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节简介(国学50节免费课程)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25 02:06:20 浏览
1、国学50节免费课程

弘扬国学文化临江(智圆)圣迹无私众所钦,留芳千古到斯今。儒家文化亲孝悌,日月星辰规律寻。[玫瑰][玫瑰][玫瑰][作揖][作揖][作揖]

2、国学文化节活动方案

中国人和西方人有个很大的差异,也许很多人都没注意到,就是节俭与浪费。节俭的重要性,这在两千年以前就被墨家先哲们验证了。节用是墨子学说的重要内容,事实上,从广义的角度看,节用还包括其非乐、节葬等思想。墨子曾云“圣王为政”则“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其兴利多矣”。墨子还进一步具体说道:“故虽上世之圣王,岂能使五谷常收,而旱水不至哉?然而无冻饿之民者,何也?其力时急,而自养俭也。”可以看到,墨子已经意识到了统治者若能够为政“养俭”的重要性。实际上,墨子提倡的节用思想,不只是针对统治阶级的,也面对一般的广大民众,其内涵相当广泛。他的“节用”之法之于国家百姓人民的“富”“庶”“兴利多”的意义也十分重要,基于“兴天下之利”之价值指导,于国于民都是须臾不可少的,其经济伦理价值也因此凸显出来。墨子的节用思想,显然并不仅仅是针对当时社会的危机而发,而是内容较为系统全面的一种生活方式,而其核心可以说是对上古简约的推崇和对周礼繁芜的贬斥。那么对于节用来说,什么才算“有用”呢?在墨子看来,凡能使人民富庶之事物,皆为有用,否则皆为无益或有害,“一切价值,皆依此估定”。人民的富庶既然是国家百姓人民之大利,因而,有关富民养民,丰衣足食的实现方式就显得重要。墨子强调,“财不足则反之时,食不足则反之用”。财利不足,就要反过来注重按农时耕种,遵循农业生产的客观规律;食不足,则要节用,反对奢侈,去除无用之费,才能“兴利多”。墨子的主张不仅体现在农业上,还体现在生活中的各种方面。但是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铺张浪费的现象却越来越突出,如今的我们陶醉在一种被物质文明满足和异化的环境中,一种强烈的对比是,当我们的父辈一件衣服穿了10年,而有些人却不断更换着自己服装品牌,希望能从着装上体现出我们的身份。而奢侈品牌的投资人早就将他们看透,阿玛尼、普拉达、爱马仕,等等,这些奢侈品牌成了中国消费者趋之若鹜的物质追求。中国是一个能源匮乏的国家,其实从世界的全局角度来看,能源并不富裕;中国是自古提倡节俭的民族,无产阶级革命前辈们靠艰苦奋斗的精神赢得了新中国的诞生,节约是一种品质与要求。我相信,在我们中华民族心灵深处,依然存在对节约品质的眷恋,这对于如今物质生活极为丰富的世界来说,弥足珍贵。——《清华国学课》孙建华 读书笔记 #国学节简介#

3、国学节描述

为什么要勤俭持家,为什么要节约?《易经》是这样跟我们说的,“泽上有水,节;君子以制数度,议德行。”水与火之间,我们说火是文明之源,那么水就是生命之源,对水的使用一定要考虑合理性,于是便有了节卦。泽上有水,节卦。我们看看缺水、水过多分别都是什么情况。缺水就是泽中无水,又或者水在泽下,那就是困卦;水过多有堤泽崩决的危险,那就是夬卦。枯竭则困,盈满则夬,困、夬之时方想起要节制,为时已晚;必然要在相对丰盈之时,就要行节制之事。制数度,议德行: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定规矩的目的不是限制,而是使行度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人皆有喜乐之性,所以要有正当的娱乐,但不可以放纵自己;在财务上,更要有节制之心,随时存点钱,有备无患,避免寅吃卯粮,当省不用,当用不省。

4、50节国学课程讲解

“读书节”倡导品读经典,阅读世界名著,浏览国学经典,荡涤净化心灵,知行合一,腹有诗书气自华!

