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王孙贾,是负责管理卫国军旅的高官,因为他和仲叔圉、祝鮀等人的管理,又加上有蘧伯玉、公子荆、史鱼这些贤人,所以卫灵公虽然无道,卫国还能保存正常。这里王孙贾好心劝孔子,想在卫国干,就去找实际当家的人,孔子婉谢了。孔子的原则是,自己求官,是想推行圣道,如果要用不符合圣道的方式去谋取这个职位,那又何必。他只是按照原则去做,至于事情成功与否,那是天的事。这段话里我们可以看出,孔子一向重视平时的起心动念、语言行为,他认为这些如果符合自然规律(或者称为道、天),后果自然是吉利正确的,这就叫做自天祐之,求人不如求己;而不会遇到情况了去祷求什么。有一次他生病了,子路请求祷求一下,他说自己已经祷求很久了,也是这个意思。孔子用一以贯之的言行,守护着人间正道,承传着古圣先贤的道统,坦荡自信,因为这个信来自于德信,来自于道信,所以他始终能够如如不动,随顺自然。没想到后来成了万世师表,成了世界文化名人。看来他是对的,他信得过天,天也信得过他。
2、于奥编剧有余力则学文,学《论语》笔记,重温经典,温故而知新第四句《为政篇》,“子曰:君子不器”。这句话很短,也是一个成语。樊老师一直视为座右铭。我们的价值观:“君子不器”,就是人不能够被物化,人后不能够变成一个东西。孔夫子认为,人不能够被物质所限制,我不能成为一个"东西"。我们希望大家都能够知道“君子不器”,你随时随地都有改变的可能。第五句:“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王孙贾是卫国的一个大臣。卫国当时的情况是“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就是南子长得漂亮,但是名声不太好。但是南子当时,掌管着朝廷的很多权力。所以有一天王孙贾跑来问孔子,说:“‘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就是家里边到处都有神,主神叫作奥神。你还不如取悦灶神,你向谁求祷呢?你整天向屋子的主神求祷,还不如去贿赂灶王爷,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地降吉祥。孔子说“不然”,这话不对。为什么?“获罪于天,无所祷也”,你做的事获罪于天,你的事情根本就不对,你是违背天命的,你向谁祈祷都没用。王家孙就是提醒孔子,你整天跟卫灵公打交道,卫灵公什么人?就是国家的主神。你整天希望说服卫灵公,你希望他来支持你,他现在不当权。真正当权的是南子这样的人,是老婆当政,这是灶神。你应该多做下边人的工作,这样才有利于推行你的想法。孔子认为名正言顺很重要。“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礼乐不兴”。孔子认为世界上有两种秩序,一种是自然规律,一种是社会规律。短期看社会规律获利,长期作用还是自然规律受益。第六句:“子入太庙,没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没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孔子年轻时被鲁公看中。然后就让他去做跟祭祀有关的工作。他进到太庙里面以后,每件事他都问,这个东西是什么?这个东西怎么用,那个礼仪该怎么做。全都要问清楚。或曰就是不知道是什么人说的。就是说那个鄹人的儿子知道礼了,他什么都不知道,进入太庙以后什么事他都要问,看来什么都不懂。孔子说这就是礼呀。我就告诉你这个东西就是礼,就应该这样做。一个终身成长的,成长型人格的人,他做事考虑的不是面子,考虑的不适别人怎么评价,考虑的是怎么能够把这个事做好,怎么样做这个事是对的。孔子也曾跟子路讲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就是你知道了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个才叫求知的态度。第七句:“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在穷困的环境中能够安然自守,可以过我自己的日子,可以弹琴、唱歌等着有吃的。小人一旦到这种穷困的环境,就无所不用其极了。因为外在的环境总是多变,只有在我们内在去寻找,我们才能知道说,有钱也好,没钱也好;顺境也好、逆境也好,我们都能够安之若素,我都能够开心。因为开心和幸福本身就是一种能力。“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一个仁者,他真正安处的地方,根本不是外在环境,是他内心的境界。