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代文学简介(隋代文学相关内容)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24 10:01:19 浏览
1、隋代文学相关内容

《2》扬州【大明寺】大明寺位于江苏省扬州市区西北郊,是名扬四海的千年古刹,它雄踞在蜀冈中峰之上。大明寺因初建于南朝刘宋孝武帝大明年间(457—464年)而得名。1500余年来,寺名多有变化,如隋代称“栖灵寺”、“西寺”,唐末称“秤平”等。清代,因讳“大明”二字,一度沿称“栖灵寺”,乾隆三十年皇帝亲笔题书“敕题法净寺”。1980年,大明寺恢复原名。大明寺是扬州市现有历史早的寺庙,也是全国重点寺庙,它依山面水,历史悠久,环境优美,是集佛教庙宇,文物古迹,园林风光于一体的宗教旅游胜地。大明寺有特色的建筑是鉴真纪念堂,1922年, 日本 学者常盘大定在寺前树立唐鉴真和尚遗址碑。它仿 日本 奈良 唐招提寺模式,由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设计,共包括碑亭、长廊和纪念堂三部分组成,总面积达七百平方米。鉴真所处的时代,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特别是一衣带水的日本,不断派遣使节、留学生到当时的长安学习,吸取唐代的文化。鉴真抱着“为是法事也,何惜身命”的献身精神毅然发愿赴日,于唐天宝十二年(753)第六次东渡成功。鉴真在日本生活了10年,于唐广德元年(763)病故于日本奈良,终年76岁。他在日本的10年中,为日本建立了律宗,并对日本的《大藏经》进行了校正。此外,向日本人民介绍了医学知识,交流了我国的佛学、语言学、文学、建筑学、雕塑、书法、印刷术等科学技术,促进了日本文化的发展。1980年鉴真坐像曾回到中国的北京、扬州展出,历时近一个月。鉴真(688年-763年6月6日),唐代律宗僧人。俗姓淳于,扬州江阳县(今江苏扬州)人。唐代高僧,日本律宗初祖,亦称“过海大师”“唐大和尚”。晚年受日僧礼请,东渡传律,履险犯难,双目失明,终抵奈良。在传播佛教与盛唐文化上,有很大的历史功绩。

