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年到正月十五的一组年俗画[比心]#年俗画简介#
2、年俗绘画手画大全南通、通州和如皋部分地区独特的年俗:除夕夜要在自家门前院子地上用糯米粉或者石灰画很多白色圆圈,名曰“笃定包”“米定子”,一说是吓唬年兽;二说是为了来年粮食丰收,如皋地区也叫“打粮墩”。年纪大的一辈普遍重视,据说正月十四晚上还要再重复一次。
3、年俗画二八年俗贴对画挨踢人士斟代码唔该老细体恤哈听日封包早滴发
4、介绍一种年俗画在我儿时的农村,人们的物质生活虽然很匮乏,经济条件也困难,可乡民们每逢过年时,在置办一些必需的年货和生活用品的同时,总是忘不了购买几张年画来装饰自家的堂屋,以此来增强过年的氛围。经济条件稍微好一点的家庭都会买上十几张成套图文并茂的年画。这种年画就象连环画一样,一套二张画,一张画八幅图片,二张画十六幅图片,叙说一个完整的故事,每幅图片下面配有文字说明。象《库儿班大叔上北京》、《草原英雄小姐妹》、还有样板戏《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等。经济条件稍微差一点的家庭也会买二张单张的毛主席画像或是山水风景画贴在自家堂屋正中。记得在我小时候,有一年过年,父亲带着我去全公社的一家供销社买年画。当我们走进供销社营业大厅时,只见整个大厅的上方掛满了各式各样的年画,在每张画的右下角还贴上了该张画的编号,以方便人们选择。购买年画的人特别多,我跟在父亲后面,穿梭在年画的海洋里,父亲每当看到一张中意的年画,叫我用自带的铅笔和纸记下该张画的编号。当我们全部选好后,父亲领着我来到营业柜台前,向营业员报上所选年画的编号,营业员熟练地在柜台内按照编号拿出了年画,麻利地将所有年画卷在一起用废旧报纸条在年画外面卷扎并用浆糊粘贴好以方便顾客拿走。那年年三十的整个上午,父亲别的什么事都不干,专心致志的贴年画。父亲不管做什么事都是一个严谨、认真的人,贴年画也不例外。我家的老房是穿枋屋,堂屋两侧墙壁是用木板做成的。首先,父亲将板墙壁上上一年残存的年画清理得干干净净,然后用母亲纳鞋底用的棉线,在板墙上拉成一条直线,将年画沿着这条直线端端正正地用大图钉钉贴在板墙上。钉贴完所有年画,父亲站在每张年画前面,左看看,右看看,仔细端详,看是否这里歪了,哪里斜了,直到完全满意了才罢手,乐呵呵高兴地干别的事去了。时光荏苒,岁月更迭。不知不觉间四十多年过去了。虽然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过年时人们不再为吃、穿、用去忙碌、奔波,物质生活富裕充足。但我总觉得过年少了点什么?内心有说不出的一种空落感觉,这或许是我即将迈进老年队伍的一种怀旧心态吧!
5、名家年俗画萧朗的《贺岁图》——趣味当先,别出新裁众所周知,十二生肖画是中国画的传统题材,齐白石等许多著名画家都乐意为之,老百姓对此题材也甚为喜爱。今天,请大家欣赏萧朗的十二生肖作品。萧朗先生以花鸟著称画坛,对于动物题材他有自己的想法。这12幅作品基本都以民俗的生肖玩具或泥塑为原型,辅以书法和年俗,十分生动又耐人寻味。其中马年生肖画他仅画了一根竹竿和小马鞭儿,画马却未见马,犹闻嘚嘚马蹄声和人们赶马的嬉闹声,真可谓巧思善画,令人钦佩。据说这一组生肖作品是萧朗为《今晚报》副刊每年的“贺岁画”专门创作,整整历时12年才得以“完璧”。本期内容来自网络,如涉版权请联系作者删除,且图片并不作为确定作品真伪之依据。茫茫人海,有幸相遇,丹青寄情,雅好养心!别忘了点击关注 @長安雅集 和转发,期待再次相遇!#年俗画简介#
