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周世宗简介(后周世宗是谁)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24 17:00:01 浏览
1、后周世宗是谁

宋太祖刚踏进皇宫,撞上正欲带柴熙诲潜逃的宫女。他眼神一暗,笑着问众大臣:“该杀吗?”转身就把孩子给了潘美。公元960年,陈桥兵变发生,赵匡胤黄袍加身成为宋太祖,大宋王朝自此建立。此前,后周世宗柴荣在策划征讨契丹时突然生病,仓促间安排好所有后事。年仅7岁的幼子继位,符太后垂帘听政,政局不稳。柴荣在临死前削弱了张永德的军权,他在赌,赌自己一手提拔上来的赵匡胤更适合做辅政大臣,更能帮孩子坐稳江山。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事情的发展不可能尽如人意。公元960年,边境传来战事危急的消息。宰相范质认为唯有大将赵匡胤能解此危机,赵匡胤趁此获得高军权,可调动全国兵马。在赵匡胤率军北征时,城内谣言迅速传播,城外将军们兵变心情急迫。从表面来看,赵匡胤是被动接受众将的请求才去做皇帝。可谁又能说这不是一场有预谋的政变,毕竟“黄袍不是寻常物,谁信军中偶得之”。事实证明,宋太祖是有野心的,也是有能力的。此次兵变十分平和,几乎没有人员伤亡。后周的一众人员都被妥善安置,赵匡胤任人唯贤,不滥杀无辜,所做所行很快得到了百姓的认可。当他见到柴家尚在襁褓中的婴儿,听到赵普等人“斩尽杀绝”的回答,他叹了口气。赵匡胤看到默不作声的潘美,心里明白了几分:“我如今已夺了皇位,实在不忍心杀害他的孩子啊。”潘美见状,赶忙上前一步道:“臣与陛下同在前朝为官,我若是看您杀了这孩子,实在有愧于世宗;我若劝您留下这孩子,怕陛下疑我有二心啊。”赵匡胤笑着道:“爱卿言之有理,这小孩你带回去做侄儿吧。”皇权争斗一直都是极其残忍的,但赵匡胤真的做到了不乱造杀戮。除了他宅心仁厚的性格之外,他还很聪明。一来,柴氏对他有知遇之恩,这份恩情所有人都看在眼里,岂能不报。二来,将领百姓们知道他连前朝皇室后裔都没有杀害,对于稳固新建的政权十分有益。赵匡胤坚持清廉执政。宫内各种华美的装饰品一半拿去卖钱充公,一半就送给下人们。归还还很多宫女太监的自由身,只留下一些用得上的。一次,赵匡胤的女儿永清公主穿了一身华丽的的服装跑到父亲面前,希望能得到父亲的夸赞。父亲只看了一眼,脸色就变了:“快换下来吧,以后也不能穿这种衣服了。”“为什么不能穿?这是我的衣服。”公主疑问道。父亲笑着抱起女儿,说:“孩子,你是公主,你的行为民间都会模仿。你这件衣服太华丽了,还有孔雀羽毛,到时候民间的孔雀都被抓来做衣服了可怎么办。”在他的治理下,宋朝基本统一华夏,结束了五代国家分裂的局面,百姓免于战乱之苦,安居乐业。他还改革科举制度,澄清吏治,劝奖农桑,极大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建隆之治”的繁荣局面。由此看来,只要一个皇帝能治理好国家,带给国家希望。他到底是怎样夺权的,这都不重要了。作者:祈䄂编辑:十二参考资料:《赵匡胤陈桥兵变》《赵匡胤为何不杀柴氏》

