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风杂志简介(西风月刊栏目)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25 06:45:40 浏览
1、西风月刊栏目

“对不起,我实在活不下去了,我的心力耗尽了,我爱你们。”这是48岁才女林如斯自杀前给年过七旬父母林语堂夫妻的遗书。人生悲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林语堂夫妻从此再无快乐。那个曾经让自己骄傲的女儿成为终身的遗憾。那颗曾经璀璨闪耀的明星带给世人无尽的叹息。林如斯,是父亲林语堂心中的“姚木兰”。林老曾说,“若为女儿身,必为木兰也”。木兰是他著作《京华烟云》中的女主人公,也是他喜欢的角色。尤此可见,林如斯在父亲心中置若瑰宝的地位。林如斯,是林语堂的长女,取名如斯,寓意聪慧如斯,美丽如斯。如斯从小在家中受到父亲熏陶,对文学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加之身为文学大师林语堂的亲自指导,她7岁便成为了《西风》杂志小的作者。16岁时与妹妹林太乙共同完成的日记选《吾家》出版,才华显露。同年,她写的《赛珍珠传》在《西风》杂志发表,为父亲林语堂的著作《京华烟云》撰写评论,一时间成为名噪一时的文学才女。林如斯不仅才华出众,在父亲的教育和影响下,更是成长为一名有风骨、爱国的女子。18岁在美国读书的她,出版了《重庆破晓》一书,在书中她表达了抗战必胜的信念。大学一毕业,她便匆匆回国,成为抗日战争的一份子。成为昆明的战地护士、担任红十字会的秘书。也许是天妒英才,也许是过于的成长经历,让林如斯成为一个十足的理想主义者。这种理想主义表现为“为爱情奋不顾身”。抗日战争工作中遇见的青年医生汪凯熙,与林如斯互生好感,也是林语堂满意的青年才俊。以幽默著称的林语堂,在如斯订婚前却收到了人生大的“黑色幽默”。掌上明珠林如斯在订婚的前一天与小混混狄克私奔。狄克是如斯美国同学的哥哥,中学没毕业就被开除了。如斯背叛父亲、放弃家庭、飞蛾扑火追求的浪漫爱情,换来的却是事与愿违。为婚姻兜底的从来都不是爱情,而是人品。婚后狄克并没有因为爱情而做出改变,不仅贫困潦倒,居无定所,还经常家暴林如斯。忍受了10年的如斯终于决定结束这段婚姻,但这段婚姻带来的伤害却远远没有结束。如斯被诊断出抑郁症,尽管父亲为让女儿散心带着她欧洲各国出游,让她住在自己身边她,守护如斯还是经常性被送进精神医院。也许如斯一生都无法接受自己奋不顾身的爱情换来的却是伤痕累累;也许面对父母如此的关切她更加无法原谅自己早年做出的让家族蒙羞的错误决定;也许7岁成才,18岁就名噪一时的她,难以接受自己在婚姻上选择失败这个事实。终,林如斯无法承受这份痛苦,选择了离开这个世界,也离开了爱自己的父母。一颗耀眼的星辰,因为一段失败的婚姻陨落,带给父母终身的遗憾,带给世人无尽的叹息。一帆风顺的人生人人渴求,但又有谁的人生是一生顺遂的呢?敢于直面人生的失败,勇于及时止损,也许才是真正成功的人生。作者/时间的朋友编辑/毛毛雨

