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拜伦简介(拜伦搞笑电影)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24 19:39:42 浏览
1、拜伦搞笑电影

从电影《肖申克的救赎》谈性格对个人命运的影响《肖申克的救赎》根据斯蒂芬·金的小说改编,由蒂姆·罗宾斯和摩根·弗里曼主演,于1994年上映,被认为是影史好的电影之一,多年蝉联全球电影排行榜第一位。影片主要讲述了银行家安迪·杜弗兰(蒂姆·罗宾斯饰)被诬陷为谋杀出轨妻子及其情人的凶手,被判处终身监禁,关押在肖申克监狱。安迪在监狱中经历了人性的各种黑暗,在翻案无果后,利用19年的时间成功越狱获得自由,并将邪恶的监狱长绳之以法的故事。《肖申克的救赎》不只是一部越狱片,还探讨了人在困境中所展示出的不同人生态度:是该放弃希望,安于现状?还是怀揣希望,永不放弃。主角安迪和他的狱中好友瑞德(摩根·弗里曼饰)给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根据性格学说,性格是一个人对于当前环境的稳定态度以及常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关于性格的分类标准有很多,著名的就是四种性格类型分析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性格可以分为四种:乐观型、暴躁型、忧郁型和冷静型。其中,乐观性格的人往往乐观、活泼,他们富有冒险精神,很有创造力,具有很高的风险承受能力,同时,他们难以忍受孤独。此外,这种性格的人往往会寻求多样化的快感体验,可能会沉浸于暴饮暴食等。而暴躁性格的人一般都是目标导向型,他们精力充沛,善于分析,逻辑性强。这些人不喜欢闲聊,他们喜欢研究探讨有意义的话题。他们倾向于和有着相同兴趣的人待在一起。但同时,暴躁性格的人过分固执,缺乏同情心,容易发怒。相对的,忧郁型人格的人是传统意义上的“老好人”,他们热爱家人和朋友,工作认真,不追求新奇事物,同时这些人往往追求,心思缜密。但同时,犹豫性格的人容易钻牛角尖,容易产生悲观情绪。后,冷静型人格为人宽厚,与人为善,尽量避免冲突。他们热衷于拉近自己和家人朋友之间的距离,喜欢帮助别人。同时冷静性格的人容易安于现状,缺乏进取心。影片的男主角安迪本是知名银行的副总裁,有着体面的工作和漂亮的妻子。当安迪发现妻子出轨后,就决定枪杀二人,却不知妻子和情人在他动手前已经死亡。进入监狱后,安迪并没有屈服于监狱恶人的胁迫,相反,他与那些欺负自己的人斗智斗勇,在监狱这个危险的环境中尽力保全着自己。这里我们看出安迪面对妻子出轨时那种自暴自弃,不顾后果的行事风格和他在入狱里沉稳坚强的性格。后来在监狱里得知自己并非杀人凶手后,安迪一下子找到了生活的希望,他坚信自己一定能重获自由。在隐忍了19年后,安迪依靠一把小锤子,挖出了一条通道,重获自由。从安迪的行事风格和缜密的心思分析,安迪是忧郁型人格。他即使在监狱这样的环境里也乐观积极,始终不曾放弃希望。整部电影是以瑞德的视角展开的,他也是安迪在狱中好的朋友。他始终扮演着老好人的角色,和监狱里的人都相处的不错。瑞德对自己所犯下的罪行感到忏悔,安于在监狱服刑的日子。由此可见,瑞德是冷静型人格。其实瑞德入狱之前因为生活悲惨而对社会充满敌意,也因此犯下罪行。可见,年强的瑞德是暴躁型人格。在瑞德遇到安迪之后,他被安迪对于生活的乐观态度所感染,不再对于生活充满悲观,逐渐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安迪越狱之后,更是刺激了瑞德,他开始对生活充满希望,成为了乐观型人格。后,瑞德与安迪在沙滩相遇,正是他性格的一次次转变,支撑他一直走到了后。影片中的另一个重要角色,在监狱生活了五十年的布鲁克斯,则被监狱制度深深影响,几乎成为了监狱的一部分。他安于在监狱里的生活,即使刑期到了他也拒绝出狱,甚至不惜袭击狱友只为继续留在监狱。在出狱后,布鲁克斯对外面的生活难以适应,后在绝望中结束了自己的性命。据此可以判断,布鲁克斯属于典型的冷静型人格,他安于现状,害怕改变。后这种消极的性格也害了他。作为反派的拜伦是监狱的警卫队长,在监狱里有着巨大的权利。他肆意殴打折磨犯人,甚至因为一些小事就致人死地。他对于犯人没有一丝一毫的同情心,享受施暴的快感。尽管安迪帮助他合理避过了高额的遗产税,但当他认为安迪给自己惹了麻烦时,他依然毫不犹豫的虐待安迪。拜伦是典型的暴躁型人格,他凶狠残暴缺乏同情心。后他的罪行暴露,被关入了监狱。根据上述对于主要角色的性格分析,可以发现性格本身并没有的好坏之分。在面对人生的困境时,应该尽量放大自身性格积极的一面,而不是一味以消极情绪面对。瑞德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性格特点,正是普通人在生活中值得学习借鉴的。

