缑山简介(缑氏山在哪里)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25 03:06:41 浏览
1、缑氏山在哪里

祖孙奉法的故事明朝的王文肃被赐封为爵位,号荆石,江苏太仓人。他虽然富贵荣华,发誓终身不娶第二个女人。他在朝中德高望重,教导储君(即太子)功绩大,撰写国史等等不一一讲述了,在这里只略写他在乡下的一两件逸事。王文肃手下的佣人跟别人打架,被人欺侮了,如果到他面前告状,他肯定会说,我们相府的一只狗,人们都另眼相看,何况净人呢?于是必定要责怪手下的佣人。王文肃平时喜爱侍弄菊花,多到一千余株,偶尔有乡里人向园丁要菊花,遇见王文肃低着头对着菊花而坐,乡里人戏弄性地拍着他的肩头说:老伯伯,昨天答应给我的菊花呢?王文肃一抬头,乡里人一下子惊倒了。王文肃安慰他说,不要惊慌,不要惊慌,并叫童子取来几棵送给他。凡是佛经里的佛菩萨和罗汉,王文肃都画下来供奉。他在晚年时找绘画的人,用金银汁画了一幅观世音菩萨像,上面亲自书写着心经,施送给别人供奉,可说是不记其数。王文肃的儿子缑山先生名叫王衡,中榜眼。孙子叫王时敏,别号烟客翁,信奉佛法,行善积德,在荒年头首先提倡卖出官方的米给老百姓,并且煮饭给贫农吃,并请瓶容的闻谷大法师,广传佛法。陆孝廉允升,梦中来到一个大寺院,看见六个人挑着豆来了,黄豆里夹着蚕豆,旁边站着一位老僧人说:这些都是烟客翁所积得善果,大善记一粒蚕豆、小善记一粒黄豆,总共有六担之多。王文肃总共养了九个孩子,二儿子叫王揆,考中了科举。八儿子王淡,二房的孙子王原祁都考中了进士。一门忠厚之人,兴盛不衰。此事节录于《现果随录》。僧人戒显说:烟客翁的福份,世人难有,他坚持修行的做法,也很难有人能做到,一有空就漱口开始礼诵佛经,声音响亮在屋外都听得清清楚楚。烟客翁曾对我说,他五十七岁开始诵金刚经,至今已经年过八十,从未缺一天,每日持诵都有固定的课业,都用印章记录。不是前世精进的修习,今生乘着愿望再来,就不会出现这些情景。我与烟蜜翁的莲社共事四十多年,知道得多。鹤洞子说:前辈圣贤的德行可以效法,从祖父到孙子持奉佛法、当时的朝廷官员哪有不笑他的,而他坚韧不拔,如果不是十分卓越,又十分诚信,是万万做不到的。从此可以看出身居高位的人,信奉佛法后是多么的谦逊和蔼啊,一点官架子没有。因此说,学佛有什么不好?而对于朝中官员的嘲笑,一点也不介意,德很高啊,这真是我能影响别人而不被别人影响,并且影响到儿孙辈,结果代代顺昌,而那些玩弄权术的官员,好运哪有长久的?儿孙如何能相继受益呢?如果有的人仅仅因为自己是个官就摆起架子觉得无法学佛,那你就以王文肃爷儿孙们为榜样没错。