2、西风杂志征文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

1971年1月19日,林语堂参加一个饭局,将长女独自留在房间。也正是这一次疏忽,长女林如斯将自己吊在了铁窗上。说起林如斯,那真是林家集万千宠爱的公主。作为林语堂的长女,从小生活环境优越,更是遗传了父亲的好基因,小小年纪便展露了文学才华。受林语堂鼓励,林如斯7岁时便开始学习写作,成为《西风》杂志年龄小的作者。当林语堂带着全家赴美后,林如斯得到赛珍珠的看重,16岁便与妹妹出版了日记选集。虽然其中只是记录了生活小事,读来却妙趣横生。林如斯再接再厉,紧接着出版了《赛珍珠传》,在杂志连载,更替父亲的《京华烟云》撰写评论。这个女孩,真是早慧。然而,这样的早慧,于她来说,不知是悲还是喜。受父亲影响,林如斯虽然13岁便与家人赴美,却一直牵挂着祖国,她渴望着能回国为抗战尽一份自己的力量。这个愿望,在1940年时终于实现。这一年,林如斯与家人回到重庆。只是,回国才三个月,林语堂思来想去,还是认为只有多在国外做些宣传,为国家争取国际社会的援助,才能更好地抗战。就这样,全家人再度赴美。但林如斯回国抗战的心愿越燃越旺,在国外时,她只好将这份心思付诸笔端。直到1943年,她终于再次踏上回国路,这次,她只身一人。她在战地医院做护士,为我国筹建第一所血库奔走,又到红十字会担任秘书。这个过程中,林如斯结识了青年医生汪凯熙。汪凯熙毕业于北平协和医院,青年才俊一枚,林语堂很是欣赏。眼看着一份美好姻缘就要结下,双方父母也都相处和睦,林如斯却来了次惊天动地的“壮举”。订婚前一天,林如斯与人私奔了!私奔对象是林如斯美国同学的哥哥,一个小混混,叫狄克。中学没毕业,就被学校开除的角色,的优点就是嘴甜如蜜。林如斯从小就是家中乖乖女,生活环境单纯,顺风顺水。一个小混混给她带来的冲击力,远比家长心目中的青年才俊来得有趣得多。她带着美好浪漫的憧憬,与狄克私奔,给父母抹黑,让林语堂颜面无存。如果这样得来的婚姻能幸福,怎么样都还想得过去。可现实偏偏就啪啪打脸了。婚后十年,林如斯的生活满是狗血,除了整日为柴米油盐操心,让她无法忍受的,就是狄克的酗酒和家暴。狄克不仅游手好闲,还在外拈花惹草,终,林如斯煎熬了十年,还是离婚了。那年,林如斯32岁。长时间的折磨,再加上内心的后悔与自责,林如斯虽然跳出了火坑,却跳不出自己心里的魔障。她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林语堂心疼女儿,除了陪伴,更劝她将注意力放在文学上,不断地鼓励。可林如斯受伤太深,时不时地仍得住进精神病院。后来,情况有所好转,林如斯慢慢能去出版公司工作了,她编译了《唐诗选译》,可情况不乐观时,她会连家人都不认识。林语堂只好将家中房间的墙壁打通,以便随时能注意到女儿的情况,走到哪,就将女儿带到哪。可守得住一时,真的守不了一世。1971年1月19日,林语堂参加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的宴会,把林如斯一个人留在房间。原想着没有多久的时间,可就在这个空档,林如斯将自己吊在了铁窗上。这年,林如斯48岁。林语堂夫妇几近崩溃,这之后,他记忆力迅速下降,步履蹒跚。而林语堂的妻子廖翠凤,更是常喃喃自语:“我活着干什么?我活着干什么?”@丹老头说痛心!一个才华横溢的女子,就这样毁在了小混混手里。可是细想之下,林如斯,她何尝不是毁在了自己手里呢!走错了路,回头就是,为何揪住过去不放手,为何不能让自己走出阴影?是性格太过脆弱,还是家人对她的保护太好?以至于经不起风雨,受不住打击。作为林语堂的女儿,从小书香满怀,然而对社会的认识,少之又少。一时糊涂,葬送了一生。作为家长,多让孩子经历一些捶打,未免不是一种教育的方式。除了智商和情商,一个人的逆商,更决定了他在生活低谷时的承受力。

