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能简介(朱能资料简介)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24 13:21:41 浏览
1、朱能资料简介

1402年,朱棣势如破竹逼近南京。朱允炆在城内着急跺脚,后他决定派自己的堂姑姑庆成主去求和,表示愿意和朱棣中分南北,划长江而治。庆成郡主是朱元璋的侄女,朱棣的堂姐,明太祖生前对庆城郡主疼爱有加,将其许配给了前途无量的黄琛。后来黄琛犯错,官员希望严惩黄琛,并夺了他的驸马头衔。朱元璋说了一句:“朕惟侄女二人,不忍遽加降夺,其称公主驸马如故。”朱允炆派庆城郡主前去与朱棣谈判,是比较合适的选择。毕竟,庆城郡主与朱棣感情深厚,或许朱棣能看在她的情面上,接受和谈条件。庆城郡主忧心忡忡地来到燕军大营,朱棣对这位堂姐还算是恭敬,两人先是客套了一番,接着庆城郡主提出了前来的目的。她称建文皇帝,愿意向朱棣割让地皮,以求朱棣退兵。没想到,朱棣软硬不吃,说了句:“这是有奸臣想拖慢我的行军步伐,好等着援军赶到。”庆城郡主还在诧异天怎么晴了,原来是被这个堂弟给整无语了。不过,朱棣的这番话说得很巧妙。当年他起兵谋反,打的就是“清君侧”的旗号。朱元璋生前曾在《皇明祖训》中说过:“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而这就给朱棣的谋反找了借口。他称皇帝朱允炆身边,奸佞当道,尤其是齐泰、黄子澄二人蒙蔽圣聪,祸国殃民,所以自己要给侄子清一清这些宵小。朱棣一路走来极为不易,他起初通过装病换回了留在京师的第三子。手下被诛后,朱棣索性直接装疯,每日疯疯癫癫,毫无体面和尊严。朱棣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一面竭力地向皇帝示弱,另一面在府中锻造兵刃,召集手下。然而谋反之事还是败露,朱棣也遭到擒俘。还好有张信的帮助,朱棣才得以逃出升天。他在姚广孝等人的谋划下,率领死士斩杀北平的朝廷官员,正式喊出“清君侧”的口号。古往今来,政权夺取都是自南向北成功得多,而朱棣自北向南,对抗的又是朱允炆这个皇权正统,九死一生,跌跌撞撞。就在庆城郡主去劝和的前一个月,燕军之中还险些爆发内乱。当时朝廷的大军接二连三地获胜,让朱棣的部众士气低迷,大军都要求渡河北返。朱棣开了场会,同意班师的站在左边,同意继续南下地站在右边。然而,绝大多数人都站在左侧。朱棣犹如晴天霹雳,一时不知如何是好,还是朱能站了出来鼓舞道:““汉高祖十战九不胜,卒有天下”,坚定了燕军坚持的决心。朱棣这才得以率军继续南下,可他们在灵璧遭遇了明军的主力。与此同时,朱允炆又急调辽东铁骑南下,在济南与铁铉汇合,准备夹击燕军。是朱棣和诸多大将浴血奋战,才取得了一场又一场的胜利。自灵璧告捷以后,江淮各地对燕军而言如无人之境。朱允炆再也组织不起一场像样的抵抗。朱棣自灵璧向东南进发,拿下了泗州,心情大好的他还去拜了拜祖陵。盛庸驻守的淮安、凤阳易守难攻,朱棣就让朱能伪装成渔民北上,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败盛庸。燕军直抵扬州城下,扬州的监察御史本来已经做好了殊死一搏的准备。可他手下的将士们都知道建文帝大势已去,索性先造了监察御史的反,向朱棣投降。扬州被克后,朱棣又顺势拿下高邮。而朱允炆正是在此背景下,派庆城郡主向朱棣求和。朱棣一路走来,历经腥风血雨,眼看南京城近在咫尺,不论如何他都不会放弃。莫说是朱允炆请了庆城郡主,即使是他请来朱标、朱元璋,朱棣也不会轻言放弃。一旦他同意收兵,那朱允炆作为正儿八经的皇帝,肯定会东山再起。届时,他还是难逃被消灭的命运。何况,那么多的官兵跟着他出生入死,即使朱棣同意,这些人也不会放弃近在眼前的荣华富贵。当然,朱棣也不是没有想过议和。他的军队打到浦子口时,遭到了盛庸的顽强抵抗,不习水性的燕军被打得节节败退。关键时刻,朱高煦引兵来援,朱棣大喜过望。父子合力击溃盛庸,并拿下镇江,驻扎龙潭。公元1402年7月3日,朱棣的大军大破金陵城,靖难之役自此结束。只是,建文帝朱允炆从此销声匿迹。朱允炆下落不明,始终是朱棣的隐患。他曾派人搜遍了中国的山川,却没有探到一丝消息。朱棣派郑和下西洋,极有可能是他为了继续寻觅朱允炆,以免他东山再起。#朱能简介#

