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奢简介(朱子奢代表作)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24 20:21:15 浏览
1、朱子奢代表作

從法的角度評唐太宗李世民。 下貞觀十六年十一月:李世民老部下黨仁弘貪污被告,大理寺(高法院)經過五次覆議,李世民找不到赦免黨萬均的理由,可是李世民不忍殺他,後在太極殿前召見五品以上官員,「論國法黨仁弘是死罪,論私情我向各位請求免他一死,我循私害法、破壞制度,我準備到城南郊野,睡在草蓆上,每天吃一頓蔬菜,一連三天請求上天寬恕我。」群臣叩頭請免,從早上僵持到午後。李世民才同意不去城南郊野,但是立刻下昭罪已。剝奪黨仁弘的官爵,貶作平民,放逐到欽州(廣東)。李世民對這件事的處理可謂情、理、法兼顧,對黨仁弘做出了奪爵、放逐的處份,對自己的循私也做了檢討與自責,念在黨仁弘對國家有功饒他一命,在法的角度是說得通的,假如李世民知道近代的法律元首有特赦權的話,李世民的自責可能會輕一些。貞觀十六年李世民問諫議大夫褚遂良是否可以看一下起居注(記載皇帝每日言行的記錄)被拒,李世民問褚遂良:「我如果做了壞事,是不是要記?」褚遂良說:「這是我的職責,不敢不記。」黃門侍郎劉泪說;「即使褚遂良不記,天下人都會記。」李世民同意他的作法。但到了貞觀十七年李世民問房玄齡:「前代史官起居住的記載,為什麼不讓君王看。」房玄齡:「史官秉筆直書,不溢美,不隱惡,君王看到可能會大怒,所以不給君王看。」李世民堅持要看,理由是為了瞭解自己的過失,引以為戒,諫議大夫朱子奢上疏反對,並且警告不可為子孫開一惡例,萬一將來有不肖子孫破壞體制,史官為了性命不敢直書,千年後那裡還有信史。李世民堅持要看。房玄齡與給事中許敬宗刪改起居注,編成高祖實錄(李淵)及今上實錄,呈李世民批閱,李世民發覺其中對玄武門之變諸多隱飾,李世民鼓勵他們直書勿隱。李世民破壞傳統於前,虛情假意要求史官「勿隱」於後,太宗大繆矣!在中國漫長的封建專制時代,君王的權力無人能擋,知識份子設計了許多溫和委婉的制度來限制君王濫權或以春秋褒貶來鼓勵君王作一個明君,同時中國有「良史」的傳統,許多英勇的史官為史存真,不顧性命與專制君王對抗,君王為了身後之名對自己行為有所約束。皇帝尊重史官,不看起居注,是中國政治制度中一個好的傳統,多數帝王也尊重這個傳統。李世民號稱英主,居然做出這種破壞優良傳統的惡行,朱子奢的道德勇氣令人敬佩,其反對的理由擲地有聲,李世民居然不接受勸諫,令人深感遺憾。趙翼在二十二史劄記中對李世民破壞「天子不觀起居注」的傳統不以為然,王夫之通鑑論對此事批評更為嚴厲。貞觀七年正月十五年李世民在玄武門設筵三品以上官員,各州州長、蠻族酋長都參加。太常卿蕭瑀上奏:「請用歌舞演出擒劉武周、薛仁果、竇建德、王世充的情景」。李世民說:「這些人都是一代豪傑,政府官員中有許多人曾是他們的部下,如果看到故主屈辱的場景,豈不使他們傷心?」這是件小事,可是可以證明李世民是一個宅心仁厚的人,李世民氣度恢宏、知人善任、不殺功臣、不好色,可謂千古一帝。但是從「法」的角度來檢視李世民,李世民是不及格的,李世民不及格實在不能苛責李世民,問題在於中國在當時相對西方而言,我們的法治文化是落後的、野蠻的。在西方遠在西元前五九四年(周定王十三年)雅典就頒布「梭倫憲法」(Solon’s Constitution)當時雅典非但有專設之立法機構,而且已有限制政府濫權及保障基本民權的規定,而中國文化法治方面一直停頓在「君尊臣卑」、「為政以德」,對君王的行為,一直停頓在道德勸說的階段,李世民在那樣的文化氣氛之中,他的作為已經是難能可貴的了