3、西风杂志宗旨

原来说的是真的,西风出了880万请这个人打广告,结果效果一点都没有,而且业绩下滑,拒不付款,一直在打官司,哈哈#西风杂志简介#

4、西风杂志

“真是不知羞耻!”1912年4月,泰坦尼克号沉没,广东人方荣山用皮带,把自己绑在一具浮尸上,然后趴到一扇门上,等待救援。可没想到,获救之后的方荣山,竟然无端背上了一辈子的骂名。方荣山是泰坦尼克号上幸存的6名中国人之一。1912年4月14日,英国轮船公司的雇主派方荣山到北美航线安妮塔工作,因为其他航线罢工被迫停了,只有泰坦尼克号才能去往北美,于是方荣山登上了船。没想到,此次航行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方荣山和8个中国人,挤在船底拥挤的三等舱里。方荣山舱位位于船头的位置,所以当船头撞上冰山的时候,他第一时间感知了危险,马上就从睡梦中惊醒了。冰冷的海水很快漫到脚下,时间紧迫,方荣山必须马上找到逃生的路。在泰坦尼克号上有两个二等舱楼梯,一个靠近船头,一个靠近船尾,穿过紧急出口,就可以到达楼梯,在他们上船的地方就有紧急出口。尽管他没有上去过,但是因为想要迫切地离开,一路往上跑,很快就看见附近的13号救生艇了。当方荣山逃到甲板上的时候,碰巧右舷的救生艇被放了下来,而这个救生艇只能上去一个同胞。不得不说方荣山他们太聪明了,当我们看到船头下沉的时候我们一般都会往船尾跑,然而方荣山他们沿着船的右舷往船头方向跑。此时,船上只剩下折叠救生艇了。其中有四个和方荣山一起的同伴就幸运地坐上了C号救生艇,后剩下方荣山和其他两个人,趁泰坦尼克号还没沉之前他们赶紧跳进了海里,但其中两个人很不幸死了。掉进海里后,方荣山被后来折返的14号救生艇救了上来。让人想象不到的是,方荣山被发现的时候,是用皮带把自己绑在一具浮尸上,然后趴在一扇门上的。一个人需要多大的勇气和毅力才能在冰冷的海水里忍受刺骨的寒冷,但是他能够坚持等到折返的那艘救生艇来救他,确实很了不起。人们常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但方荣山却没有这么幸运,等待他的是无端背上了一辈子的骂名。当时在1912年4月19日的美国报纸《布鲁克林鹰报》有这样一个报道,报道中称:“这六人是从甲板上跳进救生艇的中国水手,先救男人,后救女人,踩伤了女乘客。”类似的报道还有很多,来讽刺这些中国人灾难面前选择逃跑是懦夫的行为,一点也不懂“绅士风度”,更离谱的是指责“男扮女装”的中国人混到救生艇上的。在民国初期,五四运动之后,国内崇洋媚外的情绪高涨,中国学者们对泰坦尼克号的“绅士精神”的西方文化深信不已。国内著名报刊《申报》和《西风》杂志上,不光引用了美国媒体的报道,还写出了《泰坦尼克号上的国耻》这样的文章。虽然方荣山这一生都受尽国人和西方的唾弃,但是他为了保护家人,这一生隐姓埋名,对这起灾难只字不提,选择隐瞒真相。说起泰坦尼克号我们只知道Jake和Rose的浪漫爱情,但却不知道电影中还有一段不为人知的血泪史,“Jack死了,Rose趴在木板上。”然而历史上没有Rose,只有一个叫方荣山的中国人。而方荣山的故事时刻提醒着我们:不能忘记父辈受过的屈辱,不能忘记这段被磨灭的历史。至少我相信中国人骨子里的勤劳和努力,一定不会被磨灭。资料来源:1、参考纪录片《六人——泰坦尼克号上的中国幸存者》2、钱江晚报《100年前的今天泰坦尼克号沉没,当年船上有6个幸存中国人,背后是劳工血泪史》作者:清慧~指导:雪青柠

