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人生简介(窦娥的人生选择)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24 20:43:03 浏览
1、窦娥的人生选择

窦娥冤大人小孩都能讲出这则故事,今天文字方式写出:书生窦天章家境贫寒,为了筹集进京赶考的盘缠,便将自己年幼的女儿窦娥卖到蔡婆婆家中做童养媳。窦娥成亲以后,丈夫很快就病死了。窦娥只好跟婆婆相依为命。张驴儿父子品行不端,且十分好色,见到窦娥颇有几分姿色,又少年守寡,便动了歪念。窦娥抵死不从,张驴儿便威胁她,要将蔡婆婆毒死。哪曾想还未动手,张驴儿的父亲就不慎服下了毒药,当场毙命。张驴儿偷鸡不成蚀把米,恼羞成怒之下,遂污蔑害死自己老父亲的正是窦娥。窦娥被抓进官府,严刑拷问,终被屈打成招,判处斩首之刑。在刑场上,窦娥对天发誓,倘若自己是被人冤死的,死后便会血溅白灵,六月飞雪,大旱三年。窦娥死后,这三件事果然一一应验。后来,窦娥的父亲在科举考试中高中,为女儿申冤。

2、窦娥是哪里人

窦娥原型叫周青,比窦娥还冤,被杀之时,竟然白血冒三尺,大旱三年。元杂剧《窦娥冤》取材自“东海孝妇”的民间故事。剧情是楚州(今淮安市淮安区)贫儒窦天章因无钱进京赶考,将幼女窦娥卖给蔡婆家为童养媳。窦娥婚后,丈夫去世,婆媳相依为命。蔡婆外出讨债时遇到流氓张驴儿父子,被其胁迫。张驴儿企图霸占窦娥,见她不从便想毒死蔡婆来要挟窦娥,不料误毙其父。张驴儿诬告窦娥杀人,官府严刑逼讯婆媳二人,窦娥为救蔡婆自认杀人,被判斩刑。窦娥在临刑之时指天为誓,死后发誓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以明己冤,后来果然都应验。三年后窦天章任廉访使至楚州,见窦娥鬼魂出现,于是重审此案,为窦娥申冤。窦娥形象却与汉朝以来一直流传的“东海孝妇”故事存在着承袭关系,这基本上已成为文学史常识。东海孝妇很早死了丈夫,又没有儿子,但赡养婆婆周到。婆婆因不想拖累她,上吊自缢。而孝妇却由此入狱,并屈打成招,终被太守杀死。孝妇被斩时,许下三宗愿,如系冤杀,血浆倒流、六月飞雪、大旱三年。东海孝妇的故事对后世影响深远,《搜神记》演绎的东海孝妇故事,孝妇不仅有了名字,叫做“周青”,情节也不断丰富完整。周青死时,加入了“立誓于众”“逆血缘幡”的情节。这些艺术加工,为元代戏剧家关汉卿创作《窦娥冤》“通了气”,得以成功塑造窦娥这一形象。关汉卿对东海孝妇的故事熟稔于心,如在《窦娥冤》第四折中窦娥之父窦天章之口说:“昔日汉朝有一孝妇守寡,其姑自缢身死,其姑女告孝妇杀姑。东海太守将孝妇斩了,只为一妇含冤,致令三年不雨。后于公治狱,仿佛见孝妇抱卷哭于厅前。于公将文卷改正,亲祭孝妇之墓,天乃大雨。”在《搜神记》中,东海孝妇的故事大概是这样的。汉时,东海孝妇养姑甚谨。姑曰:“妇养我勤苦。我已老,何惜余年,久别年少。”遂自缢死。其女告官云:“妇杀我母。”官收系之,拷掠毒治。孝妇不堪苦楚,自诬服之。时于公为狱吏,曰:“此妇养姑十余年,以孝闻彻,必不杀也。”太守不听。于公争不得理,抱其狱词,哭于府而去。自后郡中枯旱,三年不雨。后太守至,于公曰:“孝妇不当死,前太守枉杀之,咎当在此。”太守即时身祭孝妇冢,因表其墓。天立雨,岁大熟。长老传云:“孝妇名周青。青将死,车载十丈竹竿,以悬五幡。立誓于众曰:‘青若有罪,愿杀,血当顺下;青若枉死,血当逆流。’既行刑已,其血青黄,缘幡竹而上标,又缘幡而下云。”当地的传说则更形象。临杀周青的那天,刑场围满了看景的人,可怜周青被五花大绑,跪在地上。天快到午时三刻,周青说:“老天爷啊,你睁睁眼吧,你看我周青有多冤啊!我要是有心害死俺老婆婆,杀了俺红血冒三尺。要不是故意的,白血冒三尺。”县太爷一听:“哪有这种事儿。”就叫人把周青杀了。这一杀不打紧,就看周青脖梗上白血一个劲儿往上冒,滋了三尺高,把插在脊后的亡命旗都给湿透了,后来又顺着亡命旗往下淌,一淌淌成了一个白血汪。后来这个汪附近有了村子,便叫“白血汪”,在县城南六里地,1949年后改为白溪汪村。周青头掉了,可尸首不倒,这可吓坏了那个糊涂县官,县官忙朝着周青的尸首拜了三拜,尸首才倒下。事后,好心人就把她埋在大路西边,说是让她在阴间早晚好伺候老妈妈。可怜周青死了,当地连着大旱了三年,地里连个小草芽都不长,老百姓全饿跑了。关于东海孝妇的传说,在郯城的乡亲们口中大同小异。除了地名人名不尽相同外,还有人说孝妇死后,县官立即叫衙役们把婆媳俩厚葬,一个在路东,一个在路西。说来也奇怪,忽然刮起一阵旋风,将两座坟子旋到一块儿了,两坟中间的路移到坟顶上,人们都说:“这婆媳俩死后也舍不得离开,她们还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呢!”今天的山东,郯城县。东外环。东海孝妇冢。枯草遍布,一片萧条。据附近村民介绍,孝妇被冤杀后,其尸首安葬在她婆婆墓葬的西侧,可两个墓葬竟然合为一体,成了一个封土高大的墓冢。坡上小道一年四季不长草。

