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文坛简介(上海文坛新消息)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25 07:48:57 浏览
1、上海文坛新消息

中国10大女性作家——个人喜好1、张爱玲中国近现代才女不少,张爱玲便是其中一位,她7岁开始写作,23岁凭借《沉香屑·第一炉香》在上海文坛一炮打响。她一生的创作涉及小说、散文、剧本评论,其中以小说成就高,《倾城之恋》《金锁记》《半生缘》《红玫瑰与白玫瑰》等作品都是大家如今耳熟能详的经典。2、王安忆1996年凭借个人代表作《长恨歌》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而且在2019年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2004年《发廊情话》获第三届鲁迅文学优秀短篇小说奖,还获法兰西文学艺术骑士勋章,2017年凭借作品《向西,向西,向南》获“2017汪曾祺华语小说奖”中的中篇小说奖,2018年《向西,向西,向南》获得第五届郁达夫小说奖“中篇小说奖”。3、残雪残雪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文坛具影响力的文学代表人物,也是中国具世界影响力的女作家之一,她在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赔率榜上日本作家村上春树并列第四名,被诺奖评委马悦然称为中国的“卡夫卡”,也是在国外被翻译出版多的中国作家之一。4、萧红萧红,公认的“民国四大才女”,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她是一位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女性作家,以其作品中悲喜交杂的情感基调、刚柔并济的语言风格以及独特的写作视角的运用和对行文结构的处理,在文学史中独树一帜,代表作品有《生死场》、《孤独的生活》、《砂粒》、《马伯乐》、《呼兰河传》等。5、张洁她是我国荣获两届茅盾文学奖的作家,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获第2届茅盾文学奖,而且被译成德、英,法,瑞典等多种文字出版,《无字》再获茅盾文学奖,而且还获得北京市第三届文学艺术奖、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6、冰心冰心是二十世纪中国著名女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诗人,她的小说较少宏篇巨著,多是清新隽永的珍品。7、铁凝2015年铁凝在北京被授予法国艺术与文学骑士勋章,以表彰她在文坛作出的杰出贡献,她是中国文坛首位获此殊荣的女性,当代女性作家中铁凝无疑是功成名就的典范之一。8、迟子建迟子建是当代中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各大女作家排行榜的常客,她是三次获得鲁迅文学奖(中国首位)、一次获得冰心散文奖、一次庄重文文学奖、一次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一次茅盾文学奖等文学大奖的作家。9、宗璞当代著名女作家,第六届茅盾文学奖得主,1986年国际名人录之一,《弦上的梦》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三生石》获1977—1980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散文集《丁香结》获全国优秀散文(集)奖,《东藏记》获得第六届茅盾文学奖。第10位你们觉得应该是谁?

2、上海文坛领袖

