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橚简介(朱橚人物简介)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24 15:14:52 浏览
1、朱橚人物简介

朱棣靖难时候,朱元璋的其他儿子在干吗?答案在这里!懿文太子朱标,洪武二十五年病逝二子秦王朱樉,洪武二十八年病逝三子晋王朱棡,洪武三十一年病逝四子燕王朱棣,建文元年七月起兵靖难,后成为永乐皇帝五子周王朱橚,洪武三十一年八月被建文帝废为庶人,流放云南,后被圈禁。(朱元璋于洪武三十一年五月驾崩)六子楚王朱桢,未受影响。七子齐王朱榑,建文元年四月,废为庶人,与周王一起圈禁,真的关在一起,后来这俩抱头痛哭。八子潭王朱梓,洪武二十三年自焚而死。九子赵王朱杞,早夭十子鲁王朱檀,洪武二十二年薨逝十一子蜀王朱椿,未受影响。十二子湘王朱柏,建文元年四月,遭削藩,自焚自杀。十三子代王朱桂,建文元年四月,被建文帝废为庶人。十四子肃王朱楧,建文元年主动内迁至兰州。十五子辽王朱植,建文元年八月,被建文帝召回京城,削去护卫。十六子庆王朱栴,建文年间虽然正常迁徙过封地,但未受影响。十七子宁王朱权,建文帝召回京师被拒绝,遭建文帝削去护卫,后被朱棣胁迫参与靖难。十八子岷王朱楩,建文六月被废为庶人,迁福建漳州。十九子谷王朱橞,靖难时被召回南京,后被建文帝要求守金川门,投降朱棣,南京沦陷。二十子韩王朱松,年纪太小未就藩。二十一子沈王朱模,年纪太小当时未就藩。二十二子安王朱楹,年纪太小当时未就藩。二十三子唐王朱桱,年纪太小当时未就藩。二十四子郢王朱栋,年纪太小当时未就藩。二十五子伊王朱㰘,年纪太小当时未就藩。二十六子朱楠,早夭。

2、周定王朱橚简介

1383年,朱元璋的第5个儿子朱橚偷偷离开封地,跑到老家凤阳,和大将军冯胜私下会面。冯胜还是朱橚的老丈人,按理说这种翁婿聚会,本没有什么问题,但关键在于,朱元璋不允许藩王私自离开封地,更何况冯胜位高权重,谁知道两个人在商量什么坏事?果不其然,朱元璋很快就知道了这件事,晚年的他疑心越来越重,当即下令逮捕朱橚,将他囚禁起来。2年后,朱元璋以谋反罪赐死冯胜,才将朱橚放回封地。经过这件事后,朱橚变得老实很多,开始钻研医学,也算是小有成就。朱元璋的20多个儿子,除了太子朱标和几个早夭的之外,基本都被封在各地担任藩王。朱橚被封为周王,他还是朱棣的同母弟弟,不过和哥哥喜好行军打仗不同,他更像是一个文化才子,诗词歌赋、音律戏剧样样精通。文化人都比较有个性,有时做事不顾后果,私会冯胜遭到惩处后,朱橚开始研究医学知识,还经常在封地向老百姓发放粮食,名声变得越来越好。但朱橚还是多次得罪朱元璋,后来甚至被流放到云南地区,朱元璋明确要求他走着前往目的地。朱橚没办法,只能亲自踏上流放之路,而在这段时间里,他看到很多贫苦百姓生病无法医治,只能等死的悲惨景象。朱橚于心不忍,干脆把身边所有的医生集中起来,让他们沿途了解老百姓的病情,并制定调节方案,结果整理成一本医学巨著《救荒本草》。这部书不仅可以帮助治病,还是一本植物学的百科全书,之所以名叫“救荒”,指的是专门为了应对饥荒年份。因此,这部书中还特意介绍了很多可以暂时替代粮食作物,帮助灾民果腹的植物。总的来说,朱橚的贡献不容忽视,他看上去也像是无心政治的藩王。实际上,朱橚和朱棣同母所生,性格本就有点像,他内心深处也希望能在政坛上一展拳脚。当朱允炆决定削藩的时候,首先把目标对准朱橚,一方面是因为他和朱棣是亲兄弟,另一方面是因为他确实有野心。没过多久,朱橚被押解到南京城关押起来,直到朱棣夺取皇位,他才重获自由。但为了保住皇权,朱棣也不得不面临削藩的问题,他和朱橚之间的关系,也从相亲相爱、友善和睦,逐渐变得水火不容。这时,朱橚的个性再次显现出来,他竟然公然在封地举办祭祀朱元璋的仪式,以此表示对朱棣起兵造反夺取皇位的讽刺。但朱棣没办法动手,只好选择忍耐,直到许多年后,有人密报朱橚谋反,朱棣还是隐忍不发,而是将朱橚召到京城。兄弟俩见面后,朱棣拿出了相关密报,朱橚一看就明白了,这是念在兄弟情分,才没有对他下手。从那之后,朱橚变得小心谨慎多了,还主动把自己的护卫上交给国家,朱棣也就不再追究他的责任,朱橚得以安享晚年。

