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平王简介(延平王当年为什么不投降)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24 18:49:51 浏览
1、延平王当年为什么不投降

1662年,38岁的郑成功英年早逝。临终之前,他给堂兄郑泰下了一道命令:处死妻子、儿子和孙子。处死妻儿和孙子,在人们看来都是违背常理且极其残酷的事情。郑成功的妻儿究竟做错了什么事,让他能不顾亲情,狠心做出这种决定呢?他的堂兄郑泰真的执行此命令了吗?郑成功是抗清名将,是明末清初的军事家,也是一代民族英雄。他的祖先受到明朝皇帝的恩惠并得到世代沿袭的“国姓爷”封号,无比尊荣。到了他这一代,更是被永历帝看重,封其为延平王,一时风光无限。他的一生是极其精彩和耀眼的。1645年,明朝衰微,朝廷腐朽,有志之士纷纷起义,此时清军崛起,成为一股势不可挡的力量。清军所向披靡,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很快便打到了江南,沉重打击了明朝军队,一时局势危急。后来他又率军横渡台湾海峡,指挥军队击退残抢占祖国领土的荷兰殖民者,从此收复了台湾,他也正式开启了在台湾的统治生涯。他积极发展台湾的种植业,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优势进行农业生产,同时又促进商业贸易的发展。在他的治理下,台湾人民安居乐业,富足安康,呈现一片繁荣景象。郑成功在政治和军事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本应享荣华富贵,但是他却英年早逝。他有十子,为器重疼爱长子郑经,可是郑经却损了他的荣誉,毁了他的英明,甚至成了他的催命符。事情要从1661年说起,当时的郑成功命自己的长子郑经率军在厦门驻扎护卫后方,而自己则带领军队进攻台湾。当时的台湾已经被荷兰的殖民者入侵占领30多年,当地的百姓备受欺凌压迫,怨声载道,民不聊生。郑成功带领的军队势如破竹,一路朝台湾打去,将荷兰殖民者打得节节败退、落花流水,使他们不得不离开中国,他也成功的收复了台湾。但是常年的征战生涯和不断受伤的经历让郑成功身体受到了极大的损伤,他的身体状况一日不如一日。但此时他又收到清政府打算处死父亲郑芝龙的消息,一时急火攻心,卧病在床。偏偏他的长子郑经不省心,又捅出了巨大的篓子。郑经奉命在厦门驻守时,因为贪图利益,出卖自己的同盟军,导致同盟军全军覆没,无一生还。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自己的兵力也受到了巨大的损失。面对清政府向他招安的橄榄枝,他非但没有接受,反而提出过分的条件,不断变本加厉。清政府忍无可忍,只能通过战争的暴力手段收服厦门。草包郑经哪里守得住清政府兵力的猛攻,为了保命,只能放弃厦门,逃到父亲郑成功那里。面对卧病在床的父亲,郑经非但没有尽孝心,反而更加胡作非为。郑经在19岁的时候,经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娶了原兵部尚书唐显悦的孙女。这位小姐知书达理、温柔贤惠,是名副其实的高门贵女。两人身份相当,容貌俱佳,本应是天作之合。但是郑经生性放荡,他不仅不喜妻子,甚至觉得妻子无趣。他盯上了35岁的乳母陈昭娘,并与她发生乱伦关系,甚至产下一子。郑经意识到自己做出了悖论之事,但又碍于父亲威严,不敢向父亲坦白,只能写信给父亲谎称是家中妾室生子。郑成功收到信后,得知自己有了长孙,他十分喜悦,下令在军中大摆宴席,犒赏三军。但是没过多久,郑成功收到了自己儿媳的信,信中告知事情原委,并说已经将此事告诉了她爷爷兵部尚书。郑成功这才知道自己儿子有多荒唐,他差点被气死过去。而兵部尚书唐显悦知道自己孙女受辱的事情后,心中咽不下这口气,就写信痛骂郑成功, 并要求郑经与自己孙女和离。这件事情在名门贵族中传的沸沸扬扬,郑家因此名誉扫地。为了给唐显悦一个交代,郑成功打算将自己的儿子、乳母以及自己的长孙全部处死。但由于身体原因,他只能交托给自己的堂兄郑泰来处理这件事情。郑泰并没有听从郑成功的命令,反而是与兵部尚书进行商议。在一番权衡利弊之后,他们决定拥立郑经,并且帮助郑经掌握势力。郑成功本就是强弩之末,他的愿望就是在死前为家族清理祸害、找回名誉,但是终也没有实现。如果您也喜欢本篇故事,点击关注,即可第一时间收看新内容。#延平王简介#

