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出版社原社长兼总编——朱语今(1916—1988),原名朱裕璟,湖北省宜都市人,享年72岁。早年于北平大学农学院肄业,1936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1938年入陕北公学学习并加入中国共产d。先后任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文书、文书科科长,中共中央南方局青年组代组长兼《青年生活》主编,重庆《新华日报》副刊编辑,中共中央上海局青年工委领导小组组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常委、宣传部部长,《中国青年》出版社社长兼总编,中华全国总工会教育部部长,中共中央西北局宣传部副部长,陕西省出版局局长,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筹备组领导成员,中国青年出版社社长兼总编,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编审委员会主任,国家出版委员会委员,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第一届理事。是中共八大代表,政协第三、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夫人曹志昭,生卒籍贯不详。当年在朱语今的鼎力促成下,长篇小说《红岩》自1961年12月出版后,迅速风靡全国并被改编成电影、戏剧、舞蹈、歌剧、话剧等各种文艺形式;后被译成日、英、德、法等近十种文字,至今已发行1000余万册;是新中国成立后影响面大、政治意义强的小说之一。
2、出书者留住美好时光作者简介杜建潮,祖籍河北,生于西安,大学文化程度(汉语言文学专业)。国学文化周易研究者,当代诗人,资深音乐人(西安市音乐家协会会员原专业音乐工作者),西安市新时代风采人物研究会副秘书长,天下史馆数字融媒体文化大使。入选中国经典诗歌当代诗坛年度百强诗人。
3、出书大师出版流程老师的书终于出版啦!90年代一起在天津塘沽共事的时候就听他讲:以后要出书把儒释道文化融汇贯通,近三十年的苦行僧般的探索求知修行,他老人家终于如愿以偿。也让我感慨万分,那时候我们都是刚刚毕业没多久的理工男,他竟然就有如此的志向,当时就把我惊到了。要知道他们家门口都是好几个武警站岗来去都喊首长的那种,我都不敢问是多大的官。平生第一次遇见不赚钱却专精做学问真正的修行人,遇见算是我的大福报了。从此开始跟随他学习,但缘分总是短暂的两年多的时间就天各一方了,原因很简单被LP提回成都了。然后就一直没有再见,倒不是不想见,原因很简单道友修行就是见面反之就是不见,普贤行愿品说:所有与我同行者,于一切处同集会,身口意业皆同等,一切行愿同修学。至于微信聊天也不是很多,当收到“你坐坏了几个座垫,捻断了几串念珠”这样的回复,还能有什么问题?心里只有印祖的那句话“老实念佛”。#出书者简介#
4、出书者有什么要求“我要快点出书,赚稿费给姐看病用!”95岁高龄的散文家张中行,在病中喃喃自语,然而,他口中的“姐”3年前已经去世,这是怎么回事?1926年,天津的一家小院里正在办喜事,家里喜气洋洋,可是新郎稚嫩的脸上没找到一点喜色,这又是一场父母包办的婚。新郎张中行,17岁,一个满腹诗书的新青年,新娘21岁,一个裹小脚的传统小女子。“父母之命,媒妁之约”就是那个年代婚姻的程序,见惯不怪。不过娇美善良贤慧的新娘,是个任劳任怨照顾家的传统女人。张中行并不看好她,虽然他没有象鲁迅那样抛下乔安一走了之,也不象徐志摩对张幼仪那样,既要孩子又要自由。然而,他把明媒正娶的妻子透明化,照常吃饭,照常读书,就是不碰老婆。1930年,张中行考入了北京大学,只身北上,把妻子拋在身后,这段婚姻没有真正开始就结束,他成了老人们眼中的“陈世美”。俗话说“哪个少年不多情,哪个少女不怀青”,张中行并不是不婚主义者,只是他不喜欢包办的婚姻。他渴望自由,渴望遇到自己心动女孩,就象鲁迅遇到许广平一样。后来他遇见了杨沫,那位写《青春之歌》的作者。杨沫是位富家小姐,长得不是很漂亮,不过性格很直爽开朗,是一位敢恨敢爱的新女性。在和张中行认识之前,她因为反抗母亲包办的婚姻,逃离家庭,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也成了张中行心中的女神。机缘巧合,21岁的张中行认识了当时才17岁的杨沬,一样的经历,一样的才高八斗,很快,两个年轻人就擦出心灵的火花。1932年,张中行和杨沬在祝福声中结婚,开始他们憧憬的生活。可没料到,风花雪月败给了柴米油盐,浪漫的爱情输给了一地鸡毛的日常。结婚后,杨沫发现张中行的能力还不足以养家,她一个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大小姐,哪里受得了每天洗衣煮饭的生活。张中行也受不了杨沫直率的性子,终在杨沫身怀六甲的时候选择了逃避。