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器厂简介(竹器厂建设)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24 20:20:36 浏览
1、竹器厂建设

合肥东风化工厂1970年初,合肥竹器厂开始研制工业草酸,后因企业解体,部分人员和设备转并入合肥市化工冶炼梳刷社,由该社继续进行工业草酸产品研制。1972年,该社改建为合肥东风化工厂,将研制生产工业草酸产品列为企业发展重点,于1976年5月,完成工业草酸产品研制,正式投入批量生产。当年产工业草酸103吨,占全国同行业同类产品生产总量10%。产品注册商标为申兴牌。从1977年起,该产品始向欧、美、东南亚及日本出口。产品一等品率保持在100%,优质品率达到84%,和全国同类产品质量相比,申兴牌工业草酸排名第三位,1980年获安徽省优质产品称号,1981年获国家外贸部颁发的品质优良证书,并同时获得外贸出口免检信誉。在当年举行的全国同行业产品质量评比中,申兴牌工业草酸产品质量获总分第一名。1984年再度被评为安徽省优质产品。1985年底统计,该厂共占地近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0.72万平方米,有职工近400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263.5万元,净值163.2万元,主要生产设备22台(套)。当年完成工业总产值660.5万元,实现利税总额逾百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逾1.8万元。企业为集体所有制,隶属合肥市第二轻工业局领导,是合肥市生产工业草酸产品的专业厂。

