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世家简介(魏世家简历)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25 08:09:49 浏览
1、魏世家简历

公元前225年,秦灭韩、赵、燕三国后,嬴政突然对将军王贲下了死命令:“立刻进攻魏国,把它的都城大梁给我打下来!”王贲刚从楚国回来,两手一摊苦着脸道:“大王啊,我拿啥给你打啊?”王贲作为大秦将军的后起之秀,也是骁勇善战的一员猛将。他的父亲王翦是战国时期赫赫有名的“四大名将”之一 , 与杀神白起、李牧、廉颇齐名。所谓虎父无犬子,王贲以青年之躯扛起了嬴政统一六国的大旗。公元前226年,嬴政相继灭了韩、赵、燕三国后,虎视眈眈地盯上了魏国,为了防止魏楚联盟,嬴政派王贲打前站去震慑楚国。刚拿了十几座城池回来的王贲,气儿还没喘匀,嬴政就下了新的命令:全力攻占魏国。王贲不是怂人,但是攻占魏国也不是上嘴唇碰下嘴唇就说的,“我的王啊,魏国那个哈怂可不是善茬,尤其是大梁城想迅速攻下它,只怕不中啊!”王贲看着嬴政逐渐蹙起的眉头倒吸一口凉气。魏国作为战国七雄早的老大,它曾经抓了一把天选的好牌。如果说没有嬴政的雄才大略,魏国是有可能一统天下的国家。在秦国还龟缩在关中地区,四处受气的时候,魏国就以的优势雄踞了一方霸主。公元前661年, 晋献公命毕万灭姬姓魏国,并把魏地封给毕万。据《 史记· 魏世家》记载:晋大夫毕万以军功受封于魏,卜偃为其占卜曰:“毕万之后必大矣。万,满数也;魏,大名也。以是始赏,天开之矣。天子曰兆民,诸侯曰万民。今命之大,以从满数,其必有众。”意思就是魏国和毕万气场合。果然,魏国发展到了公元前445年,迎来了它的文候之世,三家分晋后,魏国的军事实力逐凸显,但是各方面仍旧不成体系, 魏文侯继位后,开始招贤纳士,励精图治,而在这期间,冉冉升起了一颗明星,他是后世所有变法的鼻祖——李悝(kui)。李悝根据魏国当时的情形替魏文侯打通了四条经络:1、废除世袭制,任人唯贤。2、废除周王朝的井田制(这对中国后来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且李悝是重农主义的开山鼻祖)3、汇集当时各国法律编成的《法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典。4、建立“武卒”系统,这是我国可追溯的早的特种兵。于是,魏文侯按照李悝的办法在全国上下实行了轰轰烈烈的变法,这使得魏国国力瞬间提升了一个档次,率先称雄七国,奠定了魏国百年霸业。东制齐楚,西挫秦国,内修政治,外和赵韩,司马迁说:“魏用李悝尽地力,为强君。”魏文侯死后,其子魏武侯即位,这时候军事家吴起被重用,他将魏武卒发扬光大,《史记》中记载:“魏氏武卒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吴起训练的魏武卒以一当百,不断东征西讨,创下了“大战七十二,全胜六十四,其余均解(不分胜负)”的奇功伟绩,魏国由此称霸中原长达百年。但是,老祖宗也告诉过我们,富不过三代。祖宗再精明强干,也扛不住后世子孙的无能,比如秦王嬴政一统江山气势恢宏,人刚一死,秦国就败在了秦二世胡亥手里。魏国的衰败就从魏惠王开始一路跳楼机似的下滑。但是,我刚也说了这魏国抓了一副好牌不仅仅在于国力强盛,而是因为他是天选之子,就是他后世子孙即便坐吃山空,也能荫庇好几年,这个关键点就在魏国地势独占黄河之险,占了兵家必争之地——函谷关,土地肥沃自产自足,地理又险恶,周边和其他小国接壤,属于“你看不惯我,但又干不掉我”的地方。所以,魏国虽然衰败,但是传到了魏假手里还是坚不可摧。尤其是这都城大梁,百姓每家每户都存着大量的粮食,加之紧邻黄河,纵横交错的水路,可以说城门一关衣食无忧。他也不跟你打,就站在城楼上气你,耗也耗死你了。或许正是因为祖宗的基业打得太牢固,后代就不懂得居安思危,这个魏假除了吃老本是一事无成。王贲接到嬴政攻打魏国的命令,心里直犯嘀咕:我拿啥给你打啊,人家也不跟你玩啊。就耗着,我有什么办法?嬴政眯起眼睛打量了下王贲,他明白王贲的顾及,但眼下也别无他法。与其原地踏步,不如主动出击,不试试怎么知道不可以。“我相信你,你可以的!”嬴政一反常态地对王贲笑了笑,还让他加油,王贲从脚底直窜出一股寒气,硬是将后半句的丧气话憋了回去。王贲领着大军浩浩荡荡地来到大梁城下,第一战秦军死伤无数,魏国以逸待劳。王贲年轻气盛,急得抓耳挠腮不知如何是好。总这么耗着也不是办法,攻不进去不说,魏国士兵还时不时站在城楼上骂街挑衅,再这么打下去,王家世代荣耀就要毁于他之手。王贲毕竟将门之后,继承了父亲王翦的军事的头脑,冷静下来后开始翻阅各种兵书,直到看见了“杀神”白起的竹简。王贲按捺不住激动的心颤抖的手,将那竹简的字句细细斟酌,一拍大腿:天助我也。白起说大梁城成于黄河败于黄河。王贲受到启发,命人将黄河水引入大梁城。大梁地势低,水将百姓的粮食浸泡,城中百姓忍饥挨饿开始发生暴乱,一个月后城墙也开始塌陷,三个月后国王魏假主动投降,大梁城破,魏国在一片洪水中灭亡。#魏世家简介#