2、拜伦自传的电影

2023 年 03 月 27 日每日一读|相见恨晚来源:《读者》作者:苗炜每日一读|相见恨晚(苗炜)我很早以前看过一部电影,叫《死亡诗社》,主演是罗宾•威廉姆斯,他演一位名叫基廷的英文老师,来到一所私立男校教书。学校里的气氛很保守,男孩子们的功课不轻松,要学化学、拉丁文、几何……学生们在基廷老师的影响下,喜欢上了诗歌,组织起“死亡诗社”,聚集在校外的一个洞穴里读拜伦和惠特曼的作品。有一个学生,读诗之后变得更积极主动,追到了自己喜欢的姑娘;有一个学生叫尼尔,本来是父母的乖孩子,要上医学院的,被基廷老师“蛊惑”之后,想去演戏,这让他爸爸勃然大怒,父子二人矛盾激发,尼尔终自杀。尼尔的爸爸认为,儿子误入歧途,学校负有责任,基廷老师被迫辞职,离开这所男校。这就是《死亡诗社》的故事,基廷老师想让孩子们领略到世界的富饶,让他们有自己的思考,有生命的激情,但也的确间接地害了一个孩子。《死亡诗社》讲的是1959年的故事。我们再来看1968年的一个故事,这是真实的经历,不是小说,也不是电影。1968年,有一个小伙子叫迈克尔•坎宁安,15岁,在洛杉矶一所中学读书。课间休息的时候,他会跑到校园的一个角落去抽烟,有个女孩也老在那儿抽烟。那个女孩很漂亮,很酷。坎宁安就跟那个女孩儿搭讪,问她,嘿,你喜欢鲍勃•迪伦吗?那是1968年,每个年轻人都特别有激情,都是潜在的诗人,大家都喜欢鲍勃•迪伦。男孩子接着说,你觉得莱纳德•科恩怎么样?科恩是不是比鲍勃•迪伦还棒啊?女孩抽完烟问,那你看过T.S.艾略特吗?看过弗吉尼亚•伍尔芙吗?女孩说得很慢,声音也抬高了些。她说的是这两位作家的全名,诗人T.S.艾略特,英国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芙。男孩子老实承认:“我没看过。”第二天,迈克尔•坎宁安就去了学校图书馆,书架上没有艾略特,只有一本伍尔芙的《达洛维夫人》,他就把《达洛维夫人》借回家看。他看不懂伍尔芙在写什么,但他能欣赏那些句子,在坎宁安的回忆文章中,他是这么说的:“我从来没有读过或者写过这么复杂、这么有力、这么准确、这么漂亮的句子。她的遣词造句就像是吉米•亨德里克斯拨弄吉他一样娴熟。只有天才才能做到,在率性而为和控制全局之间,在毫无头绪和稳定的形式之间,一次又一次寻找准确的平衡点。”坎宁安说,语言是活着的媒体,那些句子是有伸缩性的,能给人快乐,而且变化无穷。坎宁安后来成了一位作家,写了几部小说,《达洛维夫人》这本书始终在他脑子里转悠。他写的一部名为《时时刻刻》的小说,还被改编成了电影,并由他本人担任编剧。你可能看过这部电影,三大女明星主演——妮可•基德曼、朱丽安•摩尔、梅丽尔•斯特里普分别出演三个时代的女性。约100年前,弗吉尼亚•伍尔芙在英国小镇上写《达洛维夫人》;过了50年,有个15岁的学生,在洛杉矶自己的家里看《达洛维夫人》。这个学生后来也成了一位作家,写了一个剧本,把《达洛维夫人》变成了电影里的叙述脉络。有一种说法,说古往今来的作家,都围坐在一张大圆桌前,你不知道谁和谁谈得来,谁又在影响谁,他们不是按照文学史的传承来写作,他们有自己的阅读脉络和喜欢的前辈。我们读文学作品也是这样,不知道会遇到哪本书,就突然产生相见恨晚的感觉,发现原来自己的那点儿小心思,竟被很久以前的某一位作家写过。他穿越时空,讲述他的故事,你捧着书,发觉从来没有一个人这样贴近你的心,这样温柔熨帖地跟你说话。(摘自《新民周刊》2020年第5期)“学习强国”学习平台 李盈朗诵责任编辑:王雨萌转发:孙燕审核:郝林

