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贞观简介(玉真观还是玉贞观)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25 08:12:12 浏览
1、玉真观还是玉贞观

公元748年,18岁貌美的道姑李冶,含情脉脉向年近40岁的和尚释皎然表白,释皎然只说了一首诗,李冶就如被雨打的芭蕉一样,嘴唇泛白,全身提不起一丝力气。为何这个道姑如此豪放大胆,和尚又说了什么?这一切,得从李冶的身份说起。李冶,也叫李季兰,与薛涛、鱼玄机、刘采春并称“唐代四大女诗人”。她出生于唐玄宗开元年间的浙江,生在官宦世家、书香门第,家境富足。李冶自幼容貌秀美,天赋很高,五六岁时已能出口成诗,曾吟《咏蔷薇》一诗,其中有“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句。因“架”与“嫁”谐音,封建迂腐的父亲认为,她以后“必为失行妇”,所以在李冶十岁时,送她出家,当了女道士。进入道观的李冶,并没有父亲预想那样修身养性,反而过得无拘无束,浪漫洒脱。18岁的李冶春心萌动,对和尚释皎然产生别样的情愫,对他频频写诗示好。和尚释皎然,虽然年近40岁,可长得眉清目秀,仪表堂堂,有成熟男人的魅力。和尚释皎然一心向佛,心静如水,对李冶的风情万种视而不见,写下了《答李季兰》:天女来相试,将花欲染衣。禅心竟不起,还捧旧花归。听到“禅心竟不起”,聪慧的李冶就明白和尚释皎然对自己无意。这段初恋,因为单相思,就无疾而终了。虽然初恋受挫,但多情细腻的李冶,很快就遇到了知己爱人阎伯均。他们两人一见如故,惺惺相惜,经常泛舟游玩,吟诗作对,你言我欲语地说出绵绵的情话。以为遇到了真命天子,李冶放下了曾经受到的情伤,不管不顾地爱着阎伯均,期待天长地久。可理想还是败给现实,二年后,为了前途,阎伯均毅然决然抛弃了李冶,转身去娶高门大户的千金。在很长的一段时间,李冶悲春伤秋,久久走不出失恋的阴影,直到朱放的出现。在一个春日的午后,李冶在剡溪中荡舟漫游,遇到一位布衣芒鞋、却神清气朗的青年朱放。两人言谈投缘,一同谈诗作文,临流高歌,登山揽胜,度过了一个愉快而心醉的下午。之后,他们经常在剡溪边游山玩水,饮酒赋诗,有时朱放也以游客的身份,前往玉真观,暗中探望李季兰,在李季兰云房中品茗清谈,抚琴相诉,他们度过了很长一段优游美好的岁月。可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朱放因奉召前往江西为官,两人不得不挥泪告别。虽然各处一地,两人常有书信来往,托鱼雁倾诉相思之情。李冶也是痴情的女子,朱放离开后,她像一个丈夫远行的妻子一样等待着,而且还为朱放写了不少幽怨缱绻的诗句,期望良人归来,来抚慰她。然而,因时间和距离的差距,两人渐渐不再书信来往,李冶也慢慢接受了,朱远已经把她放下的残酷事实。也许是一而再而三的打击,虽没有成过亲的李冶,却看透了夫妻关系的本质,写出了千古流传的《八至》:“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至亲至疏夫妻”,道出了多少夫妻相处的真谛:两人相亲相爱时,是世界上亲近的爱人;两人同床异梦时,是世上陌生的熟人。