2、缑山怎么读

水龙吟·题《文姬图》清·纳兰性德须知名士倾城,一般易到伤心处。柯亭响绝,四弦才断,恶风吹去。他乡,非生非死,此身良苦。对黄沙白草,呜呜卷叶,平生恨,从头谱。应是瑶台伴侣。只多了、毡裘夫妇。严寒觱篥,几行乡泪,应声如雨。尺幅重披,玉颜千载,依然无主。怪人间厚福,天公尽付,痴儿騃女。​注释:1.​蔡文姬:蔡邕之女也,名琰,字文姬。博学有才辩,又妙于音律。适河东卫仲道。夫亡无子,归宁于家。兴平中,天下丧乱,文姬为胡骑所获,没于南匈奴左贤王,在胡十二年,生二子。曹操素与邕善,痛其无嗣,乃遣使者以金璧赎之,而嫁于陈留董祀……后感伤乱离,追怀悲愤,作诗二章。(《后汉书·列女传》。琴曲歌辞《胡笳十八拍》相传亦为琰所作。)2.柯亭:即柯亭笛。(蔡)邕告吴人曰:“吾昔尝经会稽高迁亭,见屋椽竹东间第十六可以为笛。”取用,果有异声。(《后汉书·蔡邕传》)3.四弦:(蔡)邕夜鼓琴,弦绝。(蔡)琰曰:“第二弦。”邕曰:“偶得之耳。”故断一弦问之,琰曰:“第四弦。”并不差谬。(《后汉书·列女传》引刘昭《幼童传》)4.瑶台伴侣:谓蔡文姬本可以成为汉家的贵妇人,或是宫中的后妃。瑶台,美玉砌筑之楼台,代指华丽之楼阁,或神仙所居之处,此处借指汉家天子。5.毡裘夫妇:氈裘为裳兮骨肉震惊,羯羶为味兮枉遏我情。(《胡笳十八拍》)6.觱篥 bìlì :古代管乐器,用竹做管,用芦苇做嘴,汉代从西域传入。又称茄管、管头。出自西域龟兹,后传入内地。7.尺幅重披:谓用图画重新描绘了文姬赴漠北的情景。尺幅,以小幅的绢或纸作画。披,披露、陈述。8.騃:痴,愚。宋·苏轼《鹊桥仙》:缑山仙子,高清云渺,不学痴牛騃女。​​译文:​要知道名士和美女一样,都是容易动情生愁。柯亭笛声已成绝响,精通音律之才已然断代,蔡文姬因战乱被掳往胡地。迢迢的他乡,她生不能生,死不得死,此身确实辛苦。她用卷叶吹奏出呜呜的笛音,将此生所有的愁怨,从头谱曲。世上本应出现一对瑶台伴侣,谁知却多出一对披毡衣裘的胡人夫妇。塞北严寒,在凄厉的笳管声中,她思念的泪水如雨水般应声而落。重新展开《文姬图》细看,千载悠悠,她美好的容颜依旧,只是孑然一身。只怪老天尽把人间的厚福,都给了那些庸庸碌碌之人。

3、缑山升仙观图片

《缑山情思》文/ 琴剑山人(王治国) & 绿野流云(裴建平)2000年左右,家父王治国与好友裴建平先生为开发缑山旅游建设,挖掘缑山文化资源,先后整理出历代文人咏诵缑山诗文110余篇,面对历代文人骚客的史诗遗韵和金石巨制,感叹不已,继而情随心动,两人合撰长篇四言古风《缑山情思》,2001在洛阳日报上发表。迄今,已二十年余年也,今天借网络之平台,展现给大家,算是两位好友为缑山文化努力岁月的美好回忆!正文:偃师缑山,巍峰崇峦。平地拔起,雄伟壮观。群峰四壁,一岭中天。清秀神奇,道教名山。有昔王母,居山修炼。周王太子,驭鹤升仙。钟灵敏秀,辈出仙贤。人间仙景,福地洞天。北瞻景邙,南望马安。东观嵩少,西眺洛川。田野牧农,沟河蜿蜒。绿树掩映,雾锁远山。文人雅士,古圣明贤。寻仙游历,尽登其颠。夜览明月,昼眈旷原。赏心悦目,留连忘返。赋诗联句,舞墨弄管。歌咏仙君,美誉缑山。悲哉子晋,旱逝英年。国语周语,载入史典。谷洛之斗,子晋直谏。灵王昏庸,不纳忠言。雍疏相争,太子遭免。缑岭狩猎,伊洛游闲。浮丘感应,接手嵩山。…… …… ………… …… ……梅梁瞰迴,桂冻摩天。雾宫霞馆,云堂月轩。朱阙丹台,凤冀龙蟠。窗明云母,壁画青丹。户挂琉璃,迭脊飞檐。鹤寄笙阁,云蹬星坛。层楼重楹,榭回廓转。松楸戏桂,翠柏藤缠。柳拂玉阶,花开栏栅。径穿竹林,萍浮鹤泉。鸟鸣枝头,魚泛池澜。丹鼎郁香,飘飘云烟。怀古追昔,情系缑山。故地仙居,思绪勾牵。葬剑古冢,王氏祖源。丰碑墨香,深奥内涵。旅游观光,经济发展。同志协力,再造奇观。注释:①缑山,海拔308米,在偃师府店镇南,《太平广记》述,缑山乃西王母修道故地,因她姓缑,故名缑氏山,簡称缑山。因周灵王太子晋在此驾鹤升仙而闻名天下。②景邙,即景山和邙山,居缑山之北。马安,马鞍山和万安山,马鞍山为偃师八景之一,"万安叠翠”为缑山八景之一。③太原王氏在晋祠建子乔祠晋,祀奉王子晋塑像,是为王氏总号"太原堂。”《太原王氏》又称王子晋为王姓始祖,然而,王子晋的墓冢在缑山,王氏源击其域,祖根是也。