3、拜伦的故事简介

我什么也不否认,但我怀疑一切。一一拜伦

4、拜伦电影

戴维卢里在南非开普敦大学教书,喜欢研究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和拜伦,很想写一部对两性爱情进行思考的室内歌剧,在学术上,他有些平庸,著作聊聊,生活上也算不上如意,曾经结婚两次,离婚两次,现在呢,他的私生活效法拜伦,相当放浪自由。这个节骨眼儿上,炉里对自己的处境有了一个发现,原来她并不需要妻子,家庭一周同一个女人待90分钟就足以使自己感到幸福,然而有一天,卢里在街上遇到了带着孩子的索拉雅,也就是当时他的固定性伴侣,一个妓女,真奇怪,从此以后炉里再也没法享受他同索拉雅在一起的时间了,也许是因为他想享受纯粹的性伴侣关系,所以一想到对方还有家庭的负累,就有一种心理上的不自由感,以及道德上的不正当感,但问题是,炉里曾经和不同女人厮混,甚至包括同事的妻子,为什么那时没有感到不自在呢?我想这部小说暗示的是,人的耻辱感其实是一个晦暗、隐蔽的敏感地带,说白了,耻辱是一种秘密性的东西,是不能与他人分享的,一旦分享了,会带来一种心理越界的抵触感。炉里之所以觉得不自在,就是因为在街上和索拉雅目光交汇的一瞬间,他感到索拉雅的目光是充满抵触的,因为她不小心知道了索拉雅的秘密,也就是她过着贤妻良母和妓女的双重生活,现在索拉雅的这个秘密被炉里撞破,被发现在太阳底下对他来说就是道德败坏的提醒,本来他们可以装成没事人一样,如今却有一种耻辱的自觉横在他们中间了。接着无理缠上了自己课上的学生,没拉呢,中年男人被妙龄少女重新唤起激情,这是小说和电影的常见情景,在这之前,努力觉得他在享受一种温文有度的中年生活,她喜欢那种不带激情的性爱,但这时的她就象情欲的闸门重新敞开了一样,对梅拉尼年轻美好的胴体产生了无法克制地迷恋他一次又一次的引诱,他完全不管梅拉妮在半推半就当中表现出来的不情愿,也不管他的年纪足以当梅拉尼的父亲,更顾不上那些道德禁忌了。事情很快败露了,炉里的丑闻人人皆知,面对学校的纪律委员会,炉里的耻辱感再一次被激发出来了。针对梅拉妮对他的指控,炉里秉承解决事情的态度承认了,但是当纪律委员会要求他不只要承认指控,还应当进行悔过的时候,他这样回答。在民间法庭上,我承认有罪,那是民间性质的,承认说什么也谈不上,悔过的是悔过,属于另一个世界,属于另一种语言范围。炉里只愿意进行民间性质的回顾,等于是说我违反了这个社会约定俗成的法律,但是我心里可不承认我有罪,我不需要向上帝忏悔,萝莉不同意,他需要真正的悔过,因为悔过这个词意味着上帝的审判,因为悔过是对自尊的,边吃是一种使的提醒,而在他看来,自己只是成了爱欲的奴仆,因此侵犯了没拉呢,但没到醉人的程度。由于不合作,炉里被撤了,叫直,退休金也很可能拿不到,于是他离开了开普敦,打算去和女儿露西生活一段时间,但是在那个小镇农场里,等待他的是更多更难解释的吃。耻辱是隔阂的,也是相通的。炉里的女儿露西是一个核炉里构成对比的人物,鲁锡在穷乡僻壤里的农场工作,和父亲在开普敦市里那种白人精英知识分子的生活完全两样,他是个同性恋者,也是动物爱好者,长在农场里的动物福利诊所帮忙,萝莉虽然尊重女儿的性取向,心理似乎还是觉得怪可惜的,潜意识里希望他喜欢的是男人,至于动物福利,无礼的态度更加不屑了,他直接揶揄地说,对我而言,关注动物福利的人们都有点像某一类的基督教徒,人人都那么兴高采烈,人人都心怀善良,愿望同他们相处一会儿,就让人想逃离开去,干抢劫强奸的勾当,哪怕是对着猫狠狠踹上一脚。而对于露西来说,父亲的不满是出于一种自以为是的偏见,他想要自己的女儿也变成一个接受良好教育、懂得高级文艺的白人精英,但露西却说,根本就不存在更高层次的生活生活,就是现在这个样子,就是我们同动物共同拥有的生活,我不愿像猪狗一样的回到另一个世界中去,不愿意在那里像现在生活在人的欺压之下的猪狗那样生活。没过多久,在这个小农场里发生了一起猝不及防的暴力事件,一天,三个黑人袭击了泸溪河炉里,他们轮奸了芦溪,打伤了炉里,用点燃的酒精烧坏了他的半个头部,同时开枪杀死了关在笼子里的狗,偷走了他们的车。母女二人幸存了下来,但炉里怎么也不能理解鲁西对待这次伤害的态度,鲁锡不仅绝口不提自己被强暴的细节,而且向警方隐瞒了她被强暴的事实。更令人费解的是他阻止炉里报复,袭击者拒绝了父亲让他离开农场的提议,甚至在被强暴后没有服用避孕药,怀上了强奸犯的孩子,并坚持要把孩子生下来。卢锡不允许父亲干涉她的选择,炉里感到这似乎是上天对她诱奸学生梅拉尼的惩罚。鲁锡和梅拉妮在小说中的确有点相像,炉里总觉得没拉呢,像是她的女儿给她一种强奸女儿的荒谬感,从结果上看,他们都遭到了侵犯,只是炉里再没拉尼事件当中扮演迫害者的角色,在鲁西事件当中扮演受害者的角色。她被锁在厨房里,听任自己的女儿在房间里被人强奸,事发之后,因为露西的坚持,他既没能报复,也没能找警察伸张正义。

