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人简介(河套人到底是什么人种)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24 19:09:55 浏览
1、河套人到底是什么人种

【时政现场说丨以水利民 向全国现代化灌区迈进】6月6日,总书记来到河套灌区水量信息化监测中心考察。结合沙盘、屏幕,听取当地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河套灌区精细化管理水平,促进水资源绿色高效利用等情况介绍。更多资讯请下载央视新闻客户端

2、河套人现状如何

河套人(汉语拼音:Hetɑo ren;英语:Human remainsfrom Ordos),晚期智人化石。出土于中国鄂尔多斯高原毛乌素沙漠的东南边缘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境内的萨拉乌苏河两岸。包括1922年发现的一枚小孩上外侧门齿,1956年发现的左侧股骨的下半段和一块右侧顶骨破片,1978年和1979年发现的三件额骨、一件下颌骨残片、一件右侧股骨和一件左侧胫骨等。其顶骨在矢状方向上的长度、顶骨的曲度都与现代人接近;脑膜中动脉沟的后支比前支发达,与北京猿人接近;头骨的厚度比现代人的平均值大;额骨的额鳞与眉弓之间无明显的沟相隔而是逐渐过渡,眉弓显著,眉间部明显向前凸起。股骨壁厚,髓腔很小,呈原始性质;股骨中段的横径比例与西欧尼安德特人接近,但不及他们粗壮。胫骨与现代人相似。牙齿大小与现代人的相近,门齿舌面有明显的底结节和铲形凹。河套人具有较多的现代人的特征,但也保留一些较为原始的特征,在分类上归于晚期智人,距今3.5万~5万年。资阳人(汉语拼音:Ziyang Ren;英语:Human Remainsfrom Ziyang),晚期智人化石。1951年在中国四川资阳县(今资阳市)黄鳝溪发现。属于一位老年妇女的头骨化石。头骨的颅顶部分保存完整,颅底大部缺失;另有硬腭一块。形态特征与现代人已基本相似:额结节和顶结节都很显著;脑颅宽处在顶结节附近;有矢状脊,从额结节水平向后延伸到顶骨中部,颅顶在矢状脊两侧呈两面坡状;眉弓较粗硕;鼻根部高而狭窄,有明显的鼻前窝。脑膜中动脉的前支比后支粗。这个头骨还有类似直立人的特征:枕骨大脑窝比小脑窝大而深,顶骨有角圆枕,鼻额缝和额上颌缝构成向上凸的拱形。枕区有发髻状隆起则可能是受尼安德特人基因混杂的结果。根据齿槽骨的吸收和修复的情况,推测此人左侧3个血齿处曾患过慢性局限性骨髓炎或牙槽脓肿,炎症甚至可能蔓延进左上颌窦。文化遗物只发现一根骨锥。根据在距人类化石出土地不远两处采集的、被认为与人化石同层的植物化石,分别测出为距今7,000年前和3万年前。综合人类化石的形态和同时出土的动物化石来判断,距今3万年的数据较为可信。