4、缑山

缑山古代碑刻多毁兵燹,仅缑山一地所佚碑刻就达十数之多,录于此,以志之:汉《王子乔碑》(蔡邕书,《古今图书集成》);北魏《王子晋碑》(《河南府志》引《金石略》);唐《李丰义造像碑》(正书,在缑山下府店镇招提寺,咸亨元年造);唐《重修升仙太子庙碑》(太和四年重修碑,行书。《河南府志》引《金石考》);唐《升仙庙兴功记碑》(乾符四年建,八分书,李绰撰文,郑珏书,在缑山下仙君观);唐《郑畋谒升仙太庙诗碑》(正书,在缑山下仙君庙);唐《张开疆供佛碑记》(正书,在缑山下府店镇北河崖上);宋《卢功裔新升仙祠石碣》(正书,在仙君庙);宋《浮丘公灵泉记碑》(现只找到上部,下部佚);金《缑山诗石碣》(清乾隆时在偃师东门内人家壁上);清《缑山八大景碑》。#缑山简介#

5、缑山庙全文

《缑山古泉》府店古镇有缑山泉和灵泉。缑山有泉,在今人看来似乎是天方夜潭了,但在古代,缑山确实是有泉的。早记载缑山泉的是中华古籍《山海经》.《山海经·东山经》载:“缑氏之山,无草木,多金玉,原水出焉,东流注入沙泽”。缑山的南边紧挨一条横贯东西的地质断层,造山运动时,缑山在断层的北沿升起,故造成了缑山南部陡峭,北部缓坡的山势,因山的顶部南端有红色砂岩质山体曝露,《山海经》故曰“无草木,多金玉”。而“原水出焉”,《说文》把“原”,释之为“水泉本也”。在《山海经》先言缑山泉之后,古人在题咏缑山的诗文中也曾多次提到缑山的泉,如:《缑山引》诗云:“鹤驭飘飘向何许,林泉空见白云飞”。苏东坡在《别子由》诗里云:“又闻缑山好泉眼,傍市穿林泻冰玉”。孟津王铎《缑岭》诗曰:“少室石崖岭上通,仙人遗迹未曾空。全身树木轻云上,破庙楼台返照中。鸿宝常烧丹穴火,鹤泉好饮白头翁。我来已到芝田过,两岸桃花满路红”。缑山有泉,泉在何处?王铎所言“鹤泉”是不是指缑山上之“饮鹤池”呢?饮鹤池,元代的张廓在《缑山谣》诗中就有描述,诗曰“淸天廖廖兮望霓旌,饮鹤池边兮几番寸草生”。撰于宋太宗时的《太平寰宇记》记载说,缑氏山“山上有石室,饮鹤池”。缑山八大景中也有“鹤池听风”一景。饮鹤池还被邑人传为“饮马池”,成书于康熙年间的《古今图书集成》,在“山川典”里载:“升仙庙西南,即王子晋饮马之池”。饮鹤池即在缑山升仙太子庙西南,大概在今“饮鹤池”略偏东的位置,原饮鹤池已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炸山取石时遭到破坏,所幸留下与原饮鹤池相似的石坑一处,因常年积水不断,人们仍呼之为“饮鹤池”。

6、缑山天文台

题明-唐寅《嵩山十景之期仙磴》昔人此处曾吹笙,悠扬乐曲引伊人。落魄伯虎枯坐望,尽管缑山即比邻。

7、和县缑山简介

《咏缑山八景》文/王雷滑城烟雨笼,缑山晓月明。鹤池聴风声,唐碑晴雪影。万安叠翠雲,涧河水聲清。古石鲜花妍,轘關早行停。#缑山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