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才子简介(明代才子徐渭)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24 20:24:40 浏览
1、明代才子徐渭

明朝三大才子之“解缙”……管不住那张嘴,害了卿卿命。按明成祖朱棣的指示,解缙主持编纂《永乐大典》,世界有史以来大的百科全书。这是他一生大的成就和荣誉!解缙有才华,而且成名很早。但他的仕途却异常坎坷嗯,按《明朝那些事》当年明月的说法,他做了自己不擅长的事情~政治:他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参加了一场错误的赌局。他干涉了大明集团第一家庭的内部事务,即“朱棣的接班人”这件天大的事情,为自己种下了祸根,以至于被冻死的方式丧命,只有46岁。明朝三大才子解缙、杨慎、徐渭。解缙,江西吉安人。2岁时就能认字,而且过目不忘,应口成诵。4岁便可开口成诗;12岁遍览儒家经典;18岁江西高考第1名(乡试解元);19岁全国高考第7名(会试);同年3岁参加殿试(洪武21年)殿试三甲第10名(当年相当于总排名第27名)。因为他的名气很大,受到了朱元璋大老板亲切接见。当年他大胆写了《太平十策》,朱元璋大老板对他还是不错的。但是因为这张臭嘴得罪了朝庭很多高级干部,被朱元璋同志赐回老家。朱允炆同志对他也不怎么待见。直到朱棣上台当老大,谢缙被重用。他的人生巅峰就是《永乐大典》。随后谢缙人生斗转直下!#明代才子简介#

2、明代才子的特点

他写下明代“颜值”高的草书,500年来膜拜者无数,这字有不食人间烟火之美!明代“盛产”才子,前有解缙、刘基、杨慎,后有王阳明、徐渭、徐祯卿,个个学富五车。而在书法领域,明代第一才子并非文徵明,也非董其昌,他的名气不如这二人,但在天赋上却远超他们,他就是王宠。王宠,字履仁、履吉,号雅宜山人,明弘治七年(1494年)生于吴县(今苏州)。他家境一般,年幼时在父亲的酒馆里帮工,但这丝毫没有掩盖他的天赋,年纪轻轻就因一手好字闻名乡里,书画、诗文、篆刻名噪一时。王宠虽是才子,但也命薄,1533年,还不到四十岁便英年早逝,但他却如流星一般,光芒无法掩盖。《三吴楷法跋》称赞他的字:“婉丽遒远,奕奕动人,为时所趣,几夺京兆价。”《四友离书论》也认为:“衡山之后,书法当以王雅宜为第一”。王宠的书法能抢祝枝山的风头,而相比于天资平平,大器晚成的文徵明、董其昌等人,王宠才气远超他们,假使能如文、董一般长寿,王宠的成就不可估量。王宠的小楷极为精妙,但他的草书更是一绝,可谓独树一帜,数百年来膜拜者无数。《草书千字文》是王宠罕见之作,也是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至宝。此帖写于明嘉靖六年(1527年),全卷数百行、洋洋洒洒1000余字,单字大小约3厘米。《草书千字文》舒朗洁净、朴茂古雅,无丝毫俗气,细看、临摹一番颇为赏心悦目,论颜值能排明代草书之首。王宠的行草书受王献之、智永、虞世南和祝枝山影响,在他人生后几年形成明显的个人风格,书写《草书千字文》时,王宠的行草风格已然成熟。此帖尖锋入纸,行笔不刻意露出锋芒,圆笔为主,使转灵活;结体俯仰、欹侧变化比较明显,这与王献之风格极为相近。《草书千字文》用笔既有魏晋的遒逸之姿,又兼具个人骨力内含、外柔内刚的特征。因字赋形、气息较为平和利落,没有大开大合的霸悍之气,字与字间也很少有连笔牵丝,章法亦疏密结合,典雅大方,实为王书之精品。在此帖卷后,黎惟敬点评道:“晋人真迹,世所罕见。所传者,仿书耳。诸体混淆,若出一手,不辨其为谁也。近世吴人王履古氏独能追踪大令,萧散俊逸,复出流辈,虽不见晋人书,知其为绝艺也。”超唐入晋,直追“二王”,王宠做到了!现在,我们将王宠这卷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草书《千字文》,进行了1:1超高清复制,做到了纤毫毕现,与原作别无二致,若您喜欢,请点击下边链接一观!