3、朱棣朱橚

1381年,宫廷用膳,马皇后没有吃肉,朱元璋很不解,便问其中缘由。马皇后说:“我在为宋先生作福”,朱元璋感慨颇多。次日上朝时,朱元璋赦免了宋濂的死罪,将他安置到茂州。马皇后,名马秀英,安徽濠州人,朱元璋的夫人。古代王朝延续数千年,帝后众多,能力、品行、智慧,综合三方面考虑,马皇后首屈一指。1353年,朱元璋收到汤和的来信,从皇觉寺走出来,参加红巾军。此时,朱元璋一无所有,但马秀英并不嫌弃他。“开局一个碗”,马秀英嫁给了朱元璋,一起经营家庭。作为郭子兴的养女,马秀英足够优秀,但她没有嫌弃“一穷二白”的朱元璋。1354年,郭子兴怀疑朱元璋有二心,将其关押的牢里。马秀英变卖首饰,送给养母,希望她在郭子兴面前说好话。营救朱元璋期间,马皇后担心丈夫在牢里挨饿,还以探望为由,悄悄携带刚做好的烧饼,让朱元璋填饱肚子。《明史》记载:“后窃炊饼,怀以进,肉为焦。”马秀英的这份“心意”,感动了朱元璋,他日若能富贵,岂能忘记马秀英呢。元朝末年,群雄并立,陈友谅、张士诚、方国珍、明玉珍、陈友定、王保保、孛罗帖木儿、李思齐、张良弼,实力相当强悍。尤其是“汉王”陈友谅,手握60万大军,占据湖南、湖北,是朱元璋的劲敌。龙湾之战,陈友谅率30万大军讨伐朱元璋,马皇后与后妃们一起努力,支援前线。《明史》记载:“陈友谅寇龙湾,太祖率师御之,后尽发宫中金帛犒士。”大明建立之后,马皇后也依然保持简朴的生活,并不聚敛钱财。平日朱元璋赏赐的服饰、金银、细软等,马皇后都分给家庭困难的宫女们。自己的衣服,马皇后缝缝补补又三年,舍不得换新的;即便衣服已经失去了颜色,马皇后还是不舍得更换。史载:“平居服大练浣濯之衣,虽敝不忍易”,始终保持朴素,没有奢华的生活,始终如一。艰苦朴素的日子,马皇后不但以身作则,还严格要求子女,希望他们将来成为对祖宗江山社稷有用的人才。周王朱橚,马皇后的小儿子,桀骜不驯。周王去开封做藩王时,马皇后将自己的“旧衣服”给江贵妃,并告知:周王不听话,可以身披“旧衣”,杖责周王;见到“旧衣”,如同见到母亲一样。宋濂,明初三大学者,与高启、刘伯温并列,主持编写《元史》,也是太子朱标的老师。1381年,宋濂已经71岁,却因孙子宋慎与胡惟庸有关系,惹恼了朱元璋。马皇后、朱标求情,说平民人家尚且尊师重道,何况是帝王家呢?朱元璋不理会,马皇后“茶不思饭不想”,自己“斋戒”,朱元璋终妥协。宫廷生活向来复杂,秦宣太后、吕后、贾南风、冯太后、武则天、慈禧的故事相信大家都熟悉,马皇后则是个例外。皇后与妃嫔关系和睦,妃嫔们都很尊敬马皇后,没人想过要取而代之。妃嫔、宫女怀孕或身体不适,马皇后悉心照料,就如同自己的儿女一样,岂能不让人尊敬呢?史载:“妃嫔宫人被宠有子者,厚待之。命妇入朝,待之如家人礼。”1382年,马皇后病重,朱元璋很伤心,便打算为她祈福,马皇后拒绝。朱元璋请太医,马皇后也不同意,让他不要为难太医。如果太医无能为力,朱元璋要算账,太医难逃一死,这不是马皇后所希望看到的。史载:“且医何能活人!使服药不效,得毋以妾故而罪诸医乎。”病逝前,朱元璋问马皇后有何话要说,直言:“愿陛下求贤纳谏,慎终如始,子孙皆贤,臣民得所而已。”即便病重,马皇后还是心怀天下,为他人着想,为明朝的江山社稷着想,格局确实不一般。马皇后的心中,有朱元璋、有儿女、有他人,就是“没有”自己。朱元璋想册封马皇后的家人为诸侯王,马皇后拒绝,认为不应该“无功受禄”。谈到自己的父母,马皇后悲从中来,流泪不止。史载:“爵禄私外家,非法。力辞而止。然言及父母早卒,辄悲哀流涕。”1382年夏,马皇后病逝,朱元璋痛哭失声,废朝三日。朱元璋的心中,马皇后是他生命的一部分。明朝建立之初,马皇后对自己不离不弃;行军时的文案,她也能处理得井井有条,能力没得说。心怀朱元璋、儿女、他人,却从未想过自己,马皇后确实不一般。自古帝后,能力、品行、智慧,马皇后首屈一指。张廷玉《明史》评价:“后仁慈有智鉴,好书史。后勤于内治,暇则讲求古训。母仪天下,慈德昭彰。”朱元璋晚年,诛杀功臣不少,马皇后病逝、朱标病逝,是重要原因。如果马皇后和朱标活着,朱元璋也许不会如此。马皇后病逝,朱元璋没有再册立皇后。