5、西风杂志目录

1971年台北,林语堂受邀外出赴宴,突然,门被撞开,一个女人闯进来,只一句话,便让林语堂抖如筛糠,哭道:“什么?!你说什么?!”究竟是什么话,能让著名文学家林语堂如此慌乱不堪?若你也想知道,请和我一起走进今天的故事——如果你问林语堂,此生大的骄傲是什么?他会毫不犹豫地说——“是我的女儿,阿苔。”是的,作为著名文学家林语堂的长女,林如斯,几乎得到了父母所有的宠爱。她并没有辜负父母的期待。七岁时,便已经展示出了对于文学的浓厚兴趣。很快,便成为了《西风》杂志年龄小的作者。她天生手握了一副好牌,自带才女光环,是父母亲朋眼中的骄傲。所有人都相信,她的人生必定一帆风顺,但意外,往往猝不及防——1945年,从外国归来的她,凭借着一腔热血,奔赴前线。在战时卫生人员训练所,林如斯结识了青年医生汪凯熙。汪凯熙是毕业于北京协和医院的高材生,一表人才、追求上进,家境优越。在朝夕相处中,汪凯熙对优雅知性的林如斯渐生情愫,便鼓起勇气上门提亲。看到这样的乘龙快婿,林语堂夫妇自然喜上眉梢,便满口答应。所有人都以为林如斯也是欢喜这门亲事的。毕竟,有着父母的宠爱,又即将与青年才俊成婚,林如斯的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美满。可让所有都想不到的是,订婚前一天,林如斯竟然与别人私奔了!一时间,举座皆惊,尤其是林语堂夫妇。他们难以想象,一向乖巧的大女儿,怎会在终身大事上如此任性,更不知道,究竟是什么样的男人会让女儿被如此蛊惑。不过,林语堂仍然不忍心去苛责女儿,只能暗自祈祷,女儿遇到是真正爱她、疼她的良人。可林语堂失望了。那个让林如斯背弃所有,放弃事业,背叛父母的男人——狄克,只是个小混混,中学没毕业就被学校开除了。他的优点,或许就是长着一脸魅惑女人的脸,和说不完的情话。这样的男人真的能成为女儿的依靠吗?林语堂内心纠结担心。但陶醉在爱情的理想王国的林如斯却顾不得许多,她背着父母和他在波士顿结了婚。没有经历人生挫折的她,在父母臂膀里长大的她,充满了浪漫主义,为了爱情能够抛弃一切。然而,现实不是小说,它冰冷无比——婚后不久,狄克就露出了真面目。他不仅游手好闲,还酗酒和家暴。整整十年,林如斯都生活在一场做不完的噩梦里,令她痛苦不已又备受煎熬。32岁这年,身心俱疲的林如斯终于离了婚。从22岁到32岁,这本该是她幸福美满、才气尽显的十年,却因当初的错误抉择,悉数成为人生痛的领悟。这成了她的心魔——她曾经是父母的骄傲,可如今呢?她无法面对曾经的自己,更无颜面对始终爱自己的父母。自责和内疚,充斥着林如斯的内心。她患上了抑郁症。这让林语堂夫妇心痛不已。为了让她走出不幸,林语堂带着一家人去欧洲游历,帮她散心,并不断安慰她。可是,她却始终无法走出心魔。她不得不住进了精神病院,接受系统性调节。自杀,成了家常便饭。到后来,爱女心切的林语堂无论去哪里,都会把女儿带在身旁,生怕出现意外。可谁也没有想到,那年,在林语堂外出赴宴时,林如斯趁家人不备,结束了自己48岁的生命。在给父母的遗书中,她无力又绝望地说:“父亲,母亲,妹妹,我十分爱你们,可是我实在活不下去了。”白发人送黑发人,让林语堂夫妇近乎崩溃,痛不欲生……可是,这一切,再也没办法挽回了。林如斯用别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用不堪的过去来折磨自己,终为一个渣男杀死自己,她以为是解脱,但是真的是这样吗?。她常过自己的日子,喝自己的酒,喜欢别的女人,依旧潇洒、坦然、自在,甚至提起你都是嗤之以鼻、满不在乎。她的死,就只会给爱你的父母和好友,甚至孩子带来长久的伤痛而已,解决不了问题。她以为的“解脱”不过就是把问题抛给那些爱你的人罢了。看看,这一切多不值当!为了一个不爱你,不珍惜你的男人,大义凛然地舍弃生命,但渣男还是渣男,并不会因为你的死就改邪归正。其实,无论生活有多扯淡,爱的男人有多不靠谱,工作又有多不顺心,让你崩溃绝望的瞬间也许很多,但这都不值得你为之付出生命。所以,姑娘们,从今天起,爱一个人,三分就好,留下七分疼自己,遇人不淑的时候,记得把手放开,用情不对的时候,那就从头再来,都没什么大不了的,不是吗?