2、竹器加工厂项目简介

1984年,一战士壮烈牺牲,新婚妻子拒绝改嫁,并生下孩子。35年后,妻子凑够路费和儿子来为丈夫扫墓,她扑在墓碑上大声痛哭:“我带儿子来看你了,你起来看看呀……”2019年清明,李发英带着她的儿子陶凯,来到了她魂牵梦绕36年的麻栗坡烈士陵园。她们母 子跋山涉水二千多公里,是专程来这里为她长眠在此的丈夫陶荣华扫墓,来看看丈夫是否安好,来让父子相认…经过仔细寻找,终于见到了新婚20天就离开家,让她苦等36年的“丈夫”!她伸手抚摸着冰冷墓碑上的照片,眼泪止不住的流了下来,她说:“荣华,我带儿子来看你了,你起来看看呀……”“荣华,你看这是咱们的儿子陶凯,已经长大了,和当年的你很像;爸爸前两年走了,走的很安详,妈妈身体还行!”儿子陶凯看着头发花白的妈妈哭的那么伤心,也跪在墓前拥着母亲肩膀,不停的为母亲擦拭眼泪。“荣华,你还是这么年轻,可是我已经老了,你不会嫌弃我吧!”就这样,李发英在丈夫墓前不停的诉说,这么多年的情绪在这一刻,全部释放出来,她哭诉着这么多年的艰辛、思念与等待。在场的人纷纷落泪,几次劝她起来,可是根本拉不起来,她要多陪陪丈夫。李发英和陶荣华是同学,家都是茶旺村的。上学时二人虽对彼此有好感,但是并没好意思表白。1979年秋天,陶荣华报名参军,去守卫边疆。在军营里,他给李发英写信,吐露自己的心思,谁知,李发英很快回信,两人正式开始交往。那个年代,电话还没普及,二人就以书信传情,一来一往,二人感情迅速升温。1983年的春天,陶荣华趁回家探亲,和李发英举 行了简单的结婚仪式。可蜜月还没度完,部队来了加急电报,原来边境发生战事,要陶荣华速速归队。就这样,一对新婚仅20天的小夫妻面临分别,李发英虽不舍,但她懂得丈夫,也深知有国才有家。那夜,二人几乎都没睡,心里充满不舍和一丝担忧。陶荣华临走拉着妻子的手说:“我走了,家里就辛苦你了,爸爸妈妈脾气不好,你要多担待点儿。”李发英含泪答说道:“你放心,家里有我。”谁知这竟成为永别,而李发英为了对丈夫的这句承诺,付出了自己的一生。陶荣华走后不久,李发英就发现自己怀孕了,公婆开心,她也赶快把这个好消息写信告诉了陶荣华。陶荣华收到信,忙给妻子回了一封信:“发英,不管男孩女孩,都起名叫陶凯吧,希望我早日凯 旋,到时我一定多陪陪你们。”然而,世事难料。1984年4月,在抢占某高地的一场激烈战斗中,陶荣华不幸中弹身亡,年仅23岁。李发英得知丈夫牺牲的消息时,儿子才4个月,上有老下有小,她以后该怎么过啊?父母劝她,孩子那么小,再找个人一起过吧!谁知,李发英擦干了眼泪,说:“这一生,我只是陶荣华的妻子。”她硬是用瘦弱的肩膀挑起了整个家庭的重任。公公有腰痛的毛病,不能干重活,婆婆也年龄大了,平时就帮她带带孩子。李发英农忙时节插秧、收稻子,还要到山上去砍毛竹,砍下来后,用车子拖着去卖,赚取生活费用。农闲时到处找活干,满是男人的工地,她求着工头留下她,搬砖、扛水泥、卸钢筋、铲沙子,她干得一点不比男人少。工头看她干活麻利又不偷懒耍滑,有些小活都愿找她干,很多男同志也都敬佩她,有时想帮帮她,可是却被她婉言谢绝了。只有她自己清楚,孩子上学要交学费,公公的腰腿疼不能断药,这些钱都是她一分一毛的用汗水换来的。