2、后周世宗古诗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四次大规模的铲灭佛教的运动,史称“三武一宗”灭佛事件。一、北魏太武帝灭佛。从公元444年诛杀佛教高僧释玄高和慧崇开始,到文成帝即位佛教恢复,前后达7年之久。北魏太武帝倾向道教徒而排斥佛教,并渐次发展为灭佛的行动。他下令上自王公,下至庶人,一概禁止私养沙门,并限期交出私匿的沙门,若有隐瞒,诛灭全门。第二年平叛时在长安的一所寺院发现兵器,怀疑沙门参与叛乱,大为震怒,下令诛杀全寺僧众。同时,诛戮长安的沙门,焚毁天下一切经像。二、北周武帝灭佛。公元574年—公元578年,从北周武帝禁佛到宣、静二帝即位佛教恢复,历时4年。北周武帝灭佛期间,四万多所寺庙赐给王公作宅第,一切经像尽毁于火;寺院财产,簿录入官;寺院奴婢,全部释放;毁寺4万,强迫300万僧、尼还俗。三、唐武宗灭佛。始于公元842年,终于846年武帝死宣宗即位,会昌法难历时5年。唐武宗崇信道教,深恶佛教,在道士赵归真的鼓动和宰相李德裕的支持下。“天下所拆寺四千六百余所,还俗僧尼二十六万五百人,收充两税户;拆招提、兰若四万余所,收膏腴上田数千万顷,收奴婢为两税户十五万人。”四、后周世宗禁佛。后周世宗柴荣生性不喜佛教,从公元955年开始,开始实施一系列的排斥佛教的政策,对全国的佛像进行了大规模的清理,史称"世宗毁佛"。周世宗在限制佛教的过程中,还专门下令革除佛教中的一些旧弊端。他规定,对于以前有些僧尼采取的烧臂炼指、钉截手足等“诸般毁坏身体”等做法,一律禁止。那些“符禁左道、妄称变现、还魂坐化、圣水圣灯妖幻之类",都是聚众蛊惑人心,“今后一切禁止”。周世宗限制佛教的结果,是后周境内的寺院毁废了30336所,仍存2694所,登记在册的僧尼有61200人。周世宗限制佛教的政策,力图把佛教规模限制在一定程度之内的目的,革除某些佛教陋习的措施,对以后的宋代统治者都是有启示作用的。周世宗之后,历代王朝没有再对整体佛教采取过激烈打击的政策。总之,“三武一宗”之类的事件,对佛教僧团规模的变化,对佛教寺院经济实力的消长等,会产生剧烈的影响,但是一般持续时间都不很长。但是,对于佛教思想的、演进,对佛教修行方式的转变,对佛教徒的自我认识和定位,此类事件的影响都是很深远的。

3、中国历史周世宗的简介

原创《诗说历代皇帝》(119)七律/一代英主周世宗疏汴治黄水利兴,朝纲整顿令行通。招流务本垦荒地,奖农均田税赋轻。(1)南战南唐得领地,北伐北汉获安宁。(2)图谋十载统天下,可叹英终业未成。(3)简释:(1)周太祖郭威死后,柴荣继位,是为周世宗。柴荣是郭威的妻侄。郭威临终遗诏把皇位传给没有血缘关系的外姓,这在封建历史上还是不多见的。周世宗精明强干,志气宏大,继位就脚踏实地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他做了几件实事:一是治理汴水和黄河。二是招抚因战争造成的流民,给予好的政策,让他们回乡安心务农。三是实行均田,减少税负。四是整顿朝纲,使政令通畅。(2)对外南征南唐,收获了淮南江北14州60县。北战北汉、契丹,在42天内兵不血刃的取得了燕南之地,获得了边界的安宁。(3)周世宗希望做30年皇帝。前十年,统一天下;中十年修养老百姓,国富民强;后十年过个太平日子。可惜身患重病,没能如愿,英年早逝。此后由7岁的儿子继位。仅在位6个月,赵匡胤陈桥兵变,后周灭亡。周世宗生平简介:柴荣,周太祖郭威的柴皇后的侄子。生于公元921年,959年病逝,终年39岁。公元954年即位,在位6年。史学界评价:欧阳修:世宗区区五六年间,取秦陇,平淮右,复三关。威武之声震慑夷夏。而方内延儒学文章之士,考制度、修《通礼》、定《正乐》、议《刑统》,其制作之法,皆可施于后世。其为人明达英果,论议伟然。司马光:若周世宗,可谓仁矣!不爱其身而爱民。若周世宗,可谓明矣!不以无益废有益。世宗以信令御群臣,以正义责诸国……