3、河套人祖籍是哪里

仅300里的郑国渠,为何能成为秦国崛起的关键?长平之战的爆发,可以说是秦国与赵国之间的一次实力的直接较量,这场战争被秦国称为“五国伐秦”,而赵国则被称为“五国抗秦”。随着长平之战的爆发,秦国在这场战争中惨败,几乎失去了全部家底,仅仅剩下了一座空城。当时赵孝成刚继位,赵括被任命为前线主帅。这是一个典型的“以老代新”的人选,赵孝成王并没有派遣名将廉颇接替廉颇的职务。相反,赵孝成王任命了赵括为前线主帅,而廉颇被派往了后方进行防御。廉颇采用了“避其锐气、击其惰归”的策略来对抗赵括。这一策略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也导致了秦国在战争中损失了大量精锐和物资。在战国末期,秦国和韩国是强大的两个国家。由于韩国地处中原,所以在地理上来说,秦国更像是一个“四战之地”。自秦孝公时期开始,秦国就一直在进行对外扩张,以此来增强自己的实力,从而实现一统天下的梦想。与此同时,秦国还与周围的其他国家进行着外交活动。到了战国末期,秦国已经将自己的版图扩张到了大,然而就是在这个时候,秦国却接连遭遇了两场失败。第一场失败是在“长平之战”后爆发的,当时的秦国不仅丢掉了上d地区和河东地区,更是直接丢掉了大量的领土。失去了这些领土后,秦国也失去了向其他国家进行外交活动的能力。此时的秦国在面对其他六国时显得被动,所以想要生存下去就必须要在外交上取得一定成绩。秦国能够崛起的关键,就在于“郑国渠”的修建。郑国渠不仅是一条水利工程,更是一条军事工程,其重要性不亚于“都江堰”和“灵渠”。要知道,秦国之所以能够崛起,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秦国地处西北地区,常年缺少水源。当时的秦国还没有得到“天下”这个名号,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其地理位置太过偏远了。秦国之所以能够在西北地区建立一个大帝国,就在于其占据了有利的地理位置。秦昭襄王时期,秦国为了加强自己在西北地区的统治力度,于是派出了大批间谍到中原地区进行游说活动。经过大量间谍的宣传和游说之后,许多中原地区的富商和地主都开始支持秦国的统治工作。这样一来,秦国便有了充足的资金来建设自己的灌溉设施了。于是郑国渠也就应运而生了。“秦渠”的规划和设计是成功的,在修建期间,秦国的王翦将军曾经亲自前往“秦渠”考察,对其中的各个工程进行了细致地观察和研究。他还曾对修建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思考和总结,并且向相关人员进行了咨询。在这之后,王翦将军将“秦渠”所取得的成就,用来激励其他秦国将领,以此来激发他们的斗志。除了王翦将军以外,当时在“秦渠”建设中做出贡献的还有其他一些人,比如说李斯。李斯在“秦渠”的建设中也曾发挥过很大的作用。因为李斯本人也是一个精通水利工程建设的人,所以他在参与到“秦渠”工程建设以后,就提出了很多有关水利建设方面的建议。他不仅提出了“利水之道”来对“秦渠”进行修建,还提出了关于水利工程管理方面的建议。他的这些建议,后来被相关部门采纳了,这才有了“秦渠”以及后来秦国强大的水利基础。《史记》中的一句“郑国渠”,为后世的人们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在历史上,郑国渠对秦国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这个水利工程本身却是不能简单地以“利”来衡量的。郑国渠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但是它却并不能将秦国带向一个强大的道路。这一点从“郑国渠”本身就可以看出,它带来的只是一时之利,而并不能带动秦国走上一个全新的发展道路。但是不可否认的是,“郑国渠”为秦国带来了巨大的收益。“郑国渠”的修建不仅缓解了秦国北进时所遇到的困境,还使得秦国可以集中力量在南方发展。再加上秦国后来通过“远交近攻”等策略,成功地从其他六国那里获得了不少好处,这也是秦国之后能够持续称霸天下的一个重要原因。“郑国渠”是秦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不仅让秦国有了自己的粮食基地,更是为后世的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除此之外,“郑国渠”还对后世农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影响。由于秦国的粮食主要依靠于黄河之水,而“郑国渠”就位于河套平原,为了国家粮食安全,秦国将这一地区纳入到了自己的统治范围之内。在秦国统治期间,秦国的粮食产量和粮食质量都得到了极大地提升。而“郑国渠”就是其中具代表性的一个工程。所以说,“郑国渠”不仅对秦国有着重大意义,它对后世农业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而这一切也正是“郑国渠”所带来的影响!郑国渠的修建,将秦国原本的劣势变成了优势,同时也让秦国的国力在这一时期有了显著的提升。郑国渠虽然在后世被人们诟病,也为秦国赢得了时间和空间去发展自己。但这也只是郑国渠对秦国的影响之一罢了,它同样也让韩国、魏国、楚国等国家成为了秦国崛起道路上的阻碍。可以说,没有郑国渠就没有今天我们看到的“丝绸之路”。