2、隋代文学

随便粗列一下古代辩伪大咖,国人如何自己的“伪史”?早的仓颉造字,鬼神哭,天雨粟的记载(个人观点啊!)。老子《道德经》,“美言不善,善言不美”。庄子,“窃钩者诛,窃国者侯”“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子贡:“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孟子“尽信《书》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荀子·大略》:“流丸止于瓯臾,流言止于智者。”《荀子·正论》“夫曰尧舜禅让,是虚言也,是浅者之传,陋者之说也。”孔子,墨子,司马迁推崇的圣王禅让时代,在韩非子(“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也”)这儿,并不感冒。晋朝出土的魏国史书《竹书纪年》也不买账。韩非子显然是受到了老师荀子“性恶论”的影响,“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同为儒家宗师,这直接掀了孟子“性善论”的桌子。百家诸子有述而不作的习惯。其思想论述多由学生和后人汇总编撰,并非全部出自诸子本人,是思想的集合,其思想价值是不可磨灭的。司马迁著《史记》“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现代人着迷的《山海经》“《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汉初伏生《今文尚书》,《古文尚书》出鲁壁,张霸的伪《尚书》刘向、刘歆父子校理群书,班固《汉书•艺文志》梳理前代书籍。东汉《白虎通义》,也引发后人一堆考证。王朗之子王肃伪造《孔丛子》东汉王充《论衡·问孔》《刺孟》《非韩》。三国到隋代,傅玄、范宁、颜之推、王通等唐初孔颖达,颜师古等撰《五经正义》,长孙无忌等撰《隋书•经籍志》,官方辩伪正式拉开了唐朝的辩伪大幕。李世民毁魏征碑,修改《唐高祖实录》王元感撰《尚书纠谬》、《春秋振滞》、《礼记绳愆》,也受到武则天的支持。大唐史官刘知几,辞职撰《史通》,即是史学理论专著,也是辨伪学史上的名著,大刀阔斧的把历代典籍文献考辩了个遍,简直就是辩伪界的李小龙。其他辩伪大家如司马贞,肯定了伪书的价值和作用,如《老子》河上公注,“然其注以养神为宗,以无为为体。其词近,其理宏。小足以修身洁诚,大可以宁人安国”。啖助、赵匡、陆淳师生。柳宗元,《论语辩》、《辩列子》、《辩文子》、《辩鬼谷子》、《辩晏子春秋》、《辩亢仓子》、《辩鹖冠子》,在辩伪学上向诸子学说开炮。韩愈也表达了辩伪的必要性,“识古书之正伪,与虽正而不至焉者,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答李翊书》李汉、张籍、刘肃、李肇、皮日休、司空图等,皆有辩伪之说。北宋欧阳修《易童子问》,“非圣人之作”,孔子的《易传》遭锤。锤孔子《易传》的后面又来了个朱熹,《习学记言序目》。王安石“《春秋三传》既不足信,故于诸经尤为难”——《答韩求仁书》。“熙宁之初,崇儒尊经,训迪多士,以谓三经异同,无所考证,于六经尤为难知,故《春秋》不列于学官,非废而不用也。”(《春秋经解》),“阙文若如此之多,则《春秋》乃断烂朝报矣”等等。司马光 《疑孟》。郑樵、叶适、朱熹、洪迈、赵汝楳、高似孙、晁公武等宋代的金石学,开实物考证的先河刘敞 ,欧阳修 ,李公麟 ,吕大临 ,王黼,赵明诚,李清照 《金石录》等等明宋濂《诸子辨》明末胡应麟《四部正讹》。第一次系统的提出辩伪方法,即“辩伪八法”。清代大兴文字狱,传统文人钻进故纸堆,考据学兴起。胡渭撰:《易图明辨》阎若璩,“呜呼!事莫大于好古,学莫善于正伪,韩昌黎以识古书之正伪为年之进,岂欺我哉?”阮元《孝经注疏校勘记序》晚清的逢禄、康有为、崔适等民国时代又来了一波古史辩伪的浪潮,疑古派,连同甲骨文的出土,共同推进了考古事业,时间比较近,不再多说。当代考古两大工程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公元前2070年,夏朝建立。依据二里头碳14,《史记》夏朝470年,1600+471=2070。公元前1600年商灭夏。《史记》载,商朝历经554年。1046+554=1600。武庚迁殷确定为公元前1300年,依据甲骨文的天象记载和卜辞,碳14测年等等。往后历代商王在位时间都有确定年份。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依据日食记载和美国学者在80年代初的观点。中华文明探源工程(2001-2003)。探究夏朝之前的古文化遗址,确定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是真实可信的历史。银雀山孙膑墓,近两年甲午海战定远舰的打捞。文学领域辩伪,如《红楼梦》《西游记》《全唐诗》等。宗教领域,东晋道安《综理众经目录》《疑经录》。另有梁代曾祐《出三藏记集》、隋代法经《大隋众经录目》,唐高僧智昇《开元释教录》,道世《辨道经真伪表》。辩伪的态度呢,有不尊古,有不厚古,有不信古。有人是卫道士,有人是屎盆子,有人是一代宗师。辩伪的精神,就是怀疑精神,实证精神,理性精神,独立精神。

3、隋代对文学发展作出贡献的政策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潮州(一)“潮州”因潮州府建置而得名,取“在潮之洲,潮水往复”之意。 潮州是一座拥有16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潮汕文化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支脉。潮州市人文历史悠久,根据出土文物考证,潮州已有一万年以上的人类生活史,八千年的史前文化史和人类文明,五六千年的文明史。远古时代,土著畲族先民便创造了口头文学——畲歌仔。潮州的先民属闽族和闽越族。自秦汉以后,中原汉族后裔大部分从闽南的莆田迁入潮州。潮州是隋代经略台湾的始发地,唐代以来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门户和对台的通道。图一.今日潮州。图二.潮州古城。(广济门)潮州古城的文化内涵更为深刻,依江筑建的州城略带狭长,北高南低,东西略为倾斜。城北是衙署区,城南为居住区,城东为商业区,城西为手工业和平民区,整个布局以《易》为本,突出体现“北贵南富东财西丁”的特点。图三.牌坊街。走进潮州古城,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那古老却又不失威严的牌坊街。一两层高的骑楼,上面却遍布着时光所留下的斑驳印记,似乎在向人们展示着潮州这座古城的辉煌过往。图四至五.许驸马府。许驸马府位于潮州市区中山路葡萄巷东府埕4号,始建于北宋英宗治平年间,距今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是北宋英宗皇帝赵曙之女德安公主所嫁驸马许珏的府第。许驸马府至今仍较好地保留了宋代的平面格局及建筑风格,被古建专家誉为“民间的驸马府”和“国内罕见的宋代府第建筑”。图六至九.韩文公祠。韩文公祠位于广东省潮州市城东笔架山麓,韩文公祠始建于北宋咸平二年,是中国现存早纪念唐代文学家韩愈的祠宇。

