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村容步刘耀华《塘边山古门楼低呤》韵叶战/桂林(2023年6月29日)揽月登高路径弯,抚门望远雾中山。荷塘秀色村民志,瓦屋春晖d士还。附:刘耀华《七绝·塘边山古门楼低吟》紫气荷塘月亮弯,青龙喜降小边山。周行在望村民志,进士贡生谈笑还。
2、雾中山真实图片中国道教发源地——大邑鹤鸣山 鹤鸣山,又名鹄鸣山,位于成都大邑县城西北12公里处,雾中山山口,因山形似鹤、山藏石鹤、山栖仙鹤而得名。儿时,常听大人提起鹤鸣山、张天师、五斗米教,也曾步行去看过,但都不甚了了。后来又去过多次,便逐渐有了一些了解。据考证,鹤鸣山是道教发源地。其实在张道陵于此创立道教之前,鹤鸣山就一直是奇人异士的修炼之地。据传先秦的广成子、西汉的周义山都在这里跨鹤飞升。隐士老聃后人李傕也曾隐居于此,养鹤为伴,弈棋悟道。东汉顺帝汉安元年(126~ 144在位)时,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张陵(张道陵)在此倡导正一盟威之道(俗称五斗米道,亦称天师道),奉老子李耳为教主,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这标志着道教的正式创立。鹤鸣山因此被尊为道教发源地、世界道教的朝圣地,被称为“道国仙都”、“道教祖庭”。道教发源地还有青城山、瓦屋山、龙虎山、武当山等说法,我更倾向于鹤鸣山,依据有以下几点:一是三国志、神仙传、华阳国志、道教本家等历史文化文献有记载。晋陈寿《三国志·张鲁传》第八卷第二六三页:张鲁,字公祺,沛国丰人也,祖父陵,客蜀,学道鹤鸣山中,造作道书,以惑百姓,从受道者,出五斗米来,故世称米贼。陵死,子衡行其道。晋葛洪《神仙传》:张道陵者,沛国人也,本太学生,博通五经,得黄帝九鼎丹法。闻蜀人多纯厚,易可教化,且多名山,乃与弟子入蜀,住鹄鸣山,著道书廿四篇。晋常璩《华阳国志·汉中志》:汉末沛国张陵,学道于蜀鹤鸣山,造作道书,自称太清元元,以惑百姓。陵死,子衡传其业,衡死,子鲁传其业。鲁字公祺,以鬼道见信于益州牧刘焉。《云笈七签》卷28《张天师二十四治图》“第三鹤鸣神山上治”,“山与青城天国山相连,去成都二百里,在蜀郡临邛县界。”二是有“天师洞”等历史遗迹佐证。鹤鸣山有天师洞(又名天谷洞),是张天师修道的地方。洞内曾发掘出一古碑,碑的右边镌刻“盟威之道”4字,正中刻有“正一”两个大字,左下方镌刻“张辅汉”三个略小一点的字。据四川省社科院教研究专家分析,这是中国道教史上发掘历史年代早的古碑,也是中国道教发源于大邑鹤鸣山的有力物证。三是中国道教协会认可。30年前,原国家技术监督局的一位领导来成都时,我曾陪同去青城后山,中国道教协会故会长傅圆天在青城山接待我们。当时还有一个好像叫“幺哥”的女弟子随同接待。傅会长为我们讲道,介绍道教的情况时,就说到鹤鸣山是道教祖庭,还说技术监督局下属的测试技术研究院有一个建在鹤鸣山的实验基地占了一处道教圣地,请求还给道观。四是大邑有道教产生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基础。大邑自古就是佛道兴盛之地,寺庙、道观众多。大邑雾中山(又称大光明山、天诚山)的开化寺是与洛阳白马寺同期的寺庙,也是佛教南传第一寺。据记载,繁盛时期,“方数十里,有180寺,48庵,僧众数千。”现虽多已损毁,但遗存众多,被誉为“中国佛教的圆明园”。另外,大邑境内的高堂寺、白岩寺、仙台山等至今香火也很旺,千佛山、药师岩等更是佛道合一之地,都曾盛极一时。当然,道教发源地是个学术问题,尚存争论,我只是采纳一种倾向性意见,欢迎朋友们批评指正。不知怎么了,文章发不出去,只得改发微头条。斜江客原创图文,谢谢阅览。
3、雾中山传奇大邑雾中山高海拔约1900米左右单边约2.6公里夏天上面很凉快,但是不能露营我朋友去过10来次,这次终于上山顶了上面环境不错,有亭子,桌子椅子,喝茶或煮火锅很安逸,守庙子的大爷很对的,开水免费山下可以插水,有个地方还可以接山泉水#雾中山简介#
4、雾中山的介绍【非典型成都周边:深度大邑+邛崃三天两夜?】邂逅中西合璧的冷门古镇悦来,走进青苔掩映下的秘境雾中山,眺望封禁数十年的三国遗迹赵云墓,解锁邛崃家喻户晓的文君井,打卡平乐古镇省保乐善桥,见证南方丝绸之路的遗迹秦汉驿道,探访天台山中小众的秘境永乐寺,发现了藏在深山里的崇嘏塔…跟穷游精华作者@庞尼西 开启访古之旅:非典型的成都周边 | 三天两夜,寻古山林的梵像遗珍 - 中国内地 | 自驾 - 论坛 - 穷游网
