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宫室简介(楚王宫介绍)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24 19:21:38 浏览
1、楚王宫介绍

公元前680年,楚文王的夫人趁他出去打猎之时,偷出城外与前夫相见,楚文王得知此事后,非但没有责怪夫人之意,还以诸侯之礼,将她与前夫合葬在汉阳城外的桃花山上。身为王的女人,竟然长达3年不与楚文王说话,到底是什么样的女人,竟如此厉害?这位夫人面若桃花,后被称“桃花夫人”,真名叫妫,是春秋时陈国(今淮阳)君王陈庄公之女。妫出生在深秋,深秋本是百花凋谢之季,但当时却满园桃花盛开,引来百鸟朝凤,她的额头上还带着桃花胎记,宛如桃花女神转世。如此貌美如花的小仙女,出生时却被视为不祥之物。陈国的重臣预言,这个小生命的到来,会给国家带来大灾难。于是,她一生下来,就被逐出王宫,在陈国的株野长大,陪伴她的只有乳娘。公元前684年,妫到了该出嫁的年纪,被许配给了息国的君王息侯,后被称为息妫。就在出嫁的这天,她顺道去探望了嫁到蔡国的姐姐,受到了姐夫蔡哀侯的热情接待。好色蔡哀侯一见她如此美艳,馋涎欲滴,上前轻薄,但遭其喝斥。《左传》里记载六个字,“止而见之,弗宾”,即是息妫拒绝轻佻,拂袖而去的含义。后来息侯得知此事后,生气,但他生性怯懦,不敢和蔡国正面冲突。他想到了近邻强大的楚国,想假手于人,报蔡哀侯戏妻之辱。于是,息侯邀请楚文王先发兵,假装进攻息国,他再向蔡国求救。蔡国一出兵,楚文王就可以拿下蔡哀侯,帮他出口恶气。楚文王当然乐得做个顺水人情,于是依计而行。不久,楚兵出兵战胜蔡军,俘虏了蔡哀侯。后来蔡哀侯得知自己被俘是息侯所为,心怀愤恨,想着伺机报复才行。楚文王关押了蔡哀侯一段时间后,准备放他回国。毕竟,他与蔡国之间并没有什么深仇大恨,还在宫中设宴为他饯行。蔡侯在酒宴上,借着酒劲,一直夸赞息夫人美貌,借此挑起非。果不出所料,贪色的楚王率领大军,不日来到息国。息侯连忙设宴盛情款待楚王。楚王说:“我替尊夫人教训了蔡侯,能否请夫人出来敬杯酒呢?”息候不敢违抗,只好让息妫出来陪酒,如花一般的美 人,几乎让楚文王神魂颠倒,惊呆了,直呼“太美了”,张开的大嘴半天都合不拢。但没想到楚文王下一秒瞬间变脸,当场下令将息侯拿下,一夕之间强占了息国。息妫看到夫君被绑捉,自知大难来临,欲投井殉情。一旁的将士抢上前一把抓住息妫,拉住她的衣裙说道:“夫人难道不考虑一下息侯的性命吗?息国百姓的生死还得靠您呀。”一想到夫君,息妫迟疑了,因为她与息侯的感情好,实在不忍让夫君丢失性命。为了保全息侯性命、避免息国百姓遭怏,她忍辱嫁给楚文王,成了楚夫人。楚王也答应她不杀息侯,不毁息国宗庙。但昔日堂堂的息国君王息侯,却被近乎侮辱,封作楚国都城的守门小吏。息妫成了楚王夫人后,生下堵敖及楚成王两个儿子,但三年间,始终不和楚文王说一句话。楚文王追问她是什么原因,她也不答,楚文王再而三的追问,息妫垂泪答道:“我身为妇人而事二夫,不能守节而死,又有何面目与人说话?”对于一个霸气的君王而言,息妫这样寡淡自尊、美艳动人的女人,就是他心头的一粒朱砂。她的不言不语,是一种藐视,让他大失君王的颜面。为了去除这一块心病,楚文王又一次大举兴兵伐蔡,攻占了蔡都,继续扣留蔡哀侯,直至他被软禁九年后去世。这也算是帮息妫出了一口恶气。在楚文王看来,息妫伤心都是蔡哀侯惹的祸,除掉这个心头大患,息妫才能与他好生相处。不日,楚文王出城打猎,预计两三天后才能回宫。息妫看着机会来了,连夜直奔城外,去与几年不曾联系的丈夫相见。见到丈夫,息妫边哭边说:“臣妾忍辱多年在楚宫,一是为了保全夫君的性命,二是为了能在有生之年能见夫君后一面,如今心愿已了,臣妾死也瞑目了。”并劝丈夫:“人终究一死,生离于地上,岂如死归于地下哉?”意思是,咱们不能同活在一起,不如死在一起好吗?息侯听罢,伤心欲绝,安慰息妫道:“苍天会保佑我们的,我在此忍受着侮辱,不也是在等待着能与你相见吗?”但息妫心意已绝,不想再苟且于世,一头撞向城墙而死。息侯阻拦不及,看着夫人已去,心痛万分,更无生之念,大喊一声:“夫人,我来也”。一命归西。当楚文王打猎回来,知道了这件事,并无怪罪夫人之意,反而为她的忠贞而感动,并以诸侯之礼,将息侯与妫氏合葬在汉阳城外的桃花山上。后来,人们在山麓建了祠庙,称为“桃花庙”。1984年6月,息县《县志》中还有人为她立了传记碑文,新建息夫人塑像。息夫人的命运凄婉多变,对于这个忠于爱情、国家、为百姓而忍辱负重的烈女子,《东周列国志》中说到:“桃花夫人”这个芳名,是既赞赏她面若桃花之美,又感慨她命如桃花之薄。在历代文人心中,息夫人是永不凋落的“桃花”,王维、杜牧、刘长卿等无数名家都曾为这桃花般动人的女子赋诗,传颂这位忠贞于爱情的爱国夫人。对于桃花夫人的一生,你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言。作者:梅之梅