4、朱橚为何不是九大塞王

1381年,朱元璋的儿子朱橚要去封地了,心情大好。就要出发时,马皇后匆匆赶来,对着身边的江妃一通交待,朱橚立刻苦了脸。朱橚是朱元璋的第五子,生性顽劣,小时候因为不想读书被先生责罚。他就跑到朱元璋那里诬陷先生,说先生无故打他。由于装得像,朱元璋很是气愤,扬言要给那个先生好看。还好朱橚说这些时,马皇后在侧。便阻止了朱元璋,并劝他调查一番再决定要不要处罚先生。果然,朱橚说谎诬陷一事很快被查清楚,反受了朱元璋的责罚。马皇后为人贤惠,对待皇子皇女从不因非亲生就故意疏远,反而是尽心尽力想让他们成才。由于朱橚过于调皮,马皇后更是重视对他的教育,一旦犯错,处罚起来毫不心软。朱橚也因此特别害怕马皇后。一听说自己要去封地就藩,就特别高兴,心想从此天高皇帝远,再无人管束。没想到临行前,马皇后却匆匆赶来,并派江妃跟随朱橚去封地,还当面将自己的一件衣服交给江妃说:“他若不听,穿上我的衣服就可以打他。”朱橚立刻苦着脸,不情不愿地点头允诺,一定听马皇后的安排,对江妃恭敬顺从。谁知没过多久,他就嫌封地苦,自己跑回凤阳老家去了。在明朝,藩王不得无诏乱跑,朱橚此举坏了朝堂规矩,马皇后和朱元璋就商议要好好治治他的毛病。于是,朱橚被派往云南,在那里不仅磨炼了几年,还渐渐练就了一身医学知识,编撰了《袖珍方》等。马皇后教育孩子,不轻信不溺爱,所以即便朱橚顽劣,却并非一无是处的纨绔,反而活出自己的精彩,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惯子如害子,敢于严格对待孩子的父母,才是有担当有责任的父母。