4、隋代文学对唐代文学的意义是

探寻陕西传统体育游戏斗草的文化内涵斗草是一种古老的游戏,早可以追溯到我国南朝时期的《荆楚岁时记》中。在这个记载中写道:“五月五日,四民并踏百草之戏,踏百草既,今人有斗百草之戏也。” 这说明斗草这种游戏是从端午节的郊游踏青活动中演变而来。斗草游戏的起源与当时的环境有关。夏季的五月天气炎热,蚊虫繁殖,各种疾病也容易爆发。人们希望通过郊游踏青采集草药来治病。《荆楚岁时记》还记载了五月五日端午节,也称为浴兰节,人们在这一天采艾草回家,挂在门上来驱除毒气。在郊游踏青采药的过程中,人们举行各种游戏相互嬉戏,斗草游戏就是其中之一。斗草游戏一经产生,由于其娱乐性强,迅速流传开来,并一直传承至隋代成为一项普遍流行的游戏。无论是平民百姓还是达官贵人都喜欢参与其中。在《隋书-音乐志》中还记载着隋炀帝对音律不解,命乐师制作了多篇与斗鸡、斗草、神仙留客等相关的乐曲。唐代时,由于经济社会的高度发展,斗草不仅成为一种娱乐活动,还成为人们参与赌博的一种方式。诗人李商隐曾有诗写道:“夜双钩败,今朝百草输。”李白也在《清平乐》一词中提到:“百草巧求花下斗,只赌珠玑满斗。”这说明斗草这种赌博游戏深受许多人喜爱。宋代以后,斗草在社会上更加普及,不仅仅局限于端午节这一天进行,还常常在春社、清明等其他节日中举行。宋代词人晏殊在《破阵子·燕子来时新社》一词中写道:“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疑怪昨宵春梦好,原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元代、明代、清代的斗草游戏仍然十分盛行,并且逐渐演变成为专门描写斗草的诗词、小说等各种文学形式。例如,《镜花缘》中,李汝珍专门用多回目来描述才女斗草的场景。曹雪芹在《红楼梦》第六十二回中也有文字专门描写芳官和香菱两人在大观园红香圃斗草的情景,充满生动活泼和情趣盎然。斗草是我国传统的一种游戏,主要分为文斗和武斗两种类型。在文斗中,参与者竞相摘取花草,数量多且品种珍贵的人获胜。而在武斗中,参与者持有一根草相互交叉成十字形,用力拉草,未断者胜利。由于文斗更为文雅,所以多数女孩子更喜欢参与。在古代,斗草的文斗逐渐演变成报花草名称的比拼,参与者报出的花草名称要能够相互对仗。这种方法更加直接和有趣。陕西作为我国古代文明的发源地,孕育着丰富多彩的黄河流域文化和各种民间体育活动,其中斗草就是其中之一。斗草游戏中,斗虎尾草是比较有名的一种武斗方式,也是一种斗技和斗智的游戏。斗虎尾草需要准备小瓦块、虎尾草穗、线绳和长铁钉等道具。将线绳系在长铁钉的钉帽下端,将两根长铁钉钉在地面上,高度相同,并拉紧线绳。然后将两根虎尾草的草穗分别放在线绳的两端,双方手持小瓦块,不停地摩擦长铁钉的钉帽。这样虎尾草的草穗就会朝着对方移动,经过一段距离后,草穗在线绳中间相互挤斗,仍然挺立在线绳上的一方获胜,被挤斗下去的一方为失败者。这种独特的游戏在陕西等地依然流传至今,人们对各种花草的了解较为熟悉,能够熟练叙述花草的药用价值。在采药的过程中,人们还能够相互比较花草的知识,这种花草的“文斗”游戏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古代农历三月三日是上巳节,在陕西关中地区,人们通常会在这一天参加祭祀祖先的活动,同时在郊外踏青游春和水边聚餐。这样的传统节日增加了与百草接触的机会,使人们可以参与各种与花草有关的游戏。在陕西关中地区,乡土观念浓厚,祭祖通常以家族为单位整体参加,结束后还会在田野和路边采摘各种花草,举行斗草游戏。在陕西关中地区,乡土观念浓厚,孩子们之间的游戏通常是结伴举行的,会同时进行许多不同的游戏,这些游戏通常是相互交替和穿插进行的。由于人数的限制和兴趣爱好、年龄的差异,孩子们往往会轮流参加游戏。在多个游戏之间的迁移和互动中,如果具备了花草、人群和时间等条件,斗草这种形式的游戏就会出现。因此,斗草游戏一直受到孩子们的喜爱,也是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斗草游戏是陕西关中地区人们生活和生产方式的一种体现。他们对庄稼和花草知识关注,也追求健康的身体。这种游戏从一代传承到另一代,与花草知识的学习和喜爱密不可分。在端午节、清明节等传统节日,人们相互举行各种游戏和比赛,推动了斗草游戏的产生和发展。这种游戏承载着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内涵,并受到社会和文化因素的进一步推动。