3、窦娥斩首示众

“我本是一粒煮不烂、嚼不动 、踩不扁捏不碎的小豆子。”这个人用一生对抗着社会混乱不清的元朝。关汉卿,金朝末期元朝初期人,他的一生生活在约1210—1300年间。是“元曲四大家”传奇人物之一,他们的事迹被后人流传至今,被世人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在元朝统治时期,统治者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度。这一时期知识分子的地位仅高于乞丐甚至不如乞丐,而关汉卿就是其中的一位。蒙古统治者建立元朝后,他们不信任汉人当官,便停止了科举选拔制度,据记载科举选拔制度到1314年前后才得以恢复,这对于像关汉卿一样,一心想考功名的文人们来说,何等的悲哀,这无疑是沉重的打击,不得不继续寻找新的出路。用现代的话说,360行,行行出状元。终关汉卿通过元曲成就了他一生,其中《窦娥冤》被评为历史上十大悲剧之一。社会晚年的关汉卿用“东海孝妇—窦娥”一个小人物的冤屈和绝望写了他自己的冤屈和绝望,戏如人生,人生如戏,这部剧便是《感天动地窦娥冤》。17岁成为寡妇,悲惨的命运来临时,窦娥本来打算余生好好照顾婆婆与婆婆相依为命,不承想张驴儿父子逼迫她和婆婆嫁给他们,在阴差阳错下张驴儿毒死了他爹,婆婆反而污蔑是窦娥下的毒,无赖贪官收了钱!屈打成招,窦娥被判死刑,堵了一肚子委屈无处申诉,关汉卿让柔弱的窦娥发出了惊天地泣鬼神的呼喊——在临死之前发出三件毒誓:血溅白练,六月飞雪,抗旱三年!她不但跟懦弱的婆婆斗,跟地痞无赖张驴儿父子斗,跟昏庸的官府斗,还跟天地日月鬼神斗,然而在那个良知泯灭、黑暗的社会,被压迫的弱者根本无力改变自己的悲惨命运。疾恶如仇的关汉卿以笔为刀,敢于与权贵抗争,为民请命。在留存于世的关汉卿的18部杂剧中,其中有12部都是以青楼女子、婢女、农妇和寡妇这些弱女子题材来表达自己对现实社会的愤怒!他亲眼见到了烟花女子的卑微和痛苦,他们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只能认命。充满了同情和怜悯,于是他把她们的故事都写进心里,在戏剧中为他们争自由,争名声,争地位。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展示了人性的光辉和阴暗面,而他的精神追求也上升到了悲天悯人的高境界。前一段时间刘亦菲主演的电视剧《梦华录》热播,其实就是通过关汉卿的《救风尘》改编。经常听到一句话“我比窦娥还冤”。穿越古今,了解了关汉卿一生的你,对此又有什么看法?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作者:纤细中的坚韧【参考资料:知乎网,百度,新浪微博里有关关汉卿的资料记载】

