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彝简介(桓彝结局)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24 18:31:27 浏览
1、桓彝结局

公元383年,秦晋淝水之战决战正酣,谢安却悠闲地与人下棋。不久捷报传来,他拿起书信看了看,随手扔在一边。棋友问:“啥情况?”谢安淡淡地回道:“没啥,孩子们打败了敌人而已。”一局终了,谢安将朋友送走,直到此时,他才忍不住内心的喜悦,又跳又笑地往房内跑,以至于把鞋底都折断了。人前淡定,人后喜悦,这才是真性情的流露。谢安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一起回顾他精彩的一生。谢安出身名门,为东晋世家陈郡谢氏,父亲谢裒官至太常,是一个典型的官二代。他小时候家境优渥,受到良好的教育。谢安四岁时,东晋名士桓彝见到他,不禁赞叹道:“此儿风神秀彻,后当不减王东海。”意思是说,这个小孩风采神态通达,将来不比王东海差(东晋名士王承)。长大后,谢安不光气度非凡,而且才思敏捷,受到王导、王濛等东晋名士的赏识。他却不愿意到朝廷做官,而是一个人跑到会稽山上隐居起来。很快,在他的身边聚拢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有王羲之、孙绰等人,他们倘佯于山水之间,登高呼啸,临水赋诗,饮酒作乐。永和九年,王羲之组织了一次聚会,参加的文人雅士一共有四十多人,他们饮酒赋诗,好不快活。在那次聚会上,谢安即兴赋诗两首,抒发内心喜悦之情,而王羲之借着酒意挥毫泼墨,写下了千古名帖:《兰亭集序》。面对朝廷的多次征辟,谢安不为所动,一心寄情于山水之间。直到四十岁的时候,他忽然决定出仕了,因为谢家开始衰落,需要他重振门楣。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原来,谢安的弟弟谢万一直在朝廷做官,官至豫州刺史,朝中有人,谢家自然不会差到哪里去。可是,谢万在北伐时打了败仗,被朝廷贬为庶人,谢家的声望严重受挫,谢安不得不出山,这便有了一个典故:东山再起。东晋权臣桓温十分仰慕谢安的才华,曾多次邀请他出山,都被委婉拒绝。这一次,当桓温再次抛来橄榄枝时,谢安顺势到他帐下担任了司马一职。对于谢安的到来,桓温十分高兴,与他彻夜长谈,大有相见恨晚之势。谢安离开后,桓温兴奋地问左右:“你们何时见我有这样的客人?”由此可见,桓温对谢安的喜爱之深。尽管桓温以礼相待,谢安却并不买帐,他渐渐看出桓温有篡逆的野心,便有了逃离之意。正好弟弟谢万因病去世,谢安以奔丧为由离开了。一转身,谢安便投入朝廷的怀抱,担任吏部尚书,与王坦之辅佐小皇帝,共同对付桓温。简文帝驾崩后,桓温露出了真面目,率领大军返京,打算以雷霆之势除掉谢安和王坦之,将10岁的小皇帝赶下台,自己当皇帝。在此危难之际,谢安挺身而出,带着王坦之前往新亭面见桓温。见面之后,谢安先声夺人,当即给了桓温一个下马威,义正词严地问道:“有道的诸侯应该驻守四方、护卫朝廷,明公为何在壁后埋伏刀斧手呢?”此话一出,所有人为谢安捏了一把汗,以为桓温会雷霆大怒。哪知,桓温非但没有发火,反而自我解嘲地说:“我这么做只是为了自卫啊!”说完,向谢安道歉,还下令刀斧手撤出。谢安以非凡的勇气和智慧赢得了桓温的尊重。从那以后,桓温放弃了篡逆的想法,此时他才明白,只要谢安还在,东晋就不会亡。桓温去世后,谢安接管了朝政,和王坦之尽心辅佐幼主,东晋的朝堂再次恢复宁静,国力也蒸蒸日上。然而,好景不长,前秦皇帝苻坚亲率百万雄师举兵南下,欲一举吞并江南。消息传来,东晋朝野上下弥漫着一股恐慌的情绪,为了稳定人心,谢安必须挺身而出,挽救东晋政权于危难之中。这时,前锋都督谢玄慌慌张张地跑来,请示破敌之策。谢安明白,其他人都可以慌,而他却不能慌,于是,他神色泰然地回道:“贤侄莫慌,朝廷自有妙计!”谢玄欲再问,谢安摆了摆手,示意他退下。打发走了谢玄,谢安驾车前往山间别墅,与朋友下棋,以消磨漫长的时光。下完棋后,谢安见时间还早,又登山游玩,傍晚时候才返回府邸。夜幕来临时,谢安才将谢石、谢玄等将领喊来,向他们面授机宜,商讨破敌之策。在谢安英明的领导下,东晋以区区8万之众将前秦的25万大军杀了个丢盔弃甲,落荒而逃,创造了中国古代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又一奇迹。功成名就之后,谢安打算退出政坛,再次归隐东山。面对前来探望的王羲之,他不无感慨地说:“人到中年,很容易伤感,和亲友分别后,常常会郁闷好几天。”王羲之安慰他说:“人老了,难免会产生这样的感觉,只能借音乐来消愁,又怕孩子们发现,影响了欢乐的情趣。”正当谢安准备行程时,忽然一病不起,不久去世,享年六十六岁。谢安作为魏晋名士,又是朝廷的股肱之臣,身上背负太多的东西,既为声名所累,又要为国家前途担忧,内心的苦闷和无奈又能向谁人诉说?只有面对好友王羲之时,他才能一吐真情。参考资料:《晋书》、《资治通鉴》等