5、类似于拜伦的电影

电影《疯狂的麦克斯:狂暴之路》(2015)的剪辑师,其是本片导演乔治·米勒的妻子,而且这是她第一次做电影的剪辑师。(以前只是剪辑过MTV)?。 ——《疯狂的麦克斯:狂暴之路》是华纳兄弟电影公司于2015年出品的一部动作电影,该片由乔治·米勒执导,汤姆·哈迪、查理兹·塞隆和尼古拉斯·霍尔特等联袂主演。影片于2015年5月7日在美国洛杉矶率先限量放映。这是“疯狂的麦克斯系列电影”的第四部作品和续集。前三部分别于1979年、1981年和1985年上映,前三部导演乔治·米勒继续执导。主角疯狂麦斯从原本的梅尔·吉勃逊改为汤姆·哈迪饰演,其他主演包括查理兹·塞隆、尼古拉斯·霍尔特、休·基斯-拜伦、萝西·杭亭顿-怀特莉、芮莉·克亚芙、佐伊·克拉维茨、艾比·丽·科肖以及考特尼·伊顿。发行商:华纳兄弟;预算:1.5亿美元;票房:3.78亿美元。电影故事设定于人类文明崩落后的世界,没有法治和怜悯,水和石油是珍贵的资源。妻小遭到恶徒杀害的前公路巡警疯狂麦斯独自在这末日浩劫后的世界流浪,这时却遇上了一心想要带著独裁军阀不死老乔的五名妻妾离开的芙莉欧莎等人;麦斯起初拒绝帮助她们,但在面对不死老乔的军事武力面前只好相互合作。#电影拜伦简介#

