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的当了数年的校铃竟然是一件稀有文物,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儿?事情还得从上个世纪50年代说起。1955年,故宫博物馆的一位研究人员农村调研时,听到一阵清脆悠扬的敲击声从学校传出来。研究人员走过去拿着这个金属板仔细端详好一会儿。突然他的情绪变得激动甚至哭了出来,忍不住大喊:“暴殄天物啊!”。待到情绪稍微稳定之后,他找到老师和校长,希望学校能把这块金属板交给他带回去研究。研究人员看着校长面露难色,心情很是着急。后来研究人员将自己的工作证拿出了,并且承诺用手摇铃交换这个金属板,校长才勉为其难地答应了他的要求。原来,令研究人员如此激动的一个“铁板”竟然是专家们苦苦寻找了30多年的“后金天命云板”。云板,努尔哈赤时期报警用具,发现敌军就举一纛、放一响炮、击云板一次;举纛、放炮、击板次数按来犯敌数目倍增(沈阳故宫博物馆)。后金云板虽然是后金军队报警以及宫廷传递信息用的器具,但云板并不是后金女真族的。云板早使用的年代远在唐代之前,至少在宋代的时候,云板已经作为宫廷报时的一种器具。它初是源自佛教法器,与佛门的木鱼、鼓、钟属于同一类器物,即它是由宗教器物逐渐演变为宫廷、军事器物的。说来搞笑,云板原来是木质的,但是由于宋太祖赵匡胤听见击鼓声就难受得睡不着,他手下的一个人就想到了用金属云板提醒,于是就有了“鸣金”一说。(《俗事考》记载:“宋太祖以鼓多惊寝,遂易以铁磬;此更鼓之变也。或谓之钲,即今之云板也。”)从宋朝初年一直到明朝,云板主要用于官府之中和官宦之家报信用的。元代关汉卿的杂剧《望江亭》中记载,剧中人物杨衙内想要治白士中的罪,在双方论理时就需要叫证人到场,白士中遂命小吏:“击云板,后堂请夫人出来。”说明云板在官府大堂已经必备的一种器物。真正在军队中广泛使用的时期是后金至清朝建立时期。据《满文老档》记载,后金建国不久,八旗官兵已将云板明确用于战事。后金天命六年,努尔哈赤在迁都辽沈地区之后采取了残暴的民族政策,导致了辽东地区人民的不断反抗。这就使得后金统治的地区动乱不断,警报频出,因此云板在此时被广泛地应用到了后金的军事当中,并且成为后金国中必不可少的军事装备。1627,皇太极登上汗位,清朝建立。在清军入关之后,清朝皇宫之中已完全见不到云板的使用记载,由于各地寺庙中仍然继续使用着铜制、铁制的云板,所以才使得传统器物得以一直流传下去。在辽宁海城农村发现的这一块云板是努尔哈赤在牛庄城用生铁铸造数千件金属云板之一,上面刻着:“大金天命癸亥年铸牛庄城”。而其余的云板由于战争损毁以及年代久远,在牛庄城铸造的金属云板大多都已消失在了历史长河里。清朝末年,这块后金云板原本挂在牛庄巡检衙门里,后来不知因何缘故跑到了学校,并被当成了铃铛使用。在同当地的学校商量好之后,沈阳故宫博物馆用一个手摇铃换得了这块后金云板。并且这件后金云板因为自己的稀有性被入选为“沈阳故宫十大镇宫之宝”之一,是一件货真价实的文物。但是走进博物馆的云板却再也响不起往日清脆悠扬的铃声了,究竟是好是坏,留给大家讨论。
