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军手把手教你砌碉堡。先预制钢混碉堡构建,运到阵地,挖好坑,把碉堡吊装放下去,填土埋好。然后布置钢栅栏,注意,钢片水平放置,相隔一定间隔。这玩意,专防大口径高爆弹,也就是俗话说的火箭筒和导弹。钢混防普通高爆炮弹。然后上下左右堆土。这是防燃烧弹,隔热专用。注意,机枪口基本跟地面平直。(图一)再看看俄军碉堡(图二),尼玛都不埋入地下的,直接一人多高,整个一个活动茅房,开着悍马,3公里以外,一个陶氏导弹,全碉堡瞬间成肉渣。#碉堡简介图#
2、舍身炸碉堡简介解放军蓝军部队的碉堡群。对于印度军队来说:“这些碉堡似乎哪里见过呀!”印度军队在前线地区,修建了几百个这样的水泥碉堡群(图4)。现实中,中国陆军的15式轻型坦克的敌人,就是这些印军碉堡。印军修建的这种防线,前提是已经消灭了对方足够多的坦克,那问题来了?印度军队坦克,能爆炸在高原有效消灭解放军的坦克吗?答案是否定的。如果地下还有坚固工事和生活区,像以色列在戈兰高地那样,周围还有隐蔽出口,配上反坦克导弹武器 ,挖上反坦克壕沟埋上反坦克地雷,确实有一定威胁。不过,印军有这么大本事去修建吗?解放军拔点作战有经验了!印度军队想建造“东方马奇诺防线”,就是痴心妄想。到时候,解放军远火覆盖清扫,武装直升机、武装无人机跟进精确清除,步兵车载和单兵远程精确制导武器推进清理。后15轻坦打扫战场。
3、中国碉堡图片大全位于兖州东关市场旁的日军观象台旧址,是日军飞机场的配套建筑设施。图7, 8, 9是位于九一医院西墙的一座日军碉堡。
4、碉堡历史这张照片拍摄于1938年10月,是八路军山东抗日游击队第三、四、八支队负责人合影。从照片左起分别为:韩明柱、姚仲明、霍士廉、廖容标、马耀南、张文通。得介绍一下抗日英雄马耀南。1937年12月24日,长山东关逢集,日军飞机突袭长山城,无辜群众死伤多人,炸弹落在长山中学和县政府附近,长山中学的门楼被炸塌。国民d县政府和县武装大队随之南逃,社会一片混乱。12月26日晚,长山中学的d组织召开紧急会议,会议决定由中共d员姚仲明、廖容标宣布起义,黑铁山下的太平庄只有三支破枪、八把大刀的队伍组成“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由马耀南任司令,廖容标任副司令,姚仲明任政委,赵明新任政治部主任。起义后,马耀南立即回到黑铁山下,还带来了从家中募集的三支枪、几百元钱。黑铁山起义,诞生了一支新生的武装力量。开始时,他们人数不多,武器低劣,生活艰苦。为解决起义队伍缺粮少弹的问题,马耀南利用他的名望在长山九区召集乡绅座谈会,他请求当地乡亲大力支援。他先晓以民族大义,继则带头认捐粮款。乡绅和老百姓很快发动起来,出钱出力。以卫固镇为首的各村,每天都有组织或自发地向五军送给养或粮食。卫固镇的商号还捐募了100大洋。五军的给养供给暂时有了。后来,马耀南又将中国银行发行的80万元农村收作抗日经费,很快扭转了部队的困境。为发展队伍,马耀南去长山区的由家河滩一带,协同马函三工作,很快组成了一支游击队伍。在马耀南的影响下,他的两个弟弟马晓云、马天民也都在长山一区、三区拉起队伍,组织抗日武装。这支抗日武装建立不久,就首先袭击了长山维持会,随即挥戈西上,在友军配合下,在小清河打了一场漂亮的伏击战,用步枪、土炮袭击日军的汽艇,缴获了不少军用物资,击毙敌人6名。