6、西风杂志的办刊宗旨是什么

1、张爱玲其人1920年9月,张爱玲出生于上海公共租界内的张家公馆。张家是世家大族,但至民国初年已经没落。张爱玲的祖父张佩纶由科举入仕,是晚清的地方大员,祖母李菊耦为李鸿章长女;父亲张廷重是典型的纨绔子弟,饱读诗书但思想守旧,整日沉迷于鸦片和风花雪月;母亲黄素琼出身名门,她的祖父是长江水师提督,也是晚清的重要官员,她曾远渡重洋,游学欧洲,思想新潮,是一个现代女性。张爱玲父母之间格格不入,各种矛盾不可调和,终于分道扬镳。此时张爱玲只有10岁,从此与弟弟张子静时而随父,时而随母,浮萍般随波逐流。家族没落,父母离异,在张爱玲内心留下浓重的情感阴影,她由此养成了偏居一隅、冷眼阅世的孤独性格。张爱玲10岁时才入读小学,但因为天资聪颖,加上知识基础较好,便直接进了六年级插班。张爱玲中学就读于上海圣玛利亚女校,这是一所教会学校,学校的课程分为英文部和中文部,实行双语授课,张爱玲有良好的英文素养,能够进行英语创作,基础也是此时开始打下的。张爱玲的写作在中学时得到恩师汪宏声的发掘与点拨,逐步显露出过人的文学天赋。1938年,张爱玲在英国伦敦大学远东区入学考试中,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取得了伦敦大学的入学资格。可是,不巧碰上欧洲战事,张爱玲的英国求学之路由此搁浅。幸运的是,伦敦大学的入学考试成绩在香港大学也有效。于是,张爱玲坐船来到香港,开始了香港大学的学生生活。但张爱玲没有完成香港大学的学业,她在港大只待了3年。港大三年,张爱玲好像也是孤独的、寂寞的,她终日沉醉于书本,来往于教室、图书馆与宿舍之间。香港大学是个靠英文行走的地方,学习要用,生活也要用,张爱玲的英文能力在这里得到了持续提升。但她没有忘记老祖宗的东西,始终坚持中文的阅读与学习。大学期间,张爱玲以《我的天才梦》为题,参加了《西风》杂志的一次征文比赛。张爱玲在这篇文章里,对自己作了一个客观的分析,毫无保留地袒露自己的天才与愚笨。终其一生,这何尝不是她本人的真实写照?1942年夏天,由于太平洋战场的形势日趋严峻,香港也逐渐笼罩在日军的炮火之下,张爱玲三年港大学业戛然而止,回到了以为可以永不再回的上海,并在上海正式开启了令她名重一生的写作生涯。1944年初张爱玲与汪伪政权宣传部政务次长、汉奸文人胡兰成相识、相恋并结婚。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上海重回国民政府管治,胡兰成自知末日来临,开始了东躲西藏的流亡生活。1947年6月,因胡兰成移情别恋,不断的背叛,张爱玲与胡兰成分手,结束了近两年的婚姻关系。在经历了1945年4月至1947年4月的停滞、隐退之后,张爱玲重新出发,开始文学创作,进军影坛,并认识了情感生活中又一个重要的人——导演桑弧。两人在愉快的合作中产生了感情,但因为双方都顾忌张爱玲过往的经历,终致这段恋情未能修成正果。1949年上海解放后,张爱玲尝试探索适应新社会、新生活的文学创作。1952年7月远赴香港,重回港大读书,随后在美国驻港领事馆新闻处工作,并接受新闻处资助开展文学创作。1955年11月张爱玲赴美,与同在美国的胡适、夏志清等人交往。1956年8月与美国左翼作家赖雅相识、结婚,1967年10月赖雅去世,此后张爱玲都是孤身一人直至1995年9月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