3、明代才子于谦

公元1558年,明嘉靖总督胡宗宪,派人给强敌徐海送去劝降信。徐海态度强硬,回信道:“坚决不投降!”。胡宗宪一看大骂,幕僚徐渭却大喜。不久,徐海毫无悬念地落入圈套。明朝三大才子,徐渭是其中一个,据说排名第三,不是他的学问差,只是因为他生得晚。徐渭,浙江绍兴人。按张爱玲的说法:出名要趁早。10岁时,徐渭就改写了文学家杨雄的名文《解嘲》,并取名《释毁》,名噪一时。20岁,徐渭轻松考中秀才,当时的吏部郎 中薛蕙路过浙江,和他畅聊一番,惊为天人,连连赞誉。本以为名扬天下、才高八斗的徐渭,参加小小的乡试,中举对他而言,不费吹灰之力。没想到,他的科举之路上异常坎坷。第一次参加乡试,徐渭竟然没有考中。一次不中,打击还不算大。大不了三年后再卷土重来。谁料,第二次,老天爷又玩了徐渭一把,依然名落孙山。同样的命运再次上演,第三次,徐渭又落第了。三次考试差不多就是10年,人生有几个10年,徐渭郁闷,却毫无办法。就在他深陷人生至暗时刻,有一个人出现,并拉了他一把,从此他的人生又充满传奇。此人就是胡宗宪,打了败仗,浙江巡抚被贬。却因为和严嵩关系好,意外升任总督,开始他的宏图大业。听闻徐渭的种种传说,胡宗宪决定收编这位才子,作为自己的幕僚参谋。他派人前往徐渭住处,谦卑地请徐渭出任幕僚。这要换了别人,高兴还来不及。偏偏徐渭这个穷秀才,傲气得很。他对着来人直言不讳:“告诉你们的主子,要想请我,除非他自己来!”好大的口气!骄横的胡宗宪听了传话,一反常态没生气。态度更谦卑,果真去请徐渭。从这点来看,胡宗宪算得上是一个拿得起放得下的汉子。当然,胡宗宪此举并不吃亏,因为和这位秀才后来做出的贡献相比,别说是让步,让他磕头都值了。徐渭自我评价:吾书第一,诗次之,文次之,画又次之。实际上,他出众的能力不是这些,而是兵法。胡宗宪为头疼的就是倭寇之乱。这些年,他和倭寇们交战数百次,都是败多胜少,入不敷出。正当他为又一次战败抓耳挠腮、苦思对策的时候,徐渭很快找到问题症结,对他说:“先定大局,谋而后动。”8个字,胡宗宪如梦方醒。一直以来,他都在为城池得失拼命,而获取胜利的关键,他从未把握。徐渭抽丝剥茧分析,这群倭寇杂牌军背后有渔民、海盗、日本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而真的对手只有两个:汪直和徐海。从本质上说,汪直是一个的商人,二流的海盗,通俗点讲,他擅长的是经济,之后才是军事。而徐海恰恰相反,在成为一个成功的商人之前,他是一个军事天才。所以,要想平叛倭寇,就得先拿下徐海。而徐海年轻气盛,擅长打抢,海盗事业如日中天。要想打败他,可得费一番气力。“对付他只能采取强硬的手段,当然不限武 力,只要能够消灭对手,就可以使用任何方法。”徐渭掷地有声,提出策略。徐渭和胡宗宪二人密谋,制定了一套天衣无缝的计划。胡宗宪给徐海送去一封劝降书,大意就是许以地位金 钱对他进行招安。结果,徐海很干脆、强硬地拒绝。胡宗宪看到回信,就如泄了气的皮球,耷拉着脑袋。谁料,徐渭看后,抚掌大笑道:“找到徐海的软肋了!”原来,徐渭看到这封回信,规范又有礼,心生疑窦:按说倭寇大都是没有文化的人,能写出这般信件,此人非同一般。后来一打听,原来写信人是徐海爱的老婆,江南名妓王翠翘。王翠翘可是了不得的人物,出身名门,因父亲犯罪,不得已沦落风尘。但她从小受到的良好家教和与生俱来的气质,让无数人趋之若鹜,其中不乏富商大官。偏偏,她看上了徐海,一个在海上漂泊,收入不稳定,住所不稳定的人。爱情就是这样,没有理由。徐渭敏锐发现了王翠翘,一个对徐海很有影响力的关键人物。在她身上做文章,吹吹枕头风,徐海归降指日可待。胡宗宪没有理会徐海的拒绝,还给他送去了许多财物,说是权当交个朋友。徐海虽然意外,但毫不客气地笑纳。只是有些奇怪,这堆财物中夹杂着许多女人专用的珠宝首饰、胭脂水粉等。醉翁之意不在酒,这就是徐渭的高明之处。王翠翘收到礼物,还在纳闷。随即胡宗宪的人转告她:这些东西都是胡宗宪专门送给她的,希望她能劝徐海改恶从善,归顺朝廷。王翠翘心下了然,果然无功不受禄。说到底,王翠翘终也只是一个女人。女人嫁人,所期待的不过是一个家而已。这些年,跟着徐海,她虽然吃喝不愁,担惊受怕也是常态,谁不想要过安稳生活呢!在王翠翘的枕头风作用下,徐海开始动摇,加上后期一系列的变故,他终于向胡宗宪投诚。只不过,后续并没有想象的那般美好,毕竟胡宗宪也不是正人君子,徐海终被杀。徐渭为平叛倭寇立下汗马功劳,可惜他的后半生过得并不好。因严嵩倒台,受胡宗宪牵连下狱,后被好友救出。晚年卖字画为生,穷困潦倒。