4、窦娥人生

当年,窦娥蒙冤被砍头。行刑前,她说道:“老天爷,如果我冤枉而死,你就在六月下三天鹅毛大雪,我死后,三年内大旱,让天下颗粒无收。”这是因为窦娥的冤情得不到昭雪,对人世间心生怨恨。多年后,窦娥的父亲金榜题名,回到家乡审理此案。他发现窦娥是被冤枉的,于是将贪官绳之以法。但乡亲们却怨恨道:“我们都知道窦娥是冤枉的,但因为贪官的势力强大,我们不敢说话。为什么我们要为三年的干旱承担责任呢?”窦娥父亲解释说,如果看到一个人被冤枉却不敢说出真相,那就是不义之举。而上天降下灾难,正是为了惩罚那些不仁不义之徒。大多数人在面对恶势力时都会选择沉默,甚至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盲目跟随,更有甚者,有些人就是为了好玩人云亦云瞎跟起哄,这就是平庸之恶!犯平庸之恶的人,恶果也会反噬他,这就是报应,是上天对他们的惩罚!法律法规不公平公正,不公开透明,不遵从正规程序,不重证据重口供。那就容易造成刑讯逼供,容易形成权力泛滥,给那些贪污腐败分子,有机可乘,给那些贪功之徒有暗箱可操作,这样的法律面对的不是某个人,而是天下大众!只有那些正义感,有大爱道德的人才会顶着压力,迎着不解与辱骂,勇敢为真理发声,这些人必将封神,为后世敬仰!

5、窦娥人生经历简介

中国古代有着辉煌灿烂的诗词文化,在此之外,元曲也是与唐诗宋词齐名的传统文化精华。有写出天净沙的马致远,还有写出西厢记得关汉卿。说到关汉卿就不得不提到他的另一部剧作,那就是窦娥冤。家有儿女中刘星常用我比窦娥还冤枉来表达自己被冤枉的委屈之情,相信大家对此都印象深刻。窦娥冤的故事虽然是虚构的,但是故事中如同窦娥这样美貌的寡妇,被乡绅霸凌这种事情,后因为那些渣滓的官官相护而蒙冤入狱,含恨去世的情节却是极有可能真实发生过的。毕竟在女性地位低下的古代,一家只剩下两个寡妇,年轻貌美的儿媳妇独自照顾年迈的婆婆,后因为自身的美貌被垃圾垂涎,其面对窦娥这种处境也是有可能的。不难想象,窦娥这样的女子面对的是一个怎样险恶的世界。窦娥本是一个贫苦人家的女儿,结婚之后丈夫和公公先后离世,后和婆婆相依为命。结果因为年轻貌美被乡里的恶霸惦记上,本来那个垃圾想毒死窦娥的婆婆,却弄拙成巧毒死了自己的父亲。后竟然恶人先告状诬陷窦娥杀人,因为恶霸有权有势,就草率定了窦娥的罪,判了窦娥死刑。窦娥含冤饮恨而终,死前发下三个毒誓,一要血溅白绫,二要六月飞雪,后是要大旱三年。这第三条被很多人记恨,毕竟普通百姓并没有什么过错。这如果是日本恐怖片的话,相信后窦娥变成厉鬼会诅咒当地再无新生的孩子出生,直到变成一地黄土白骨。时过境迁,实在难以查明当初关汉卿写下第三条毒誓的缘由。但是对于这样受苦受难的女性,对其形象的刻画后未免过于厌女。#窦娥人生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