地里没活时,她就上村里竹器厂干活,竹器厂里的活出了名的难干,没几个人愿意去。而李发英却从不嫌弃活累钱少,只要能给钱她就干。有一次,她扛着一根粗壮的楠竹翻山越岭,她几次滑倒在泥泞的山道上。回到家时,膝盖磕肿了,手也划了一道口子。婆婆看了心疼的直掉泪,对她说:“发英,你要不再找个人嫁了吧!你一个人养这个家太难了!”而发英却说:“妈,你放心我不会丢下你们和孩子的,荣华不在了,我就是你们的女儿!”夜里,她也曾偷偷的掉眼泪,也曾不止一次的幻想荣华突然出现在她面前。但第二天,发英都没舍得休息,继续出去赚钱。她在外面省吃俭用,把挣到的每一分钱都带回家里。也有人劝她说,荣华是为国牺牲,你可以向国家申请补助,可是她没有那样做。后来,婆婆不幸中风,她更忙了。婆婆卧病在床的日子里,发英每天都帮她擦身子,洗脸、洗澡、喂饭。这些事情说起来简单,但家里有病人的都知道,久病床前无孝子,而发英却一坚持就是七八年,直到92岁的婆婆安详离世。军人这个词,神圣而又伟大,陶荣华肩负着使命,担负着责任,始终冲锋向前,永远站在第一线,值得尊敬和学习。而李发英,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却坚守承诺,用自己一人的辛苦付出,换来两个失子老人的幸福晚年。有人笑她傻,有人敬她忠,但李发英自己觉得值!现实中有无数个像李发英一样的军嫂,为了家庭无怨无悔付出,才能让军人无后顾之忧,致敬军嫂!

3、竹器厂在哪里

万载县九龙垦殖场创建于1958年 12月,地处万载县北部林区,属万载县管,为乡场合一的乡级建制。首任场d委书记兼场长胥有元。九龙场是万载县的主要林区之一,以林业生产为主,全场现有活立木蓄积量16.83万立方米,活立竹蓄积量103万根。场办工业企业有太空棉厂、活性炭厂、酿酒厂、胶合板厂、电器厂、木竹制品厂、松脂化工厂、塑料厂、食用菌厂、竹器工艺厂以及林工商贸易公司、车队、电站等13个企业,生产经营各种产品和从事流通运输服务等业务。除此,还建立80多个职工家庭农场、家庭林场,经营300亩农田和从事林业生产。九龙垦殖场建场以来,每前进一步都遇到不少困难,但凭着“艰苦创业,勇于开拓”的农垦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地闯过来。山区资源丰富,电力、水源充足,还有原某军工厂转移留下的近万平方米的闲置厂房和宿舍,如充分发挥利用起来,发展工业的潜力很大。1990年全场实有土地总面积34809亩,其中耕地263亩,林地32105亩,年末总人口为978人,其中职工489余人。1990年粮豆总产量72.10吨,生猪存栏310头,出售肥猪210头。全年完成工农业总产值336.89万元,其中工业产值232.40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68.98 %,农业产值104.49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31.02%,上缴税金35.93万元,盈利12.63万元。九龙垦殖场d委书记谢鹏远、场长冷爱国。#竹器厂简介#

