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为何要抛弃原配转而娶了公主,导致她抑郁而终?王献之十七岁时娶了青梅竹马、两情相悦的表姐郗道茂(chī dào mào)两人少年夫妻、志趣相投、琴瑟和鸣。可惜好景不长,公元361年王羲之和郗道茂的父亲郗昙同年离世,面对至亲的故去,两人相互扶持,共济患难。接二连三的打击接踵而至,女儿玉润因为先天不足而天折,使得夫妻二人悲痛欲绝,接着孝武帝登基,新安公主得势,早已疯狂仰慕王献之许久新安公主,便迫不及待的与自己的夫君桓济和离,求皇帝把她嫁给王献之。皇帝便下旨让王献之休掉郗道茂,然而王献之与妻子恩爱,可皇室公主金枝玉叶又怎么可能与人做妾。王献之刚开始也不肯迎娶新安公主便在家中用艾草将脚烧伤,以“跛足,不配公主”为名拒绝了旨意。但是即便如此也无济于事,为了保全家族,王献之忍痛休妻。郗道茂的父亲已亡,被弃后她只得投奔伯父郗愔,寄人篱下。然而大伯与伯母对她并不算好唯有大堂兄郗嘉宾对她还算照顾,再加上日夜思念着王献之,再未他嫁,生活凄凉,郁郁而终,活了四十三年。 #郗愔简介#
2、郗愔书法王献之是东晋时期的书法家,擅草书,《中秋帖》是传世草书墨宝,乾隆皇帝赞为稀世珍宝。王献之是著名书法家王羲之之子,自幼就立有大志,要成为父亲那样的大书法家。为了要成为父亲那样的大书法家,王献之就拿着父亲的书法真迹,手不释卷,细心观看,对字体特征、笔画形态、结构布局都认真观摩、反复揣摩,然后动手下笔,临写数十百遍。到了十四,五岁时,王献之的书法已写得别有意趣,乍看起来,和王羲之的作品有些形似。王献之这天拿了一塔子习练的作品,请父亲给予批改,希望得到父亲的夸奖。王羲之看得认真,但看完默不作声,只是提笔在王献之写的“大”字下面加了一个点。然后告诉献之,把你的习作送你母亲批讲吧。王献之抱着父亲退回的习作,送给母亲。其母亲郗璿,字子房,父亲郗鉴是东晋著名书法家郗鉴之女。郗鉴有二子一女,长子郗愔、次子郗昙都工于书法,可他们都称姐姐郗璿是“女中仙笔”,可见王献之的母亲书法非同一般。王献之的母亲对献之的习作看的仔细,连看三天,对献之说:你的书法有进步,这个“大”字下面这一个点,有你父亲书法的神韵风采,其他的字都还差的很远。王献之知道了差距,但怎么做才能练出父亲书法的水平呢,就走进父亲的书房,咨询书法练成的秘诀。王羲之听完献之的问题,就领着王献之来到后院,指着院里盛满水的十八口大缸说:你只要把这十八缸里的水写完了,自然就知道了怎么练成好的书法。目标明确,那就是学成父亲书法的水平,方法明确,就是把十八缸水写完。王献之静下心来,夜以继日,脚踏实地继续练习书法,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曾间断。在父母的谆谆教诲之下,在父母的批阅指点之下,王献之真的写完了十八缸水,书法技艺精进,运笔英俊豪迈,饶有气势,在书法史上与其父王羲之齐名。王献之的书法成长史,说明:1、一个人的成功,要有从小树立远大的志向,这是前进的方向。目标就是方向,方向明了,才知道往哪里走。2、有了远大的志向,就要踏踏实实,勤奋努力,不畏艰难,不屈不挠。目标落实到行动上,落实到实干上,才有成果,才能实现。坐而论道白搭,得起而行,起而做。王献之书法成就之路,也是对一个古语的有力注解和实证。这句古语就是:“功崇惟志,业广惟勤”。这句古语出自《尚书》,这是一部中国儒家经典的重要著作,它是记载古代历史的一部书。“功崇惟志,业广惟勤”,这句话就是说:要想建立大的功业,一定要立大的志向。要想成就大的事业,一定要下功夫,一定要勤奋,要勤勉。王献之是有志有勤的成功典范,这样的成功典范你知道的还有哪些?