一个聪明的人,一个有能力的人,他能够很好地利用这份仁德,去做更多的事情。第八句:“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为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大家都想有钱有地位,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假如你让我获得富与贵,不符合道。你比如说你让我去贿赂南子,让我能够提拔,让我去为虎作伥,我能够提拔,或者让我去跟那些造反的人一块造反,我能够混个一官半职,不做。贫穷、低贱,这是大家所讨厌的东西。如果我要做一些违背道的是,去改变贫穷的状况,我不做。如果君子离开了仁德,你要那么大的名声干什么?君子在吃一顿饭的功夫之间,你都不能违反仁德。经常会面临到造次和颠沛的状况,但是他们依然保持着内心的仁德和修炼。#于奥简介#
3、于奥铁男每天一“语”(八佾篇):学《论语》原文,温先人语录,悟生活乐趣《八佾》十三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释义:王孙贾问道:“与其巴结奥神,不如巴结灶神。这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不是这样的。如果得罪了天,那就没有地方可以祷告了。”感悟:王孙贾在暗示孔子“县官不如现管”,讨好国君还不如讨好他。孔子提醒他做官要走正道,否则不会有好下场。不论是身在官场,还是人在职场,我们都为了生活,要走得正,行得端,才能心无旁骛、轻松快乐地工作、学习、生活。特别是要注重自身的言行对下一代的影响。注释:奥:后室的西南角(尊者所居的位置)。灶:灶神。(如侵权请告之必删;如理解不对之处请斧正。谢谢!)
4、于奥演员我解《论语》19 孔子说祭祀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孔子说:)祭祀(祖先)必须当作祖先就在面前,祭祀神也必须当作神就在面前,(这样你才会有敬畏之心)。孔子说:我没有亲自参加祭祀活动(而叫别人代理),就等于我没有祭祀(祖先、神)。王孙贾问(孔子):俗语说“与其祭祀巴结屋神(求富贵),不如祭祀巴结灶君(求三餐)!”,(这俗语)你怎么看?孔子说:不对的!得罪任何一个天神,你祈祷任何一个天神都没用!孔子这段话阐述的是祭祀必须有敬畏之心,心不诚则相当于不祭祀。俗语是社会底层大众的说法,“吃”是当时他们基本的愿望!不愁吃穿的士族阶级代表孔子不但不能够从俗语中了解底层民众的需求,反而说俗语不对……以前,我们客家地区敬灶君的频率比敬祖的频率都高,为的就是祈盼能吃饱!现在,大家不考虑吃的问题了,灶君也就被大家抛诸脑后。
5、于奥获奖感言第五十五章 子曰得罪老天毋庸祷告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八佾篇3.13)译文:王孙贾问道:“与其奉承讨好尊贵的奥神,不如奉承讨好实在的灶神。这话是什么意思?”孔子说:“不是这样的。如果得罪了天,那就没有地方可以祷告了。”新释:我估计那几天曲阜君校都在学习讨论祭祀之礼,孔子博学知礼远近闻名,孩童时候就一个人摆弄各种替代品行祭祀之礼,几乎是个生而知之者。我觉得,奥神尊贵,高大上;灶神实在,掌管饮食,有人只求吃饱,不要礼仪规范,结果被孔子批评了。在孔子心中,天是掌管一切的至高者,不知礼就是得罪了天,所有祷告都不灵了,甚至会被端了饭碗。儒家的天,跟老子的道,释迦摩尼的佛,耶稣基督的上帝,是不同名称而已。儒释道神,殊途同归,为我们凡人指引同一个正确的方向。
6、编剧于奥介绍诵读《论语》八佾第三 3.13【原文】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译文】王孙贾问道:“‘与其逢迎奥神,不如逢迎灶神’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回答说:“不是这样,如果得罪了天,到哪里祈祷都没有用。”【诠释】王孙贾是卫国的大夫,他的问话是话里有话。意思是说你孔子在卫国想做官,巴结卫夫人(南子)没有用,还不如巴结我了。我们今天现实生活中常常有人说“县官不如现管”,反映的是普遍的功利主义的实惠心里。也就是官再大,也不如管理这件事的人说了算。而孔子的回答,更是智慧。孔子说无论你多大的权势,违背人生正道做事,也逃脱不了大道(真理)的惩罚。体现的是孔子做事以真理为标准,而不是以权势和利益为标准。言外之意,我谁也不会巴结,我要凭借实力和正道做官。#于奥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