爱过、痛过、笑过、哭过的李冶,从此放下经不起世事考验的爱情,性格越来越奔放,交友也越来越多。时常与远近诗友,比如与刘长卿、韩揆、崔涣、萧叔子等,会集于乌程开元寺中,即席赋诗,谈笑风生,毫无禁忌,竟被一时传为美谈。刘长卿有“阴重之疾”,这种男性疾患也就是“疝气”,经常要用布兜托起肾囊,才可以减少痛楚。李季兰知道刘长卿有这种病,就用陶渊明的诗“山气日夕佳”来笑话刘长卿的疝气病。刘长卿当即回以陶渊明的诗“众鸟欣有托”,“欣”谐音“幸”,意在嘲笑李冶宠幸男人多。两人公然调笑讲黄段子,毫无避讳之意,一方面可看出两人的感情好,一方面也看出李冶性格变得大胆,口无禁忌,谑浪狂荡。渐渐地,李冶的诗名越传越广,连当时的唐德宗也听到她的声名,也读了些她的诗,大生兴趣,下诏命她赴京都一见。当时的李冶,虽年过半百,可风韵犹存。唐德宗见了,不光感叹她的才情,更是觉得她是一个漂亮的老太太。783年,泾原军发生哗变,攻入城内,唐德宗出逃,叛军拥立太尉朱泚为帝,史称朱泚之乱。李冶也被叛军抓到,叛军就让她写诗,为了活命的她,只能作诗赞颂叛军。不久,平定叛乱后,唐德宗恼怒李冶为叛军写赞美诗,一气之下,就让士兵乱棍打死李冶。就这样,一代才女就此香消玉殒。【紫梵情感】自古多情总是被无情伤,深情留不住!爱情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有则幸运,没有那没有多大关系。人不要为了爱情,而迷失自己,也不能因为情伤,而自暴自弃。李冶年轻时为情所困,悲春伤秋,日子过得凄凄凉凉,活得好不憋屈。中年时,李冶看透爱情,不再为情所困,活得坦坦荡荡,好不潇洒自在。即使李冶的下场不好,但她也享受了十几年逍遥自在的快乐人生,人生也没有多大的遗憾了。你认为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2、玉真观简介

《李冶,唐朝四大女诗人之一》李冶,女。字季兰。据唐才子传记载:"幼聪慧,及长姿容美艳。神情萧散,专心翰墨,善弹琴,尤工格律。如此盛赞,用今天的话说,便是明明可以靠颜值吃饭,却偏偏要靠才华。李冶出生于书香门第,生年不祥。有记载的人生,是从其第一首诗开始。李家女儿才貌出众,在当地尽人悉知。据说李冶6岁便会做诗。兼通琴艺。在一个平常的家宴上,季兰的父亲喝高兴了,便把六岁的季兰叫到酒桌前,当着所有的宾客,要炫耀一下女儿的才华。指着花园里的蔷薇,让季兰作诗以助酒兴。季兰早已见惯了这样的场景,便吟出了一首结构规整,行文流畅的诗,众人赞不绝口。可其父却暗暗皱眉不乐。"经时不驾却,心绪乱纵横"。花架还没搭好,蔷薇的枝叶却已经肆意纵横了,看似寻常,可"架却"二字同"嫁却"同义。小小年纪却有待嫁情绪,长大后恐为失行妇人。就因为这两句诗,彻底改变了李冶的人生。父亲以修身养性为名,将还是儿童时期的小季兰送到了浙江湖州的玉真观中,当了一名女道士。在孤灯佛卷中,远离了尘世的枷锁,李季兰进入到了一个真正意义的心灵自由地。她突出的个性,反而变得更加张扬了。观主见这个孩子天赋异禀,对她更是悉心裁培使其在翰墨及音律上造旨极深。16岁时李季兰已经出落成了一个亭亭玉立的大姑娘。她还是那般浪漫多情,坦荡自由。"美姿容,神情萧散"。少女情愫,一引而发。二十岁的时候季兰遇到了诗僧皎杰。季兰一见钟情,写诗投石问路。"尺素如残雪,结为双鲤鱼。