2、魏世家的祖先是哪里人

无意刷到著名主持人撒贝宁的穿越剧,对话的是史学家司马迁,内心波澜起伏,罗列一大堆课本上的史记学识。其实用深度化的思维去想,总能找出一切贴近人意的线索资料。例如,在不被官方与民众认可的一本颇有争议的书——竹书纪年!竹书纪年是春秋时期晋国史官和战国时期魏国史官所作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西晋咸宁五年(279年,另说281年或280年),汲郡(今河南省卫辉市)人不准盗发战国时期魏襄王的墓葬,发现竹书纪年。该书亦称《汲冢纪年》《古文纪年》《竹书纪年》共十三篇,叙述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的历史,按年编次。周平王东迁后用晋国纪年,三家分晋后用魏国纪年,至魏襄王二十年为止。现存竹书纪年分为古本和今本两个体系。古本为辑佚本,其纪事起于夏代,终于公元前299年,无规整的体例。今本纪事起于黄帝,终于魏襄王二十年(前296) 有较为完整的体例。竹书纪年是中国古代留存的未经秦火的编年通史。但它在宋时历经了佚散后又重新收集整理的过程,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可信度和史料价值。主要内容五帝纪关于《竹书纪年》的起始时间,存在不同说法。杜预《春秋左传集解后序》和《晋书·束皙传》均说该书始于夏代,但《史记·魏世家》集解注引和峤语称该书始自黄帝。清代至民国辑佚的《古本竹书纪年》始自夏纪,并无“五帝纪”这一部分内容。此外还有零星文字,如“舜放尧于平阳”之类被其他书籍引用而流传下来,一些辑佚者认为是引用者误将《汲冢琐语》的内容当做了《汲冢竹书》的内容,故未收;但也有辑佚者将之附录于书中。《今本竹书纪年》则有“五帝纪”,记录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之事。《四库总目提要》的作者指出,这部分内容主要抄自《宋书·符瑞志》。《竹书纪年》的尧舜禹篡夺说,能推翻《史记》禅让的记载吗?尧舜禹禅让真是阴谋政变吗?这几件出土文物纷纷表示反对一千多年前,一本被盗墓贼带出的惊世骇俗的史书,彻底颠覆了中国夏纪所载,与《史记》只是记载“太康失国”不同,还记录了羿的事情。让羿代太康,成为夏王朝统治者的这些旧事得以重见天日。殷纪颠覆了《史记》记载的历史第一位贤相伊尹的形象。伊尹流放太甲而称王,结果被太甲潜逃回来杀害。幼主被大臣流放欺压,似乎更符合历史的真相。由于不同地区出土的商代甲骨文的破译,发现整个商代伊尹都是师权的象征,地位尊崇,有伊尹放逐与迎回太甲的记载,并且伊尹的后人都有很高的地位与权力。因此殷纪这部分存疑,有待进一步考究。周纪与《史记》不同的就是共和行政的记载。按照《史记》等正史所载,共和行政就是周厉王被国人赶走之后,周公、召公二相共同执政。而周纪则说是共伯和行天子之政,即共国的伯,名和者,摄行君位。这似乎更合乎“共和行政”的说法。另外,还有完整的穆天子史事,以及记载了周幽王死后,两王并立的史事后总结:或许我们所了解的历史,其实是古人安排的,至于里面的纷纷扰扰,都只是顺应潮势!