6、年俗画有哪些正月二十五到啦,亲,你准备好打囤了吗?故乡的年俗,正月二十五,是仓神的生日,俗称“打囤节 ”。每逢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在家里打囤,来祭祀仓神。这天清晨人们会早早起床,用柴火灰在院里空旷的地方,画上大大小小的圆圈,辅以梯子,看作“粮囤”,圈心置五谷等作物。然后再燃放鞭炮,鞭炮炸响,犹如粮囤充裕,不堪重负,被丰收的粮食撑“崩”而开,寓意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儿时记忆里,每年打囤是件有仪式感的事情。那时祖父母都还健在。二十五一大早,祖父就从炕上爬起来,把农家小院收拾打扫干净后,用簸箕或者木锹,从锅台炉膛里,把头两天预留的草木灰掏出来一些,筛掉杂七杂八的东西备用。然后在院子里寻一块宽敞的地方,找一中心,用木棍比划着,在地上划出两三个直径不等、间隔几十公分的同心圆,再在内圈画上一个十字。这时如果我们起床了,也会跑来帮忙添乱,找来两个钉子一条绳,有模有样的画出几个规规矩矩的圆来。祖父呵呵笑着,不住的夸赞我们。接着祖父神情严肃地左手端起簸箕,右手拿着小木棍儿,动作娴熟的沿着线条,边敲打边撒灰,顺时针均匀抖动,于是一个个灰色的圆圈,就被草木灰清晰地勾勒了出来。随后在同心圆外、靠近大门的一侧,再画出一个梯子图样,喻义大囤满,小囤流,粮食多得需围起很高的囤才能盛得下,须攀着梯子才能够得着。这样,颇有立体感的粮囤就算打好了。后来,祖父在圆圈十字中心,放上一小把儿小麦、玉米、高粱、谷子、黄豆等混合的粮食粒,用蓝方砖压住,回头朝北屋里喊一声:准备好啦!就忙自己的事情去了。如果父亲有空,还会笔走龙蛇,用正楷虔诚的在红裱纸上,写两条“五谷丰登”“风调雨顺”之类的对联,“贴”在“囤”上。这时祖母已把北屋收拾停当,只见冲门黑红色的八仙桌前,已经用小麦、玉米或者高粱之类的粮食,画出了一个立体状的长柜子,中间放着几张崭新的“大团结”(10元钱,当时人民币高面额),用红砖压着,是为“钱囤”,寓意当年钞票满囤。这时在灶间忙活的母亲已经把饺子煮好,用小瓷碗各盛上三个,分别放在了粮囤和钱囤跟前。于是祖母洗手净面,摆好香炉,点上蜡烛,摆上贡品,拿上三注高香,颤巍巍的来到囤前,焚香磕头,点燃黄纸,嘴里念念有词。在母亲的招呼声里,我们争抢着拿出鞭炮,噼里啪啦地燃放起来。在此起彼伏的鞭炮声里,焚烧着的黄纸起伏升腾着,由黄变黑再变灰,随着浓烈的炮烟,从天井飘飘悠悠飞升上天去了。这些工作,都是要在日出以前完成,等太阳出来后才能把砖掀开,叫做“晒囤”。祖母随后打开鸡窝,任咕咕叫着,一溜烟儿跑来的母鸡把囤里的粮食刨个干净。这自古流传下来的习俗,传承了不知几千年。它不仅仅是祭祀仓神的民俗活动,更多的是,在这正月的后一个节令,农民要开启春耕,要开始新一年的生活时,人们祭祀仓神,表达农民对丰收的渴望和祈求,希望今年能够谷满囤,粮满仓,钱满柜,为新的一年讨个好愿景!改革开放以后,农村实行了土地联产承包制,各家各户的粮食逐渐多起来。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人们仓廪殷实,生活日渐丰裕,日子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填仓打囤的习俗,已渐渐被放弃,因此在人们的记忆里越走越远,以至即将消失。孩子们则更加不知“打囤”为何物,也再不能体会到当时我们那种只属于乡间的纯朴,自然的乐趣和满足感了。然而传统不能丢,代代永流传。好的民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客观上能起到寄托期望、安定心灵、增添情趣、激励人心的作用。信仰如炬,可照亮征程。心中有信仰,脚下才能有力量。打囤寄托着劳动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福、祈盼和愿景,但愿这一类习俗依然能够延续,让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二十五马上就要到了,亲们,你的家里,还打囤吗!
7、年俗画全家福初四逛老北市庙会,祈福、看演出、吃美味……浓浓的年味儿扑面而来。沈阳老北市庙会作为一项祈福民俗活动也已绵延了三百多年,已经成为沈城百姓的传统年俗活动。人们新春逛庙会、祈鸿运、赏诸戏、吃糖画,呈现出一幅普天同庆、欢乐祥和的“新春庙会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