5、隋代文学成就高的作家是

元朝恢复科举制度的影响前言: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封建国家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自隋代实行科举制度以来,历代的统治者都十分重视科举考试,并把它作为选拔官吏的一种重要途径。科举制度自唐以后就开始实施,到元朝时,科举考试制度已经发展到一个相当完备的阶段。一、元朝的科举制度和宋朝有什么不同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比较重要的朝代,尤其是在宋朝出现了多的文学作品,比如说《水浒传》,《西游记》等等,都是出自于宋朝时期,这也算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四大名著之一。在宋朝时期出现了多的文化名人,比如苏轼等等。并且在宋朝时期还出现了很多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比如范仲淹、王安石等等,尤其是在王安石变法运动之后,宋朝的经济水平也得到了大的提高。当时苏轼等人也会通过科举制度进入仕途,成为宋朝朝堂上重要的人物之一。在当时宋王朝还设立了一个特殊的职位叫做贡举之官,这一个官职和我们现在所说的公务员有着比较大的区别,因为公务员是只需要通过考试就可以进入官场,但是贡举之官是需要通过皇帝亲自主持考试才能够进入官场。当时宋仁宗在位期间还设置了一个特殊的职位叫做殿试之官,这个职位也被称为天子门生。这些职位都是能够为朝廷效力的官员,但是要想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官员就需要通过科举制度进入官场,并且需要通过皇帝亲自主持考试才能够进入官场。虽然说宋朝时期对于科举制度重视,并且对科举制度也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是在考试方式以及考试内容上都和我们现在所说的科举制度有着很大的不同。二、考试科目的改变元代的科举制度以儒学为主,所以考试内容主要以儒学为主,并且重视理学、汉学。元朝是蒙古人建立的政权,所以统治者重视汉学,也重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对于科举考试科目的改变,主要是由于忽必烈统治时期,有一个叫做儒者陈八儿的人在朝廷里担任秘书省的官职。这个儒者陈八儿对儒家经典也是熟悉,但是当时元朝并没有设立专门的科举制度,所以他就想尽办法来做官。但是他之前一直在元朝做秘书省大臣,并不是一个读书人。所以他就利用自己的一些手段来获取钱财来帮助他做官。当然在陈八儿得到了蒙古贵族的信任之后,他就开始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来为蒙古贵族办事。虽然元朝统治者不是很重视儒家思想,但是他还是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知识素养。三、科举考试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1、科举制从隋朝创立到清朝灭亡,持续一千三百多年,这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长的考试制度,影响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2、科举制在中国历史上有三个主要的特征:一是考试取士,二是考试内容趋于标准化,三是考试制度更加严密。这三个特征正是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能够持续一千三百多年的基本原因。3、科举制的发展过程,也是社会阶层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在隋唐以前,基本上是贵族垄断了社会各阶层的上升通道;隋唐时期,开始形成“世家”阶层;宋代以后,平民阶层逐渐上升为社会各阶层的主体。从总体上说,科举制对社会阶层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4、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拔人才为重要和具有影响力的制度之一。笔者观点: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是一项重大的政治制度,它的产生和发展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科举考试中,蒙古人和色目人的地位和汉族士子一样,他们具有平等的资格参加考试,通过考试后也有一定的升迁机会。由于科举制是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吏,因此对于朝廷来说是一个稳定收入来源、加强中央集权的有效手段。总之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参考文献:1.《元史》,中华书局,1982年,第257页。2.《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453页。3.《元朝历史研究》(增订本),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63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