2、桓彝是谁

公元290年,晋武帝司马炎去世。在这之后不久,司马家皇族为争夺政权维护自己的利益发生了一系列的动乱,这场动乱从公元291年一直持续到公元306年,整整有十六年之久,史称“八王之乱”。这场动乱给当时的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也使西晋渐渐走向灭亡。西晋末年,匈奴贵族刘渊起兵反晋,自立为王,改国号为汉,也就是后来的前赵。然而他在位不过几年就去世了,之后他的儿子刘聪继位。公元311年,刘聪带着军队进攻洛阳,晋军不敌,洛阳和长安沦陷,晋怀帝被俘,太子司马诠和一些宗室贵族被杀。史称“永嘉之乱”。在永嘉元年(公元307年),司马睿带领着一大批汉族臣民从首都洛阳一路南下,来到了建邺这个地方,建立了政权。这次南迁史称“永嘉之乱,衣冠南渡。”这是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的南迁。他们南渡之后,西晋王朝每况愈下,风雨飘摇。建兴四年(公元316年)刘曜带兵围攻长安,晋愍帝无奈出城投降,至此,西晋王朝灭亡。建兴五年(公元317年),司马睿在群臣的拥护下承制改元,即晋王位,建立东晋政权,直到建武二年(公元318年),晋愍帝死于汉国的消息传到这里来,司马睿正式登基为帝,史称晋元帝。登基之后,由于司马睿势单力薄,根基不稳。好在他知人善用,重用王导,在他们南渡之后,他们的处境也没好到哪儿去,许多士族根本不买他们的帐。这样下去,与士族离心,必然于朝廷无利。于是王导常常游走在各大名门望族之家,游说他们,让他们支持司马睿。这个时候,因永嘉之乱前来江东避乱的中原人士有很多,见司马睿登基之后势单力薄,都焦灼不已,怕又像西晋那样。就连名士桓彝也私下对人说:“我本想到江东来寻个安身之处,不料司马睿势力如此单薄,这该如何是好?”为此还专门去拜访了王导,回来之后,桓彝就释然了,他为王导的才华所折服,也相信王导辅佐的君主是明君。又是一年春日,微风拂面,天朗气清,这样好的天气就适合聚会。王导与南渡的名士们相邀一块儿到新亭,坐在草地上聚会饮酒。名士周顗与大家多喝了几杯之后,看着眼前的秀丽风景,忍不住悲从心来,他感叹到:“举目望去,风景并没有与之前有什么不同,只是山河有了变化。”而这次来参加聚会的大多都是经历过永嘉之乱的任,大多都是从北方避祸来到这里,听到周顗这话之后,无不泪流满面。在他们的心中,没有一日能忘记洛阳城里那喧嚣而又充满烟火气的繁华大街,还有那让人留恋的文人盛会。此情此景,难免让人想到宋人杨修写的“满目江山异洛阳,北入怀土泪千行。”王导见此情形,陷入深思,回过神来,他的脸上已经看不出凄怆之色,他举起酒杯,对在座的各位说到:“我们应该同心协力的辅佐君王,早日收复中原,为什么要想楚囚那样相对流泪呢?”待他说完,在座的名士民也不再感叹了,纷纷举起酒杯痛饮一番,然后努力振作起来。王导的这一举措暂时稳定了东晋的政权,让东晋得到了发展。但是王导深知,想要政权一直稳定下去,朝堂上势必要有胸怀大志、有勇有谋的人,所以他又对此劝谏司马睿对人用一些江东的俊才,对于那些很忌惮司马懿政权的人,王导也对他们坦诚相待,对于跟随他们一起南渡的人也多加任用,广招贤才,扩大司马睿的势力。短短几年,在王导的周旋之间,司马睿的势力得到了增长。司马睿十分感激王导,便任命他为宰相共掌朝政,王导并没有因此自大起来,他还是一心辅佐司马睿。有一天,在朝堂上,司马睿拉着王导登上皇帝宝座和自己一起坐,王导坚决拒绝,元帝愈加恳切地拉着他。王导便说:”如果太阳和天下万物在一起平起平坐,那么臣下又该怎样瞻仰太阳呢?”司马睿大为感动,对王导更是深信不疑。后来,君臣两人常相伴洛水相游,或于月下对弈。一时之间,君上与臣子相敬相爱,传为佳话。