2、楚宫排名

李商隐《楚宫》暮雨自归山峭峭,秋河不动夜厌厌。王昌且在墙东住,未必金堂得免嫌。

3、楚宫内部图片

隶书习作·七律诗158·唐·李商隐 《楚宫》

4、巴陵楚宫

定之方中作于楚宫揆kuí之以日作于楚室树之榛栗椅桐梓zǐ漆爰伐琴瑟升彼虚矣以望楚矣望楚与堂景山与京降观于桑卜bǔ云其吉终然允臧灵雨既零命彼倌人星言夙驾说shuì于桑田匪直也人秉心塞sè渊騋lái牝pìn三千——《诗经》

5、古代楚宫今在何处

2500年前,伍子胥带吴兵伐楚,雪耻之日,伍子胥来到当年浣纱女舍身相救的溪边,将在楚宫内缴获的三斗三升“金瓜子”撒在溪中,这就是伍子胥报恩的故事。1962年,江苏溧阳的一位老农,在清理塘中淤泥时,突然发现一块造型奇特的闪闪发光的东西。老农名叫董法清,回到家,老董打了一盆清水,把那个带泥土的金块放进水里,把上面的淤泥清洗掉,把水擦干,原来是块瓜子样的金块。1965年6月,老董又在自家鱼塘,再次挖出来一块金瓜子,只不过这块金瓜子比上次的金瓜子要小了很多。老董在鱼塘挖到金瓜子的事被村里人知道了,于是一传十,十传百,这件事传到了县文管局。这天,老董正在鱼塘干活,发现有几个人来到老董鱼塘,拿起工具就开始挖,老董跑过去上前制止:你们干什么?这是我家的鱼塘。工作人员说,这个鱼塘里发现了金瓜子,这是国家的保护文物,任何人都没有权利私自占有它,这属于国家财产。工作人员经过几天细心的挖掘、寻找,在池塘里又挖出了十几颗大小不等的金瓜子。为了解开这些金瓜子的秘密,他们展开了研究,翻阅了大量的史书,终于发现,这些小小的金瓜子,来自于2000多年前春秋时期的一个感人的故事。原来,金瓜子当时就是一种碎金子,是古代可以流通的一种货币。怎么会出现在老董家的鱼塘里呢?根据史书记载,这些金瓜子很有可能跟溧阳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有关。公元前522年,伍子胥被人追捕,经过几天的躲藏,身体已经疲惫不堪,又渴又饿,于是他走到一个水塘边,弯下身子喝起了水。这时,他发现从对面走来了一位浣纱女,女子走到伍子胥身边,看伍子胥可怜,就把浣纱用的半壶面糊给他充饥。伍子胥十分感激,临走时再三叮嘱浣纱女:“不要告诉任何人,我路过这里”, 他走了很远,第二次,又回来和那个浣沙女说:“不要暴露她的行踪”。但他还是不放心,第三次回来的时候,浣纱女知其心意,便转身跳入塘中,舍生取义。伍子胥被浣纱女的刚烈所震撼,当即写下血书。“尔浣纱,我行乞;我腹饱,尔身溺。十年之后,千金报德。”《吴越春秋》、《史记》书中都记载了伍子胥与浣溪沙的故事。数年后,伍子胥带吴兵伐楚,雪耻之日,伍子胥来到当年浣纱女舍身相救的溪边,将在楚宫内缴获的三斗三升“金瓜子”撒在溪中。这就是伍子胥报恩的故事。所以在江苏溧阳发现的金瓜子,更印证了这段感人故事的真实性。唐朝著名诗人——李白,在游历溧阳时,被浣纱女义举震动。写下了“遗迹翳九泉,芳名动千古。子胥昔乞食,此女倾壶浆”。“凛冽天地间,闻名若怀霜”。浣纱女舍身灭口的故事也在当地广为流传。如今,这些金瓜子被收藏在溧阳县博物馆内。知恩图报,信守承诺早已根植于中华民族的心中。也是世世代代溧阳人的骄傲,溧阳人把这种美德作为文化传承下去。