5、吴王朱橚

年轻的朱允炆担心地问爷爷朱元璋:“假如将来叔叔们造我的反,可怎么办啊?”白发苍苍的朱元璋一下子愣住了,不知如何回答是好。作为开国皇帝的朱元璋戎马一生,从来没想过自己的儿子会造孙子的反,因此他半晌无语。思索片刻他问朱允炆说:“如果真有此事,你打算怎么办呢?”此时的朱允炆一看祖父又把这个问题抛给了自己,这是在考验自己的能力么?思索片刻,朱允炆巧妙回答祖父说:“我会先礼后兵,首先以德服人,让他们甘愿臣服于我,如果不行,我就用礼法来约束他们。”朱元璋边听边点头,表示赞许。朱允炆见祖父认可又接着说道:“如果达不到效果,那么我就只能“削藩”,收回他们的领地,后就只剩下兵戎相见这条路了。”朱元璋听完朱允炆这番话,很是高兴:“这个方法确实不错。”同时,朱元璋也更加相信朱允炆是合格的王位继承人,且善于运用“帝王之术”,不枉自己的悉心教导。原来,在朱允炆十五岁时,自己的父亲,太子朱标就病死了。而朱元璋的皇位继承人就成了空悬,朱允炆从小跟在父亲身边,因此对这个祖父也是亲近,深得朱元璋的喜爱。朱元璋喜欢朱允炆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觉得朱允炆聪明,而且仁义。朱元璋有二十六个儿子,这二十六个儿子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其中尤属燕王朱棣能征善战,而且朱棣本人也是屡屡击退来犯的外族,战功赫赫。但是,朱元璋选择朱允炆为继承人,主要是考虑到当时国家的综合情况,明朝建国仅仅30余年,又由于连年征战导致生产力严重不足,物资匮乏,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贫困,当下重要的是休养生息。如果下一任皇帝还是喜欢征战,那么明朝经济可能真的会一蹶不振。经过几番斟酌,老谋深算的朱元璋不顾大臣反对,选择了不擅武力的孙子朱允炆成为下一任皇位继承人。同时,为了让孙子清清白白做个好皇帝,朱元璋采取了一些列铁腕手段,“清君侧,杀功臣”,为朱允炆扫除帝王之路上的障碍。而朱棣等人在朱元璋眼中虽然能征善战,但终也仅仅成为朱允炆保驾护航的臣子。因为朱元璋认为,朱允炆的德行与操守有圣君之相,定能够开辟文明盛世。朱元璋精心策划了这一切,他认为自己平定四海、杀光功臣,把有战功的儿子全部派去镇守边疆,国家自然就安定了,朱允炆也可以高枕无忧地做好自己的圣贤之君了。然而,朱元璋却忽略了人性的贪婪。自古以来,面对权利,多少兄弟反目。父子相残的事实,历历在目。父子都能相残更何况叔侄,贫家子弟尚能为争夺家产打得不可开交,又何况是一座江山。事实证明,朱元璋虽然精心安排了一切,却也没能挡住权利之争。朱允炆虽有德行和操守,但并没有遵守他在朱元璋面前所说的“以德服人。”他登基一个月左右,为了巩固政权,就对自己的叔叔下手了。他首先下手的是周王朱橚,朱允炆随便找个理由,直接把朱橚贬为庶民,并流放到云南。又以“贪虐残暴”的罪名,把代王朱桂,迁至蜀地看管起来。接下来就是岷王朱鞭和湘王朱柏。然而,湘王朱柏却没像其他藩王一样认罪伏法,反而是采取了极端的手段,自焚而死。朱允炆的削藩政策导致叔叔们之间暗潮涌动,朱柏在几个兄弟中是能力比较出众的一位,他忠君爱国,兄友弟恭,当朱棣听到他自焚的消息后,当场口吐鲜血,一方面心痛自己的兄弟,一方面也是哀叹自己的命运。可是,朱允炆对于叔叔们,几乎是没有半点感情的,叔叔对于这个侄儿,也不常见,终的下场就是,没了亲情,只能是刀兵相见了。那么,为什么这些藩王乖乖的束手就擒呢?一方面,朱允炆在削藩时,也是先选择了这些权势不大,又没什么能力反抗的叔叔,所以比较顺利;而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当时君臣之道的社会统治制度,对臣子们有着深刻的影响力。而朱允炆更是早已忘记了和朱元璋那次关键对话,他的做法看似杀伐决断,但效果却是有限的,在他根基不稳的情况下,就抢先下手,结果断送了自己的帝王之路。燕王朱棣并不甘像其他藩王一样坐以待毙,反而借着装疯卖傻逃过了朱允炆这一波的“削藩”计划,待兵强马壮之时,一举反扑,夺得了王位。而朱允炆在自己的寝宫放了一把大火之后,从此就下落不明。#朱橚简介#