5、国学节讲座观后感

【国学小章 -《孟子节文》.廿七】“不教民而用之,谓之殃民。殃民者,不容于尧舜之世。”(《孟子.告子下》)不训练百姓就驱赶他们打仗,这叫作祸害老百姓。祸害百姓的人,在尧舜时代是容不下他的。☆ ☆ ☆孔子倡导的“有教无类”,是教育理念的一次飞跃。暂且不论对“无类”的两种解读,“教”都是必然的前提。先贤总结:“是以王者设庠序,明教化。”“不教民而用之,谓之殃民”——套入孟子的设定,指掳掠百姓不经训练就驱赶他们上战场。由此引申,则是用没有明文制定的法律,或百姓不知存在的法律去定罪,这实与“莫须有”无异。老朱采取“重典治国”策略,成为常态的法外用刑和滥行诛戮,早已超越法律定罪的上限,成为“不教民而用之”的“典范”。老朱不知“教民”的前提?不是。上篇《节文》里提到,老朱很生气:“朕制法以养民,民乃构奸而自罪”——这里的“制法”,也属“教民”的范畴。孟子此话能惹恼老朱,只因这“秧民”的两层境界,在老朱这里都到了已臻化境的高度。明代军丁有四种来源,垛集是强征民户;谪发,“以罪迁隶为兵者。”真是有罪才会被谪发吗?洪武三年的一道圣旨,可让我们看得更清楚些——说与户部知道:如今天下太平了也,止是户口不明白俚。教中书省置天下户口的勘合文簿、户帖,你每(们)户部家出榜去教那有司官,将他所管的应有百姓,都教入官附名字,写着他家人口多少,写得真。着与那百姓一个户帖,上用半印勘合,都取勘来了。我这大军如今不出征了,都教去各州、县里下着,绕地里去点户比勘合,比着的便是好百姓,比不着的便拿来做军。比到其间有司官吏隐瞒了的,将那有司官吏处斩。百姓每自躲避了的,依律要了罪过拿来做军。钦此。从《实录》里可以发现,逼迫无籍之民为军而激起反抗,成了洪武民变泛滥不可或缺的部分。除了逼良为“军”,老朱抛开《明律》以自己的喜怒为据,更是一种常态。洪武九年星变,在老朱“诚恳”地召唤下,叶伯巨上疏:“制不宥之刑,权神变之法,使人知惧而莫测其端也…用刑之际,多裁自圣衷,遂使治狱之吏务趋求意旨,深刻者多功,平反者得罪…窃见数年以来,诛杀亦可谓不少矣,而犯者相踵。”解缙也说:“无几时不变之法,无一日无过之人。尝闻陛下震怒,锄根翦蔓,诛其奸逆矣。未闻褒一大善,赏延于世,复及其乡,始终如一者也。”在此之前的空印案,更是老朱无法弥合的心病——地方“核钱粮、军需诸事”,要经户部审核,遇钱粮不合处需重新填造。但“省府去部远者六七千里,近亦三四千里”,所以“预持空印文书,遇部驳即改,以为常”。但老朱认为其中必有舞弊,“凡主印者论死,佐贰以下榜一百戍边”。对老朱来说“空印案”是一个耻辱,因为朝中无人说出“空印”真相,却有一位儒生上奏,指出了他的认知错误,让老朱的正义托辞彻底坍塌——“国家诸法,必明示之天下,而后罪犯法者,以其不可而故犯之也。自立国以至于今,未尝有空印之律。有司丞相不知其罪,今一旦捕而诛之,则何以使受诛者甘心而无词乎?”老朱想到的不是“不教民而用之”的“莫须有”——“上览书大怒,诏丞相大夫杂问,谁教若为,必有主谋者”——这是又犯了疑心病,或者是迫害妄想症。法无明示全凭“圣衷”,只是第一层境界。更高的境界,就是法外用刑了。老朱亲自动手的《大诰》,是历史上一部法外用刑的“荟萃”。在《大诰三编.医人卖毒药第二十二》里,更是记录了老朱亲自操刀的一次虐杀——厨子王宗犯罪,自知难逃一死,想自裁少受酷刑,于是让家人从卖药人王允坚处买来毒药。此举败露,老朱很生气。于是问了解毒方法,逼迫卖药人自己吃下毒药。待毒发痛苦难当,再令其喝解药“粪清插凉水”…如此几次三番折磨,第二天再“枭令”。粪清…呵呵,不解释了。老朱不仅亲审,还要亲自监督…口味太重……在这里,厨子的罪名只字未提。对比找不到罪名的尚书王峕,可以说“怀暴诽谤,惟在沽名”;再看《大诰》里,贪污十几贯被处斩的名单,实在想不出这厨子因何而死。大的可能,他就是一实在的倒霉蛋。从案例中没有卖药人与厨子“勾结”的文字表述看,卖药人不知买药人的计划,当是合理推测。但一切都是无用,惹恼了老朱,你是躲不掉的。“王者设庠序明教化”,与“不教民而用之谓之殃民”,是先贤对“重教”这一理念,一体两面的阐述。若只从正面说“明教化”,老朱还能装个门面。但从反面提到了“殃民”,老朱自然容不下这样的暗讽。这应该就是“殃民”说被删掉的原因吧。☆ ☆ ☆【按 : “《孟子》一书,中间词气之间抑扬太过者八十五条。其余一百七十余条,悉颁之中外校官,俾读是书者知所本旨。自今八十五条之内,课士不以命题,科举不以取士,壹以圣贤中正之学为本。”(刘三吾.《孟子节文题辞》)】(网络图片,侵权必删。)

6、50节国学精品课

哇!感动家长、激励孩子的奖状这次学校用心了,举办的国学节状元奖设计的内容感动,以前就是谁荣获什么活动什么奖,家里一大摞,都没有感觉[捂脸]孩子真的需要鼓励,就同我们工作一样,时而鞭策时而也要带点高帽子,继续加油?

7、国学频道节目节

趁着423知识读书日,我又准备入手一套中华书局的《资治通鉴》。我之前的藏书,全部赠送出去了。现在又重新买书读。经典的书,百读不厌。我自己写的专栏(下方链接),也参与了头条专栏423知识节,喜欢国学的朋友,可以趁着这个难得的时机,享优惠购买专栏。

8、国学三字经7节讲解

国学经典、弘扬 国学传统文化 、发展易学精髓、传播正能量易学发扬光大[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