欲知心里事,看取腹中书。季兰把情书,叠成双鲤的形状,皎然看信后,一封回信姗姗来迟。"天女来相试,将花欲染衣。禅心竞不起,还捧旧花归。"一个是活泼才女的道姑,-个是得道的才子高僧,感情未开始,便结束。之后,季兰并没有对失恋做出任何反应。她那热情的生命没有时间体验哀伤,她忙着喝酒,会朋友,旅游。与皎然的事情,好像从来没有发生过。随着时间的流逝,季兰在文人圈里的名气渐盛。北方的动乱,使许多文人逃到了浙江。形成了一个诗人圈子。这时候一个玉树临风,潇洒不羁的男人阎伯钧走进了李冶的生活。情投意合的两个人很快陷入热恋。不久,一纸任命将阎伯钧派往外地为官。临别,李冶又写了一首《送阎二十六赴剡县》的诗:"流水阊门外,独舟日复西。离情遍芳草,无处不萋萋。妾梦经吴苑,君行到剡溪。归来重相访,莫学阮郎迷。"李冶在诗中自称为"妾"。这样的心境,恰好反应出来一个热恋的女人,低入尘埃的心态。想必李冶这时候的年龄已经不小了。尽管李冶美貌才情出众。但在遇到真爱的时候,俗人所有的爱的卑微,李冶都具有。我们不能说阎伯钧对李冶有真爱,这样的才情美色,哪个男人见到肯放手呢?但是要是真的与一个尼姑结婚,对其仕途的影响力,我不说,大家都懂的。这次失恋对李冶的打击太大了。李冶收到阎伯钧的断交信后,心如死灰,茫然失落。《得阎伯钧书》情来对镜懒梳头,暮雨萧萧庭树秋。莫怪阑干重玉箸,只缘惆怅对银钩。"李冶对于爱情,对于追求幸福生活的执着态度,从未改变。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叫朱放的隐士,又创进了她的生活。李冶对于爱情,每一次都用情极深。"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海水尚有涯,相思渺无畔"。历史的教训就是我们人类永远不会吸取历史的教训。结果与阎伯钧一样,与李冶玩一玩,朱放又去应招做官了。自此,李冶已岁入中年,几次感情上的折腾,并未摧毁她的锐气,反而使她变得拿得起,放得下。由此她为知名诗篇《八至》,应运而生。一个没有结过婚的女人,把婚姻写的清澈透底。堪称至理名言。"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这首诗使每个有过婚姻经历的人,都感同身受,后一句道尽了亲人之间的无奈和悲凉。李冶的诗越来越有名,皇帝闻之,对这个才女有了兴趣,派人邀清李冶进宫觐见。已近暮年的李冶接旨北上,皇帝见到李冶颇有姿色,惊为天人。真仍一俊妪也。建中四年泾原军经过长安时,发生哗变。拥立河北旧将朱泚称帝。唐德宗仓皇出逃,李治失身贼廷,为了自保被迫给朱泚献诗。公元784年,曾任朱泚伪职的人皆被诛杀。李治因给朱泚献诗,也未能幸免。那年秋天,李冶被以极刑。李冶临死前,一夜白头。她终于明白了,她永远主宰不了自己的命运,我-开始还以为她父母这样做,过于残忍,读到这里,我终于明白了她父亲的良苦用心。李冶从生到死,一直在一个封闭的环境中与封建社会的无道昏庸做对,那是一个有限的环境,她敢于同和尚,官僚等各类人等谈恋爱,也有悖公序良俗。但她敢爱无恨。综观她的一生,的错误,就是奉招入宫,又赶上了兵变。父亲阻止她坠入红尘,是看透了这个世道,也看透了自己的女儿。为了保全她,才不得不出此下策。果然,她一离开道观不久,就丢掉了性命。这似乎就是李冶的宿命。李冶的一生令人感慨唏嘘!她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自己的文化记忆,她的诗作将与中国的文明史共存。