6、周王朱橚

1395年,朱元璋单独召见“胜功太多”的宋国公冯胜,递给他一杯毒酒。冯胜颤抖着接过酒:“前有徐达、李文忠,看来你谁都不想放过!我也是其中一个!”此前,冯胜作为岳丈刚与与皇子朱橚私下会过面……冯胜是明朝的开国功臣之一,他原本名为冯国胜。元朝末年,朱元璋起义后,他和自己的哥哥冯国用一起投奔了朱元璋。两兄弟自幼研读兵法,长大后又在战争中磨砺得能文能武,有勇有谋。数十年来,他们在征讨王保保、辽东等多次战役中都大获胜利,立下汗马功劳。他们的加入让朱元璋如虎添翼,实力不断增加。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论功行赏,冯胜赫然排在第三位,仅次于徐达和常遇春,被封为宋国公,其余金银珠宝的赏赐自不必说。后来皇太孙被册封后,冯胜还成为了太子太师,和傅友德一样,都是能在朝廷中搅动风云的举足轻重的人物。在建国后,冯胜也为朱元璋征战四方,战绩更是卓然,无往不胜。可是这样一位战神,后来却没有再得到皇帝的封赏,这是为何?这还要从高邮之战说起。当时,敌军高士诚已经摸清冯胜的弱点,知道这个人好大喜功,于是佯装投降。而冯胜果然因此轻敌,被杀了个回马枪,导致大军重创,甚至还损失了几名朝廷重将。虽然在责罚之后,冯胜一举猛攻打下了高邮,但还是在朱元璋心中扎上了一根深深的刺。然而,这一次教训并没有让冯胜有所收敛,他仍然是那个莽夫,有着不可磨灭的桀骜和不羁。这样的性格在从前为他带来了赫赫战功和威武美名,在如今却是一张催命符。而他有了权势后飘飘然地居功自傲,更是把他推向了死亡的悬崖边上。1369年,定西之战后,朱元璋出于对时局的考虑,下令让冯胜留守庆阳,徐达等人先行回京受封赏。冯胜自恃战功更高,心中不满,于是私自行动,领兵回京。然而敌军王保保也是能将一位,他趁此机会攻入兰州,鹰扬卫大军全军覆没。虽然冯胜收到急报后第一时间赶了回去,并取得终胜利,但是造成的损失已经无法挽回。由于朝廷正是用人之际,冯胜的人头是保下来了,但是朱元璋心中的刺也越来越深,除掉冯胜势在必行。1387年,冯胜奉命率二十万大军出征辽东,结果不费一兵一卒就招降了纳哈出。这原本是大功一件,但是在纳哈出受降酒宴上,冯胜的女婿常茂突然拔刀刺伤了纳哈出。事后冯胜虽然亲自出面调和了此事,但常茂还是难逃朱元璋的责罚。为免一死,常茂向朱元璋揭发了岳父私藏兵马,向纳哈出索要财宝,强娶王女等恶性。朱元璋怒不可遏,不仅取消了封赏,还没收了冯胜的大将军印。此后,冯胜再也没能重返沙场统领大军。牵扯众多朝臣的“蓝玉案”后,不少政坛曾经耀眼的星已经陨落。而没被清算的人里,有些已经嗅到风雨欲来,选择自己卸下所有的权力,告老还乡。但是冯胜却没有意识即将到来的危险,没能抓住脱身的机会,终在一杯御赐毒酒中结束了自己轰轰烈烈的一生。在他死之前,有一件事也许就是朱元璋决定要赐死冯胜的导火索。蓝玉案结束后过了两年,朱元璋召冯胜回京。此时的冯胜依旧我行我素,殊不知危险已经降临。在这个政治敏感时刻,他居然还和自己的女婿周王见了面。冯胜的女婿,也就是朱元璋的儿子朱橚。他违反明朝关于藩王不得随意离开封地的规定,大摇大摆地跑到冯胜府中去探望岳父。一个是昔日战无不胜,如今在军中威望极高的武将,一个是皇家血脉,他们的行为无异于自己撞上了枪口。多疑的朱元璋难免会怀疑这两个人在密谋什么大事,想推翻自己年幼的皇太孙。朱元璋果断出手,虎毒不食子,他不会杀死自己的亲生儿子,却可以斩断他想胡作非为的左膀右臂,于是那杯毒酒就来到了冯胜眼前。正所谓树大招风,“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很多时候,一鸣惊人,大放异彩也许不是好的选择,学会在合适的时机掩盖自己的光芒,才是聪明人的做法。都说伴君如伴虎,在多疑的帝王面前,更应该牢记兔死狗烹、鸟尽弓藏,学好审时度势、谨言慎行。作者:福盎方参考资料:《明史》#朱橚简介#