4、明代才子王达

明朝出现了不少的才子,如唐伯虎、杨慎、解缙。杨慎的父亲是内阁大学士杨廷和,在“大礼仪”这件事上杨氏父子与嘉靖皇帝出现了矛盾,杨慎多次被贬,也看透了当时朝堂的阿谀我诈,专心于著书立说上,留下了著名的《临江仙》。

5、明代才子小说

这位90岁苏州老者,被迫辞官,专心书画,作品拍卖8000多万,远超王铎江浙一带,自古就是富庶之地,也是书画人才辈出之地,在明代有“江南四大才子”文徵明、唐伯虎、祝枝山、徐祯卿!这四位才子之中,都是才华横溢,饱读诗书之人,尤其是江苏苏州的文徵明被誉为诗、文、书、画“四绝”的全才!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官运不怎么样!唐伯虎因卷入科场舞弊,锒铛入狱。靠“走后门”混进官场的文徵明,因不懂为官之术,备受排挤,在翰林院混了几年“待诏”之职,被迫辞官,从此专心书画,成为一代宗师!相对于其他三位才子而言,文徵明是活得久,也是勤奋的,他活到了90岁,仅次于唐代智永禅师,临终之前还是端笔而逝,可见勤奋之极!书法五体:篆、隶、真、行、草,他样样精通,尤其善于小楷和行书,他深得“二王”笔法真传,时有“小楷名动海内”之誉。他的行书作品《杂咏诗卷》以8165万的高价成交,比王铎的《雒州香山作》高出了4000多万,可见后世对他书法价值的肯定!他的行书代表作之一《滕王阁序》,也是他晚年之作,被苏州博物院所收藏,据专家估计,其价值远在《杂咏诗卷》,拍卖价格在亿元之上!文徵明的《滕王阁序》,具有很强的文氏小字行书的风格,行草兼有,浑然天成。用笔干脆劲道,圆润流畅,提按顿挫明晰,使转灵活利落,淋漓痛快而富有韵律感。文徵明学富五车,出口成章,加上他性情淡泊,犹如一位温和如玉、不激不厉的君子,所以他的书法自有一种“书卷气”!而这种“书卷气”正是当今书法家所缺乏,除了深厚的学养之外,文徵明心不降唐宋以下,手熟于法度之内,下笔有由,毫无狂怪之病!连赵孟頫都看不上的董其昌,对文徵明是佩服有加,他赞美道:衡山(文徵明)之书精工古雅,有唐、宋名家风格!他的《滕王阁序》无狂怪之病,点画、结体皆有来处,400多年来无人能出其右!今天特别向大家推荐文徵明的《滕王阁序》,采用博物级的复制技术,宣纸材质,期待您的喜欢!