4、竹器厂家有哪些

1,耕牛是400元2,每小隊有1至2台12匹拖拉機,價值1000元。3,每小隊有養豬廠,養魚池塘,蔬菜基地,編織廠木竹器廠,價值2000元!4,還有至少三乘板車,價值100元5,有的大隊倉庫和大隊部是分開的!我大隊有高6米的鐵三角架倉庫三百平米,有初中小學部小賣部醫療室加工廠米面場抽水機漁場等,價值至少3千元!還有中型拖拉機價值二千多!6,還有林場被服廠水庫價值少5千元!7,還有公積金公益金,至少2萬元!你算的至少要翻一倍呢!

5、竹器厂

新村建设让小溪村民搭上“幸福快车”近日,从浦城驱车40余公里,笔者随县人大新村建设视察组,走进闽北浦城苏区的小溪新村。一路山路蜿蜒,群山环绕,空气清新。进入小溪新村,映入眼帘的是一番新农村的现代化景象:新建的多层小洋楼整齐有序,乳白色瓷片外观与青山绿树相得益彰。如今,村民不仅告别了深山,生产生活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新村建设那一桩桩、一件件民生实事的落地,让村民搭上了“幸福快车”。搬出大山幸福多搬迁后的幸福生活,村支书毛信昌眉开眼笑,他告诉笔者,小溪村的老房屋建于解放前,大部分已老化得东歪西倒,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2009年下半年,在上级的支持下,村里争取到“造福工程”和中心村建设征地拆迁款1000多万元,于是在山下集镇小溪村沙包田规划57亩,建设小溪新村。建有房屋120套,包括外村村民共入住500多人。走访中,70岁的村民祝娟娟热情地邀请我们参观她家的新楼房。三层瓷砖装饰的独栋庭院,总建筑面积300多㎡,宽敞明亮,家具家电齐全。“我活了大半辈子,都不敢想自己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又好看,住起又舒服,真是多谢d和政府的好政策啊!”祝娟娟高兴地说。在村民毛春日的小洋楼里,真皮沙发、液晶电视、整体厨房等一应俱全。“以前是一家子挤在1个房间,现在是1个人2个房间。咱住得不比城里人差!”毛春日自豪地说。更为重要的是,改良居住条件后,毛春日开始谋划以后的出路。他报名参加县农业局举办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学了种植、养殖基础知识。今年3月,又复垦自家荒杂田和山林,建起养殖基地,准备发展养鸡、鸭、鹅等规模养殖。孩子就学真方便新村建设的实施,还让村民享受到了与城里人均等的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从离乡集镇12公里的沈厝自然村搬迁至新村的王静霞,感到高兴的便是儿子读书有着落了。沈厝处于深山中,小学教学点十年前就撤并,而幼儿园压根就没有,不少适龄儿童没有机会接受学前教育。而现在,住进新村的王静霞把儿子送到离家不到100米远的集镇幼儿园读书,自己在家照顾老人和小孩,还兼顾打零工贴补家用。“前两年,孩子还没有到上学年龄,我们就为孩子在哪上学发愁。搬到新村后,儿子上学走3分钟就到学校了,这把我们全家的大愁事都解决啦!”。住在新村西面的张燕珍高兴地说。返乡村民助发展“这几年,外出村民越来越少,返乡村民越来越多。”提起小溪村的变化,县人大代表、“竹山人家”餐馆老板毛信东打开话匣。十年前,小溪村民纷纷外出赚吃;近十年,家家户户按照科技制作笋干和清水笋,每年举办笋干贸易会。“务农收入超过打工收入,外出村民又回来了。”毛信东说,新村的几家沿街餐馆,是返乡村民开办的。他也是其中一个,开发竹山、开餐馆,每年收入15万元左右。和毛信东一样,目前,整个小溪示范点120多户中,有30多户不再外出打工,回家搞种养业等。提起村里的变化,43岁的吴作华不谈过去的辉煌,只谈眼前的发展。吴作华本是早年在山下集镇做香菇生意的,前年返乡后他在小溪新村买了一幢房子,住上了260平方米的两层半小楼房,楼上住人,楼下加工香菇。“总的感觉,是变化越来越快了。”他说,7年前,山下乡集镇还是一副农村模样,现宛如兴起一座‘村中城’,觉得就是“一眨眼的功夫”。村社和城市一样好习惯了劈山开路、砍竹驮树,突然离开竹林树林,毛劳雅心里觉得空落落的。“自从进了竹器厂,我们就习惯了城市生活。”毛劳雅说,新村集镇有好几家企业工厂,他夫妇二人白天在厂里上班,晚上跳广场舞、散步,每月有7000元以上的收入,“生活无忧,心里踏实。”小溪新村确实富了。8年前,村民王跃奎购回一辆小轿车,不少村民围着看。如今,全村拥有大小汽车40多辆,平均4户一辆,20多户拥有城市房产,变身“两栖”农民。新村大部分农民变身市民,逐渐适应了城市生活。这里,有活动广场、农家书屋、农民公园、休闲亭等配套设施。整个新村有近100来个劳力,60余人是家门口企业的职工,还有人搞建筑、跑运输、开店铺,家庭收入蒸蒸日上。早饭后,吆五喝六,结伴出门;晚饭后,呼朋唤友,歌舞飞扬。新村小区奏响幸福节拍。d员争当领头雁为发展产业,村d支部要求d员既要带头致富,还要至少帮扶两户村民发展致富产业。不少d员带动村民开发竹山、帮助村民开炒馆办商店这些年,在外做生意的小溪村d员引凤入巢,引进几家企业到村办厂、结对帮扶,获得村民一致好评。依托高山蔬菜种植、土禽养殖和竹山开发三个项目,村d支部先后组织培训d员、致富能手60多人,新发展产业大户4户。目前,已有5名d员致富能手与21名村民结成对子,发展高山无公害蔬菜种植70亩,带动农户24户。如今,小溪村民的幸福指数越来越高。在新村背面的小山垄上,十几个头戴钢盔的工人正在忙着贴墙,几台铲车在“忽上忽下”不停地铲土掘沟……小溪,霞光正在冉冉升起!左 军