3、桓彝官职

古人崇尚血亲复仇,对为亲人复仇者倍加赞誉;东晋的桓温就是著名的例子。桓温的父亲叫桓彝,是东晋的一个地方官员。公元327年,由于朝廷重臣的百般欺凌,流民领袖苏峻发动了叛乱。叛将韩晃在进军芜湖时,遭到桓彝的袭击。韩晃在泾县县令江播的帮助下,杀死了桓彝。桓彝死时,他的儿子桓温才刚刚15岁。后来,苏峻之乱被东晋朝廷平息了,韩晃也在战争中战死了。可是江播却安然无事,仍旧做着官,继续过着安乐生活。桓温知道了江播是自己的杀父仇人,就立志要为父亲报仇。桓温的志向被江播听说了,江播就时刻提防着桓温。当桓温18岁的时候,江播死了。江家办丧事的时候,也考虑到桓温可能会来搞刺杀,就暗中作了防范准备。果然,桓温扮作前来吊丧的客人,身藏利刃,混入了江家。桓温乘江家人一时大意之际,拔出利刃,连连出手,把江播的三个儿子都杀死了。如果在今天,桓温肯定得以故意杀人罪被枪毙的。可是,在东晋那个时代,桓温刺杀仇人江播的三个儿子这件事,在社会上却被人们视为为父报仇的壮举;各阶层人士都对桓温大加赞誉,连皇帝也不例外。晋明帝对桓温赏识,把自己的女儿南康公主嫁给了桓温。从此,桓温的人生开了挂,不仅成为东晋的权臣,还差点取代东晋,建立一个新朝代。