1949年,64岁的周作人在狱中服刑三年,获准保释。 51 岁的冯子凯出于同情给了他一份工作。没想到周作人不领情,诬蔑冯子恺:“冯子恺的画是肤浅的,肤浅的,我一直不同意。”冯子恺,著名画家,师从李叔同,中国现代漫画家。商业先驱。不过,在周作人眼里,冯子恺的画简直一文不值,很难算得上高雅。两人的恩怨始于1949年,在此之前,两人并不认识。周作人是鲁迅的弟弟。早年留学日本,抗战期间加入日本。他终以叛国罪被判处14年有期徒刑。入狱3年后,他被保释。走出南京虎桥监狱时,64岁的老人步履沉重,一脸迷茫。他去了上海,但他的生活并没有安定下来。毕竟,他是个文人,只能靠卖字为生。在狱中,周作人坚持写作,一共创作了72首表达孩子生活的“儿杂诗”,并想以“董国胜”的笔名发表。可惜当时销量并不好。为了赢得更多读者,主编唐大浪联系了冯子凯。这一年,冯子凯51岁,在上海文坛颇有名气,地位很高。师从李叔同,画法中西合璧,趣味盎然,广受好评。唐大浪要请冯子恺为《童诗》作曲。这样,的组合一定会给读者带来更好的体验。冯子凯之前并不认识周作人。了解了他的身世后,虽然鄙视他为日本人打工,但他也相信这个男人确实很有才华。现在他出狱了,他也能帮上一个忙。二。于是,他没有以世俗的眼光对待周作人,而是欣然接受了任务。冯子恺共画了69幅插图,与周作人的诗歌一起在报纸上连载,深受好评。有3首诗,冯子恺不配合。报纸刊登时,特地标明“今日无图”或“此诗无图”,可见当时图片的流行。因为图片很受欢迎,连载《儿童杂诗》的报纸《易宝》也很受欢迎。后来将这些诗画编成一卷,本报还特地请来漫画家毕克官为无图的诗作了三幅画,可惜画风不统一。报社终决定请冯子凯的女儿冯依茵来补画。周作人的文采真不错,冯子凯的照片更有意思。 《儿童杂诗》一经问世,便广受好评。按理说,周作人在这件事上占据了巨大的优势,但他并没有拿下冯子凯的爱。在给朋友的信中,他甚至直接写道:“冯子恺的插画是报社请他作画的好意。冯君的画,我一直不以为然。不过,是肤浅的,肤浅的,看不懂。” 滑稽的味道。几乎是所谓的海派风格的十分之一,插图可取。周作人的话暴露了他对冯子凯的偏见和歧视。诚然,冯子恺的绘画是从对竹久梦二的研究开始的,其艺术风格也得到了海派文化的滋养。然而,这种漫画类型真的“滑溜溜”吗?我不这么认为。我什至从他的话里看出了周作人的嚣张。冯子凯是个大方的人,不在乎周作人的评价。十多年后,冯子恺受邀翻译《源氏物语》,周作人负责修改。当他拿到冯子凯的译本时,发现他用的是明清章徽小说的语言,而不是文言文,他生气。周作人在给朋友的信中说:“近看到了凤姬源氏的翻译,不过是茶馆说书,看来我不明白源氏是什么。”周作人的评价很精准。冯子凯翻译的《源氏物语》确实用了茶说书的风格,但不是不明白源氏是什么书,而是他很清楚,所以特意选择了繁体字的格式每个人都喜欢读的小说。翻译。真正不了解读者的是周作人。叶圣涛先生对冯子恺翻译的《源氏物语》给予了高度评价:“翻译好,这样的作品翻译成这样的风格合适。”他曾将村上春树的作品翻译到中国。译者林少华,亦译冯子恺。感激。在林少华眼里,翻译重要的是翻译“味”,带出原作的味道。有的人翻译只是闻香,也就是表面文字上的日文翻译口音或日本风味,称之为“和声”;有些人的翻译是吃的味道,也就是魅力或内在魅力取决于一个人对中文世界的长期文学领悟。林少华说:“我欣赏冯子恺翻译的《源氏物语》。”配图也是《源氏物语》的翻译。周作人不喜欢冯子凯,因为冯子凯不按自己的作风做事。世界很大,任何艺术形式都值得尊重。艺术和文学,没有统一的标准,如果有什么不符合自己的观点的东西都会被批评得厉害,那么这个世界一定是多么的无聊和无聊。身居高位的人,必须胸怀宽广。冯子凯在上海声名大噪的时候,可以向周作人伸出援手。如果周作人换了人,说不定他也不会向陷入困境的冯子楷伸出援手。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3、上海文坛作家