3、玉真观图片

上一节说到,如来佛祖,为李世民量身定制了“三藏真经”,菩萨愿去东土寻找善信。原文:菩萨道;“弟子此去东土,有甚言语吩咐?”如来道;“这一去。要踏看路道,不许在霄汉中行,须是要半云半雾;目过山水,谨记程途远近之数,叮咛那取经人。如来很清楚,李世民虽然贵为天子,在他和菩萨的一番操作下,很容易被拿下,但让他亲自去西天取经,断无可能,取经另有他人,原著,在菩萨下灵山时,已经点明,“佛子还来归本愿,金蝉长老裹栴檀。”如来只是担心:“但恐善信难行,我与你五件宝贝。”即命阿傩、迦叶,取出“锦澜袈裟”一领,“九环锡杖”一根,对菩萨言回:“这袈裟、锡杖,可与那取经人亲用。持我的锡枚,不遭毒害。”难怪唐僧取经途中,面对众多妖魔鬼怪,不长记性,原来是有“锡杖”这个保命神器。有了生命保障,再画一个“长生”大饼,“若肯坚心来此,穿我的袈裟,免堕轮回”。对待妖怪,就简单了,听劝便罢,不听劝,直接暴力镇压。如来又取三个箍儿,递与菩萨道:“此宝唤做‘紧箍儿’,虽是一样三个,但只是用各不同。我有‘金紧禁’的咒语三篇。假若路上撞见神通广大的妖魔。你须是劝他学好,跟那取经人做个徒弟。他若不伏使唤,可将此箍儿与他带在头上,自然见肉生根。各依所用的咒语念一念,眼胀头痛,脑门皆裂,管教他入我门来。”那菩萨闻言,踊跃作礼而退,即唤惠岸行者随行。菩萨将金箍藏了,执了锡枚,径下灵山。灵山是佛教大本营,灵山脚下,竟然有一个道观,是天庭派人监视佛教?还是其他原因,作者肯定不会写这么一段无用的话,请各位书友,帮助分析,指点。原著:“那菩萨到山脚下,有玉真观金顶大仙,在观门首接住,请菩萨献茶。菩萨不敢久停,对大仙曰;“今领如来法旨,上东土寻取经人去。”大仙道:“取经人几时方到?”菩萨道:“未定,约莫二三年间,或可至此。”遂辞了大仙,半云半雾,约记程途。”菩萨点化沙悟净这段,也是让人有诸多猜测。原著:那怪告道:“菩萨,恕我之罪,待我诉告。我不是妖邪,我是灵霄殿下侍銮舆的卷帘大将。只因在蟠桃会上,失手打碎了琉璃盏,玉帝把我打了八百,贬下界来,变得这般模样;又教七日一次,将飞剑来穿我胸胁百余下方回,故此这般苦恼。没奈何,饥寒难忍,三二日间,出波涛寻一个行人食用。不期今日无知,冲撞了大慈菩萨。”菩萨道:“你在天有罪,既贬下来,今又这等伤生,正所谓罪上加罪。我今领了佛旨.上东土寻取经人。你何不入我门来,皈依善果,跟那取经人做个徒弟,上西天拜佛求经?我教飞剑不来穿你。那时节功成免罪,复你本职,心下如何?”那怪道:“我愿皈正果。”且不说这个琉璃盏贵重与否,能参加蟠桃会的,都是天庭各方大佬,只因失手打碎琉璃盏,就被玉帝在众大佬面前,当众拿下,打八百,贬下界,菩萨也是参加蟠桃会的,这件事菩萨似乎不知道,还要七日一次,飞剑穿胸。是玉帝肚量小,还是打碎琉璃盏,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要知道,天上一天,人间一年。人间七天,在天上也就是喝杯茶的时间,再加上飞剑往返时间,一柄剑,不歇气的天上,人间,来回穿梭,七天也跑不了一个来回,怎么也得有几柄剑,跑马灯般的循环往复,才能完成七天一次的,穿胸任务。