2、文德皇后挽歌朱子奢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是大家耳熟能详且挂在嘴边的话,语出《朱子家训》,又名《治家格言》,作者是明末清初人朱柏庐。 朱柏庐出生于1627年,宋应星出生于1587年,从出生年份来看,两人是同一时代人,互相有无交集不得而知,但两人对于生活和底层劳动者的体恤明显出于一个思想体系。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两人都不是因为官威显赫而留名青史,而是因为一部著作而万古流芳,后世中人,治家、理财、教子、育儿方面,多受其影响。 此前,《天工开物》的影响不如《朱子家训》,这有其历史原因,但现在,当《典籍里的中国》第二集《天工开物》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当“老年宋应星”在“当代读书人”撒贝宁的带领下,感受三百多年后的“天工开物”;宋应星以现代礼仪和袁隆平在稻田里上演跨越三百多年的“握手”;三百多年后的人们不止还在读《天工开物》,更是在继往开来的科学实践中,在大地上奋力续写更加恢弘而璀璨的“天工开物”后,“贵五谷而贱金玉”的思想理念也如《朱子家训》的名言一样,深入人心了。#朱子奢简介#

3、朱子奢传词语解释

玄武门兵变后不久,幽州都督王君廓不服李世民登基,奔于突厥。突厥颉利可汗见唐朝内乱,大举进犯。李世民遣尉迟敬德出战,虽然大败突厥,但损失也不小。此事刚平息不久,颉利卷土重来,到达渭水便桥,并遣使臣到长安示威。李世民又筋疲力尽地亲率六骑到渭水,与颉利隔河相会,他大骂颉利背弃盟约,是无耻小人,同时又紧急调动唐军主力向渭水进发。颉利见唐军越聚越多,无隙可乘,于是和李世民讲和,即为历史上的“便桥会盟”。从各种各样的史料来看,突厥进犯大唐的原因就是见唐朝内大乱,此乱自然就是李世民亲手制造的“玄武门兵变”。表面来看,“便桥会盟”似乎是李世民用强大的武力让突厥滚回了老家,但这一事实却是建立在付出大量金钱的基础上的。突厥本是蛮族,他不可能有仁义道德之价值观。他的进犯无非是想趁火打劫,至于建成太子之死,他们并不关心。但反过来讲,如果没有玄武门之变,会有突厥入侵中原之事吗?假设没有玄武门之变,这些大臣们会继续跟随李建成。建成太子上台的第一件事必是轻徭役。这是肯定的,是由当时的条件决定的。这些大臣们在李建成的领导下未尝不可创造出另一模样的大唐盛世,而这样的大唐盛世是真实的,因为是真正的准皇帝李建成创造的。李世民夺得帝位后,做了几件让今天的有识之士大加怀疑的事情。贞观六年(632年),大臣们都请求李世民去泰山封禅,借以炫耀功德和国家富强。李世民也做如是想。但魏征却反对说:“陛下虽有以上六德,但自从隋末天下大乱以来,直到现在,户口并未恢复,仓库尚为空虚,而车驾东巡,千骑万乘,耗费巨大,沿途百姓承受不了。况且陛下封禅,必然万国咸集,远夷君长也要扈从。而如今中原一带,人烟稀少,灌木丛生,万国使者和远夷君长看到中国如此虚弱,岂不产生轻视之心?如果赏赐不周,就不会满足这些远人的欲望;免除赋役,也远远不能报偿百姓的破费。如此仅图虚名而受实害的事,陛下为什么要干呢?”李世民只好打消这个念头,但心里的结却并没有马上解开:“魏征不主张进行封禅,是不是认为我的功劳不高、德行不尊、中国未安、四夷未服、年谷未丰、祥瑞未至呢?”大概就是出于这种想法,他在贞观六年做了一件让人啼笑皆非的事情。他释放了三百个犯死罪的囚犯“回家跟亲人诀别”,并要求他们在一定期限内返回来。苍天在那一年不知怎么就开眼了,囚犯们居然在规定之期限内都返回来了。李世民大喜之下又把这些人无罪释放了。万民景仰李世民,文人们开始筹划“仁德”之君李世民的教化之道。大凡天下的蠢事都是因为某种人抱着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做出来的。李世民放死刑犯无非是想让天下人知道自己的仁德感化了这些混蛋,但顾此失彼,在天下人赞叹他的教化之功时会怀疑一个问题:既然皇帝的道德感化已经做到了如此之地步,为什么监狱里还会有这么多犯大罪的人?中国有句俗语叫“顾头不顾尾”,李世民此举正是此俗语的演绎。他做的第二件事就是看国史。贞观九年(635年),李渊刚一去世,李世民就迫不及待地要看国史,时任谏议大夫的朱子奢就是不给他看,并说,如果您一旦看了,发现里面有不利于自己的地方肯定要修改。如此,后人从史中还能得到什么呢?李世民在这个时候也不纳谏如流了,用自己夺来的皇帝权力把《高祖实录》与《今上实录》看了个遍。他发现了好多问题,就像我们今天发现别人日记里有对自己的反面评价一样。倘若我们发现这种情况,就会把写日记的人揍一顿。因为我们没有必要涂改,毕竟我们是个小人物,世人没有了解你的必要。可李世民不同,他是一朝之主,一国之君。无论是当时人还是他的子孙们还是后人都有了解他的渴望,而解决这种渴望的途径就是看当时的皇帝实录,也被称为起居注。起居注是专门写皇帝日常生活和言论的,皇帝无权干涉,这是历来的传统,历来的皇帝都没有看,尊重史官的职权和地位,而史官也是公正直书,从不掩饰什么,从不害怕皇帝打击报复。但李世民这个所谓的明君却做了一惊天动地的大事,正如他当初杀兄逼父一样的惊天动地。他看起居注给唐朝后来所有的皇帝开了个坏先例,破坏了这个制度。@小草说故事#朱子奢简介#