6、竹器厂设备

昭馀忆,忆是古城古城忆,忆城中人。我们与郝全金老人的对话,从询问老人的生年开始。郝全金老人生于1922年,原籍河北,童年坎坷,14岁丧父,18岁丧母,17岁时随叔叔来到山西在平遥生活两年多,又在文水居住近八年,做锢漏锅钉碟子的活计,而后才来到祁县。老人刚到祁县时,没有良民证不能进城,二十七岁成家在古城西门外(西关丈人家),解放后搬到城西七八里地外的城赵居住近八年,直到1956年合作化之后才来到昭馀古城生活,至今已经六十余年。在当时,城里城外差别很大,老人风趣地讲到,从前有俗语说:闺女嫁到城里是到了莲花棚里,城里的姑娘嫁到农村是跌倒牛马坑里。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那个年代的城乡差距。郝全金老人年轻时以锢漏锅、钉碟子,给各家各户做蒸笼、面罗(筛面工具)、绞簸箕、笸箩(即给簸箕、笸箩包竹边以使其更加耐用)为生。当时老人是全城屈指可数的优秀工匠,从外面进回罗圈(木质圆形框)、皮线、竹片等原材料进行加工。当我们问到老人从前是怎么吆喝售卖时,老人颇为自豪地说:原西、固邑、城赵一带的住户百姓都会找他去买,好手艺不上集会去卖,来买的居民也不砍价钱。当时主要还是用粮食去换,一个大簸箕高粱玉米要一斗,即高粱12.8斤,玉米13斤,夏天则用麦子去换,大笸箩则要二斗玉米等等。对老人来说,这门手艺不仅是谋生的工具,更是他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体现。1956年合作化运动,郝全金老人来到了昭馀古城,成立了竹笼社,门市在煤市街附近,开始只有五个人,后来发展到一百多人。竹笼社经历公私合营,先后改编多次:五金厂,竹器厂,后改玻璃厂等等。老人在60岁退休时还有两个儿子没有成家,退休以后老人继续卖门帘、竹帘。开始自己打竹帘,后来到四川贩回竹帘子再回来售卖。问及老人,是觉得现在古城越变越好还是觉得之前好,老人笑着说:当然是现在好了!老人讲小时候受了很多苦,14岁父亲在山西河北两省交界的摩天岭出了意外去世,十五六岁就不得不在外谋生,晚上就住在庙里。母亲则是常年卧病在床,到了中午12点,当时没有钟表,就看太阳到了南面的时候,母亲就让他去姑姑家吃饭,后来病重,孩子又不在身边,家里没吃没喝。本家嫂子告诉他,老人母亲叫了一晚上老人的乳名,见不上儿子,带着遗憾故去了。讲着讲着老人几度哽咽,我们也不禁感叹不论多大的年纪,谁也是妈妈的孩子啊。老人也满怀悲伤地说道,祁县各地都有他曾经的老乡,但是家里但凡还有亲人的基本都回到了老家,但他却家里一个人都没有了,自此留在了这里。回望童年的坎坷,老人说孩子们现在都孝顺,自己享着福过着好日子满足。古城忆,其次忆旧景老人现在所住的屋子是1960年刚搬到古城里时租的房子,三间正房是瓦房,另有两间东房,两间西房。六七十年的时间过去,老人讲古城已经是沧桑变化。古城的房子已经基本都变了,古街道却没有变,古城格局中间高,向四面出水。昭馀古城街道比较宽,但城小,叫做纱帽城(城东南有一庙,形同古代官吏的纱帽)、四里城(因绕城一周约四里而得名,实际古城东西长835米,南北宽690米,一周约六里);文水是八里城;平遥是十里城,也叫乌龟城(因无北门,而北门外有一庙,南门有南关,东西各有上下两门,全城形似乌龟)。以前古城做买卖城里的一般都有门市,很少有空地方摆摊。古城里原先的牌楼很多,古城东南西北四个牌楼很小(仅容行人及轿子可以过去),其他牌楼东街上三四个,南街三个(现还有痕迹,石头),北街两三个,西街有两个,现在都已经拆掉了。东街上曾有一棵老槐树,现在也已经不见踪影,城内千年古槐仅在小东街留有一棵了。日本兵在渠家大院高的地方建的炮楼至今仍能看到,仿佛诉说着那段烧遍三晋大地的战火,风云儿女的抗争岁月。老人对我们讲述,他所住的财神庙街原有一座财神庙,建的很漂亮,门外旗墩子、铁旗杆,一进去两边分别悬挂钟和鼓,为晨钟暮鼓之义,南面即是乐台(戏台),正房是财神庙,戏台和庙已经拆改成了房子。当时戏多在晚上唱,两毛钱的戏票,人多得买不上。在日本人占领古城时,古城西门有日本兵把守,他们只好走东门,再绕道南门,到回家时就将近天明了。老人爱听戏,讲到戏曲就滔滔不绝,先提到知名晋剧家说书红(高文瀚),有四个徒弟牛桂英、程玉英、郭兰英、郭凤英(以上内容待考证)。问到老人喜欢哪位艺术家的作品时,老人笑着说只要唱戏就都喜欢,喜欢果子红(丁果仙)、牛桂英、程玉英、十三红(张玉玲),刘芝兰等晋剧名家的戏。我们提议老人唱一两句,老人只是害羞地笑笑,说道唱不了唱不了。我们笑问老人,如果给老人一套楼房,老人愿意搬出古城吗。老人说儿女们孝顺怕老人冬天冷,把老人接到楼房去住,老人住不习惯,总觉得不如在这生活了六十多年的古城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