21岁的苏青中断学业,结了婚。然而婚后不久,她发现丈夫与表嫂私通。她一再隐 忍,接连生了4女1子,然而找丈夫拿生活费时,丈夫狠狠甩了她一巴掌:“就知道要钱,自己挣去啊!”苏青原名冯和仪,苏青是笔名。她于1914年出生于浙江宁波一书香门第,童年时期,生活无忧无虑,并且一直接受良好的教育。苏青也喜欢读书,各科成绩优异。这样的女孩自然很多人家惦记,于是父母早早地就给苏青定下了一门亲事。未婚夫名叫李钦后,家境殷实。李家觉得女人读书多没什么用。然而苏青并不想早早结婚,坚持先完成学业。然而,一场意外打乱了苏青的计划。父亲生意失败,赔光了家产,苏青的学费和生活费都成了问题。她不得不靠婆家的聘礼生活。那时苏青就读于南京中央大学外文系,她年轻美丽,文采出众,是学校里的风云人物,被称为“宁波皇后”。李家一看,这还得了,得赶紧娶进来,以免夜长梦多。于是趁着苏青家庭变故的机会,坚决要求马上完婚,苏青的母亲迫于生计,也就同意了。于是,21岁的苏青抛弃了学业,带着对美好婚姻生活的憧憬,成了李家的媳妇。丈夫李钦后考入东吴大学法律系,他们的结合算是才子佳人的佳话了。然而,结婚当天,苏青就看到李钦后与寡居的表嫂打情骂俏,态度很暧 昧。她试探地问了丈夫,丈夫轻描淡写地说,自己一直和表嫂很亲。而之后,丈夫却经常在夜里往表嫂屋里跑,私通的事实让苏青很痛苦。可此时的她没有了学业,娘家也衰败了,她能有什么办法呢?唯有捧起书来读,才能暂时缓解心里的苦闷。不久后,苏青发现自己怀孕了。苏青面对这个小生命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李钦后欢喜得不得了,不但主动悔过,还提出带苏青去上海生活,再不与表嫂纠缠。看到丈夫有意改过自新,苏青满心欢喜,她跟丈夫去了上海,期盼着这个新生命的诞生。只可惜,人性有瑕疵,改变实在难。苏青头胎生下了女儿,婆婆不高兴,在产房外就冷言冷语,直接说:“怎么不换个性别?”接下来,她又接二连三的生育,5年里生了4个女儿,其中两个还夭折了。这让她在婆家受尽了冷眼。后来,苏青还在自己的书中写到:一女二女尚且勉强,三女四女就够惹厌,倘若数在‘四’以上,则为母者苦矣。终,苏青终于生下了一个儿子。她以为一切就要好起来的时候。才发现又是空欢喜一场。丈夫在上海的律师事务所濒临倒闭。他还是风 流成性,一次又一次地出 轨,苏青吵过闹过,可是丈夫每次信誓旦旦地要悔改,可是又一次次打了脸。一次,苏青找丈夫要生活费,丈夫竟然恶狠狠地甩了她一巴掌,吼道:“就知道要钱,自己挣去啊!”早已心灰意冷的苏青被这一巴掌打醒了。 丈夫就是个没有责任心,自私又懦弱的人,她早就知道,只是她一直在骗自己。终,苏青决定离 婚,自己带着3个孩子生活。离婚后的生活异常艰难,苏青拾起了自己一直热爱的写作。她白天带娃,晚上熬夜写稿子,日复一日,苦苦支撑。曾经因为稿费拖延,她急得团团转,因为等着那几块钱买米下锅啊。苏青也想过要重新找个人,可是一次,当她跟一个男人共进浪漫晚餐时,却发现自己的三个孩子,不知所措地站在门口张望着,不敢上前,也不敢后退,那一刻,她作为母亲,鼻子一酸,内心柔软的东西一下子被击中了。从此,她彻底放弃了再婚的打算。苏青知道,唯有自己强大,才能庇护孩子,守卫好自己的家。于是,她几乎拼了命地去写作。1942年,她的散文《论离婚》发表《古今》杂志上发表,引发了很多共鸣。1943年,她在《风雨谈》杂志上连载小说《结婚十年》一炮而红,前后印了36版,销售量一度超过张爱玲。苏青名气越来越大,和张爱玲并称为上海文坛双壁。张爱玲对她也有极高的评价,在序言《我看苏青》中写道: 如果必须把女作者特别分作一栏来评论的话,那么,把我同冰心、白荻她们来比较,我实在不能引以为荣,只有和苏青相提并论我是甘心情愿的。她还创办了《天地》杂志。很多当时的文坛大咖,包括张爱玲,鲁迅,胡兰成等人都为其供稿,销量十分可观。苏青终于靠着一支笔,实现了自己的人生逆袭,她的文字并不如张爱玲惊艳,但落笔传情,亲切隽永。她著名的《结婚十年》就是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写的。十年婚姻,字字血泪,她希望唤起女人觉醒,只会伸手的女人注定得不到尊重,而男人和婚姻都不可依附,唯有自己才能改变命运!可惜后来时局动荡,一代文坛奇女子苏青遭遇了诸多口诛笔伐,抗 日战争结束后,她和张爱玲都成了文坛的边缘人。张爱玲很快决定离开,而苏青却脱掉了旗袍和高跟鞋,换上粗衣布鞋,留下来迎接新中国。后来,她还被抄家批斗,只能给剧团看大门,拿着每月15元的微薄工资,生活穷困。而前夫李钦后死后,懦弱的妻子不肯给他收尸,还是苏青带着孩子们安葬了他。苏青的有悲有喜,但她终究遵从了自己的内心,不依附,不卑微,心安理得地做自己!

