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山槐山位于金口街的长江之滨。亦作淮山、大槐山,又称鸡翅山、惊矶山,素以秀丽的风光和丰厚的人文景观而闻名。清康熙五十三年《江夏县志》载“大槐山在县南七十五里,晋李大槐隐居于此”,故称槐山。另据《湖北通志》引《太平寰宇记》载:槐山又名惊矶山,“西南俯临大江,下有石矶,波涛迅急,商旅惊骇,故名。”它与大军山夹江相峙,构成长江锁钥,自古既是群雄逐鹿之场,又是骚人墨客行吟之地。在槐山东侧顶峰,有一座“留云亭”。《江夏县志》说槐山顶端有回峰寺,其下有“达摩亭”。回峰即今之槐山,因山脚江流回旋,令登高山的人一看到回水漩涡,似觉山峰回转。有南朝梁时天竺(印度)高僧菩提达摩”折苇杭(航)江”处。据《梁纪》载:“达摩为南天竺王子,姓舍帝利(属贵族),泛海达广州。梁武帝萧衍遣使迎至金陵(南京),与谈佛理,不相契合,故折苇杭(航)江入魏。”回峰寺下留有达摩一碣:“峭石凌空浪拍天,槐山依旧锁风烟。回头二十年前事,哪得工夫上钓船。”根据当时的历史状况,”二十年前事”正是指梁武帝从襄阳起兵经过江夏这一带打到南京,杀死东昏侯,又杀死齐明帝诸子,夺取皇帝宝座。梁武帝是中国古代笃信佛教的一个皇帝,修建南朝480所寺庙,三次舍身入寺,口唱阿弥陀佛,实际是杀人喝血之徒。所以达摩瞧不起他,一气之下跑到金口槐山,等不及钓船过渡,折一把芦苇凫水渡江,急入北魏,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成为禅宗第一祖。后人修建“达摩亭”,纪念这位有道高僧。明代重建时,改名“留云亭”。借唐人崔灏“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诗句,寓意蛇山黄鹤已经飞去,金口槐山留下白云一片。另明代沈石田有《吟留云亭》诗云:“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常在水潺潺。如何…霎神仙事,却望千门草舍间。城下烟波春拍岸,湖中西日早含山。征帆去棹游人过,飞鸟应渐倦未还。”清朝顺治年间,段以融(又名段灿,金口人)任衡山县训导官时,读陶渊明《辛丑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诗有感,遂以陶谷自称,著有《陶谷诗文集》,详述金口的地理风光。后将留云亭修葺一新,撰诗立碑云:“昔有黄鹤在汝南,城迁一去不复返。此地空余亭春秋,白云千载留槐山。”民国初年,留云亭毁于兵燹。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绅耆萧禹虔、安春林、赵衡斋等集资募款重建,增砌护亭围墙,中开圆月门。今环亭皆有芦苇,四时葱茂,传说移置他处即不得活,称之为“仙芦”。
2、少林寺达摩亭照片河南省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初祖庵初祖庵,又称"达摩面壁庵",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少林寺西北,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为纪念初祖达摩而建,占地面积约3400平方米。初祖庵是宋代为纪念禅宗初祖达摩面壁求法得成正果而修建的一座庵院。大殿门口的砖雕楹联"在西天二十八祖,过东土初开少林",简明地道出了达摩的身世和来历。初祖庵建筑群坐北朝南,主体建筑有山门、大殿和千佛阁。大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单檐歇山式绿琉璃瓦剪边顶,出檐深远,檐下置硕大斗拱,明间安板门两扇,两侧次间辟直棂窗,前檐下立六根满雕卷草、飞禽图案的石柱,殿内石柱四根,雕刻天王、盘龙等图案。梁架为砌上明造。东、西山墙和后墙壁上均有彩色壁画。初祖庵大殿是河南省现存早的木构建筑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是宋代木构建筑技术的重要例证。1996年11月20日,初祖庵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达摩亭简介#
3、洛阳达摩亭广场少林寺达摩洞:位于河南省登封县,初祖庵后五乳峰中峰峰顶下十余米处。这是一个天然的石洞。“禅宗初祖”达摩曾在此洞中面壁九年,因称“达摩洞”或“达摩面壁洞”。