3、魏世家历史讲解视频

抱薪救火战国时期,许多小国都被大国灭了,后剩下七个大国,即史称“战国七雄”,其中以秦国为强。魏国厘王时,先后三次遭秦国攻打,折兵失城;第四次秦国又出兵攻魏,各国诸侯见秦国不断进攻魏国,都为自己的安全担心起来,于是大家决定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的侵略。韩、赵两国首先援助,联合三国兵力抗击秦军。可是,结果还是被秦军打败,共折兵15万多。这时,魏国有个叫做段于子的大将,见魏国兵败,便提议将魏国南阳这个地方送给秦国求和。大臣苏代听后则向魏王劝说道:“要想得到大将印玺的是段于子,要得魏國地方的却是秦国,现在大王却使想要地方的人管印,使想得印的人管地,魏国的地方没有制完以前,他们都是不会满足的。而用割地的办法去讨好秦国,就象抱薪救火一样,柴没有烧完,火是不会熄灭的。”可惜魏王始终拿不定主意妈后终于被秦国所灭。救火必须用水,这是简单的常识。可是,“抱薪救火”这个成语却是说:当一个人看见人家失火,却抱了一束干柴草去扑打,这样当然不但不能将火扑打熄灭,反而会使火势旺盛起来,变得不可收拾。一个国家要单凭割地来求取和平,不但不能长久,而且必然要有被灭亡的一天的;的出路只能是一面奋发图强,一面抗击侵略。但魏王却怕这怕那,希望用割地来求和,那有不败的呢?这个故事记载在《史记》这部书的《魏世家》篇里。后来变成根据这个故事,把“抱薪救火”当作成语延用下来,凡是见那些处事不得其法,越想除害,害处越加多的情况,便称之为“抱薪救火”。

4、史记魏世家

惠王数被于军旅,卑礼厚币以招贤者。邹衍、淳于髡、孟轲皆至梁。梁惠王曰:“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利吾国?”孟轲曰:“君不可以言利若是。夫君欲利则大夫欲利,大夫欲利则庶人欲利,上下争利,国则危矣。为人君,仁义而已矣,何以利为!”——《史记•魏世家》魏惠王多次在用兵上失利,导致国内空虚,民众贫苦。无奈委屈自己,放下架子,面向各国引进人才。这时候,邹衍、淳于髡、孟轲慕名远来(实际上在齐国没有良好的发展空间),投奔到大梁(今河南开封)。魏惠王【因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所以又称为梁惠王】向外来人才诉苦,“我太笨了,对外用兵多次受辱,太子被人家俘虏了,上将军被人家砍了头,导致国库空虚,丢了祖宗脸面,我是羞于见人了。各位老先生不远来到大梁,谈谈怎样可以让我国有钱,快速发展起来。”孟子说:“一国之君岂能唯利是图!国君想要获得钱财,下属官员都会积极谋取钱财,上行下效,平民百姓也都会争夺利益。全国上下人人谈利,那么国家就处于危亡的边缘了。作为国君,施行仁义就够了,谈什么利益呢?”至今,再静心读《魏世家》,感觉孟子说的似乎是有道理的,如果一个国家一切以利益至上,以金钱为指导,那么结局肯定是很悲哀的。如果人人心中只有利益,那么都是商人好了,然而又能依靠谁来耕田种地呢?