3、郗愔怎么读晋人笔记评:郗愔草书在王羲之草书之上!评时,王羲之已成为太尉郗鉴的东床快婿。草圣张芝、郗愔草书、王羲之草书,一脉相承,都可评为圣级草书!郗愔传世有《至庆帖》《比书帖》《石首干帖》《敬豫帖》等拓本。郗愔子侄郗超是大司马桓温第一政要秘书,桓大司马重兵镇国在外,郗嘉宾监督简文帝晋皇族与王谢士族集团在朝,东晋时期三权鼎立。—————这是郗愔介绍分割线—————郗愔,字方回,高平金乡人,太尉郗鉴之子,袭爵受封南昌郡公,卒赠侍中、司空,谥文穆。郗愔性素简默,会弟郗昙(郗超老父亲)卒,益无处世意,在郡优游,与姐夫王羲之、高士许询皆有迈世之风。郗愔工书,善隶、章草、草书。唐张怀瓘《书断》卷中论郗愔书云:“其法遵于卫氏,尤长于章草,纤浓得中,意态无穷,筋骨亦胜。”唐窦臮《述书赋》卷上云:郗愔“章健草逸,发体廉先胤。若冰释泉涌,云奔龙腾。”《淳化阁法帖》卷二有郗愔草书一帖,五行,三十五字。
4、郗愔远近帖论人的气质,气度,与气场。我读书,感觉第一个有气场的人是刘邦,刘邦未发迹时是个好吃懒做的混混,但身边常跟着一大帮狐朋狗友。乡中有一个酒家,老板是个寡妇,刘邦经常去吃酒赊账。时间长了,寡妇就不要刘邦钱了。店里伙计不明白,就问这老板娘,为什么刘邦来吃饭喝酒不收他钱?这老板娘对伙计道:“你没见到他一不来,咱店里生意就冷清,他一来,咱店里生意就火爆么?这个人是咱们的财神爷,他一来,给咱们带来的收入,可远不止他一个人的酒钱。我还怕他不来,去了别的酒家呢。”有些人不明白什么是气场,其实我也不很明白,只是个人感觉就是自带一种氛围,走到哪里都能以自我为中心形成圈子,是一种无形的,无理由的影响力。圈子的大小也取决于这种影响力。生活当中,经常碰到这种走到哪里都讨人喜欢,让人信服敬仰高看的人。也经常碰到,一见就令人小看的人。仔细观察,被小看的人并非不讲道理,但就是令人感觉他猥琐,没出息。而被高看的人也许并不智力出色,但就是给人感觉这是个人物,气魄。至于气质,则牵涉到一个人的本性质地,这个装都装不出去。历史上著名的就是曹操捉刀的故事。三国时曹操有一次接待北国使者,感觉自己身材矮小怕被人轻看,就让身材高大,相貌堂堂的崔季珪假扮自己,而自己则于床头捉刀,观察北国使者。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床与捉刀,这两个词,许多人会生出误会。我给讲一讲,床在这里,是指王座前面栏杆护栏的横木,并非现在睡觉的床,过去睡觉的类床的叫榻,日本人的榻榻米,就是那么传过去的。成语:“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也就是指类似床睡觉的家俱。捉刀也并人想象的执刀在手,警卫一职,而是一个文案秘书之类的小吏,因为那时文字是刻在木简上的,王候接见使者,旁边会有文案记录,因为记录在木简上,所以文案会捏着一把小刻刀刻字。所以叫捉刀。整个接见过程曹操一声也没吭,事后却偷偷派人询问北国使者:“魏王如何?”北国使者道:“魏王雅望,然旁边捉刀那人,才是真英雄。”这个事,虽然北国使者眼光,但也可以看出曹操的内在气质。这种内在的气质,一般人发现不了,只会在人发达后,觉得人家言行有气派,便觉得是气质,其实不对,那只是虚名虚誉之气,而并非本质之气。曹操的本质英雄之气,就让北国使者瞧出来了。晋时贾充的女儿贾南凤做了皇后,于是贾充的老婆贾南凤生母郭槐自觉身份高贵起来,便品妆打扮,带着一干丫环仪仗,去贾充前妻李婉处,准备炫耀一番,谁知这郭槐一见李婉,不觉盈盈下拜,人竟倍感窘迫自惭,先前炫耀的心气半分也发不出来。这就是先天气质与后天学识等养成的气度慑人。气度,也类似一种风度,魏晋名士,颇尚这个。桓温想废帝自立,实有篡心。兵围建康,王坦之与谢安代表晋室去见他。双方当时形势很紧张,一个谈不拢桓温就可能杀掉二人,结果王坦之紧张的面如土灰,话也说不出来,谢安却面不改色,与桓温畅论天下形势,侃侃而谈,终于桓温渐放下戒心,也为谢安的气度所慑,思量天下英雄人心,未必能尽臣服于自己,便打消了篡逆的想法。这时一阵风吹到帐中,一下子吹起遮幕的帘帐,露出了藏在帐后偷听的郗嘉宾,谢安便讥道:“郗生可谓入幕之宾矣!”搞得郗超一个大红脸。可见谢安之气度。要知道郗超在当时风头无二,也是一个气场颇强大,颇有气度的人。其与谢玄关系不好,但淝水之战前期,人们对谢玄议论纷纷,郗超却断定谢玄会获胜,并不因个人善恶而失公断。郗超在世时,表兄弟王献之等人对郗家很恭敬,郗超一死,王家子弟对娘舅郗愔(郗超之父)便不恭敬起来,气得郗愔道:“若嘉宾在,鼠辈敢尔!”可见郗超之风采气度,也是慑人的。历史上俩美髯公,就是关羽与郗超。魏晋时期做事瞒过父亲的,就数司马师与郗超。不同的是司马师与老爹一条心,郗超是个大孝子,却与老爹政见不一致。临死怕老爹伤心过度,竟让门生拿着生前与桓温的信件给老爹看,果然把他老爹郗愔气得怒骂道:“这小子死得太晚了。”气度,也是心胸学识与魄力的外在体现。气质,是一个人本性质地的外观感受。气场,是一个人由自己形成的社会氛围,形成场面排面那种无形亲和力,压迫力等。这是我个人的理解,不一定正确,欢迎讨论。
5、郗愔是谁赵孟頫书法王羲之轶事帖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收藏的文物羲之书始未有奇,殊不胜庾翼、郗愔。迨其末年,乃造其极。尝以章草荅庾亮,亮以示翼,翼叹服,因与羲之书云:“吾昔有伯英章草书十纸,过江亡失,常痛妙迹永绝,忽见足下荅家兄书,焕若神眀,顿还旧观。”羲之罢会稽,住蕺山下。一老妪捉十许六角竹扇出市。王聊问一枚几钱,云直二十许。右军取笔书扇,为五字,妪大怅惋,云:“举家朝餐,惟仰于此,何乃书坏?”王云:“但言王右军书字,索一百。”入市,市人竞市去,姥复以十数扇来请书,王笑不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