2、延平王在台湾是皇帝吗

郑成功与朱成功郑成功原名郑森,字大木,他的父亲郑芝龙明末清初东南沿海台湾及日本等地第一大海盗,大的海商兼军 事集团首领。1645年,郑芝龙、郑鸿逵兄弟在福州奉明唐王朱聿键为帝,年号隆武,被册封为南安候,负责南明 所有军事事务,一时间权顷朝野。隆武帝很赏识郑森的才华,同时为了笼络郑芝龙,便赐郑森国姓“朱”,名成 功。自此,郑森便更名为朱成功。但是,“朱成功”后来又怎么被叫了回来呢?第一个原因在于南明毕竟存在的时候不长,从1644年明朝南渡新成 立的南京朝廷至1683年施琅大败刘国轩,攻克澎湖,延平王郑克塽降清,宁靖王朱术桂携五妃自杀殉国,也就短 短几十年时间,并没有多少影响力。在这中还有1661年至1683年的“郑明时期”,虽然明郑奉明正朔、礼遇许多 明朝宗室,以大明延平王、招讨大将军的身分号召恢复明朝,是南明的延续;但实际上,未再拥立明朝宗室称帝 和监国,是一个独立行政、以郑氏王族为高元首的独立王国。所以,这时候的所谓国姓“朱”对他们来说已经 意义不大。第二点在于清人在著史时对于前明“朱”姓的心理忌讳,在他们的心中,从1644年清军入主中原,明朝宗室及文 武大臣大多逃亡南方,明朝就灭亡了,是不承认南明的。此时又来一个姓本来不姓朱的,这多少让他们心里有些 不舒服,也便想将“郑森”、“郑大木”的名字叫回来,而这两个名字已多少显得有些陌生了。于是,还原一半 ,“朱成功”为“郑成功”。第三点在于郑氏后裔,对他们来说“朱”已经没有任何意义,而“郑成功”确是名符其实,名垂千古地“成功” 了——这里面也许还有一份家族的荣耀吧。所以,“朱成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郑成功”。

3、延平王墓地

一边叫嚣“台独”,一边拉高郑成功祭典层级,蔡英文当局要表达啥意思?延平王郑成功登陆台湾362周年中枢祭典,29日在台南延平郡王祠举行,台当局今年由“行政院副院长”郑文灿主祭,是历年层级高的主祭官。郑文灿此番高调出席郑成功祭典,绝不是要强化台湾与中国大陆的连接,绝不是表达两岸同属一中,而是突显所谓的“台湾悲情”,突显“台湾政权不断换来换去”,进而鼓吹“台独”。当然,他也顺便为民进d执政的台南市推销旅游。首先,从郑文灿的致词中可以看出他的“台独”思维。郑文灿昨天担任中枢祭典主祭官后,又立即出席郑成功祖庙360周年众神护台湾成功祭,两度致词虽然都“感念表彰”郑成功,但重点在于“祈求成功祖庇佑台湾常保‘自由民主’,凝聚‘台湾共识’,创造‘未来的台湾’。”其次,面对马英九出席希腊“德尔菲经济论坛”时炮轰蔡英文“两岸互不隶属”主张“违宪”,郑文灿在祭典现场不忘“护主”,不但认为马英九在境外批评蔡英文的说法“失格”,还拍蔡英文的马屁,妄言“两岸互不隶属”既是事实也是岛内民意主流。头条热榜