4、达摩亭千年银杏?Namo Maitreya Buddha Abbot Yongxin南无弥勒佛祖永信方丈???????《我心中的少林》释永信著我从小跟着家人在一块儿生活,父母、爷爷、奶奶都信佛。逢年过节,都要烧香磕头,家里还有佛教的书籍和佛像。接触多了,自然也就熟悉了。当时的皖北农村,说书的很多,说书人经常会说到出家人的生活,我就想,长大了能不能我也去出家当和尚,像说书人说的那样,过着惬意的生活,云来雾去,像神仙一般。父亲当时在水电部第四工程局工作,母亲一人在家带着五个孩子务农。我排行老三,有两个哥哥,一个弟弟,一个妹妹。1981年我16岁,过完年之后趁着家人外出的时候,拿了点钱,拿了几件衣服就直奔少林寺。 我从小向往两个地方,一个是五台山,一个是少林寺。我想,我先去少林寺,如果少林寺不收我的话,再去五台山。 几经周折,我找到了当年的住持行正长老。他问我来干什么,我说我想出家,想学武术。那时候,我还真不知道别的理由呢。 老方丈简单地问了一些家庭情况,我对他说,家里人都是烧香、吃斋的。他又问我会干什么?我说农村出来的,什么活都会干,也不怕吃苦。他听了,点点头,说我“很有佛缘”,就同意接收我这个弟子,但要我回家去开介绍信。 家里人当然都反对,父母找来村里很有威望的长辈们对我轮流劝说。可是,终究还是没有说动我,后来父母看我真是铁了心,终还是答应了。 当年的少林寺,刚经历十年浩劫,曾经的皇家寺院早已风光不再,佛堂破败,僧众离散,香火几乎断绝。许多人以为我当年出家是为了在寺院里能吃饱饭,其实,当时寺院的生活,比起老家差远了,更与我心目中的形象相差甚远。但即便如此,我总能感觉到,少林寺的灵气还在。我的皈依仪式,是在方丈室后面的立雪亭举行的。立雪亭,也叫达摩亭,内供木质佛龛,中悬一匾,为清朝乾隆御笔,写有“雪印心珠”四个字。也许是因缘殊胜之故,当时正逢白马寺海法大和尚来少林寺。海法法师做了我的引礼师,行正法师做了我的剃度师。白马寺是佛教传人中国后修建的第一座寺院,中国两座名寺的住持为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举行皈依仪式,很不多见。这不仅是一种缘分,还是一种寄托,对我来说,更是一种责任。在仪式上,行正大和尚正式收我为徒,赐法号永信。当时那种从未体验过的庄严肃穆,那种对先祖发自内心的崇拜敬仰,至今还记忆犹新。在寺庙里,我做饭、放牛、种地、挑大粪、当保管……我的勤奋、好学,很快得到了几位老和尚的赞许,更是获得行正住持的喜爱。在修行的过程中,我慢慢感悟到了自己出家的目的:那就是为了解决生死问题,解决个人何处来何处去的问题。我们就是要通过出家,来验证自己的人生。所以,僧人要看破生死关,只有把生死置之度外,才能够成就大事业,才能够了脱生死,才能解决人生的根本问题。所谓“了生”,不是让我们了结人生,而是让我们要明了人生,明了做人一辈子是怎么回事,明了做人的道理。所谓“脱死”,不是说不死,生老病死、成住坏空都是自然现象。佛法要我们不怕死。除了解决个人的生死问题外,在成为少林寺的住持之后,我还必须考虑整个少林寺的生死问题。当时的少林寺,生存环境艰难,没有山林,没有土地,除了围墙以内的寺院,就剩下围墙以外的28亩山地,而这28亩地根本养活不了少林寺的僧众。这些年,我一直在寻找一种模式:在当下的现实格局中,如何更有效地弘法利生、光大传承。换句话说,少林寺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在哪里?这才是我的着眼点。少林寺是中国当代佛教的个案,少林寺的模式针对的是少林寺,很有典型性。我经常说少林功夫的境界是“身动心不动”,扩而大之,我们谋生的方式不断与时俱进,但少林寺基本生活方式没有变,我们对佛教的信仰日益坚定,因为少林寺的历史和现实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人体证到佛陀教法的永恒生命力,这就叫“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瞻前顾后、畏首畏尾,让有1500年历史的少林寺在我们手中衰败,那才是对人类的犯罪,更不是我们的初衷。#达摩亭简介#
5、少林寺达摩亭介绍阿里的达摩祖师院呢????阿里的达摩祖师院呢????阿里的达摩祖师院呢????阿里的达摩祖师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