5、魏世家的历史简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成语典故【抱薪救火】战国时代,魏国在安釐王(釐(xī)同僖)时期,连续遭到秦国的侵略。安釐王元年,秦军占领了魏国的两个城;第二年又夺去了两城,并且进逼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市〉。 韩国派兵去救,也被秦军打败,魏国又割让了一部分领土给秦国,才算结束了这次战争。可是第三年,秦国又发动进攻,强占了魏国的四个城市,杀害了魏军四万人,第四年,更把魏国和韩、赵两国的军队,一起打得大敗,被杀伤约十五万人,魏国的大将芒卯也因此失踪。魏国的另一将领段干子建议再把南阳割给秦国,以便换取暂时的和平。懦怯无能的安釐王,听从段干子的建议,向侵略者再一次屈膝求和。有个名叫苏代的,不赞成魏国的这种妥协政策。他是“合纵抗秦”的创议者和主持者苏秦的弟弟。那时苏秦巳死,苏代继承他哥哥的遗志,主张 联合六国,一致抵抗秦国。他对安釐王说,“侵略者贪得无厌,你这样牺牲领土、主权,想换取和平,是办不到的。只要你的领土没完,它的贪欲就永远不会满足。这好比救火而用柴草,将柴草一把又一把地投入大火,想这样去扑灭火焰,怎么办得到?你的柴草不完,火也就永远不会熄灭!” 苏代的这段话,据《史记•魏世家》记载,原文有这样一句话:“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这就是“抱薪救火”这句成语的出处。它比喻这样的一种情况:要想消除祸害,由于采取了错误的办法,不但不能达到目的,反而使祸害更加扩大和严重了。例如,《文子•精诚》 说不治其本,而救之于末,无以异于凿渠而止水,抱薪而救火。”《淮南子•主术训》说: “譬犹扬堁〔kè〕而弭〔mǐ〕尘,抱薪以救火也。”《汉书•董仲舒传》说:“如以汤止沸,抱薪救火,愈甚无益也。”“抱薪救火”,亦作“负薪救火”(负,动词,就是背),两句的意思完全相同。《韩非子•有度》说:“其国乱弱矣,又皆释国法而私其外,则是负薪而救火也,乱弱甚矣。” 《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说,张昭急入见孙权,曰:“若听诸葛亮之言,妄动甲兵,此所谓负薪救火也。”此外还有“泼油救火”、“披麻救火”的说法。《三国演义》第七十四回,董衡对魏将于禁说:“庞德原为马超手下副将,不得已而降魏;今其故主在蜀,职居‘五虎上将’;况其亲兄庞柔亦在西川为官。今使他为先锋,是泼油救火也。将军何不启知魏王,另换一人去?”又第一百二十回,中书丞 华覈〔hé〕启奏吴主孙皓:“今成都不守,社稷倾崩,司马 炎必有吞吴之心。陛下宜修德以安吴民,乃为上计。若强动兵甲,正犹披麻救火,必致自焚也。”所谓“泼油救火”,企图救火而用油去泼火,这同“抱薪”或“负薪”以救火、 显然同样错误,其效果也显然同样适得其反。至于“披麻救火”,那是比喻惹火烧身、自招灾祸的意思。