2、钲怎么读滕州博物馆收藏的“滕司马茂编钟”,1982年出土于庄里西遗址。编钟是有代表性的礼仪乐器,出现于西周,兴盛于春秋战国直至秦汉时期。滕国虽是蕞尔小邦,但他是周王室嫡系(第一代国君错叔绣是周文王第十四子),身份地位很高,所以会有青铜编钟。这套滕国编钟由九件钮钟,四件镈钟组成。九件钮钟造型一致,大小依次递减,钟体植有方形环钮,腔口处有上凹的弧曲,以绳索纹框间隔开枚、篆、钲三区,饰有勾连卷龙纹与交龙纹。四件镈钟上铸有双龙呑蛇形的繁钮,腔体呈合瓦形,口处略有弧度,以高棱框间隔开腔面的枚、篆、钲三区。其中篆区装饰龙纹,鼓部装饰的兽面纹也是龙纹。这套编钟被定名为“茂钟”,因为器物的铭文上显示作器者为“茂”,通过铭文知道他的父亲是司马懿叔,他爷爷那一辈为滕悼公时代。
3、钲的拼音“笨笨潮爷”还长得蛮帅。不过还差一个证,就是蒸饭的证(钲)。等补齐后就写它一个雪花漫天飘。#钲的简介#
4、钲的资料[玫瑰]您知道八音和鸣是指哪八音吗?[玫瑰][玫瑰]八音指的是金、石、土、革、丝、竹、匏、木这八种乐器材料。金[玫瑰]指金属乐器,如钲、钟、镈等;石[玫瑰]指用石头或玉石制作的乐器,如磬;土[玫瑰]指用陶土制成的乐器,如缶、埙等;革[玫瑰]指用兽皮制作的乐器,如鼓、琴等;丝[玫瑰]指丝绸制作的乐器,如箜篌、琵琶等;竹[玫瑰]指竹子制作的乐器,如笛、箫等;匏[玫瑰]指葫芦制作的乐器,如葫芦丝;木[玫瑰]指木头制作的乐器,如板胡、古筝。
5、钲字书法今天我来彻底的辟这个谣,同时也是有趣的语言学研究探讨。所谓胡同来自于蒙古语的说法,早见于明代沈榜的《宛署杂记》:“御本元人语,字中从胡、从同,盖取胡人大同之意。” 然而沈榜的推断显然是望文生义,考证不实。到了现代,此番言论又广为地域歧视者、地方民族主义者传播扩散,以支撑所谓“金元胡语”的污名化、“北方胡化论”“南方方言正统论”、“崖山之后再无中华”等历史虚无主义言论。实际上,胡同是源于上古汉藏羌族群的古老词语,也是典型的上古汉语分音词。请看文末图表,这个词源发展至今有清晰的流变过程,泛中原地区的各地方言至今都有迹可循,为人所知的就是燕国故地的胡同,晋国故地的合浪(hlàng,注意该晋语词汇保留入声),和楚越故地的弄(lòng)衍生出词语弄堂、街弄、弄巷。再说说何为分音词?分音词指汉语方言里利用反切注音方式构词而形成的一类词语。通常一个音节分裂为两个音节,在声母后插入一个弱化韵母,韵母前面插入边音、流音等声母,形成两个音节的词语。分音词是汉语一个比较普遍的词汇现象,各方言不同程度上都出现这类词。其中以晋方言和闽方言福州话的切脚词为典型:譬如窟窿与孔、旮旯与角、糊弄与哄、却连与圈、囫囵与浑、机灵与精、葫芦与壶等。南宋洪迈《容斋三笔·切脚语》有云:世人语音,有以切脚而称者,亦间见之於书史中,如以蓬为勃笼、槃为勃阑、铎为突落、叵为不可、团为突栾、钲为丁宁,顶为滴零,角为矻落,蒲为勃卢,精为即零,螳为突郎,诸为之乎(于),旁为步廊,茨为蒺藜,圈为屈挛,锢为骨露,窠为窟驼是也。关于汉语各方言中分音词的来源,现代语言学者研究认为这些词是上古汉语乃至原始汉藏语的复辅音残存现象。比如:霹雳(有分离义,与“劈”同源),藏语nbral,缅语pra;骷髅(有头颅义,与“颗”同源),藏语klad、达让语klu。追溯到上古汉藏同源,所以才叫汉藏语系。所以说胡同源于蒙古语纯属谣言!