1938年2月,马耀南见邹平日军向外地调动,防守空虚,便和友军配合,一举收复邹平县城,使长山到齐东的抗日区域打通连片。邹平县城光复后,军司令部进驻城内,进行休整。同时健全司令部,开办军政干部训练班。马耀南在训练班的结业证上题词:“不怕流血,不惜流汗,抗战到底,才是好汉。”以此鼓励学员们奋勇杀敌。他们还应当地人民群众和开明人士的请求,在邹平实行民主选举,成立抗日民主政府,选举了邹平开明绅士张东甫为县长。此外,还建立了县区的抗战动员委员会、区公所。1938年6月6日,和北方局书记,给山东省委发电报:“山东的基干武装应组建成支队,恢复和使用八路军游击队的番号。”这样,中共山东省委派红军干部杨国夫到清河地区,打出八路军的旗号,改编第五军。6月上旬,在邹平城将第五军改编为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三支队。马耀南任司令员,杨国夫任副司令,霍士廉任政委,鲍辉任政治部主任。下辖第5、第6、第7、第8、第9五个团。接着,于7月上旬将临淄的学生志愿军训练团整编为第10团。不久,又改编了章丘县的抗日武装。至此,第三支队人数近万人。8月,马耀南派出一个加强营协同友军孟昭进部进袭济南,在瓢泼大雨中攻入北关、黄台车站,将从金岭镇到龙山的400里铁路全部掀翻,主要桥梁全部炸毁,使济南之敌无暇南顾。1939年春天,日军在清河区以“巩固点线、扩大占领面”为方针开始“铁壁合围”,长山、邹平、章丘等县城相继沦入敌手。在占领区,日军的碉堡沟网纵横交错,三支队面临困境。为了扩大根据地,突破重围,马耀南率三支队向小清河北发展。6月初,三支队带7团、10团、警卫营、特务团和部分地方武装3000多人在邹平、齐东交界的刘家井一带集结,计划从齐东、济阳打通与冀鲁边的联系。6月6日拂晓,济南日军将领松井调动张店、周村、长山、邹平、桓台、青城等地日伪军6000余人,配以重型大炮、汽车、骑兵等,对三支队进行合击。马耀南和杨国夫等率部与日军激战,毙伤敌人800多人,内有敌大队长以下军官7人。刘家井大战后,日军寻机报复。马耀南率三支队迂回通过胶济铁路到鲁中山区休整。7月22日,部队进驻桓台县城东北的牛王庄。敌人将村子包围,马耀南、杨国夫指挥部队英勇反击,从早晨一直打到下午两点,决定向东转移。当马耀南一行骑马撤到紧靠牛旺庄东侧的大寨村头时,突遭日军伏兵射击,马耀南中弹身亡,年仅37岁。为纪念马耀南司令为国捐躯,中共清河区委于1943年将清河区抗日中学命名为耀南中学。1946年,中共渤海区d委将长山县改名为耀南县。
5、碉堡工事图片2014年,有一名记者,到山西采访太行纪念馆,工作之余到附近山上看看。突然,他发现在一个小山头上,矗立着一座奇怪的圆形建筑。等他走近了才发现,此处建筑暗藏玄机。这一幕,发生在山西武乡县东部的板山上。当时,这名记者来到当地的八路军太行纪念馆进行采访。闲暇之余,来到附近山上呼吸新鲜空气。站在位于山西武乡的板山极目眺望,八百里太行山美景尽收眼底,高山、云海、峡谷、河流,每一处都让人心旷神怡。正当记者沉浸在大自然美景中时,他忽然看到不远处的山头上,矗立着一座圆形的建筑。在群山之中,这个发现,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于是,他就向那个建筑走了过去。走到近处才发现,它竟然是用石头和水泥垒砌而成的。上面是圆柱形的,直径有三米,高度也有三米左右。建筑的顶部长满了杂草。