4、河套简介

【这黄河边儿上的一个小城,历史竟然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说前不久枫哥发了个临河河套公园的片子,因为感慨临河的变化,所以发了个微头条。之后和网友聊天,想到单独出个介绍临河的片子。因为手头没啥历史资料,一时头痛应该怎么做。后来看了看之前航拍的画面,到是觉得也能拼凑一下,所以有了现在这个片子。可以说,妥妥的是一个画面为辅助,文字为主的片子。总之就是想让更多人可以认识一个这个城市。然后说起临河嘛,它原来曾是个市,现在是区,隶属于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是巴彦淖尔市政府的所在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河套平原腹部。南临黄河,以主河道中流分水为界,与杭锦旗隔河相望。北靠阴山,以阴山南麓的黄河故道乌加河为界,与乌拉特中旗毗连。东与五原县接壤,西与杭锦后旗为邻。临河区全区总面积2333平方公里,有耕地235.65万亩,地属中温带半干燥大陆性气候型地带,位于北纬41度,世界公认的农业种植黄金纬度,地处亚洲大的一首制自流灌区——河套灌区内,黄河是其土地灌溉的主要水源,年均过境流量339.8亿立方米。。临河这个名字,是因其城址临黄河故道北河(北河后来更名为乌加河,现已成为河套灌区的主排干渠)之南沿而得名。作为固定内涵词组,早出现在《汉书·地理志》之中。而谈及其历史,可追溯到战国时期,在战国时期的赵国和之后秦国都是归属的九原郡西部地。到了西汉,归属朔方郡。在东汉末期,九原郡和临河县毕被废除,被南匈奴所盘踞,至三国以及晋初,都是南匈奴的牧地。至东汉永嘉年之后,迭次为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赫连勃勃夏朝的属地。在南北朝,地属北魏沃野镇。隋初,又属丰州。大业三年(607年),改州设郡,归属于五原郡。在唐初,又被划属丰州。贞观年间中期,丰州又被改为九原郡。元朝覆灭西夏之后,又改归属至云内州(下州)。而在明初时期,又归于宁夏卫,隶属陕西。之后不就,又归入蒙古部属。到了清朝的初期,被伊克昭盟鄂尔多斯左翼后旗(达拉特旗)和右翼后旗(杭锦旗)各占了一部分。乾隆以后,置道设厅,隶属归绥道萨拉齐厅。在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又成了隶属五原厅。民国初,改厅制为县制,到是仍属五原县。然后在民国14年(1925年),采用了西汉时的县名,以五原县丰济渠西侧划界,以西设临河,置临河设治局。民国18年(1929年),又被改设为临河县。民国31年(1942年),将临河北部和西部地划出,分别置狼山县、米仓县和陕坝市政筹备处(县级)。1950年,属陕坝专区。1954年,隶属河套行政区。1958年7月,隶属巴彦淖尔盟。同年,撤销狼山县,分别并入临河县和杭锦后旗。1984年,撤销临河县,设立县级临河市。然后直到2004年,撤消巴彦淖尔盟、县级临河市,设立了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始于九原,多次归于五原”,到也称得上是与“9”和“5”有着长达千年之久的羁绊吧。噢,对了,现在临河和五原(县)也是友好邻居,反正都归属巴彦淖尔市。嗯,一家人和和睦睦开开心心,就很棒棒。讲过了临河的历史悠久,再来简要的说下它的今身。其实距离枫哥上次来到临河也有好些年头了,印象中这里还是一个几乎看不见太高的楼,然后到处都是灰灰的,还有点破旧的感觉,怎么看就是一个落后乡村的感觉。而现如今一看,俨然已经是一个很现代化都市的感觉了。用之前视频里一位网友的评论来讲,是西北一座安逸的小城市。截至2020年,临河区下辖有11个街道,7个镇、2个乡,2个农场。城市建成区55平方公里,总人口58.2万人,以京津为龙头的呼—包—银—兰经济带中段,是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区域,是沟通大西北、贯通大西南、连接蒙古国的重要交通节点城市。区内主要的风景名胜有中国河套文化博物院和临河黄河国家湿地公园,当然其实城区里那个人民公园也是不错的,嗯,这些也都是枫哥在之后节目里准备带大家一起去溜达一下地方。枫哥这样说的视频#河套人简介#