就是单纯的惩罚他吗?按那妖怪说法,只是“又教七日一次,将飞剑来穿我胸胁百余下方回。”没有时限,对他来说,已断无前程,原文:“但恐取经人不得到此,却不是反误了我的前程也?”菩萨日:“岂有不到之理?怪物道:“既然如此,愿领教诲。”菩萨方与他摩项受戒,指沙为姓,就姓了沙,起个法名,叫做个沙悟净。当时入了沙门,送菩萨过了河,他洗心涤虑.再不伤生,专等取经人。”同意做取经人的徒弟后,又担心取经人不到此处,耽误了他的前程,经菩萨肯定,取经人会来,他才受戒,洗心涤虑.再不伤生,专等取经人。再看第二十二回(八戒大战流沙河 木叉奉法收悟净)是怎么说的,原文:“河当中滑辣的钻出一个妖精,十分凶丑:一头红焰发蓬松,两只圆睛亮似灯。不黑不青蓝靛脸,如雷如鼓老龙声。身披一领鹅黄氅,腰束双攒露白藤。项下骷髅悬九个,手持宝杖甚峥嵘。那怪一个旋风,奔上岸来,径抢唐僧,慌得行者把师父抱住,急登高岸,回身走脱。”是那妖怪一直在吃人?还是只等着吃唐僧?在唐僧身边有孙悟空,猪八戒保护的情形下,仍要去抢唐僧,目标明确。这就是书中说的“专等取经人”?如果是这样,这就不是简单的吃唐僧了,恐怕是要破坏取经,那么是谁要破坏取经?猪八戒认得大闹天宫的孙悟空,灵霄殿下侍銮舆的卷帘大将认不认的孙悟空?他和猪八戒同在天庭,即使猪八戒下界投了猪胎,变成了,和以前不一样的猪模样,但那个九齿钉耙,是天庭独一份,即使没见过,也应该听说过。原文:“樵子逢吾命不存,渔翁见我身皆丧。来来往往吃人多,翻翻复复伤生瘴。你敢行凶到我门,今日肚皮有所望。莫言粗糙不堪尝,拿住消停剁鲊酱!”是真的不知道,还是假装不知道?不但要吃唐僧,连皮糙肉厚的猪八戒也要剁鲊酱,这是要彻底摧毁取经团队节奏。(未完)#玉贞观简介#

4、山西武乡玉贞观在哪里

观音"厌恶"的道教神仙是谁?不愿意见到他,也不愿意和他说话,甚至还有意哄骗他:在西游记中,观音全称"救苦救难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哪里有危难,哪里就有观音的身影。比如去东土寻取经人,如来佛祖认为:"别个是也去不得,须是观音尊者,神通广大,方可去得。"再比如孙悟空大闹天宫,观音向玉帝推荐二郎神。还有就是观音与道祖太上老君关系特别好,二人还会经常打赌赛,互送法宝等。总之观音在西游记中是个"热心肠",对谁的关系似乎都处理得特别好。不过也有例外,观音对道教这边有一位神仙,却极是"厌恶",唯恐避之不及。而这位神仙,就是名不见经传的金顶大仙,就住在西天取经灵山脚下的玉真观内。很显然,尊号"大仙"的肯定是道教人物,而且级别很高,比如赤脚大仙、镇元大仙、黄角大仙。而且金顶大仙住的地方叫玉真观,而不叫什么寺或庙,更加坐实了他是道教神仙。而观音对金顶大仙的"厌恶",主要表现三点:首先,观音不愿见到他。原文:那菩萨到山脚下,有玉真观金顶大仙在观门首接住,请菩萨献茶。菩萨不敢久停⋯⋯注意这里的"接住"一词,其实可以理解为"截住",否则应该用"迎接"。而且观音的态度很明确,就是"不敢久停",其实就是很不情愿见这位金顶大仙。其次,观音也不愿和他说话。被金顶大仙"接住"后,观音无奈进了玉真观,但她茶也不喝,话也不多讲,随便敷衍几句就急着离开,原文:菩萨不敢久停,曰:“今领如来法旨,上东土寻取经人去。”大仙道:“取经人几时方到?”