杨沫对张中行很失望,于是带着腹中的孩子离开了原本希望浪漫和幸福的家,张中行的第二次婚姻宣告失败。如果说第一段婚姻的失败情有可源,那么第二段婚姻呢?张中行在杨沫离开之后认真地剖析、反省、改变自己。脱胎换骨后的张中行也未能挽回杨沫,于是他发誓不再结婚。然而,月下老人却很执着,不计较他以前的错,又为他牵了红线,这一次牵出桩美满了68年的姻缘。张中行27岁那年,经不起朋友的软泡硬磨答应去相亲。这次要见的姑娘叫李金銮,也是和杨沫是新女性类,满腹的诗书与学问,还温柔体贴,象一股清流,让人感到相处舒服。前面两次的婚姻失败了,与李金銮相遇后,他再次有了结婚的冲动,在向李金銮求婚时,他说:“你比我大,以后我叫你姐,让我来照顾你。”她笑而不语,低下头算是答应。其实,李金銮只比张中行大一个月,这一声“姐”叫得有点勉强,但这一叫就叫了68年。婚后的李金銮在学术方面与丈夫琴瑟和鸣,在生活中柴盐油米都主动去承担,丈夫的衣食住行,她都安排得妥妥妥当当,让张中行变得只会写散文。有一年冬天,她亲手给丈夫做了件贴身的棉马夹,不善言谈的张中行却总在老友前炫耀,也在他的散文中炫耀,恩爱秀得让人有些嫉妒。相爱的俩人都想携手到老,但遗憾地是,人总有生死别离时。晚年张中行得了一场重病,住进了医院,同样90岁高龄的妻子每天都去医院看他、陪他。直到有一天清醒过来的他,好几天没看到妻子,儿女们告诉他:“妈妈也生病住院了,等妈妈身体恢复了就来看您。”老人信以为真,那时90多岁高龄的他时而清醒时而糊涂,清醒时就叨念着:“我要写书赚钱,为姐治病。”可他不知道的是,他携手走过半个多世纪的老妻已先他而去,儿女们担心他接受不了,选择隐瞒。2006年2月24日,97岁的张中行在对妻子的怀念中走完了他的一生,与他的老妻团聚去了。“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欢娱在今夕,嬿婉及良时。”散文大家张中行和他的妻子不正是这样,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却有细水长流的恩爱,相互珍惜,相互爱怜。牵了半个多世纪的手,虽然错过少年,但却坚守到白头,这样的情感正是我们现在缺少,又是期待的。真心的愿天下所有人如他们一样:携手共此生,恩爱两不疑。作者:果儿编辑:凉亦歌
5、出书人物著名作家吕白竟被长江文艺出版社老师说过“目光短浅”,要知道,他可是知乎APP内容营销总监、爆款文章集结者,其多本畅销书更是风靡市场,这件事情还要从吕白出书时开始说起……当时就职于垂直行业内的新媒体公司的吕白,曾写出了很多阅读量“10万+”的爆款文章,于是他动起了想要自己出书的念头。机缘巧合,吕白通过编辑分享的一个活动认识了中信出版社和长江文艺出版社的两家出版社的编辑,并把写过的公众号文章发给他们看。中信出版社的编辑收到之后,对吕白颇为赞赏但是得知他没有过出版过纸质书籍,便再也没有后续。而与之不同的是,长江文艺出版社的王老师单独约了吕白喝咖啡,不仅肯定了吕白能力,还表明可以为其出书。但同时,王老师提出了一个条件,便是要将吕白的版税和首印量进行相对的压低。王老师给到的选择有两个,一个是版税定为8%、首印量为10,000册;另一个是首印量提高到15,000册,但版税只能定到6%。而这与吕白预期的8%的版税,或降低版税至7%,但首印为20,000册的预期相差甚远。于是吕白并没有当场同意王老师给到的条件,而是提出3天之后再给其答复,也正是因为王老师看出了吕白的犹豫,才有了对其文中开头的负面评价,王老师小声嘀咕道:“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好苗子,想要带进圈子里,但他还是目光太短浅了,不懂得让利。“不懂得让利”,意气风发的吕白怎么也想不到这个词语会用在自己身上,回去的路上,这个词语不断地冲击吕白的大脑,这与自己的认知完全不同。但是当他推开家门的那一瞬间,他突然意识到,在自己还没有进入到一个新圈子的时候,更低的成本和谦逊的态度,才只是自己的入场券,即便自己多拿了几个百分点的版税,也只是多拿了点钱,但是,能够参与这次出版,才恰恰是他进入这个圈子难得的机会。想明白后,吕白马上给王老师打电话,并表明自己想要合作的态度。在谈话中,吕白两次降低自己的要求,由6%的版税,首印量加到20,000册的条件,降为首印20,000册,其中3000册自己不要版税,仅剩下的17,000册版税按6%算的条件。至此,合作终于达成了,吕白的书如约出版,该书连续两星期在当当新书榜、励志榜。这对于想要进军出版圈的吕白而言,可谓举足轻重。事后,中信出版社的老师看到吕白的成绩,也主动邀请他进行合作。吕白的第二本书取得了更好的成绩,不仅把之前让出去的版税都收回来了,也因此签了另3本书。逐渐,在出版社的圈子里,有了吕白的一席之地,他的版税高达到12%,远高于市场的平均价位。读到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让小利,是为了以后的大利。学会让利,并不是吃亏,反而可以创造更大的价值!你还知道哪些让利的故事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