6、钲的寓意籽镯57.5圆条NGTC国检白度请参照白纸照;重量:52.8克;尺寸:57.5*10*11mm;材质:新疆和田籽料(负责);描述:镯子,早出现镯形玉器是8千年前兴隆洼文化,到良渚文化红山文化,玉的镯形器已经很成熟,考古发现就在身体两侧手腕位置。《说文》:"镯,钲也。从金,蜀声。军法:司马执镯。"我们判断,"镯"的作用有可能是代表政治军事权力,同时也是身份、等级和地位的标尺。大约到唐代成为女子专门佩戴的饰物,到清代进入鼎盛。所以镯子的演变从权力到礼仪到饰品。和田籽料镯子,由于大原料普遍不如小原料的原因,在白度细度上不及把件,牌子,挂件,珠子。所以在选择时候不能等同其他器型衡量。这是款没有瑕疵的圆条镯。材料细度很高,白度也不错,纯净没有瑕疵,在当下材料紧缺的情况下也不容易。器型规整,比例协调。是一款经得起时间的美丽籽镯。
7、钲的意思闲诗一首,八公山上久鸣钲,淝水河边百万兵。唯有谢安真宰相,清风明月敲棋枰。《谢安弈东山》江东诗书。
8、钲的形状1993年6月7日,湖南宁乡老粮仓乡师古寨山的山坡上,一位农民在山上干农活,他在挖土的时候触碰到了一块硬东西,他兴奋不已,再挖了一会儿,在地下蕴藏了3000多年的商代礼乐青铜器乳钉纹铙就这样重新出现在世人面前。当他挖到宝的消息传开之后,文物考古队火速来到了宁乡老粮仓乡师古寨山,他们一些人给老乡做工作让他上交文物,另一批人在长1米,深1.5米的土坑中进行了抢救性发掘。终加上老乡挖到的青铜器,一共有10件青铜铙在这个土坑中被发现。10件青铜铙共分四层平躺着放置,下面三层每层3件,上层1件。因为上面这件距离地表仅0.5米,所以老乡在挖土时一下子就发现了它。与其他地方铜铙出土的情况一样,这个土坑中也没有其他文物出土。这批青铜铙中,有9件现藏于长沙市博物馆。他们表面呈褐绿色,看起来就像两面瓦片包裹起来一样,甬作管形,内空通腔、外部有旋,钲部除了装饰兽面纹之外,每面各有3排乳钉。各铙甬部、篆间、鼓部等多处饰有云雷纹。由于这几件编铙形制、纹饰基本相同,只是大小有差别,应当为一组或者一套编铙。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编号为7号的青铜铙,考古人员在它的鼓部发现了虎纹。只见老虎嘴部大张,向下俯身,尾部向后翘起,这正是老虎起跳前的姿势,可以说刻画得十分形象生动。那么铙究竟是一种怎么样的乐器呢?张艺谋的电影《英雄》相信很多小伙伴都看过,影片中有乐手在秦王宫殿中敲击青铜乐器的情节,很多小伙伴可能会认为乐手敲击的应该是编钟,其实不然,被敲击的就是今天为大家介绍的铙。影片中雄浑悠扬,体现军队气势的背景音乐也出自于铙。为何在这部影片中,铙这种青铜乐器不仅出现在片中,也出现在背景音乐中呢?这背后还有这样的一个小故事。著名的湖南籍音乐家谭盾先生是电影《英雄》的音乐制作人。当他回到家乡长沙时,在长沙市博物馆发现了这些商代青铜乐器,他被震撼之余,还申请在复制品上进行敲击。发现这种乐器声音古朴、雄浑,于是就将铙乐带入了这部电影。很多小伙伴分不清编铙和编钟,其实编铙是编钟的前身,铙”,同时又被称为“钲”和“执钟”,主要用于军旅和祭祀活动中,《周礼》中记载着:“金铙以止鼓”这样的说法,说明铙是军队中用来指挥进退的器具。而编钟因为声音柔美则是日常娱乐时的敲击乐器。铙的出现其实比我们预想的更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就有用陶土制成的铙。迄今为止出土的已知早的铙是1955年在陕西长安客省庄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陶铙,距今约4000多年。而在商代出现了金属制成的铙。这种铜铸铙的横断面为扁形,铙边成棱形。先是单个,后来逐渐发展为大小不同、三五成组的编铙。其实长沙博物馆在发现这套编铙之后就有了如何使用编铙的研究课题。经过研究,发现这套编铙有着“一铙双音,三度音程”的特征。当考古人员分别敲击铙体两旁的“侧鼓”部位时,便能发出两个不同的乐音,相互构成大三度音程。但是,敲击铙体正中的“正鼓”部时,却能发出一个十分和谐悦耳的大三度和声的音程。很多小伙伴一定好奇为何同一铙体上如何发出双音?其实,铸造者若想让铙发出他想要的乐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或许当时的人们在长期的音乐实践中发现了侧鼓音的存在,并且在编铙的铸造过程中,可能对正、侧鼓音之间的音程关系也经过了选择。由于这套编铙并没有明显的敲击痕迹,因此当时人们对于侧鼓音是否完全掌握并用于演奏,我们现在并不能知晓。从博物馆的研究数据来看,这套编铙的音准并不如编钟那样。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商代青铜铙才刚刚出现,制作工艺有一定的局限性。另一方面,由于个别青铜铙出现破损想象,一定程度上有些影响音准。而编铙发展之后的编钟,因为可以利用调音槽调音,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双音的音高也更加准确。铙因为多出土于重要贵族墓葬中,铙体刻有的纹饰及铭文,强调了器主人的身份,因此在初是作为礼器存在的,因此它的礼仪特征更重,音乐特性次之。@兰瑾轩学艺这套埋藏3000余年的商代乳钉纹编铙的出现,不仅让宁乡这个神秘的青铜之乡除了四羊方尊、皿天全方罍、人面方鼎之外,再添国之重器。同时意味着我国先秦时代的人们对音乐的认识和对青铜器的铸造都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也让我们能在电影《英雄》中,全方位感受它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