4、上海文坛文学创作者

鲁迅和胡适本是好朋友,后因政见不合,分道扬镳。鲁迅痛骂胡适十几年,胡适始终保持沉默。鲁迅去世一个月之后,女作家苏雪林大骂鲁迅是“衣冠败类,奸恶小人”。她原以为胡适会跟着她一起骂,未料,胡适的态度让人肃然起敬!鲁迅与胡适,曾经相知相重。两人有过短暂的“蜜月期”,那段时间他们一起约饭、互相写信、互相赠书、作文呼应……他们互相支援,共同战斗,将新文化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然而,胡适性格温和,主张走改良道路;鲁迅性格刚烈,主张走革命道路。两人性格迥异,逐渐走向“分手”。1919年7月,胡适发表《问题与主义》,提出“多研究一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劝青年们“踱进研究室,多研究些国故问题,少谈些激烈主义”。并且,以此为借口反对学生运动,认为“呐喊救不了中国”。鲁迅表示不敢苟同,写了一系列文章,批评埋头“整理国故”的弊端:“老先生要整理国故,当然不妨去埋在南窗下读死书;至于青年,却自有他们的活学问和新艺术……若拿了这面旗子来号召,那就是要中国永远与世界隔绝了。”1922年5月,胡适受到溥仪的邀请,去到养心殿,两人谈了20分钟。这次聊天之后,胡适表示同情溥仪,并称呼溥仪为“皇上”,有感而发作了一首诗:咬不开,捶不碎的核儿,关不住核儿里的一点生意;百尺的宫墙,千年的礼教,锁不住一个少年的心!新派人士认为,胡适想当“帝师”,是“民国叛徒”,其中鲁迅骂得狠!1932年,胡适又与蒋介石共进晚餐,一连两次。随着胡适走近当权者,鲁迅对胡适越来越讨厌。他认为胡适叫蒋介石 主席,没有坚守自己的“独立”与“自由”。随后,他写了一篇文章《知难行难》,旧话重提将胡适以前见溥仪的事一起挖苦:“这皇上不过作了几首打油白话诗,终于无聊,而且还落得一个赶出金銮殿。现在可要阔了,听说想到东三省再去做皇帝呢……安徽大学校长刘文典教授,因为不称主席而关了好多天,好不容易才保出,老同乡,旧同事,博士当然是知道的,所以,他称他(蒋介石)主席!”因为政见不同,鲁迅彻底与胡适断绝联系,称他为《红楼梦》焦大一样的奴才。自此,鲁迅开始了对胡适不断的抨击。当时,“我的朋友胡适之”这个梗,流行于文坛。鲁迅嘲讽说:须多谈胡适之之流,但上面应加“我的朋友”四字,但仍需讥笑他几句。“我但于胡公适之之侃侃而谈,有些不觉为之颜厚有忸怩耳。但是,如此公者,何代蔑有哉。”但是无论鲁迅怎么骂,胡适从不接招,以沉默相对。1929年9月4日,胡适还给周作人写过一封长信,信里提到对鲁迅的感情:“生平对君家昆弟,只有诚意的敬爱,种种疏隔和人事变迁,此意始终不减到分毫。相去虽远,相期至深。”1936年11月2日,鲁迅去世不足一个月,女作家苏雪林给胡适写下长达4000字的一封信,信中大骂鲁迅是“衣冠败类,奸恶小人”。与此同时,她还写信阻止蔡元培担任鲁迅治丧委员会成员,称鲁迅为“玷辱士林之衣冠败类,廿五史儒林传所无之奸恶小人”,“盘踞上海文坛时,密布爪牙,巧设网罗”,“文网之密,胜于周来之狱,诛锄之酷,不啻瓜蔓之抄”。