菩萨道:“未定,约摸二三年间,或可至此。”遂辞了大仙。这里一个"遂"字,表明了观音根本不愿意与金顶大仙多说半句话。第三,观音还有意哄骗他。观音对金顶大仙说"约摸二三年"取得真经,这简直害苦了金顶大仙,原文:大仙笑道:"圣僧今年才到,我被观音菩萨哄了。她十年前领佛金旨,向东土寻取经人,原说二三年就到我处。我年年等候,渺无消息⋯⋯"金顶大仙用了一个"哄"字,表达了对观音的极度不满,这不是被忽悠了吗?显然,观音对金顶大仙唯恐避之不及,西天取经的任何信息都不向他透露。其实观音"厌恶"金顶大仙,并非是他的人,而是他的身份。一个道教神仙,却在灵山脚下西天必经之路起了个道观,还处处刺探消息,换着谁都心里不舒服。而金顶大仙服务的对象,更让观音乃至如来心里不痛快。注意金顶大仙的道观叫"玉真观",而道教三清之首乃是"玉清元始天尊",显然这观内供奉的正是道教之主元始天尊。试想一下,道教这样的操作,身为佛教骨干的观音,岂能不对金顶大仙"厌恶"至极?

5、玉贞观的图片

公元749年,19岁的女道士李冶对年近40的和尚释皎然一见钟情,大胆作诗表白,释皎然回诗一首,李冶看后泪流满面。经过多次感情波折后,李冶写下了千古名句。“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经历过怎样的情感的女子才能写出这样具有哲理的诗句?李冶,字季兰,与薛涛、鱼玄机、刘采春并称“唐代四大女诗人”。李冶小时候聪明伶俐,6岁时就会读书作赋,只可惜,这样的诗才,只是她不幸的开始。李冶六岁那年,父亲要求她对着蔷薇作诗一首,李冶脱口而出:"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一个6岁的女子,竟能写出这般诗词,实属难得。可李冶的父亲不仅不喜,还执拗地认为"架却",音同“嫁却",小小年纪就写出这样的诗,长大以后只怕会污了门楣。正是由于父亲的这种思想,李冶被狠心送到了玉真道观。只是,这一次父亲又错了,色艺俱佳的李冶并没有像父亲想的那样修 身养性,而是自 由洒脱。在道观里,李冶只喜欢写诗,而对经书不感兴趣,她终其一生喜与名士交游酬唱,追求精神自 由的生活,由此有着非同一般的沧桑情感经历。18岁那年,李冶遇到了自己的初恋,对和尚释皎然产生别样的情愫,并写下了情诗一首《结素鱼贻友人》,大胆表白:尺素如残雪,结为双鲤鱼。欲知心里事,看取腹中书。释皎然,谢灵运的第十世孙,早已遁入佛门,年长李冶近二十岁,是唐朝有名诗僧,此人英俊潇酒,风度翩翩,有成熟男人的魅力。面对李冶的狂热,释皎然却心静如水,对李冶的风情万种视而不见,写下了《答李季兰》婉拒:天女来相试,将花欲染衣。禅心竟不起,还捧旧花归。听到“禅心竟不起”,聪慧的李冶就明白了。虽然伤心但这段初恋,也只能无疾而终。虽然初恋受挫,但多情的李冶,很快就遇到了阎伯均。他们两人一见如故,惺惺相惜。本以为遇到了真命天子,可理想还是败给现实,两年后,为了前途,阎伯均毅然抛弃了李冶,转身去娶高门大户的千金。在很长的一段时间,李冶久久走不出失恋的阴影,直到朱放的出现。在一个春日的午后,李冶在剡溪中荡舟漫游,遇到布衣芒鞋、却神清气朗的青年朱放。两人言谈投缘,一同谈诗作文,临流高歌,度过了一个愉快的下午。之后,他们经常游山玩水,饮酒赋诗,有时朱放也以游客的身份,前往玉真观,探望李季兰,品茗清谈,抚琴相诉,他们度过了一段美好的岁月。