7、朱橚就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

朱元璋26个儿子的下场朱元璋有26个儿子,长子朱标被立为太子,第九子、二十六子早殇,其余23个儿子均被封为藩王。诸多儿子中,第十三子朱桂寿命长,活到了73岁。十七子朱权活到了71岁,十八子朱楩活了72岁,都可谓高寿。第四子明成祖朱棣、第五子朱橚、第七子朱榑都活到了65岁。

8、朱橚世系

1387年,名将冯胜收复了辽东,强娶了蒙古王子的小格格。洞房之夜,冯胜粗暴地把格格横身抱起扔在床上,坏笑道:“你才15岁啊,和我孙女儿一样大。”可怜的蒙古格格,她的父亲刚刚去世,她就被这个年过半百的老头子,给强娶了过来。格格看着猛如老虎的冯胜,像盯着一只山羊一样盯着她,吓得浑身打颤,蜷缩成一团,无奈地发出一阵阵尖厉的哭叫声。次日,冯胜得意地哼着小曲,用胜利者的姿态巡视着这座被他征服的城市。这次他不费一兵一卒收复了辽东,招降了元太尉纳哈出,可谓收获满满,想必回到京城朱元璋一定会大赏他的。他得意地跨上一匹扎着红绸的骏马,在诸将的簇拥下,带上十几万投降的元军和他们的家属,以及缴获的牛马、财物,绵延数十里洪流般地前进,景象极为壮观。冯胜想不到,等待他的将是什么。冯胜是明朝的开国大将,有着“常胜将军”的称号。在朱元璋的心目中,冯胜的功劳仅次于徐达和常遇春。明朝建立后,按功劳大小进行封赏,冯胜功居第三,被封为宋国公。朱元璋为了拉拢他,把他的长女嫁给了常遇春的儿子常茂,也是太子朱标的大舅子。次女嫁给了朱元璋的第五子周定王朱橚。朱元璋确实看重冯胜。尤其在徐达和常遇春去世后,冯胜便成了大明王朝得力的干将。因此,在得知蒙古元太尉侵犯明朝边境的消息后,朱元璋首先想到的就是冯胜。他任命冯胜为征虏大将军,带领傅友德、蓝玉、常茂,率军20万出关征讨太尉纳哈出。临行前,朱元璋特意嘱咐,如果能不战降服纳哈出是好的。很明显,朱元璋这一仗的目的并不是杀人抢掠,而是希望征服北元,让他们真心臣服于大明。冯胜的表现也确实让朱元璋满意,他恩威并施,先在敌军四面筑城形成合围之势,等到纳哈出感到恐慌时,再派人前去劝降。纳哈出自知不是冯胜的对手,无奈提出条件:若明军能答应不会伤害他们的妻儿,不会损坏他们的利益就投降。冯胜大喜,爽快地答应了,特派蓝玉和常茂宴请纳哈出,但席间却又发生了不愉快的事。纳哈出为了表示诚意,斟上一樽酒,上前敬蓝玉。结果蓝玉很嚣张,他没有接酒,反而说:“太尉既以归顺我大明,就该脱下你们的蒙古服。”说着,就把自己的衣服往纳哈出身上披,纳哈出顿觉受辱。