之后,她相继发表了十几篇文章,篇篇都是针对鲁迅而作。胡适对她的这种做法提出了批评和质疑,回信说道:“我很同情你的愤慨,但我以为不必攻击其私人行为,鲁迅狺狺攻击我们,其实何损于我们一丝一毫?……凡论一人,总须持平。……鲁迅自有他的长处。”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友友们留言讨论~注:图1为胡适;图2为苏雪林;图3为鲁迅(这里是不惧孤读,分享一切喜欢的人物传记、故事、书籍,谢谢您的阅读~)

5、上海文坛名人

“我爱你,但我要先去睡100个女人”民国奇葩的姐弟恋要数白薇和杨骚,一个被鲁迅称赞像仙女,一个是多情的风流诗人。两人婚礼当天杨骚悔婚回头找初恋,多年后白薇成文坛新星,杨骚却身染梅毒一身潦倒出现在她面前。说起白薇和杨骚的坎坷情史,就不得不提到白薇年少时的经历。白薇6岁时家里就给她定了一份娃娃亲,将她许给邻村何寡妇的儿子,16岁时何寡妇上门逼婚,白薇就此开始了她悲哀却抗争的一生。婚后何寡妇对她也百般刁难,有一次白薇无意间撞到婆婆与人偷情,恼羞成怒的何寡妇连同儿子挑断她的脚筋,把她打得遍体鳞伤。绝望的白薇一直伺机逃跑,终于有一天她找到机会逃到舅舅家求助,舅舅给她盘缠和路费让她继续求学,于是白薇成为衡阳第三女子师范学校的插班生,之后就读于长沙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就在1918年白薇毕业之际,父亲黄晦却来到学校意图将她绑回婆家,这时白薇焦急万分,她知道这一次被抓回去再逃出来就难了,与同校就读的四妹商议后白薇决定永远的离开家,逃到国外去!白薇在同学的帮助下载废弃厕所重挖了一个洞,眼看父亲就追来,白薇一咬牙从这个沾满粪渍的洞口爬向了“自由”,白薇拿着东拼八凑的钱去了日本。1924年春,在东京花园的同乡聚会里白薇遇见了杨骚,因为白薇比杨骚大7岁,所以白薇叫杨骚维弟,杨骚叫白薇素姐,刚在一起两人感情十分要好,为对方写了很多情封书。杨骚说:“你不知道,我是多么爱你。我爱你的心、灵、影。爱你那艰苦奋斗的个性。因此,我的心灵也完全交给了你。你是我在这世上寻来找去的理想的女子”而白薇回“我也爱你,你是我发现的清新、纯洁,不带俗气的男性。”白薇与杨骚相恋的这一年,白薇已经三十岁,而杨骚才刚刚二十四,六岁的年龄差让这段恋爱开始时就不平等,用一句话说就是“当她想要稳定的时候,他才想要开始飞翔”。白薇在这段情感中很自卑,为了守住这个男人和感情,她在杨骚面前姿态放得很低。无论是吵架还是日常生活,她所付出的远远大于杨骚。也因此当白薇深深陷入这段爱情时,杨骚却腻烦了这段在他看来被“捆绑”住的窒息感情。杨骚觉得自己不该这么年轻就被一个女人困住,他在写给白薇的信中这样说道“我只爱你一个人,爱和喜欢是两回事,对别的女人,我只不过是喜欢喜欢而已,你何必那么小心眼儿?”有一天杨骚给白薇留下一张纸条,留言说“莫伤心、莫悲戚、莫爱你这个不可爱的弟弟。”在信中,杨骚还坦言自己还爱初恋凌琴如,就这样他扔下白薇一路返程回了杭州。