4、后周世宗史书怎么评价

佛门千古大秘咒之秘。一日早朝已罢,嘉庆帝和和珅入见。“珅至,则上皇(指乾隆太上皇)南面坐,仁宗(指嘉庆帝)西向坐一小杌(每日召见臣工皆如此)。珅跪良久,上皇闭目若熟寐然,口中喃喃有所语,上(嘉庆帝)极力谛听,终不能解一字。久之,忽启目曰:‘其人何姓名?’珅应声对曰:‘高天德、苟文明(皆白莲教首领姓名)。’上皇复闭目诵不辍。移时,始麾之出,不更问讯一语,上大骇愕。他日,密召珅问曰:‘汝前日召对,上皇作何语?汝所对六字,又作何解?’珅对曰:‘上皇所诵者,西域秘密咒也,诵此咒则所恶之人,虽在数千里外,亦当无疾而死,或有奇祸。奴才闻上皇持此咒,知所欲咒者必为教匪悍酋,故竟以此二人名对也。’这是出自清末文人李岳瑞所著杂记《春冰室野乘里面的记载。乾隆是一位西藏密宗的虔信者。乾隆听说西藏有一座托林寺,是翻译大师仁钦桑波建造的。寺内正殿有四层,内设立体坛城。为表虔心,乾隆不仅在北京“复制”了这座金殿,还依藏传佛教密宗修行仪轨,建造了三座掐丝珐琅坛城。另外北京现存的四座金刚宝座塔中,有三座建于乾隆年间。上文中乾隆所诵之秘咒可能就是密宗中的不传之密大极秘咒。密宗是佛教派別中的神秘主义者,除了一般佛事以外,其宗派中还有大量秘咒(真言),手印,法器流传。密宗大致分为藏密(即藏传佛教)和东密(真言宗)。关于密宗的秘咒千年以来一直流传其有咒法可咒人死或为人招俫奇祸的说法。安史之乱时,东密第六祖不空三藏法师曾于长安登高结印咒杀安禄山。不久之后安禄山为亲信李猪儿所杀。后不空三藏法师传法与惠果,惠果又传法于日本僧人空海(即妖猫传中那个日本和尚)。唐武宗灭佛后一年突然暴毙,时人就有传其死于咒杀。实际上三武一宗在灭佛不久后都死于暴毙,而空海在评论北周武帝之死时就说过:此凶死咒杀也。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灭佛(446年)六年后死于近侍谋杀,时年44岁。北周武帝宇文邕,灭佛(574年)四年后死于暴疾,时年36岁。唐武宗李炎,灭佛(845年)后一年死于暴疾,时年33岁。后周世宗柴荣,灭佛(955年)后四年(959年)死于暴疾。时年39岁。三武一宗皆英年暴毙,而四人皆是马上皇帝,多年军旅生涯,应该体格强健,应享天年。因此他们的死多被佛教徒宣扬为得罪神佛,菩萨降罪。而按照民间的说法则认为他们死于佛教密宗的咒杀。当然这属于民俗说法。但本人(作者)是个唯物主义者并不相信鬼神,所以在介绍完上面的民俗说法后提出我自己关于咒杀的看法,第一,有人诅咒他们是真的,咒他们的人也相信诅咒会成真,但他们的暴死仅是一种巧合罢了。第二,这四位皇帝所处的宫庭环境皆十分凶险,佛教作为一种信众极广的宗教,信仰者极多,甚至包括皇帝身边的亲近之人,三武一宗打压佛教的举动必然遭致佛教徒的憎恨,而有心人士如果利用宗教仇恨拉拢收买皇帝身边的人对皇帝进行投毒和暗杀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明显的就是周武宗死后身体迅速腐烂发臭。佛教认定是佛祖降罪,在我看来这更像死于中毒的症状。而四人死后不久其皇朝政权都被他人或政敌取代似乎也旁证了这一点。关于佛教咒杀事件,读者又有什么看法呢?请在评论区里留言。