6、

湖北荆州郢城西北不远处有一座高大的陵墓,那就是樊姬墓。樊姬墓高约14米,占地2000多平方米。墓东有一个宽大的平台,高出地面约3米。这宽大的平台和山一样的陵墓,显示出当年樊姬墓的规模宏大,也显示出楚国强盛时期楚庄王称霸中原的气势。樊姬墓的平台上发现有楚国花纹砖。砖上的花纹十分精美,证明当年樊姬墓上有精美的建筑。樊姬是春秋霸主楚庄王的夫人,庄王即位之初,常去云梦泽打猎玩乐,不理朝政。樊姬常常劝谏庄王,使庄王不再打猎玩乐,开始勤于朝政,三年后终于一鸣惊人,取得春秋霸主地位。樊姬死后,庄王很是思念她,常常登上一座高台,眺望樊姬墓,以表怀念之情。奇巧的是,郢城西北角有一座烽火台,这座烽火台至今保存完好,十分高大。站在烽火台上,就可看樊姬墓(现在因农村楼房阻碍视线已看不见了。在10年前是可看见的。)这座烽火台是在郢城城垣上建成台,因此比城垣还高几米,这在古代就是高层建筑了。当年楚庄王登上烽火台望樊姬墓的传说也许是真的。要是楚庄王不怀念樊姬,那为什么要把樊姬墓修建在楚国都城的繁华之地呢。不管怎样,这个流传千年的传说,表现了楚国人民对樊姬的敬仰之情。郢城的这座烽火台,应该就是传说中的望妃台。樊姬墓并非一座孤零零的土山,而是一组经过精心设计的、完整的园林式纪念建筑群。清朝诗人冯誉骥曾写《樊姬墓》一诗:郢城西北台边路,松青柏翠千行树。片碣长镌故相诗,一杯争酬贤妃墓。君王意气大雄恢,骑队车行梦泽回。云盖霓旌排羽仗,鸾膏凤液荐尊罍。贤妃为减宫厨膳,禽荒有洲从容谏。君王定霸岂枉然,还记虞生荐士年。郢城与纪南城的地形是不同的。纪南城城内地势南低北高,总体地面又高于城外。而郢城城内地面与城外地面是一样高。由于地形原因,吴兵引漳水灌纪南城有可能,但漳水流入纪南城后,很快就通过新桥河和龙会桥河将水排泄到庙湖(古赤湖)。纪南城内大多数地区是不会被淹没的,不然吴军破郢后,就没有地方住,更不能将楚宫及其宫中美女分给各级军官,让他们“按班处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