5、雾中山有门票吗雾中山 此山在县城西北25公里许的雾山乡境内 ,面积方圆约10平方公里 ,以“ 山 恒孕雾 ” ,故名雾中山 ,也称雾山 。雾中山系中国早期佛教传播地之一 ,山有接引殿 、 青霞嶂 、接王亭 、碧玉潭 、开化寺 、八功德水 、明月池等名胜 。北宋文 学 家 文 同 、张 俞 ,南宋诗人陆游 ,明宰相杨廷和 、状元杨慎 、御史王圻等均曾来此 ,留下 了 许 多 记 载雾中山沿革和赞美雾中山风光的诗文 。雾中山的庙宇 ,大部分毁于明末的兵燹 。解放 后 ,1960年 ,各庙大铜佛和古钟被毁 。1983年 ,明 月 池 被 炸 。1984年 ,明 代 杨 慎 撰 写的一块石碑碣被盗 。1985年 7 月 ,成都市人民政府公布雾中山 为 市 级 文 物 保 护 单 位 。 鹤鸣山 此山在县城西北14公里许的鹤鸣乡山峰村 ,山形似鹤 ,故名 。它系中国 道教发源地 。此山旧有迎仙桥 、送仙桥 、解元亭 、三官庙 、文昌宫 、招鹤亭 、待鹤亭 、 老君殿 、戒鬼坛 、迎仙阁等名胜古迹 。唐代诗人李洞 、五代道家杜光庭 、宋代高士 夷 、文学家文同 、诗人陆游 、明代道士张三丰都曾来此览胜探幽 ,或学道传教 ,留下了不 少的题咏和遗迹 。解放后 ,60年代 ,山上一些古迹被毁坏 ,尚存古柏及 迎 仙 阁 、解 元 亭 、三官庙 、招鹤亭 、迎仙桥等 。1985年 7 月 ,成都市人民政府公布鹤鸣山为市级文物 保护单位 。 子龙庙 此庙原名汉顺平侯庙 ,系三国蜀汉将军赵云的祠宇及墓地 ,在县城东郊 银屏山麓 。祠宇建起后 ,几经兴废 ,清康熙四年 (1665) 重建 ,后 经 乾 隆 、嘉庆 、道 光 、咸丰 、同治 ,迭次增修 ,规模益具 。民国19年 ,在庙内空地上兴建郊外公园 ,自县 城东门至祠宇修筑马路 ,路旁植垂柳 ,路端树牌坊 ,坊额题“ 郊外公园 ” 。园内有护荷 池 、筑月台 、平梅坪 ,并增修了小沧洲 ,添造了因山阁 。祠前有戏台 ,祠后有子龙墓 。 楹联 、匾额 、诗文 、石刻遍及祠内 。民国时期 ,每年阳春三月 ,民间常于 庙 内 举 办花 会 ,演唱川剧 。60年代 ,祠宇中塑像被毁 ,殿堂 、坟墓 、因山阁 、小沧 洲 、飐 荷 亭 仍 存 。1985年 7 月 ,成都市人民政府定子龙庙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药师岩 此岩在县城西北20公里许的斜源乡盘石村 ,因主窟刻药 师 古 佛 像 ,故 名 。唐开成二年 (837) ,于千寻绝壁上开始摩岩造像 ,药师佛像位于石窟 正 中 ,通高 5 .4米 ,是晚唐石刻 。宋 、元 、明各代 ,代有增刻 。摩岩造像的石窟全长150米 ,共1 5 窟 ,先后共造像1032尊 。明嘉靖年间 (1522~1566) 对多数造像进行改装 ,具有完整的 明代石刻风格 。窟壁刻有浮雕飞天 ,造型颇与敦煌相似 。石窟内有北宋文学 家 文 同 题 诗 ,左侧刻有子瞻 (苏轼) 、鲁直 (黄庭坚) 、佛印 3 人雕像 ,还刻有反映风俗人情以 及唐僧取经等故事性群雕 。1985年 7 月 ,成都市人民政府公布药师岩摩岩造像为市级文 物保护单位 。 罗汉寺 此寺在县城南20公里许的唐场乡罗汉村 。相传唐开元年间(713~741) , 翰林许儒龙与妻窦氏舍宅为庵 。民间神话传说曾有罗汉借宿 ,故名 。宋 、明 、清各代 , 历经修葺 。解放后 ,50年代 ,改建为民房 、水碾及唐场公社八大队小学 。今尚存一殿 , 为明景泰三年(1452)修建和清雍正六年 (1728) 培修的建筑物 。1983年 5 月 ,大邑县人 民政府公布罗汉寺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 川王宫 此宫在县城西20公里许的新场乡虎跳河畔 。明代初为纪念先秦李冰而修 建 ,以后演变为儒 、释 、道三教合一的庙宇 。全庙分为三殿 ,前殿供奉关羽 、弥勒佛 、 四大天王塑像 ,中殿供奉道教的三清塑像 ,后殿为庙宇的主殿 ,供奉李冰金身塑像 。配 殿 、偏堂还塑有文殊 、普贤 、观音的神像 ,庙内还有不少赞颂李冰的楹联诗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