5、后周世宗改革新消息

浅析唐末政局与制度之间的关系在唐后期的诸多支禁军中,神策军在肃代之际逐步成为核心的禁军力量。前引《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中唐长孺认为代宗时期的神策军有着边防军的性质,至德宗时期神策军体制正式确立。日本学者日野開三郎的《神策军的发展》早触及到神策军问题。何永成对神策军的来源及内外镇军,永贞内禅与神策军的关系进行剖析。贾宪保《神策中尉与神策军》则以神策中尉的职能、对政局的影响等方面阐述了神策中尉与神策军二者的关系。张国刚《唐代的神策军》在前人的基础上,增加了对神策军待遇及行营的考证与补充。赵雨乐在《唐末宫禁的防御:神策五十四都的活动观察》中以唐末中央禁军内外围布局体系的演变过程为主线,爬梳了“神策五十四都”的兵力来源和活动情况。李纬《唐代神策军的兴衰——以宦官势力消长为中心》以及黄楼的《神策军与中晚唐宦官政治》又重新讨论了神策诸镇制度、军队发展过程以及禁军与宦官政治之间的联动关系等问题。何先成《唐代神策军与神策中尉研究》一书以神策中尉为核心探究了神策军的发展脉络。张照阳《论贞元时期宦官与神策军的结合》则在前人的基础上继续修正了贞元年间神策中尉牢固掌握禁军的论点并且认为“二王八司马”事件中宰相对禁军统兵权的争夺表明宦官与神策军的结合仍不牢固。研究五代禁军制度的总体性文章有齐勇锋的《五代禁军初探》,该文宏观地论述了后梁至后周时期禁军的构成、特点、流变等情况,并且重点分析了后唐明宗及后周世宗的禁军改革措施。同作者《中晚唐五代兵制探索》认为晚唐的兵制是中央神策军制度和地方藩镇体制的组合。王赓武考察了883年至947年间北方政权的重建过程,提出五代时期国家体制创建时采用了藩镇体制的模式。张其凡《五代禁军初探》一书细致地考察了五代至宋初时期禁军的各类番号、将帅、作用,并对五代禁军的相关史料进行了考辩。本书奠定了五代禁军制度研究的基础。具体到每个王朝或政治集团的禁军制度,如樊文礼以“沙陀三王朝”中禁军力量的分布论证了胡族军制的核心地位。该文以统计的方式对沙陀禁军的胡汉关系进行分析,是研究沙陀王朝国家军队的早期代表作。杜文玉《五代十国制度研究》对五代十国的禁军体制予以详细介绍。五代时期侍卫军的出现是禁军制度发展的一大创新,如徐莹秋、曾育荣认为侍卫亲军在后梁时期已有雏形,侍卫亲军在后唐明宗天成三年(928)正式分为马军、步军,而其管理机构侍卫亲军司则在后晋时期出现。杜文玉对十国禁军制度有着深入地考察,曾多次撰文讨论前后蜀兵制的结构和军事职能。罗庆康的《马楚兵制与五代兵制比较研究》对马楚政权的禁军制度也予以探析。五代时期禁军与政局演变相结合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如刘冲从禁军与藩镇武将迁转的角度,说明在五代的“赏郡”政策下,禁军将领可遥领或兼领“刺、团、防、节”等官职,在中央禁军与地方藩镇之间连续迁转。上述成果对唐五代的禁军制度作出了有益探究,禁军制度总体的变动趋势已被基本把握。这些成果对本文的撰写提供了视角上的帮助和方法上的指导。但上述禁军制度的研究与此期政局演进的结合仍不够密切,制度设计与演化的根源未能较好地挖掘,所利用的视角还不够多元化。因此,笔者认为唐末五代时期的禁军制度的研究仍然存在一定空间。本研究将仔细梳理禁军制度,考察制度与政局二者之间的关系。参考文献樊文礼:《唐末五代代北集团的形成和沙陀王朝的建立》,收入《中国中古史论集》,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年。杜文玉:《五代十国制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徐莹秋、曾育荣:《五代宋初侍卫亲军制度相关问题探讨》,《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6、后周世宗原文

北周武帝宇文邕和后周世宗柴荣,两人的命运是何其的相似!同样的令人遗憾和惋惜!都有着雄心壮志;文治武功都颇有一番作为;亲政时间都不长,周武帝虽然在位18年(560-578年),然而前面12年只能委曲求全于权臣宇文护,周世宗在位更是只有短短的6年(954——959年);都英年早逝,周武帝驾崩的时候年仅36岁,周世宗驾崩的时候年仅39岁;都有着终结乱世实现统一的可能;死后继位者年幼而被权臣篡权……以至于世人只知道隋文帝杨坚而不知周武帝宇文邕,只知道宋太祖赵匡胤而不知周世宗柴荣!关键是二者的国号竟然都是“周”,这是不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呢?

7、后周世宗死因

冯道这个人,堪称官场不倒翁。他在五代十国,效忠过4个朝代,分别是后唐、后晋、后汉、后周,除了后梁他没赶上外,其他四个朝代都被他赶上了。可怕的是,他还效忠过10代帝王,他们分别是:后唐庄宗、后唐明宗、后唐闵帝、后唐末帝、后晋高祖、后晋出帝、后汉高祖、后汉隐帝、后周太祖、后周世宗。几乎是把这4个朝代的所有皇帝,都效忠了个遍。关键是,他效忠也就算了,人家还买他的账,始终让他位列三公、三师,也就是国家的高级官吏。因此说冯道是官场不倒翁,一点儿毛病都没有。那么他究竟是怎么做到让每个皇帝都满意的呢?首先他自己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没有才能人家也不会高薪聘请他。其次冯道还特别善于提拔有才能的人,这帮人可以在改朝换代时为他说好话。关键的一点,那就是这哥们脸皮厚啊!不管谁来做皇帝,这哥们的理论知识都是用得上的,所以对他来说,效忠谁都一样。只要脸皮够厚实,换再多皇帝,他都吃得开。而五代十国中的五代其实也不是完整的国家,他们需要不断招揽人才,而冯道作为人才中的人才,自然就更加吃香了。如果换做完整的大一统王朝,像冯道这种情况,估计早就被拉菜市口砍了。有意思的是,73岁的冯道去世时,周世宗柴荣还给自己放了三天假祭奠冯道。#后周世宗简介#