6、魏世家为什么

●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笺注]《吏记。魏世家》。[鉴赏]秦在统一中国前相继灭掉六国,魏国也难逃此难。面对秦国对魏国的蚕食,魏曾与六国合纵攻秦,国内也有割地换和平的呼声。魏大臣苏代坚决反对割地求和之举,他认为秦国对魏国垂诞已久,魏国的土地不割完,秦国这种想法就不会改变。割地求和如同抱着柴草救火。柴草不烧完,火是不会灭的。事实证明苏代的观点是正确的。魏终因合纵之策。延缓了自身的灭亡。——《二十五史名句鉴赏》

7、魏世家历史解读

书籍:《史记》略概:4/30今日读的是卷四十四《魏世家第十四》,关于魏的崛起的过程以及后的灭亡的大体总概述。魏的真正的起源,大概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00多年。公元前656年,魏武子随重耳出逃流亡,十九年后,重耳被立为晋文公,而魏武子承袭了魏氏后代的封爵,封为大夫,封地是魏,由此得名。在随后的几百年的历史长河里:公元前500年左右,孔子在鲁国执政,而魏与韩氏联合打了范氏和中行氏……一百年后,魏国国君文侯政治清明,“魏君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未可图也。”当时并认命了西门豹为邺郡的郡守,西门豹把这个地方治理得清平安定(以前小学课本学的时候,不懂,现在回想起来,大概就是这么一个意思)公元前376年,魏国与韩和赵两国瓜分了晋国的土地,消灭了晋的后代。所谓:“君终无適子,其国可破也。”公元前354年,和秦国打了一战,第二年又打下了赵国的邯郸,赵请救于齐国,齐国派大将田忌、孙膑救赵,大败魏国于桂陵。公元前341年,齐宣王用了孙子的计策,就是历史上出名的典故“围魏救赵”了,。后边,魏王大兴王师,让庞涓为将,太子申为上将军,可惜,没有看清局势,终庞涓被齐国杀掉,而太子也沦为俘虏,魏军被攻破。再后边,大概公元前320年前后,有张仪相秦和相魏,张仪可是个人才。时局动荡。而魏国国力开始衰退,应该起源于公元前295年,秦将白起于伊阙大败魏国二十四万大军 后边又占领了几百里土地和六十多座城邑。公元前288年,秦昭襄王自称西帝,齐湣王自称东帝,一个月后,又重新称王。公元前285年,魏和秦、赵、韩、燕合纵打败齐军。后来魏向秦称东藩,然秦有吞并天下之心,魏国力衰下,不过是为了一时之间的苟延残喘。公元前257年,秦围邯郸,信陵君无忌假传王命抢了晋鄙的军队去救援赵国,自己则质于赵,前251年,秦昭襄王去世,公元前247年,信陵君无忌回到了魏国并率军打败了秦国大将蒙骜的军队。公元前246年,秦王嬴政初立。前243年,信陵君无忌去世,魏国的后一屏障没有了,接下来秦国多次拔取魏国土地。公元前227年,魏国的后一个国君魏王假继位。同年,燕太子丹派荆轲刺杀秦王嬴政,失败。公元前225年,魏王假三年,秦军用大水淹没了大梁城,俘虏了魏王家,灭了魏国,将其变为秦国的郡县。后:“天方令秦平海内,其业未成,魏虽得阿衡之佐,曷益乎?”魏之灭亡,不在于魏王假在关键时刻重用信陵君无忌与否,天下大势所趋,秦王嬴政灭国之战也不是随意而动,拥有一统天下的决心和囊括四海之意的秦王,注定是纷乱战国的终结者,是另外一个时代的开拓者。只能说,其他六国生不逢时,偏偏遇上了大秦帝国!

8、魏世家世系

服了就算,不服来辩。邯郸魏县是魏文侯建都的地方。依据:《史记.魏世家》记载,魏侈之孙曰魏桓子,与韩康子、赵襄子共伐灭知伯,分其地。桓子之孙曰文侯,都魏,文侯元年,秦灵公之元年也。与韩武子、赵桓子、周威王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