2、朱能生平简介

朱婷来肯定能赢,就是受伤的朱婷也不是王云路可比的,朱能在士耳其,意大利打球,说明是实力的体现,王云路就是不要钱人家士意球队会要吗?说一个人不能扛起一支球队也许是大致说法,但不是全部,一个真正有实力的球员在个别场次上往往真能扛起一支球队,打多队就是对方一个接应打垮了整支中国队,还有就是张常宁打巴西得36分那场,打日本的7连发,只要张发球旋转球时,日本就发怵了,关键人真的很重要,东奥时朱是伤的太重,不能发力了,张也有伤,加上朗也保守了点,一直用朱张,若早点用朱张李三人合理分配,或许成绩就好很多,另外那会自由人也发挥太差了,总之是蔡斌的问题大,选人上问题太多,四个主攻只有一人可用,加上龚的水平下滑严重,副攻一直拦防也不好,输球也在情理之中了,排协应狠下心来,让年轻人多参与进来,球员是比赛中炼出来的,光靠训是不行的

3、朱能实力有多强

明朝时,朱允炆刚上位,就急着削藩,燕王朱棣被迫造反。在目送30万大军出征时,朱允炆对大将耿炳文说:“请您不要让我背负杀害叔叔的罪名啊!”这是朱允炆干过的蠢的一件事,相当于亲手把皇位让给了朱棣。八月份,耿炳文带着30万大军到达真定,派军驻守河间、莫州和雄县,等待主力汇合后发动总攻。耿炳文确实经验老到,摆出的三角形阵势充分体现了他丰富的战斗经验。可是这个阵型易于防守,却不利于进攻。恰巧,朱棣在战场上多年带军打仗,十分擅长进攻,曾经更是深入漠北,风雪天气下急行军,活捉了北元太尉乃儿不花,不费一兵一卒歼灭了北元军主力。而这一次,矛与盾将一决胜负。面对30万大军,朱棣先派大将张玉刺探敌情,谁知张玉经过自信分析和研究后,竟然回报:敌军纪律涣散,出兵打败耿炳文,打开南下之路,易如反掌。对于张玉,朱棣是信得过的。于是在中秋之夜,他亲自带兵进攻雄县,趁敌军松懈之时突然袭击。此时的守军们个个喝得酩酊大醉,见到一大股军队袭击,不由得大惊。守军主帅杨松一边组织士兵反抗,一边派人向莫州主帅潘忠求救。他知道,己军势如犄角,如果援军到来,肯定能击退敌军。但遗憾的是,援军还没来,杨松和手下士兵都全部战死。而援军潘忠收到求援后,立即带兵支援。可到达月漾桥时,突然炮声四起,无数士兵从桥底下冒了出来。占据了大桥,截断了潘军后路,前方也突然出现大量燕军。潘忠进退不能,只能被围殴,没多久就全军覆没,自己也被活捉。朱棣不愧是多年带兵打仗的好手,知道耿炳文布军的厉害之处,这个阵型擅于互相支持照应,一方被打,另一方肯定会来支援,相当于的围点打援战术。不同的是朱棣是先打杨松,胜利后再去截击援军,而徐大元帅的的重心在于打援,围城的是辅助力量。耿炳文没想到朱棣如此迅速,利用闪电战打出了一个时间差,一箭双雕,实在是厉害至极。此时他只能等待大军主力赶快汇合,发动人海战术,一击毙敌!可此时有一个叫张保的叛徒竟然悄悄溜出了军营,投靠朱棣,向他提供重要情报:明军正处于分散状态,30万大军并没有到齐,现在只有10万军队分布在滹沱河南北两岸,如果能分别击破,必将大胜。众将领听到这个消息后,都认为可以各个击破,取得胜利。可是朱棣却安排张保回去,告诉耿炳文:尽快合兵,一战决胜!原来朱棣嫌敌人太分散,反而不易打败,还有可能腹背受敌,倒不如把他们集中在一起处理掉。由此来看,朱棣对自己的指挥能力极其自信,而他也确实有这个资本。得知耿炳文合兵之后,朱棣立即开始进攻。耿炳文看到了燕军的旗帜,亲自督战,可是迟迟不见到朱棣出战。他注定等不到了,因为朱棣并没有从正面进攻,而是带着几千人绕了个大圈,从西南面突然发动奇袭。此时还不知情的耿炳文,等得不耐烦了,于是下令出兵,没想到燕军的反应就像闪电一样,自己才刚出兵,燕军立刻发动了猛攻。燕军将领张玉、朱能经常和蒙古人打仗,战斗力远高于疏于战阵的南军。在他们的攻击下,南军败相初现。而此时耿炳文又得知朱棣已经绕道背后,给自己来了一个偷袭,真是卑鄙!前后夹击之下,耿炳文抵挡不住了,于是他下令退兵,一直退到了滹沱河东面。可是燕军朱能却紧追不舍,耿炳文久经沙场,当他仔细观察之后,原来自己的数万大军被区区30余人追的屁滚尿流,简直是奇耻大辱。耿炳文立即命令停止撤退,重新列阵,想要歼灭这30余人。朱能发现南军停止撤退后,居然还列阵迎战。按照正常人的思维早该撤了,可是朱能却不要命一般继续加速前进,带领几十人冒死冲进敌阵,东砍西杀,仿佛战神附体。事实证明,只要不怕死,奇迹是可以创造的。耿炳文的南军被朱能这么一冲,竟然又一次崩溃,弃甲投降多达3000余人。耿炳文大惊,带领败兵退守真定城。此时耿炳文终于发挥了强项,坚守城池,燕军猛攻了三天硬是没有攻破,只能收兵休整。而城内的耿炳文也只能感叹,自己的时代早已过去,朱棣则是当之无愧的天才将领。

