错援古事料今人,爱国忧民感慨深。的是长庚星现世,我来又见物华新。注:集句出处依次为清 · 李士棻、宋 · 王柏、宋 · 刘克庄、宋 · 陆游。集句步韵中国海哥《赠蓝水河》川低渺渺河,共下洞庭波。风细松琴慢,夜深虫语多。思君如满月,掩卷独高歌。自笑红尘里,潮音接普陀。注:集句出处依次为宋 · 王安石、隋 · 庾抱、宋 · 顾逢、宋 · 舒岳祥、唐 · 张九龄、宋 · 李焘、唐 · 武元衡、明 · 蓝仁。集句步韵平成斌先生《进蓝水河诗社四载有赠河长》画檐愁见燕归初,闭息凝神事事疏。永夜祗知星斗大,逆风曾蹙浪花虚。几人樽下同歌咏,十日庭中始扫除。词赋擅名来已久,眼穿力尽竟何如。注:集句出处依次为唐 · 徐凝、宋 · 刘卞功、唐 · 陆龟蒙、唐 · 陆龟蒙、唐 · 崔玄亮、宋 · 陆游、唐 · 白居易、唐 · 李询。贺长沙公司楼盘开售以“欣隆居”集句分韵(一)欣醉里长歌强一欣,惟逢美酒即殷勤。宅成天下借图看,至宝凡姿甚易分。注:集句出处依次为宋 · 陆游、唐 · 白居易、唐 · 贯休、唐 · 周昙。(二)隆斯堂殿阁与俱隆,回首眈眈气象雄。休道老夫无事业,不将华发负春风。注:集句出处依次为宋 · 文天祥、宋 · 王十朋、宋 · 祖无择、唐 · 杨巨源。(三)居奈我此身无定居,等闲题柱意何如。作诗细与东风道,处世光阴不可虚。注:集句出处依次为宋 · 刘弇、唐 · 元稹、宋 · 杨、宋 · 许及之。颁奖词:入驻红网20年,他用古典诗词诠释网络文化的厚度。“红网20周年荣誉网友奖“授予洞庭青草(谢志平)。

6、元稹人物简介

公元799年的一天,21岁的大唐才子元稹,偶遇表妹崔莺莺,一段名扬千古的爱情故事便发生了。此时的元稹是河中府的一个小官吏,经常光顾辖区内蒲城的一座寺庙“普救寺”。普救寺的方丈是个高雅之人,他不但喜欢与人谈经论道,还常常聊聊诗词歌赋。元稹在诗歌方面已小有名气,方丈敬其才华常将其留宿,还清理出一间客房,让元大才子随便居住,是为“东厢”。这年冬天,一位崔姓妇人带着一双儿女投宿普救寺,闲来无事,元稹便和妇人闲聊起来。这一聊,竟发现崔妇人是自己的远房姨母,因多年未见,所以一下子没有认出来。元大才子有点小惊喜,可他不知道的是,更大的惊喜还在后面呢。不久当地驻军哗变,崔夫人大惊。她是带着钱财去投奔长安的,遇到叛军,孤儿寡母,可如何应付?关键时刻,元大才子出手了。他凭借自己的人脉,求军中将领派兵守卫普救寺,终使姨母一家安然无恙。后来,姨母设宴答谢元稹,并且叫出自己的一双儿女拜见表哥。元稹就是在这时见到了自己的表妹崔莺莺。莺莺芳龄十七岁,清丽绝俗,亭亭玉立,元稹瞬间惊为天人——此物只应天上有,人间哪能见几回啊!从此,元稹就把莺莺放到了心里。可莺莺是懂规矩的女孩,宴会一见,似乎人间蒸发,元稹相见又不得,便害了相思病。一次,他碰上了莺莺的侍女红娘,似乎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他软磨硬泡,竟让红娘变成他追求莺莺的神助攻。他充分利用自己的特长,一首又一首的情诗,通过红娘飞到了莺莺手中,莺莺被这位表哥的才情和痴情打动了。有来无往非礼也,于是,莺莺也赋诗一首,传给了元稹: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从此,便有了“西厢相会”的千古佳话,元稹与表妹崔莺莺夜夜西厢,卿卿我我,如胶似漆。这年秋天,元稹去长安参加吏部考试,结果名落孙山。这时元大才子猛然觉醒,因儿女情长耽误了学业,那是不太合算的。他开始留在长安苦读,起初和莺莺还有书信来往,后因忙于结交高官豪门,再也无暇顾及日日盼他回归的莺莺。那个时代,纵使你有满腹才华,没有贵人引荐,也是很难谋到一官半职的。很快,元稹有好友李绅介绍,结识了京兆尹韦夏卿,韦夏卿看他年轻帅气又有才,便把小女韦丛许配给了她。这时候,元稹是否想到过莺莺,不得而知。三年后,元稹金榜题名,官授校书郎,又迎娶了高门大户的娇娇女,可谓“春风得意马蹄疾”。而崔莺莺呢?大概早被他抛到了九霄云外。于是,元大才子落了个“始乱终弃”的坏名声,而且,被后人指指点点了一千多年。那么,元稹真是这么不堪吗?现在看来,他抛弃初恋另娶韦小姐,其理由有这么几种:首先,他在长安三年,与莺莺分离太久,感情自然越来越淡,走不到一起似乎很正常,对于这一点,莺莺是有思想准备的。其次,韦丛美丽又聪明,且身为名门闺秀,比莺莺又多了一份书卷气,风流倜傥的元大公子对她动心,也是一件难免的事情。后,也是重要的一点,就是元稹久居长安,接触到不少高官显贵,也认识到朝里有人才好做官。出于对自己前程的考量,选择韦小姐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从古到今,像元大才子这样为了前途,放弃初恋另攀高枝的男人并不少见,可为啥只有他成了“始乱终弃”的典型。这还要怨他自己,因为他不但根据与莺莺的恋爱经历,创作了一部自传体小说《莺莺传》,还亲自发明的“始乱终弃”这个成语。若是在作品中对莺莺表达点歉意,或者对自己的喜新厌旧表达点悔意,后人还可能原谅他。可《莺莺传》中不但没有作者的歉意和悔意,而且把抛弃莺莺的理由,都推给了受害者一方。他的意思是:莺莺长得太美,是尤物是妖孽,是红颜祸水,我的修行不够,无法抵挡她的诱惑,只能用理智抛弃她。就是他这一段话,把不能与莺莺再续前缘的责任都怨在了人家女人身上,他自己倒成了挡住美色诱惑的正人君子。崔莺莺人品如何呢?《莺莺传》的结尾部分,男主人公途径莺莺的夫家,他忍不住想去见莺莺一面。莺莺毅然回绝,还作诗一首,埋怨他当时抛弃她连个招呼都不打,既然你已娶我已嫁,就应该珍惜跟前人。由此可知,莺莺还是挺自爱的。尽管年少时被元稹的风流和才气迷住了双眼,但吃一堑长一智,既然成了他人妻,就不想再与前男友藕断丝连。倒是元大才子对旧情念念不忘,据说那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表面上是悼念亡妻韦小姐,实际上抒发的是对初恋莺莺的不舍。看来,元稹不娶莺莺,应该是万般无奈,并不是薄情寡义,他写《莺莺传》,把抛弃莺莺的理由归咎为莺莺太美,不过是给自己找点心理安慰罢了。看在元稹还算是一个好官的份上,看在他给后世留下那么多好作品的份上,我们暂且原谅他吧。#宋元稹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