4、延平王的后结局

公元1681年,台湾延平王郑经去世,继位的郑克塽只有12岁,台湾政局不稳,康熙帝宣布趁机收复台湾,然而纳兰明珠却进言:要想一举拿下台湾,必须要做一件昧良心的事!台湾自古以来便是中国的领土,大清收复台湾乃是顺应潮流,天经地义的事,纳兰明珠身为皇亲国戚,朝廷重臣,此话一出,不要说康熙皇帝,就是满朝文武也是气愤。大臣们都齐刷刷地盯着纳兰明珠,心想大战在即,纳兰明珠祸乱人心,一定会受到皇帝的惩处。不过康熙帝乃千古一帝,向来虚怀若谷,从善如流,虽然生气,但是还是让纳兰明珠说完。然而当纳兰明珠说完这件事,所有大臣都转变态度,感觉他说的有道理,康熙也十分赞同。并且当场下旨:“这件事按明中堂的意思办!”那么纳兰明珠说的昧良心的事究竟是什么事呢?为什么又得到所有人的赞许呢?此事牵扯到一对“师徒”,姚启圣和施琅。姚启圣浙江人,虽是汉人,但是对大清忠心耿耿,曾经在康熙平定三藩之时,在福建重创平南王耿精忠叛军,而且还打退刘国轩率领的台湾海军。从康熙谋划收复台湾大业之初,一直就是参与者。为收复台湾做准备,前期姚启圣执行康熙迁境禁海的措施,断绝和台湾的贸易往来,孤立台湾,此举成功,为后来成功收复台湾奠定基础,然而当地百姓怨恨姚启圣,偷偷撅了姚启圣祖坟。可以说姚启圣为收复台湾大业牺牲很多。再者为收复台湾,姚启圣向康熙帝,进言三必剿三必抚的平台方略,具体内容是:“三必剿”,即“剿其心”、“剿其兵”和“剿其海路”,而“三必抚”则是“抚其祖上之功业”、“抚其民”和“抚慰延平王。姚启圣的平台方略,击中了要害,为康熙帝收复台湾提供了行动纲领。另外,姚启圣深知大清将士不善海战的短板,又向康熙再三举荐施琅。施琅也是汉人,自幼在福建沿海长大,熟悉水性,以前在台湾为延平王郑经效力,后来投靠大清,虽然是降将,但是他对台湾军队了如指掌,而且精通海战,千军易得,一将难求,放眼整个大清,能够率领军队有把握攻台的,除了施琅找不出第二个人。但是在纳兰明珠看来,如果姚启圣和施琅两个人一起攻台,面对百年难遇的建功机会,如果责任不分的话必定坏大事。何况姚启圣这个人生性放浪形骸,清高自负,加上他对施琅有举荐之功,一定会对施琅指手画脚,而施琅是武将出身,性格直爽,一旦出现矛盾,必然也是针锋相对,这样的话,就会闹出大乱子。让原本有十分把握的收复台湾大业,变得形势不明朗。所以纳兰明珠向康熙建议,攻击台湾时,严令姚启圣只负责后勤保障,让施琅一人指挥作战。这样做确实对于姚启圣不公平,因为姚启圣付出多,但是首功却要被施琅获得,朝廷都会感觉有些昧良心,不过这些都是个人得失,对于收复台湾大业来说,是合适的安排。果然不出所料,这样的安排,让攻台顺利,1683年7月10日,施琅发动总攻,台湾人受郑氏政权压迫已久,当大清军队到来时,他们纷纷欢迎,郑氏政权很快土崩瓦解,公元1683年7月16日,台湾成功收复。施琅因公被封靖海侯。而姚启圣却在当年因病去世。可笑的是台湾收复后,一些大臣认为台湾孤悬海外,朝廷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财力去固守,得不偿失,不如弃守,然而纳兰明珠和施琅等人,认为台湾有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建议康熙帝,派兵据守台湾,之后康熙设立台湾省,派兵驻守。康熙、纳兰明珠、姚启圣、施琅,他们都坚持收复台湾,据守台湾,才有了后来的台湾省,他们值得后人敬仰。时代变迁,后来的台湾再一次孤悬海外,如今还没回到祖国的怀抱,但是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统一是大势所趋,终将要一次回归。