4、朱能与朱棣的关系

朱元璋通过蓝玉案、胡惟庸案大杀功臣,千算万算漏了陈亨,而多年后陈亨让大明江山易主;陈亨确实眼光不错,先后两次“易主”都赌对了;而陈亨的儿子陈懋,是靖难功臣中一个活到天顺年间仍旧享有侯爵爵位的人。1402年朱棣靖难成功大封功臣,一口气封四位公爵:淇国公丘福、成国公朱能、荣国公张玉以及泾国公陈亨。不过四位靖难公爵中有两位是追封:张玉与陈亨在封爵前就已去世。其实在我们的印象中会认为靖难功臣大多是跟朱棣差不多年龄,陈亨是个例外,他算是“大器晚成”的代表:朱元璋建立大明前,他就是淮西旧将,只比朱元璋小4岁。陈亨在投奔朱元璋之前是元朝驻守扬州的万户,朱元璋在濠州起兵,陈亨便投奔到了朱元璋麾下,关于陈亨如何投奔朱元璋的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说陈亨得罪了元朝勋贵,加入朱元璋一起反抗元朝;另一种说法是起义军攻打扬州,元守将兵败逃走,陈亨等人无依无靠直接投奔了朱元璋。不管哪种说法陈亨都是主动投奔朱元璋的,刚开始陈亨并没有得到朱元璋重用,只是铁甲长,后擢升为千户,而陈亨曾在元朝担任万户;即便后来朱元璋与张士诚、陈友谅等人争夺地盘,陈亨仍旧没有什么起眼的功劳。1367年朱元璋称帝前一年陈亨终于有机会立功:朱元璋命徐达、常遇春二人北伐北元,徐达拿下东昌交给陈亨驻守,结果徐达刚走,上万元军反攻东昌;东昌是明军北伐的咽喉要道,若东昌失守,后果很严重;陈亨手里兵力不多,但他还是大败元军守住了东昌城;陈亨因此战得到徐达重用,1369年徐达大败王保保,考虑大同位置特殊便让陈亨来镇守;后陈亨擢升为燕山左卫指挥佥事,后多次跟随徐达出塞征战,擢升为北平都指挥使。徐达在时曾多次前往女婿朱棣的藩地北平练兵,陈亨能得到升迁跟徐达是息息相关的,也因为徐达的原因陈亨与朱棣结下友谊,这也为后来朱棣靖难时陈亨支持朱棣做了铺垫。朱元璋去世后朱允炆登基,朱允炆听老师黄子澄建议先从弱开始削藩,暂时没对燕王朱棣动手,但早早开始布局:朱允炆下旨让谢贵、张信二人担任北平都指挥使,陈亨自然需要给二人让位,朱允炆将陈亨调到了大宁卫卜万的麾下,宁王朱权的藩地;其实说白了朱允炆不信任陈亨这位老将,后来朱棣发动靖难,朱允炆先是派老将耿炳文北上但失败;后又听从老师黄子澄建议让曹国公李景隆替代耿炳文,朱棣对李景隆很了解,主帅换人朱棣自然高兴,但朱棣也很清醒:可以看不起李景隆,但不能看不起他的50万大军朱棣开始改变策略:让世子朱高炽守住北平,自己北上攻打大宁,一方面是为自己扫除北方的障碍,另一方面是想得到宁王朱权的支持,毕竟宁王手里不仅有10万多朝廷的兵马,还有朵颜三卫,一支蒙古骑兵。