8、后周世宗禁佛

周世宗柴荣即位后,北汉国主刘崇欺压其幼小,率兵南征,周世忠御之。在宋太祖的亲自指挥下,双方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史称“永贞革新”。这场战争历时五年之久,终以赵光义打败宋朝皇帝而告终。此役赵匡胤闪亮登场。双方力量对比中,北汉在数量上占了上风,便十分嚣张轻敌,预备一鼓作气战胜周世宗。但是,交战前的气候却从东北风骤然变成南风。由于风向与风力相反,所以双方都能利用有利形势取得胜利。这样就使得双方容易达成一致,从而取得战争的胜利。这种现象被称为“顺风气之先”。顺风者胜。在古代战场中,顺风作战可以取得较大优势,使得后周军斗志开始高涨。与之相对的刘崇不懂率军作战,处于劣势时,强令后汉军进攻。双方展开了激战。战斗进行得十分激烈。由于两军兵力悬殊较大,终以少胜多,以小搏大。交战时,北汉军将领张元辉率领骑兵向后周军右翼发起猛烈进攻,攻破防线。紧要关头,还只是校尉的赵匡胤告诉上级张永德,这场战争胜负,在此一举。于是,他让大将陈友谅带领步兵向敌人发起猛烈攻击,以摧枯拉朽之势将其包围在了一个小村庄里。这时,来人送来一张纸条:"此为张元辉部。要求大将占领左边高地,以弓箭手居高临下开炮,我率骑兵由右翼夹攻张元辉。赵匡胤临危受命,顽强拼搏,冲锋陷阵,一骑绝尘,冲入张元辉阵中。张被其围困达7个月之久,无法突围时,他与赵光义决战于汴京(今河南开封),结果以一死二伤而告终。后周军的士卒们看到主将这样悍勇的样子,斗志大涨。赵匡胤英勇反击、昂扬斗志,渐渐带动起后周军全体士卒顽强抵御北汉强攻。但北汉猛将张元辉却因战马体力不支倒地身亡乱军。这下,北汉斗志彻底瓦解,后周军大获全胜。后周世宗趁胜北进,包围了北汉太原。攻城战时,赵匡胤拼死焚烧一城门,左臂却中箭伤。赵光义得知消息后,立即派人将宋太宗带到军营里看望。周世宗怕赵匡胤吃亏,阻止赵匡胤带着伤出战。高平之战虽取得胜利,但是在进程中仍发现不少的问题。通过对相关史料进行梳理和分析,可以看出当时军队纪律松散、赏罚制度不合理以及军纪观念淡薄是导致这场战役失败的主要原因。因此,加强纪律性对于战争有着重要意义。五代时,受唐朝藩镇影响,骄兵悍将不服令的现象经常发生,甚至皇帝都很难节制。周世宗痛定思痛,整饬士卒、严肃军纪并裁撤了一大批老弱残兵。当时军队数量庞大,但实际兵力并没有减少。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国家财政收入不足。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周世宗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限制军费开支。他强调兵贵精而不贵众,养活一个士卒要耗费大量物力和财力,所以人数规模一定要控制好,否则将对财政造成很大压力。这一观念对赵匡胤产生了很大影响,他成了宋太祖后为什么要设法力排众议期望迁都洛阳呢?其原因有二:一是出于军事需要;二是为了削弱北宋王朝的经济实力,以巩固统治地位。太宗即位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将都城从东京迁往汴京。是在周世宗影响下,力图谋求地理形胜之地,削减防御力量,以控制财政负担。遗憾的是,包括其兄赵光义也无法理解这种眼光深远的思考。北宋末年,由于战争频繁,人口锐减,经济凋敝,百姓流离失所。为了生存,他们只能选择逃荒,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对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破坏。后北宋把开封作为首都,同时又要安全,只得囤积了大批士卒,终于把古代富庶的北宋完全拖了下来。回开封后周世宗论功行赏。宋太宗即位不久就发生了“靖康之难”,赵光义在这场战争中大败北宋军队于河南一带。但他并未因此而自暴自弃,而是继续坚持抗金斗争。在这场战争中建立丰功伟绩的赵匡胤累积了充足的资格与声望,受到周世宗的重用并封殿前都虞侯。此乃掌握实权之要职当年赵匡胤二十八岁。#后周世宗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