5、延平王介绍

2023年6月23日海峡两岸郑成功文化节开幕式暨颂典仪式在福建厦门思明区举行,两岸同胞相聚在厦门鸿山顶延平郡王祠,共祭中华民族英雄国姓爷郑成功。郑成功文化节颂典仪式在鼓声中拉开序幕。在大陆主祭官郑希远、台湾主祭官郭胜全的带领下,百位厦门郑氏宗亲以及来自台湾的信众参与颂典仪式。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传播民族英雄郑成功文化 ,促进两岸文化交流,两岸一家亲融合发展。两岸和平鸽大团圆!台海一家中国人堂堂正正中国人!成功在中国传递正能量![玫瑰][玫瑰][玫瑰]《国姓爷.郑成功赋》:郑义家门赐国姓,成圣郡王延平祠。功高复台驱荷寇,赋诗颂歌赞英雄。。。民族英雄《国姓爷.郑成功赋》。。。成功在中国传递正能量!金针在手一定成功!。。。郑贵华词!人物名片郑成功(1624年8月28日—1662年6月23日)[1],本名森,又名福松,字明俨、大木。 福建泉州南安人,祖籍河南固始。[2][3]汉族,明末清初军事家,抗清名将,民族英雄。其父郑芝龙,其母名田川氏。因蒙隆武帝赐明朝国姓“朱”,赐名成功,并封忠孝伯,世称“郑赐姓”、“郑国姓”、“国姓爷”,又因蒙永历帝封延平王,称“郑延平”。[38]弘光时监生,1645年(清顺治二年,弘光元年)清军攻入江南,不久郑芝龙降清、田川氏在乱军中自尽;郑成功率领父亲旧部在中国东南沿海抗清,成为南明后期主要军事力量之一,一度由海路突袭、包围清江宁府(原明朝南京),但终遭清军击退,只能凭借海战优势固守泉州府的海岛厦门、金门。1661年(清顺治十八年,永历十五年)率军横渡台湾海峡,翌年击败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台湾大员(今台湾台南市境内)的驻军,收复台湾,开启郑氏在台湾的统治[4]。以赤嵌城为东都,建立府县,编制军队,屯田垦荒,奖励移民,[41]推进了台湾经济的发展。[44]郑成功收复台湾不久,突然暴病而亡,年仅38岁,[43]子郑经嗣位。[44]初葬台南州仔尾,后迁葬于故乡南安的覆船山。[45]海峡两岸均立像树碑纪念。有《延平王集》行世。

6、延平王临朝

顺治皇帝竟然是被郑成功的军队发炮轰死的,这事会是真的吗?一个手抄本《延平王起义实录》中披露出惊人信息:清朝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随军南下去征讨郑成功,不料想,郑成功军中发射一阵炮火,击中了顺治皇帝,直接导致了他的死亡。据说这个手抄本是郑成功的后人保存下来。所谓延平王,应该是1649年郑成功正式奉南明永历皇帝为正朔,永历帝朱门上榔为了嘉奖郑成功,特意颁旨册封郑成功为延平郡王。书中披露:自从1659——1660年郑成功、张煌言大举进攻江南,差点儿攻克南京的战役结以后,清廷认识到以郑成功为首的东南抗清势力还很强大,不容小觑。此时,清军已占领云南,永历帝和李定国、白文选已经撤往缅甸,基本上失去了反动的军事力量。而郑成功因为骄傲轻敌,在南京一战中损失惨重,正是清军乖胜追击、一举歼之的大好战机。顺治皇帝认为,郑成功刚刚遭受重挫,清军大举进攻,应该说是稳操胜券。于是,顺治皇帝决定亲征,他跟着将领达素所率的八旗精锐,南下福建,去讨伐郑成功。清军此次还集结了广东、浙江、福建三省的军队主力,意欲毕其功于一役。郑成功从南京城下惨败而归之后,痛定思痛,变得谨慎多了。眼看清军云集,向厦门猛扑过来,郑成功为了守住自己的根据地,号召属下将士,誓死捍卫东南抗清基地。经过一番浴血苦战,郑成功顶住的清军的攻势。1661年2月,清军撤退了。据《延平王起义实录》记载,应该是顺治皇帝在清军阵营中被郑军密集的炮火击中,毙命于军中了。随后,清将达素畏罪自杀,年幼的康熙皇帝登基,清廷暂时顾不上东南了;郑成功利用这一时机,做好了准备工作,攻取了荷兰殖民者盘据的台湾,为东南抗清队伍找到了一块理想的根据地。《延平王起义实录》所述,毕竟是一家之言,顺治皇帝的真实死因还有待于更多的史料来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