大宁卫指挥使卜万带陈亨、刘贞二人在松亭关与朱棣两军对峙,而北平城则是在李景隆的团团包围之中,对朱棣来说确实情况很糟糕。而此时的陈亨心里很纠结,他与朱棣是旧相识,本身就不想与朱棣对峙,再加上朱允炆不信任他,心里便想要倒戈朱棣;但因为卜万的缘故不敢直接表明自己的态度。朱棣便想了一个对策,陈亨鼓动刘贞一起夺了卜万的兵权,然后趁刘贞不备,偷袭后方大营,将大宁卫10万多兵马全部降了朱棣;而朱棣这边利用苦肉计又将宁王朱权的朵颜三卫收买,宁王被迫与朱棣一起靖难。若不是陈亨帮如此大忙,朱棣真不见得能有对抗南军的本钱;正因为陈亨立下了如此大的功劳,朱棣对陈亨很是尊重。当然陈亨在靖难中不止这一次功劳,投奔到朱棣麾下,成为三先锋之一,丘福是后援,三先锋加一后援便是“靖难四公爵”。陈亨投奔朱棣时已67,还能够与张玉、朱能这些年轻人一起将李景隆打得溃不成军,说陈亨“大器晚成”确实不过分;不过“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更何况陈亨确实年龄大了,在白沟河之战中陈亨受重伤。后来济南之战中陈亨带伤坚持上战场,在战场上遇到平安,被平安所伤;不得已朱棣直接命人将陈亨送回北平养伤,朱棣去探望陈亨时,陈亨已不能说话,很快便去世了。陈亨去世朱棣很伤心,在三军面前祭告陈亨老将军。朱棣登基后大封功臣,追封陈亨为泾国公;朱棣去世后,仁宗朱高炽允许陈亨配享太庙。陈亨先后两次易主,都选对了;虽没有亲眼看到朱棣进南京城,但因为他,他的家族慢慢成为大明勋贵之家。陈亨的儿子陈懋被朱棣封为宁阳伯,不过陈懋能被封为伯爵,并非是因为父亲陈亨的余荫,陈懋确实在靖难中立下不少战功。永乐五年朱棣派陈懋前往宁夏平叛,陈懋不仅善于平叛更善于招降,北元国公归降大明,朱棣很是高兴将陈懋封为宁阳侯,并让陈懋镇守宁夏。仁宗登基后,将陈懋的宁阳侯爵位封为世袭爵位;宣宗朱瞻基继位后,陈懋参与平叛汉王朱高煦作乱,后又继续镇守宁夏。陈懋又经历三朝一直到英宗复出,到天顺九年去世,去世时已85岁高龄,英宗追封其为浚国公,谥号为“武靖”。陈懋去世后,宁阳侯爵位又传了九代,一直到崇祯年间第九代宁阳侯战死沙场,与大明有始有终。#朱能简介#