6、明代才子张岱

“别人家孩子”的明代超级才子徐渭,善动脑妙计出“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大脑也如此,经常使用才会灵活。我们遇到事情要多动脑筋,这样不仅可以使自己学到更多的知识,而且还能不断地锻炼自己的想象思维。徐渭(1521-1593),初字文清,后改文长,别号山阴布衣、天池山人,晚年号青藤道士,或署田水月。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戏曲家、军事家,“泼墨大写意画派”创始人、“青藤画派”之鼻祖,明代三大才子之一。徐文长是民间故事中有名的机智人物,人称“北有阿凡提,南有徐文长”。老百姓喜爱他的聪慧,至今民间还流传着许多关于他的传说……01一天清早,不到10岁的徐文长去私塾读书,走近村外那座石桥,远远看见桥堍围观了好些闲人,还听得河道里骂骂咧咧的争吵声,便急步朝石桥奔去。挤进人群,钻出来站到桥墩边,听清晰了吵骂声:“前面的鸟船快让道,我们要赶路呐!"“我过不了桥洞。”"笨蛋,把稻草搬掉几层嘛!"“搬上河岸,过了桥又要搬上船,这样要耽搁多少工夫啊!"“谁叫你装这么多?你晓得耽搁自己的工夫,就不怕耽搁别人的工夫?!"徐文长见那只挡道的小船满载着稻草,恰好高出桥洞半尺光景,小船横坚过不了桥。后边大小船只排成了长蛇阵,船老大们高声怨怪,叫骂不绝。岸上围观者见这么僵持下去不是办法,便有几个好心的青年自告奋勇地对稻草船主人说:“哎,你不要怕麻烦,我们都来帮你搬上搬下就是了。”船主也不好再硬撑下去,只得同意搬草。可当船主刚刚搬了两捆稻草甩给岸边的青年时,徐文长大声呼叫道:"不用搬,不用搬,我有好办法--往船舱里舀水,船重了吃水就深,稻草顶就会低于桥顶了嘛!"众人异口同声说:"好办法,好办法。”稻草主人按照徐文长的办法去做,果然很快顺利地通过桥洞。阻碍消除了,一长串大小船只逶迤地划过桥洞。02徐文长年少时十分聪明、机灵,深得他伯父的喜爱。有一次,徐文长的伯父想要考一考他,便带他来到一座紧贴着水面的桥边,将两只水桶装满水,递给徐文长,说:“如果你能提着这两桶水过桥,我就给你一件礼物。”这座桥是用竹子做的,桥身既软又窄,一个人走过去尚且要小心翼翼的,更何况提着两桶水过桥。但是聪明的徐文长很快就想出了一个主意,他脱下鞋,用两根扎鞋的绳子分别将两个水桶系住,然后再把装满了水的木桶放在水里。就这样,他利用水的浮力,轻轻松松地带着两桶水走过了竹桥。伯父见他轻松解决了自己出的难题,心里十分满意,但还想再试探徐文长一番。于是伯父又对徐文长说:“既然你过了桥,我自然会把礼物给你,不过你得按照我的要求去取礼物。”伯父把那件礼物吊在一根长竿顶上,向他说道:“你既不能站在凳子上去取它,也不能到其他高处去取它,更不能把长竿横着放。”伯父心想:“这下子徐文长肯定没有办法了。”但徐文长站在那里看了一会,摸了摸后脑勺,就立马想到一个取礼物的办法。只见他举起那根长竿,走到附近的一口水井边,将长竿竖着往水井里放。当长竿顶部快到井口时,徐文长一伸手,就轻轻松松地将礼物取了下来。伯父不由得拍手赞叹:“真是聪明的徐文长啊!03小时候有多么辉煌,长大了就有多么悲催。徐文长一次又一次的参加乡试,结果一次又一次的失败,直到41岁的时候,还是个秀才。自幼以才名著称乡里的徐渭,在科举道路上却屡遭挫折。从二十岁得了秀才,一直到四十一岁,徐渭前后经历了八次考试,却始终未能中举。有人用一句话概括了徐渭坎坷艰难的一生:“一生坎坷,二兄早亡,三次结婚,四处帮闲,五车学富,六亲皆散,七年冤狱,八试不售,九番自杀,十(实)堪嗟叹!”当你面临巨大挑战的时候,遭遇重大挫折的时候,遇到瓶颈进入死胡同的时候,承受巨大压力的时候,思维层次容易决定你的事业层次,但别让糟糕的思维模式,操纵你的人生。命运无常是一件多么正常的事情。但你不用放弃,也无需埋怨,因为人这一生,就是和命运斗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你不断地前行,终岁月里,你也能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7、明代三大才子简介