他脸涨得通红,推开蓝玉的官袍,把酒洒在地上,起身就要走。常茂倏地跳起来,二话不说,拔出腰间佩剑,“咔嚓”一声,剁掉了纳哈出的右臂,鲜血直流。身边随从立即护着纳哈出上马,疾驰而去。冯胜得知消息后,指着女婿常茂破口大骂:“你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东西!”然后,派人又是道歉,又是给予承诺,好不容易安抚了下来。纳哈出也是被逼无奈,还是乖乖投降了明军。可冯胜却又不安分了。他听说纳哈出有十匹名马很值钱,便派人藏匿了起来。又听说纳哈出家有一颗夜明珠,也派人硬要了过来。虽然纳哈出不满,但既已成为阶下囚,也只能打掉牙齿往肚子里吞,全都忍了下来。可忍让换来的是变本加厉,冯胜看蒙古人好欺负,又强娶了蒙古王子的女儿。把答应纳哈出的条件全都抛之脑后,全无信用可言。到了京城,朱元璋对冯胜的战绩十分满意,但同时也更加忌惮他的能力,并没有着急封赏他。冯胜不敢隐瞒常茂的过错,一五一十地向朱元璋汇报了实情。朱元璋勃然大怒,将常茂打入了大牢。常茂痛恨岳父告他的状,他跪地对朱元璋说:“我岳父私藏名马,强娶蒙古格格,敲诈太尉家的夜明珠,这笔账该怎么算?”朱元璋胡子都气歪了,立即下旨收回冯胜的兵权,令其闭门思过。豆大的汗珠从冯胜的脑门上沁出来,他万万没想到,自己立了大功,反而受到了惩罚,此后再也不能上战场了。然而,比这更惨的还在后头呢。1392年,太子朱标去世,朱元璋执意立了朱允炆为皇太孙,但孙子年幼,实在驾驭不了这些狂妄的大臣。于是,朱元璋开始了残酷血腥的大清洗,为孙子清扫障碍。蓝玉被活剥皮后,朱元璋又下令召冯胜和汤和回京。汤和猜透了朱元璋的用意,所以在他面前总是一副病怏怏的样子,一张嘴直留口水,话都说不出来,简直就是废物一个。很快,朱元璋就让他回乡养老了。但冯胜性情耿直,压根就没想这么多。他仍是一副身强力壮,虎虎生威的模样,让朱元璋越看越不放心,恨不得戴着放大镜挑他的毛病。偏偏,冯胜的二女婿朱橚犯了大错,加速了朱元璋除掉冯胜的决心。朱橚作为藩王,没有皇命是不可以随意离开封地的。但他却偷偷离开了封地,还去见了岳父冯胜。在这个敏感的时期,藩王私会功臣就有密谋夺取皇位的嫌疑,让朱元璋一下子抓住了把柄。朱元璋给冯胜赐了一杯毒酒,还特意下令冯胜的子孙都不可以世袭他的爵位。从此,冯胜一脉彻底从勋贵家族中消失。古人云:欲成事,先成人。越是德行高尚的人,越懂得谦虚谨慎。虽然冯胜被杀得很冤,但也与他嚣张的性格有关。人生好的活法应该是:低调做人,高调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