5、朱能的简介

1406年,五千明军在安南被杀,明太宗朱棣龙颜大怒道:“安南如此嚣张,我若是不把他给灭了,我养兵又有何用?”于是派朱能领兵灭了安南将其歉并,脱离中原500年的安南再次回到中原版图。自从秦汉开始,安南一直被纳入中原版图之内,安南的名称来自于唐朝,唐高祖设交州总管府,唐高宗时改安南都护府,将府治设在今天的河内。唐朝末年,安南被静海节度使控制,直到南汉刘岩收归为其领土,但南汉统治安南的时间并不长,安南就乱了。公元937年,交州发生兵变,本地的贵族吴权占交州自立为节度使。后来,刘岩封儿子刘洪操为交王,派他去攻打吴权,刘洪操不幸兵败身亡,刘岩认为不详,便放弃了交州,结果吴权的属官丁部领统一交州,立国称帝。到了南宋时,安南李朝国王李天祚派使者请求赐国名,宋孝宗封李天祚为安南国王,由此安南成了中原的藩属国。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安南陈朝皇帝陈艺宗派使者向明朝进贡称臣,这是藩属国中第一个对明朝俯首称臣的,而朱元璋也收受了陈艺宗的进贡,所以把安南也列入十五个“不征之国”之一。由于陈艺宗宠信外戚黎季犛,导致大权完全被黎季犛掌控,黎季犛的两个姑姑嫁给陈艺宗的父亲陈明宗,故而,两人是表兄弟关系。1400年,黎季犛见时机成熟,废帝自立,恢复本姓胡,建立胡朝,同年退位给儿子胡汉苍,自称太上皇,但仍掌握朝政。四年后,胡季犛上书朱棣,声称陈朝皇室已绝嗣,自己是以外甥的身份被群臣拥立为皇帝,向朱棣请求册封,于是朱棣封胡黎犛为安南国王。就在这时,一个自称是陈艺宗孙子的陈天平逃到南京面见朱棣,揭发了胡季犛废帝自立一事,胡季嫠知道后派使者求见朱棣,假装请陈天平回国继位,实际上想杀了他。1406年,朱棣为了让陈天平返回安南,派将军黄中率五千将士送他回去,前大理寺薛岩为副将,胡季犛却在半路埋伏偷袭明军,杀死陈天平,薛岩也被杀。朱棣闻讯大怒,决定教训胡季犛,派朱能为征虏将军、张辅为右副将军,率十八位将军在云南会同左副将军沐晟,兵分两路征讨安南,不料朱能死在途中,张辅接替。张辅越过坡垒关,列出了胡季嫠罪二十条大条,而安南人听说明军来讨伐,在四江南北筑栅,绵延九百余里,声称拥兵七百万,之后,张辅推进到富良江北扎营,派朱荣在在嘉林江攻破南军,接着与沐晟合军进攻多邦城。胡季犛驱赶大象来迎战,张辅学习宗悫破大象的办法,在布上画狮子的模样,蒙在马头上冲阵,结果大象看到狮子,惊吓得四处逃窜,踩死了很多安南人。张辅见状趁机进攻,大败敌军,杀死两名主将,攻占了东都,这一战每天来投降的人数以万计。其后张辅派陈旭攻打西都,又分兵打退援兵,吓得胡季犛烧了皇宫逃到海上。1407年春,张辅率大军渡过注江,攻破筹江、诸寨,斩首近四万。当时,安南将领胡杜率水师战船聚集在盘滩江上,张辅派降将陈封偷袭,胡杜兵败弃船逃跑,将战船编入明军水师,于是平定了东潮、谅江等府州。不久,张辅又率水师在木丸江打败胡黎季犛的水师,斩首一万多人,仅俘虏将领就有一百多,掉到水里被溺死数也数不过来,胡季犛不甘心失败,再派十万大军由富良江进攻明军,张辅便与沐晟左右夹击,斩首数万人,江水都染成了红色,胡季犛又逃跑。张辅下令乘胜追击,追上胡季犛又一次把他打败,终生擒胡季犛父子,所立的太子和文武群臣也一并被俘,将他们一起被押上囚车送往南京交给朱棣发落。此战,大明得到安南府州四十八个,县一百八十个,三百一十二万户,因没有找到陈朝皇室的后代,朱棣就下诏改安南为交趾,设立交趾布政使司,直属朝廷,至此脱离近五百年的安南再次入中原版图。