令杨骚没想到的是,白薇看到纸条后非但不生气还千里“追夫”追到杭州,杨骚看到白薇后没有任何感动,反而大声呵痛骂白薇“不要脸”,骂完之后杨骚就回了老家,再次扔下白薇不管。到老家后白薇的信仍旧源源不断的寄来,于是杨骚干脆就逃到新加坡,只留下前文那句话:“我爱你,但我要先去体验100个女人,三年后再去找你。”这三年白薇在鲁迅先生的帮助下,她写的剧本《打出幽灵塔》发表在《奔流》杂志创刊号上,她的名字得以与郁达夫、柔石、冯雪峰等大咖并列,就此成为上海文坛迅速升起的一颗新星。1927年,杨骚浪迹天涯回来了,身无分文还带着一身梅毒,不知道是因为可怜他还是真的又再一次爱上他,总之白薇决定与杨骚复合,两人甚至决定办婚礼步入婚姻殿堂。然而这并不是一段佳话的开始,而是另一段孽缘的结束。婚礼当天杨骚玩了一场“失踪”游戏,再一次抛弃白薇,这一次杨骚没有任何留言。白薇在这样的被抛弃里终于崩溃,遭受感情重创的白薇,再也没办法继续写作赚钱了,她就此搁置了自己的黄金时代,没想到一放笔就是一辈子,晚年的白薇生活十分潦倒。在谢冰莹的著作《作家印象记》中写到:“ 白薇常常搭那些进城的卖小菜的板车,为着挣几个钱,有一次病得很厉害,一连五、六天没有吃东西,也没有人去看她,实在饿得忍受不住了,她挣扎着起来,谁知四肢无力,几个筋头就从二楼滚到楼下…………”。值得一提的是,杨骚曾浪子回头了一次,在白薇生病时照顾她七天七夜,然而这一次白薇再也不相信他的爱了,只是淡淡地表示作为朋友的感谢。后来,对白薇良心发现的杨骚,在自己每月七十元的薪水中把五十元寄给白薇,也算是对白薇一生“错付”的补偿。1944年,杨骚与当地华侨陈仁娘结婚,而白薇一人终身未嫁,孤独终老。1987年8月白薇在北京去世,终年九十三岁。#上海文坛简介#

6、上海文坛风云人物

历史上的今天1935年12月,女作家萧红的小说《生死场》作为“奴隶丛书”之三,由上海容光书局出版,“萧红”笔名使用。这部小说一问世,立刻震动了上海文艺界。1934年10月,萧军和萧红由青岛乘船到上海,两萧在上海举目无亲,他们给鲁迅写了信,很快就得到了回信。11月30日,他俩在内山书店第一次见到鲁迅先生,萧红把《生死场》的原稿交给了鲁迅。鲁迅亲自动手,认真修改了全书,并将修改后的书稿交给了黄源,准备在《文学》杂志上发表。初到沪上,生活无着,鲁迅多次借款资助他们。12月19日,鲁迅在广西路332号溧园豫菜馆设宴招待萧红、萧军,并为他们引见了茅盾、聂绀弩和周颖、叶紫。鲁迅嘱咐叶紫作向导,把萧红他们介绍进了上海文坛。萧红的《生死场》因为反映了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被审查之后不准出版。鲁迅自己出钱出版了这部小说,并亲自为之写序,说这是“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的一幅“力透纸背”的图画。应萧红的请求,鲁迅还亲笔手书署名,制版印在书上,书的封面是萧红自己设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