6、拜伦在线观看电影

他们形成了以农村大地主为中心的贵族阶层,建立了完整有序的等级社会。——《拜伦》#电影拜伦简介#

7、拜伦一生介绍

1820年的秋天,24岁的英国诗人济慈,因患肺结核病,离开未婚妻芬妮去意大利养病。思念他的芬妮在冬天结束时,等来了济慈去世的消息。悲痛的芬妮穿上黑衣,为济慈守丧七年,一生戴着他留下的订婚戒指。“我甚至希望,我们是蝴蝶,只能在夏日活上三天。有你陪伴的三天,也好过庸庸碌碌五十年。” “我吻遍了你的来信。” “相伴白头,或痴迷而终。”这些济慈写给芬妮书信中的情话,无不透着情意绵绵,深情款款。可他们相爱之初则是阻力重重。那时的济慈人生一片灰暗,他出版的诗集销量不好,生活拮据。他的一个弟弟因肺结核病刚去世不久,他尚沉浸在忧伤之中。身为富家女的芬妮没有嫌弃他,爱上他的才华,他的忧郁和他的诗人气质。而济慈也对这个善良真诚的女孩心生爱意,双向奔赴的两人就这样坠入爱河。约翰·济慈是19世纪英国的著名诗人,同雪莱、拜伦齐名,被推崇为欧洲浪漫主义运动的代表。他1795年10月31日出生伦敦,9岁那年父亲去世,15岁时母亲又病世,作为家中长子,他担负起照顾三个弟弟和一个妹妹的责任。1810年,监护人安排15岁的济慈做了药剂师的学徒。但从小热爱读书的济慈没有放弃求学,于1815年考入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学习医学。一年后,济慈结识了雪莱等一些诗人,受到他们的影响,济慈不顾监护人的反对,放弃医学专业,专心从事诗歌创作。1817年3月,济慈在雪莱的帮助下,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诗集《诗歌》。该诗集在受到许多好评,引起业内关注的同时,也遭到一些不同声音的人身攻击。但济慈没有气馁,第二年的春天,再次出版了新诗集《恩狄芒》。他自信地向友人说:“我想在离去之时,一定能名居英国诗人之列的。”年轻的济慈在诗坛上有了名气,生活的悲苦又向他袭来。1818年夏天,济慈前往英格兰北部和苏格兰旅行的途中,得知他的弟弟汤姆得了严重的肺结核后,赶回家去照顾他。可惜的是,那时的肺结核等同于绝症,这一年的年底,汤姆离开了人世。弟弟死去之后,伤心的济慈搬到一个朋友的房子居住,在这里,他遇见了自己的此生挚爱芬妮·布劳恩,那一年,芬妮18岁,济慈23岁。芬妮是济慈的邻居,她的妈妈虽说是个单亲母亲,独自抚养着一儿两女,可她们家境优渥。芬妮是家中长女,她漂亮优雅,身边从不缺少追求她的男孩子。但她却把自己的爱情给了穷小子济慈。向来在女孩子面前木讷的济慈,甘愿对芬妮甘愿敞开心扉,将所有爱恋化作美妙的诗句,毫无保留倾诉给自己的心上人。有了芬妮的陪伴,济慈逐渐走出了生活赋予他的阴霾,创作灵感不断涌出。然而,由于两个人的生活背景差距太大,芬妮的母亲坚决反对女儿和济慈交往。为了不让自己的爱人为难,济慈忍痛离开了芬妮。芬妮由此一病不起,精神有些抑郁。芬妮的痴情感化了母亲,也感动了济慈。此时在外搞事业的济慈,已成为了极具影响力的诗人,但他还是回到了芬妮身边,于1819年底正式向她求婚。这一次,芬妮的母亲没有阻拦,同意了他们的婚事。就在两个热恋的有情人准备迎接幸福生活的时候,厄运再次降临到济慈身上,他患上了肺结核病。那是1820年的冬末,济慈在公共马车的露天座位上受了风寒,待他回到住处后,脸色绯红,发起了高烧。3月,济慈出现了咳血,有过学医经验的济慈对朋友说:“我知道,这红色的血是动脉血……那一滴滴鲜血是我的死刑判决书,我要死了。”此后他的身体健康每况愈下。秋天来了,医生建议济慈必须要住到比较温暖的地方过冬。于是,济慈不得不告别未婚妻芬妮,在友人的陪伴下,来到了意大利的罗马。被分隔两地的济慈和芬妮,把所有的思念寄托于书信之中。济慈无不悲观地写道:“没有你我无法存活。我忘却了一切,只想着要与你再见。我的生命似乎就此终止,没有更远的未来。你占据了我的一切。”芬妮不相信济慈再也不会回来了,怎奈生命无常。1821年2月23日,济慈病逝罗马,年仅25岁。得到消息的芬妮痛不欲生,虽说他们没有结婚,但她早已把自己当成了济慈的妻子。为此,芬妮脱下华服,剪去长发,为济慈服丧长达7年之久,而后才开始新的生活。这是一段有爱有泪的爱情,济慈写给芬妮的书信,芬妮一直珍藏着。济慈下葬那天,他的胸口上还放着一封写给芬妮的信。济慈与芬妮订婚时送给她的戒指,芬妮始终戴着,一生没有摘下过。济慈生前给自己写好的墓志铭如诗如幻:此地长眠者,声名水上书。济慈的一生短暂,却用尽气力的爱过活过,并留下了璀璨的诗歌作品。他写的《伊莎贝拉》《圣艾格尼丝之夜》《海壁朗》《夜莺颂》《秋颂》等作品,尽显着爱与美的艺术氛围。济慈的挚友雪莱在他死后,为他写下了著名的长诗《阿多尼》以示哀悼。2009年,电影《明亮的星》上映,再次回溯了济慈与芬妮这段铭心刻骨的爱情,不免令人心生感怀。济慈在病中写给芬妮的一封情书,拍出了9.6万英镑的高价。济慈曾对芬妮说:“世间万物,我无所畏惧,只畏惧与你分离。”然有爱才无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