明代,一个知府的儿子没什么才华又爱炫耀,一次,他写了篇自以为很好的文章,拿去给著名才子祝允明看。祝允明看完也不说话只写了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知府儿子高兴坏了。祝允明是明代大才子、书法家,他从小便天资聪颖,又能吃苦好学。十几岁时便博览群书,成了知名的才子。但他性格豪爽,疾恶如仇,因此也经常得罪人。有一位知府的儿子,这家伙不学无术,还自以为是,经常到处炫耀自己所谓的“才华”。有一日,这位少爷突然灵感来了,思如泉涌,一气呵成写了篇文理不通的文章。他便拿去知府父亲那里邀功,这知府也是个半桶水,看了儿子的大作高兴得不得了。更是拿着儿子的文章到处炫耀,说他教出了个有“才华”的儿子。知府说好,所以很多文人都说这文章好。有个爱奉承的家伙甚至说了句,这么好的文章应该拿去给祝允明题字。只有祝允明的字,才配得上这文章。知府一听大赞,便派人给祝允明送帖子。祝允明本是不愿意的,但他想了想还是答应了。可看完文章,他不淡定了,很想跳起来骂人。可毕竟是知府下的贴,他还是忍住了。祝允明灵机一动,提笔写下了两句诗: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知府看到祝允明的题字大喜:真乃诗文合璧,交相辉映。不久后,这事传到了唐伯虎那里,唐伯虎听完随即哈哈大笑起来。旁边一个朋友不知唐伯虎为何大笑,便问这文章和题字有问题吗?唐伯虎解释说:“两个黄鹂鸣翠柳,是说这位“才子”的文章写得不知所云;一行白鹭上青天,是说他的文章离题。”祝允明与唐伯虎是好朋友,他们二人经常一同出游。有一次他们到杭州游玩,杭州太守知道两大才子来了,便设宴款待。太守也想请祝允明帮他在一幅古画上题字,但他与祝允明并不熟,只是与唐伯虎交好。于是便请自己的唐伯虎,去做祝允明的工作。这杭州太守口碑不好,又贪财又小气。祝允明很不喜欢这个人,于是他想借着这个机会教训教训他。祝允明对唐伯虎,要我题字也可以,但我要收钱,一般人找我题字我收500百。但他是太守,我当然不能收那么多,给个300两意思一下就行。唐伯虎告诉太守祝允明的要求,太守不同意,这太守太小气,只愿给一百两。祝允明当着唐伯虎的面故作迟疑状,然后又装作勉强答应。太守要祝允明题字的画,叫做《柳堤送别图》,画的是一送别的场景。柳树种满曲曲折折的河堤,一条小船正要出发,而河岸上,一女子正与人依依惜别。祝允明沉吟片刻,写下:“东边一棵大柳树,西边一棵大柳树,南边一棵大柳树,北边一棵大柳树。”唐伯虎把画送回太守处,太守一看,就急了,这叫什么玩意儿。他让唐伯虎把祝允明找来,他要当面问问是什么情况。祝允明来了后,竟哈哈大笑,他对太守说:“我题字一般是五百两,只收你三百两你都不愿意,只给了一百两,那我只能给你写这么多字。如果你现在补齐三百两,我就帮你补齐诗。”太守虽然小气,但事情到这个地步,他也没办,总不能把一副古画给糟蹋了,只好乖乖地又掏了二百两。拿到银子,祝允明提笔就写,写完给拿给太守,太守一看很满意:只见画上写道:“东边一棵大柳树,西边一棵大柳树,南边一棵大柳树,北边一棵大柳树。任凭你南北东西,千丝万缕,总系不得郎舟住。这边啼鹧鸪,那边唤杜宇,一声声行不得也,哥哥!一声声不如归去!”续上的这几句完全把诗激活了,而原本写的几句平淡的句子,也瞬间变得有意义。而续完后的诗句,读起来就是一首婉约缠绵的离别佳作,人情人景,别有一番滋味,令人拍案叫绝。

8、明代才子排行榜

徐渭多才多艺,在诗文、戏剧、书画等各方面都独树一帜,与解缙、杨慎并称“明代三才子”。他是中国“泼墨大写意画派”创始人、“青藤画派”之鼻祖,其画能吸取前人精华而脱胎换骨,不求形似求神似,山水、人物、花鸟、竹石无所不工,以花卉为出色,开创了一代画风,对后世的八大山人、石涛、扬州八怪等影响极大;书善行草,兼工诗文,被誉为“有明一代才人”;能操琴,谙音律;爱戏曲,所著《南词叙录》为部关于南戏的理论专著。另有杂剧《四声猿》《歌代啸》及文集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