4、桓彝小说

鲜卑慕容风云录 24 枭雄桓温永和元年(344年),东晋康帝司马岳崩,年两岁的司马聃继位,是为晋穆帝,太后褚氏抱帝临朝称制。后权臣庾冰、庾翼兄弟也相继离世。此时中国版图上,主要政权分布是:东晋偏安江南、巴蜀成汉李势、华北后赵石虎、东北前燕慕容皝、西北前凉张骏、山西内蒙一带代国拓跋什翼犍等。中国历史上有几座城市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而襄阳、荆州这两座城市更是在军事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遍翻史书,从古至今,襄阳、荆州一带因其特殊地理位置,饱受了几千年的“战火洗礼”。东晋前中期时,襄阳北扼后赵,荆州西拒成汉,且两地相距不远,又互成犄角之势,相互支援,可谓一等一军事要地,其战略意义不言而喻。庾翼临终前,推荐其次子庾爰之代其任,镇守荆州。其长子庾方之当时戌守襄阳。庾翼既亡,与庾氏一向“政见不和”的大臣何充举荐 桓温 为安西将军、都督六州军事,屯兵原是庾氏世镇的荆襄之地。朝臣皆言应依庾翼所请,以庾爰之代任。何充曰:“荆楚,国之西门,户口百万,北带强胡,西邻劲蜀,地势险阻,周旋;得人则中原可定,失人则社稷可忧,陆抗所谓—存则吴存、亡则吴亡者也。岂可以白面少年当之哉!桓温英略过人,有文武器干,西夏之任,无出温者。”议者又曰:“庾爰之肯避温乎?如令阻兵,耻惧不浅。” 充曰:“温足以制之,诸君勿忧。”意思是——何充道:“荆襄一带,是我国西边门户,户口百万。且北扼后赵,西邻成汉,地势险阻,是可周旋的战略要地。有此二地,我们可挥师征伐,光复失地,进而一统天下;失此二地,则我国门户大开,再无险可守,必有亡国之祸。昔东吴名将陆抗(东吴大都督陆逊之子)曾说有此二地吴可存,失此二地则吴必亡。所以,此等关系着我国生死存亡的战略要地,怎可让庾爰之、庾方之这样的白面少年镇守呢?桓温文武全才,智略过人,荆襄之地镇守重任,非桓温莫属!”群臣又道:“庾爰之如不肯交出兵权,岂不后患无穷?” 何充道:“桓温之才,足可以制服,诸君勿忧”。桓温(312年—373年),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人。东晋时期政治家、军事家、权臣。“王庾桓谢”中谯国桓氏的旗帜人物。史载桓温为人豪爽,姿貌伟岸,后娶晋明帝南康长公主为妻,拜驸马都尉,出任琅琊太守,因随庾翼北伐,迁徐州刺史。桓温年幼时,其父宣城太守桓彝在“苏峻之乱”中被江播、韩晃等人设计杀害,时桓温年仅十五,枕戈泣血,誓报父仇。咸和六年(331年),江播去世,其子江彪兄弟三人为父守丧,桓温假扮吊客,混入丧庐,先手刃江彪,后追斩其二弟,用“父债子偿”告慰了其“杀父深仇”。少年桓温的谋略胆识,为世人称颂。桓温与庾翼交厚,曾相约一同匡济天下。庾翼当权时,曾向晋帝举荐桓温,道:“桓温有英雄之才,愿陛下勿以常人遇之,常婿畜之,宜委以方召之任,必有弘济艰难之勋”。意思是:桓温有英雄大才,愿陛下不要以常人对待,也不要当作平常的女婿,应当像周宣王对方叔、召伯(一说虎)一样,委以复兴晋室,匡济时局的重任,它日桓温必定为陛下立不世之勋。“西平成汉、三伐中原”是桓温主要的军事成就。成汉,十六国政权之一,西晋末年,益州蜀郡(今川、云、贵周边,治所成都)巴氐族领袖李特起兵反晋,303年其子李雄率众攻下成都,自封成都王,306年称帝,国号成,史称成汉。成汉地处长江上游,东晋地处长江下游,东晋欲长治久安,须赖上游巴蜀地区,昔蜀灭于魏,东吴遂难自保,便是此理。巴蜀战略地位极其重要,所以灭汉也就势所必然了。桓温出镇荆州后次年,即率兵西伐成汉,而当时成汉日渐衰微,成帝李势残暴荒淫。桓温三战三胜,兵锋直趋成都城下,李势集结重兵在成都城外笮桥与晋军决战,战况惨烈,晋军失利,参军龚护战死,成汉箭矢甚至射到了桓温马前,诸将皆惧,意欲退兵,此时鼓吏却误击前进鼓,前锋袁乔趁势督促军士奋战,终于反败为胜,桓温率军攻陷成都。李势远遁百里,后降桓温,遂被送往东晋都城建康(今江苏南京),至此,成汉政权灭亡。桓温平蜀后,在当地举任贤能,安抚蜀地,休养生息。永和四年(348年),桓温被封为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临贺郡公。“锦鲤岂是池中物,一遇风雷便化龙”自此,桓温逐渐取代诸庾掌管东晋长江上游兵权,开启了其“类曹操、司马懿式的枭雄权臣”之路。桓温史上评价褒贬不一。军事上,平蜀之战使得桓温声名大振,后期桓温三伐中原(后章详述)却败多胜少,但收复了部分北方失地,极大的打击了北方胡族政权;政治上,深感晋廷“外难未弭,内弊交兴”曾提出深远意义的《疏陈七事》,推行土断,提拔贤才;晚年又擅权专制,清除异己,废帝立威。桓温亡后,其子桓玄更是篡晋称帝。而我们熟知的:“忠孝不能两全”、“一个人若不能流芳百世,那就应该遗臭万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等典故皆出自桓温。

5、桓彝翻译

《八达游春图》——五代·后梁,赵喦,绢本,纵161厘米,横103厘米,现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此图名为“八达游春”,“八达”指的是晋朝的名士光逸、胡毋辅之、谢鲲、阮放、毕卓、羊曼、桓彝、阮孚。“达”,是指他们在精神上达到老庄的玄远境界,在行为上纵情背礼,狂诞不羁。此八人的主要活动时间是两晋之交,东晋时期他们偏安江东一隅,常轮流坐庄,饮酒放诞,高谈阔论。画面中八位骑马的达官贵人,身著红、紫、绿三色衣物,符合唐代流传下来的衣冠制度。画中栏杆形制特别,底部以斗拱撑起,而且束腰、盆唇、寻杖、云拱、柱头等部分都包覆著金质细腻装饰,淡蓝色的大小华板上则另有复杂的白色纹样,意在显示著宫廷器用精致华丽的特质。赵喦在《八达游春图》中,对人物、鞍马的描绘,精工谨细,形象生动,神态毕现。我们又可从中一窥晚唐、五代时期人物画、鞍马画的精彩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