记者还发现,在建筑的墙壁四周,还留有好几个小窗户,却没有安装玻璃。过去,里面应该有人居住过。这座建筑的底部,看上去要比上面大一些,也是用石头垒砌而成的。直径有八九米,上面也长满了杂草。看上去,有些年头了。记者沿着建筑四周看了一圈,竟然还发现了两个小门,高度有一米七左右。一个成年人弯腰就能进去。这座建筑到底是干什么用的呢?不会是古代的一座石塔或者城堡吧?看到记者一脸狐疑的表情,一位陪同的纪念馆工作人员告诉他,这不是古塔,而是抗战时期八路军修建的一座碉堡。工作人员介绍,这座碉堡其实分上下两部分,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地上部分,就是能看到的圆柱形建筑。墙壁上面的小窗户,其实是射击孔。地下部分,也就是所谓的地堡,也全部用石头垒砌而成。地堡的直径有八九米,地堡朝外的部分,也留有好几个射击孔。随后,工作人员带领记者找到了地堡的入口,入口四周长满了杂草,隐蔽。洞口高度有1米7,宽度有1米。一个成年人可以轻松进出。走进去才发现,里面的通道是弧形的。其中有一段墙壁上,留有很多射击孔。还有一些地方,墙壁向内凹进去,大小可容纳一个人藏身。工作人员说,这其实就是一个“藏兵洞”,如果碉堡被敌人攻克,当敌人进入地堡通道时,藏在藏兵洞里的战士,就能出其不意给敌人致命一击。不过,平时也可以放置弹药等物品。在地堡通道的尽头,有用石头开凿的台阶,沿着台阶就能到达碉堡的地上部分。可以说,这座碉堡设计的得精妙。在地堡里参观了一圈,记者和工作人员走出了地堡。工作人员告诉他,像这样的碉堡,在附近的山头上还有很多。这些碉堡相互独立,又互成犄角之势。在对敌作战时,能起到相互配合的作用。工作人员还说,在这座山头的下面,就是著名的黄崖洞地区,当年的黄崖洞兵工厂就在附近。为了保卫这座兵工厂,这里曾经发生过激烈的战斗。八路军战士依靠地形和工事优势,在战斗中歼敌1000多人,敌我双方伤亡比为6∶1,创造了一个奇迹。看着这些碉堡,让人感慨万千。70多年过去了,这些抗战遗址仍傲然挺立,犹如一座座丰碑,诉说着当年的故事。希望这些碉堡能被好好保护下来,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碉堡简介图#
6、二战日本碉堡解析图八路军129师385旅769团,在攻打日寇位于山西左权县红都炮台的战斗中,部队主力先锋连1营3连伤亡巨大,冲到鬼子碉堡顶部的70多名指战员全部壮烈牺牲。1941年春,日寇为分割八路军太行抗日根据地,在辽县(今左权县)通往武乡、榆社两条公路之间的石匣乡红都村一处山梁上,修筑了红都炮台。因地势险要,基础牢固,号称太行山坚固的炮台之一。在修筑炮台的过程中,日寇驱赶村民搬运木料、砖石,稍有懈怠,轻则鞭棍交加,重则刺刀杀死。一年多以后,炮台建成,日军为防工匠和民夫透露炮台内部构造,将300多民夫活埋于炮台外围的深壕里。1944年7月23日,八路军129师385旅769团秘密到达红都村,决心拔掉这颗钉子。太行军区第三军分区司令员鲁瑞林和769团团长马忠全,到附近山头进行侦查。整个红都炮台由三个碉堡组成,排成三角形。一个钢筋水泥浇筑的大碉堡,大半截插入地下,少半截伸出地面,与大碉堡对称设了二个小碉堡。碉堡之间由两丈多高的围墙连接,围墙和碉堡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枪眼。紧贴着炮台根,是一条一丈多宽的壕沟,黑黝黝的看不出有多深。