6、朱道能简介

明朝在越南的统治为何会失败?1225年,越南陈朝建立,对外国号安南,陈朝末年权臣胡季犛篡位夺权,自立为帝,对外北侵中国,对内横征暴敛,旧朝臣子逃至燕京,向明成祖求救,讨伐胡季犛。明朝列出胡氏父子罪状,出兵讨伐,得到响应和拥趸,平定安南后,在此设三司,开始统治。而安南属明仅20年就重新立国,明朝在安南统治失败,被迫放弃,究其原因有四:战事频仍百废待兴,初设交趾酷吏当道,强推文化道阻且长,土著反抗屡败屡战。一、战事频仍百废待兴明朝受陈朝委托征讨国内反叛,是作为宗主国的责任,同时,反叛政权胡朝屡屡侵扰明朝北部边境,必须进军以保境安民。1406年,明成祖令朱能以总兵挂征夷将军印,统领号称800000人马南下征讨胡朝,右将军张辅领兵40万南下,于道路险阻处,攻坡克洞,征夷副将军沐晟领兵40万攻克富令关。胡朝方面,胡氏发动20万群众严防死守,出动号称700万水陆大军(双方人数均有夸张),沿江设置木栅,企图阻挡明军。后明军强渡富良江,攻克其首都,俘获胡朝头领,胡朝灭亡。此时陈氏后人打算借助形势恢复旧业,明朝又增兵40万,双方激战,明军大胜,永乐十一年,安南战事告一段落。从1406年出兵,到第二年设立交趾,期间战事不断,直到1413年才算平定,再加上胡朝统治的后几年,几乎将安南国力消耗殆尽。史载“胡朝暴杀无辜,重敛烦收,剥削不已,人民遭殃,又侵略占城,劫掠财富,屠杀人民,强占领土”,可见国家经济被战事拖垮,民众生活水深火热。若不恢复百姓生活水平,则必然危及统治,明朝在此统治初期未将百姓利益放到首位,为以后安南之乱埋下祸根。二、初设交趾酷吏当道1407年,平定安南后,明朝在此设15府、36州、181县,共3129500户。明成祖朱棣任命黄福以尚书衔兼任交趾承宣布政使司,同时派武将张辅镇守安南。安南被征服之初,民生凋敝、百废待兴,黄福因地制宜:收编流民,减轻赋税,兴办学校,受到当地百姓拥戴,交趾也在稳步恢复。然而,井然有序的大好局面,即将因内臣宦官的到来付之东流。宦官马骐奉命到交趾做“采办使”,来到当地后肆意贪污、无恶不作,将安南的进贡数目提高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扇两万把,翠羽万个,粮米、漆、绢、安息香、苏木等物不可胜数”。此时安南人心未附,如此大数额的进贡,加剧了民众的反叛之心,因而民变四起。为此,明朝统治者制定的刑法严酷,对许多反叛者、拒不纳贡者处以极刑。后来,因黄福不许马骐残害平民,马骐心怀怨恨,构陷黄福谋反,朱棣查明后也未处置马骐,他便更加猖狂,不仅贪赃枉法,还羞辱投降官员黎利等人,而黎利后来造反,将明军赶出了安南。除了马骐这样的明朝污吏,安南亦有阿谀谄媚、见利忘义之辈,为了官位依附马骐等人,对同胞做下惨无人道的坏事,致使群情激愤。三、强推文化道阻且长自汉武帝时灭南越国,越南北部在长达1000多年的时间,深受中华文明影响,明朝在安南20年,再一次推行中华文化。凡事物极必反,如果追求速治,难免欲速则不达。1407年,张辅遣送交趾各种工匠7700人到金陵,又陆续派送当地德才兼备之士9000人至南京,参加考核学习,合格者返回安南做官。这一政策看似对当地也有好处,但造成了安南人才外流,被迫背井离乡的人难免思念家乡。不止如此,明朝恢复了不少胡朝官吏的官职,免除苛捐杂税,设置养济院,推行儒家经典和文化。为巩固统治,明朝在当地建立起驿站制度、征兵制、里甲制、租税制,用以控制当地的人口和资源,有些却成为搜刮财富的工具。据《大越史记全书》所载:“明开垦田粮桑丝,开盐法,勘金银场,重科厚敛,民不聊生。”在安南强行推行汉族上袄下裙,原来宽衣阔腿的服饰方便通风,可预防潮热病,现在改变安南人的穿着方式,在热带环境下,劳动者苦不堪言。可见,制度和文化不适应当地发展,反倒加快了反抗的速度。四、土著反抗屡败屡战在严苛的生活条件下,黎利起兵造反,从1418年至1428年,经过十年艰苦斗争,在他的带领下,安南摆脱了明朝统治。起初,黎利的起义军队势力薄弱,兵少粮缺,作为一个杰出将领,屡出奇谋获胜,但无法与明军抗衡,战争前5年,队伍三次被击溃,其本人也三次逃窜山区避祸。可他屡败屡战、越战越勇,发动诸多当地势力,队伍逐渐壮大,加上利用地形优势,埋伏明军,经常得手。在军队壮大之后,黎利制定了严明的军纪约束军官,在当地群众中甚有威名。终,在黎利十余年的游击战术下,明军不堪其扰,决定撤出安南境内,交趾总兵官王通与黎利盟誓,互不侵犯。宣德二年,明朝在交趾的三司文武官员及家属,共计86640人,携带虎符、银印等信物返回中国,明朝在安南的统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