4、朱子奢怎么死的

阅读贵老师的这本《家庭教育指南》,发现一个小问题:“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这句话是朱柏庐说的,是他在《朱子治家格言》里写的。虽然《朱子治家格言》有时候也被称为《朱子家训》,但跟朱熹的《朱子家训》并不是一回事,两个人隔了500年呢!朱柏庐是明末清初教育家,朱熹是南宋理学家。

5、朱子奢字号

今天是谷雨后的第一天,果然天气开始下雨了,这节气还挺准的。87岁的老妈在家刚吃完早饭,外孙说她有个刚买的书包带子线开了,不能用了就随手扔到垃圾桶里。老妈看到后说:“好好的书包为啥要扔了,真可惜的。”说完老妈打开家里的老缝纫机,捡起外孙的书包,就开始踩缝纫机,一顿熟练操作,没出半个小时,一个崭新的书包恢复了原貌。外孙喜出望外,拿着收拾好的书包给了姥姥一个大大的拥抱,直给姥姥竖大拇指。成由节俭败由奢。勤俭节约是咱们过去老一辈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小到一个人、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整个世界,要想生存,要想发展,都离不开勤俭节约这四个字。可以说修身、齐家、治国都离不开勤俭节约,诸葛亮把“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作为“修身”之道;朱子将“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当作“齐家”的训言;老一辈革命者以“厉行节约,勤俭建国”为“治国”的经验。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在物质丰富的今天,我们的下一代,特别是独生子女的一代家庭,吃穿用都享受当下高标准,已经远离了勤俭节约这些优良传统。独生子女的一代都没有经历过物质生活匮乏的60年代,也不知道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在我们身边奢侈浪费的现象比比皆是,建议每个家庭从小孩子就开始培养勤俭节约的习惯,使勤俭节约光荣,奢侈浪费可耻的理念相伴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