壕沟中间还挂着铁丝网,沟壁上有许多枪眼,这是为了杀害掉进沟里的人。沟外面还有一道高墙和三道铁丝网。7月24日晨,八路军向红都炮台发起进攻。769团的主力连队1营3连承担主攻任务,2连和4连负责增援,2营的6连、7连负责掩护。3连战士们先用铡刀、斧头斩断铁丝网,冲到了围墙跟前。鬼子的机枪从碉堡的枪眼向我军战士扫射,敌人的迫击炮、掷弹筒,纷纷发射炮弹,在战士们身边爆炸,三连被压制在围墙外面。担任掩护任务的769团6连、7连,开始向炮台正门吊桥佯攻,牵住敌人的火力。3连长姚思亮率先翻过围墙,带领战士们冲到碉堡下的壕沟前。战士们抬着绑好的长梯,从壕沟这边搭上碉堡,姚连长第一个爬上梯子,战士们紧跟在后,一个接一个地往上爬。另外两个碉堡里的鬼子开始用机枪疯狂射击,梯子上的战士不断有人负伤掉下去,但是后面紧接着就补上来了,没有一个人退缩。负伤的姚连长忍痛率领战士们攻上了碉堡顶部,但是战士们的武器无法打透鬼子的碉堡,而另外两个碉堡里的鬼子却可以从枪眼一起向登顶的八路军战士射击。光秃秃的碉堡顶部,战士们无处躲藏,伤亡不断。我军2连和4连开始紧急增援,集中轻重机枪发起猛攻。4连机枪手牺牲后,闫排长接替继续射击,被鬼子冷枪击中头部而牺牲。8班长抱着炸药爬上梯子,刚爬到一半,敌人一颗子弹打中了炸药包,一声巨响,8班长壮烈牺牲!天色渐渐昏暗,战斗仍在僵持。鬼子已被围困一天,援军又未到来,绝望的他们将修炮台时已埋好的炸药引爆。炮台顶上所有的战士都被炸飞,伤亡惨重。躲到炮台地下部分的鬼子从壕沟的地道里冲出来,与我八路军战士在壕沟里展开了一场肉博血战。壕沟里的我军伤员打光子弹,用刺刀和敌人拼杀,抱住鬼子用牙咬,或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地面上的八路军部队用全部火力压制鬼子残余的火力点,救援战士们不顾一切地把梯子放下壕沟,把里面的烈士和伤员背出来。因敌人大批援军即将赶到,为了避免更大的伤亡,我军主动撤出了战斗。 红都炮台之战,我军伤亡较大。尤其769团1营3连,共有100多人参加战斗,包括连长、指导员、三个排长、班长在内,共有70多人牺牲。当时担任769团2营7连4班长的英雄赵畴海,解放后多次向子女回忆此次战斗的惨烈,因为眼睁睁看着掉到壕沟里的战友被鬼子杀害,却来不及救出而痛心。769团的指战员们,尤其是1营3连的战斗英雄们,凭着绝不屈服的战斗精神令侵略者自掘坟墓,用宝贵的生命捍卫了我们民族的尊严!参考资料:1.769团1营3连老英雄李和旺女儿百合花原创《抗日1944年血战红都炮台》2.太行英雄网《769团在太行山上》图1、图2为八路军和民兵攻下鬼子炮楼图3为民兵协助八路军制作战斗云梯
7、碉堡内部结构图铭牌上叫昆明南街碉堡,这个当时是日本铁路守备队保护铁路车站用的。地下防空洞与车站相连。用来支援。是“碉堡”的建筑物,那这个碉堡可真是不小啊!很多人开始见到它,觉得很奇怪,也没有知道是个什么建筑物的,今天第一次知道了是个大碉堡,很想知道更具体的介绍。是铁路分局调度所,指挥行車的。里边分成若干台面,比如沈阳一铁嶺段,铁嶺昌图段。主要是战备用的。实际上,平時,还是在铁路分局二楼上。对外叫分局调度所。运输指挥中心。这个堡垒是归沈阳铁路局,日本时期是关押犯人的地方,解放后改成沈阳铁路分局的调度所,现在可能改成了小旅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