5、河套人为什么是中国人

【饮水思源|台青参访守护“塞上江南”的“黄河第一闸”】导报讯(柳瑞鸿 图/文)河套平原被誉为“塞外江南、塞上粮仓”,黄河水滋养着丰饶的河套平原,正所谓饮水思源,7月4日上午,参加黄河游记的台青们来到巴彦淖尔市磴口县。三盛公黄河水利枢纽工程始建于1959年,坐落在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境内的总干渠的入口处。黄河在这里由合转分,一分为二,当地人习惯称“二黄河”,是河套千万亩灌区的源头,被喻为“黄河第一闸”。台青们参访三盛公黄河水利枢纽,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在水文化博物馆内台青们观看枢纽沙盘模型、灌区电子图等,从图上直观的看到黄河流经巴彦淖尔市345公里,灌溉丰饶的河套平原,主要靠东西长180多公里的总干渠,黄河自引水又分从干渠及各级渠道供水到田地头和湖泊,经总排干沟,干沟和各级排沟进入乌梁素海,后再排入黄河。站在博物馆顶楼就能看到三盛公水利的全貌,拦河闸全长309多米,屹立在波滔滚滚的黄河上,气势雄伟。据磴口县水利局副局长赵志敏介绍,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恰似总干渠这条血脉的心脏,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有航远、公路运输、发电及工业供水,渔业养殖综合利用的闸坝工程。“这是一个伟大的工程”,台青杨超闳表示,对于眼前的景象,能感受黄河奔腾的磅礴气势。看到灌溉河套平原的黄河水源自于此,回首过往行脚黄河的历程,再一次印证黄河蜿蜒,滋润了沿岸的土地,养育了无数华夏子民。三盛公水利枢纽使灌区近千万亩农田的灌溉水源有了保障,形成了万顷良田,历史性地把黄河水灾害变成了宝贵的水资源,也让河套平原成为国家重要的粮食及副食品生产基地。

6、河套人的来历简介

银川周易起名大师谢咏老师谈~银川起名字是怎么来的,银川取名字的来历和含义简介银川是宁夏的首府,在历史上也是西夏王朝的首都,素有“塞上江南、鱼米之乡”的美誉,那么,“银川”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呢?从现有的文字记录中来看,在明朝以前是没有“银川”这个词的,直到明朝万历年间,陕西三边总督刘敏宽的诗句“须凭驼岭临河套,遥代银川挹贺兰”中,出现了“银川”这个词。不过,诗句中的“银川”,指的应该是贺兰山以东、盐池长城以西的河套平原,或者是宁夏镇城,并不是专指今天的银川。在明清时期,现在的银川地区被称为“小南京”,是一个繁华的地方。“银川”这个名字的正式设立,是在民国时期。(3)谢咏老师收集:银川d史:银川得名的由来银川是著名的塞上古城,建城以来,已有2000多年历史。其城址几经变迁,城名也屡次更改。自元初设 宁夏府路以来,至明、清、中华民国,这里一直被称为宁夏(省、路、镇、卫、道、府、县)城。直至1947年4月,才 正式定名银川市。宁夏省城取名“银川”作为地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银川”作为古地名,早见于《新唐书·地理志》:“银 州银川郡。”这个银州和银川郡故址在今陕西省米脂县境内。又《读史方舆纪要》载,北宋崇宁四年(1105 年),“仍置银州,五年废为银川城,金为银川寨”。这个银川城和银川寨其实是北宋时期修筑的永乐城,故址 也在今米脂县境内,但两者所记述的并非一地。由此说来,唐宋时期的“银川”一名,并不是现在宁夏的银 川。但是,今天的银川地区,古为灵州和朔方属地,史书中常以灵夏、银夏、麟夏这样的地名,泛指今宁夏和 陕北地区。这里所称的“夏”指夏州,故址在陕北,但灵夏、银夏地名的频繁出现,说明宁夏、银川地名,与古 代地处陕北的夏州、银州等地名有一定的联系,也说明宁夏早就与“银”字彼此相连,密不可分。宁夏和银川地名,与d项羌族拓跋氏的割据势力也有一定的联系。早在唐代,今陕北地区成为拓跋氏 的割据势力中心地带,而到西夏立国前,陕北更是宋与 拓跋氏割据势力交战的主战场。北宋太平兴国七年 (982年)十二月,d项拓跋首领李继迁试探攻夏州,从 此宋夏正式开战。北宋雍熙二年(985 年),银州(银 川)郡城被d项军攻取。北宋至道三年(997年),李继 迁收复陕北银、夏等“故土”后,并未因此停止对北宋的 军事行动,还主动向西发展,将夺取北宋西北重镇灵州 52 作为首要目标。北宋咸平五年 (1002年),灵州失守,成为西夏政 权的临时都城。北宋天禧四年 (1020 年),李继迁儿子李德明把 统治中心由灵州移至怀远镇,并 将怀远镇更名为兴州(今银川 市)。北宋明道二年(1033 年)五 月,李德明儿子李元吴升兴州为 兴庆府。夏大庆三年(1038年)十 月,李元吴正式称帝,国号大夏, 改元天授礼法延祚,史称“西夏”, 建都兴庆府(今银川市),从此银 川市有了兴州、兴庆府的名号。 可见,后来宁夏地名出现与d项 贵族建立西夏政权有直接关系, 自然与大夏、夏州这样的地名有 关,由此而论,银川与银州也有必 然的联系。或者说,因为d项贵 族的西进,以及西夏政权的建立, 这个民族将与“夏”“银”有关的地 名也移植或带到了今宁夏地区。此外,银川自古有凤凰城的 美称。为什么又称凤凰城,民间 有多种传说。很久以前,贺兰山 飞来一只凤凰,见此地黄河横贯, 麦浪翻滚,好不秀丽,堪比江南, 遂不忍离去,后化身为一座美 丽的城市——银川。说起“凤凰 城”来,一些老年人至今还指指点 点。银川城东门外高台寺是凤凰 的头,头挨在黄河边,高台寺旁边 有两眼井,那是凤凰的眼睛;城市 中心的鼓楼是凤凰的心脏;西塔 和北塔是凤凰的两只爪子; 营里花草遍地,树木成荫,那是凤 凰的尾巴,而且凤凰的尾巴长得 一直拉到了贺兰山上。凤凰城可 能传说于西夏时期,因相传西夏 时期的都城兴庆府(今银川市) “以为人形”,加上城东的高台寺, 使兴庆府整体形似凤凰。其实, 凤凰是一种幸福鸟,凤凰常常为 人类造福,所以哪里有凤凰,哪里 就有幸福。将银川称为“凤凰 城”,反映了人们的一种美好向 往,祝愿银川美似江南,山是绿 的,原是平的,水是清的,人长得 清秀健壮,生活和谐富裕。总体 而言,银川作为地名,有对历史地 名的传承,也有来自对“塞北江 南”美好地理景观的描绘。#河套人简介#

7、河套人距今多少年

青岛市城阳区河套街道徐氏始迁祖徐安徐礼徐整兄弟三人1404 年从云南交趾国嘎嘎县迁到上海徐家汇,又从徐家汇迁到即墨东乌衣巷。老大徐安未迁移。老二徐礼就是我的再迁徙的始迁祖。老三徐整迁移到即墨马山前程哥庄。徐礼先迁移到到现在的青岛市城阳区河套街道赵家岭,给村起名东徐哥庄。后迁移到本 街道的孟家村,给村起名西徐哥庄。再迁移到本街道的潮海村。一直有详细的记载。我的远祖又从潮海村迁移到青岛市城阳区河套街道孙哥庄东村。第一大支辈分字 :从第十四世开始 志从方正奎显光华士学克珍福寿传家。第二大支辈分字 :从第十四世开始 永从方正奎显光华士学克珍福寿传家。第三大支辈分字 :从第十四世开始 敬从方正奎显光华士学克珍福寿传家。始迁祖徐礼这支基本上都分布在青岛市城阳区河套街道的赵家岭、孟家、潮海、孙哥庄、尚沟。旧社会因为逃难,或者现代社会因为服兵役,工作调动原因零星迁移到外地的是少数人。迁移到孙哥庄东村前街的有一支辈字是 : 太启公克 林展繁维训。前些天有人发过这支的完整的辈字。我不是这支的,所以不熟悉。关于村名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我们住的这个村就叫孙哥庄并无东西之分。1962年的 时候,因为村太大了,为了便于管理就分成孙哥庄东村和孙哥庄西村,这只是近几十年的事情。(第十八世徐奎诚根据家谱整理)。@徐(勤)涛 山东临沂 原来这个资料是我整理的,个别字句标点有误,我重新整理了一下。希望采用新整理的资料。

8、河套人的介绍

说说走西口。西口也叫西口外,主要是指内蒙的西部地区,三个盟包括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三个盟分别是乌兰察布市,巴彦淖尔市,鄂尔多斯市。过去叫盟现在改为市。这些市的名称都是蒙语。和内地的地区是一个级别。这些地区在内地人的心目中就叫西口外。西口外的人你要向上翻三代,大多数是山西人。因为山西和内蒙这三个盟市是交界地,这里要说明一点,现在是市管旗县一级。这里的旗是指蒙族人口多的地方叫旗,汉族人口多的地方叫县。解放初期西口外人口希少,大部分土地没有开发。荒地遍野,狼群出没,这里没有交通。铁路只到包头在往西就没火车,没公路,交通只有牛马拉车和人力车。大多数人出行靠步行。路况难走。走几十里路也有时碰不到一户人家。据老年人讲,那时黄河的魚真多,浇地的时候鱼就顺着水流进到田地,多得吃不完就捞起来喂猪。这里土地肥沃气候适宣。解放后经过人工修建又开通了二黄河,也是河套平原的主干区。浇灌着八百里河套平原。现在由于内地人口的大量迁入。各市县已建设成规模现代化的四线城市,也成为我国粮油糖的主产区。交通四通八达,正向着四个现代化发展。这里简单的介绍了西口外的部分情况。书规正转。咱再反回去说走西口的故事。山西人走西口和山东人的闯关东是一个道理。咱只说山西人走西口。山西靠近內蒙的交界地段也是山西穷的地方,那里地处黄土高原。十年九旱又靠天吃饭。有顺口留讲,河曲保德洲,十年九不收,女人挖野菜,男人跑口外。山西忻州地区穷的八个县统称西八县。有宁武县,神池县,静乐县,可岚县,五塞县,偏关县,河曲县,保德县。走西口有两个方向走,西边的人大多走出沙圪堵就算走出山西界。东边的人走出杀虎口就算走出口外。那时也没有交通火车汽车。大多数人是靠步走,有妇女孩子的就花钱找牛马车或人力车前行。多要走半月二十天才能到达目的地。在我的记忆里,走西口多的是一九五五年和一九六零年两次大迁移。五五年是连续三年自然灾害,天不下雨大旱三年,农田棵粒未收。造成人民无粮可食。饥饿无法生存就逃荒到口外,为的是吃饱饭不挣钱也行,也就是逃活命的出路。那时我的两个姨妈两家和我四叔就是五五年三月,在青黄不接的季节到内蒙投靠他们的亲戚朋友去的。在就是六零年底标准,据说是全国人民省吃俭用给苏联还债。那时工业不发达,主要靠卖粮来还债,每人每天供应半斤粮。其它就吃付食品和代食品,付食品指蔬菜类,代食品指树皮草根类。把人饿的头昏眼花四枝无力。就连基本的土豆也吃不饱肚子。有的人就说到口外能吃饱饭。就大批人员成群结隊的走口外。我就是六一年跟随父母离开老家到口外,去到四子王旗去投靠我二姨妈。从西边走的大多过沙圪堵到了鄂尔多斯,巴彦淖尔,包头一代。、从东边走的大多数人到了呼和浩特市,烏兰察布市地面。那时乌兰察布市就有二十一个旗县。多数人到了后山的武川县,固阳县,四子王旗,察右中旗,卓资县一带安家落户。所以内蒙西部地区大多数人的根都在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