可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朱放因奉召前往江西为官,两人不得不挥泪告别虽然各处一地,两人常有书信来往,倾诉相思之情。然而,因时间和距离的差距,两人书信渐少,李冶也慢慢接受了这残酷事实。也许是一而再而三的打击,虽没有成过亲的李冶,却看透了夫妻关系的本质,写出了千古流传的《八至》:“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至亲至疏夫妻”,道出了多少夫妻相处的真谛:两人相亲相爱时,是世界上亲近的爱人;两人同床异梦时,是世上陌生的熟人。经历了这么多,看开了一切的李冶只想安度时光,她希望能回到初入玉真观的那段岁月,品茗赏花、吟诗作对可是,树欲静而风不止,李冶的声名远扬,连当时的唐德宗,读了些她的诗,也大生兴趣,下诏命她赴京都一见。虽然当时李冶已是半老徐娘,但风 韵犹存,唐德宗将其收入后宫。只是后宫的生活,也并不是李冶所期望的。“无才多病分龙钟,不料虚名达九重。仰愧弹冠上华发,多惭拂镜理衰容”此时的她自言自己老态龙钟,满面衰容,既表达了老年迟暮的感慨,又抒发了对宫廷生活的不适应在相对开明的唐朝,李冶对于那些给女子制定的规矩,不屈不服,更是不屑。只是强权之下,所有的不甘,只能用命来偿还。公元783年,发生了震惊朝野的"泾源兵变",唐德宗仓皇出逃,李冶被丢在宫中,后被新帝朱沘俘虏。李冶被俘虏后,被责令写诗歌颂新朝李冶只能违心写下了一些颂诗敷衍了事。可谁承想,这些颂诗,却断送了李冶的性命。原来仅过了一年朱沘就被剿杀,唐德宗得以还朝。而李冶则因那些颂诗被打入了大牢,还没来得及解释,就被乱棍打死,大唐首 席女诗人就这样香消玉殒,享年54岁。@飞天儿读书在唐朝四大女诗人当中李冶的成就无疑是闪耀的,人生也是悲情的。她一生的悲欢离合,都是因为诗。小时候因为诗,被父亲抛弃;长大后因为诗,声名远扬;后来因为诗,香消玉殒。她的诗情对于她来说,不知是她的幸运还是不幸。而她爱过的男子,都离她而去,只有诗,是她的挚爱,亦是她的才情,她因诗成名,因诗而终。她用诗为自己酿了一壶人自醉的酒,用诗为自己砌了一座埋葬自己的坟,用诗为自己树了一座刻着哲理的碑。“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各位友友,你怎么看?欢迎点赞、评论。

6、

唐代“女中诗豪”李冶中唐时期,女诗人李冶,字季兰,生于乌程(今浙江吴兴),与薛涛、鱼玄机、刘采春并称“唐代四大女诗人”。李冶生于书香门第,家境富裕,六岁那年,父亲抱着她在庭院里看蔷薇,让她以蔷薇花为题作首诗,(全诗已无考)李冶吟出:“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本是说:蔷薇花的架子还没有搭好,但它的枝叶已经繁茂,花朵开始旺盛了 。父亲在惊叹女儿文才出众的同时,心里也拢上忧郁,因“架却”与“嫁却”谐音。他认为女儿小小年纪就有女子思嫁的心绪,于是对夫人说:“此女富于文采,然必为失行妇人!”李冶的母亲也同样认为女儿还是一个女童,竟懂得待嫁女子的心思,大为诧异。摊上“不解风情”的父母,也是李冶倒霉。如若现在,父母不会因为这两句诗而惊恐,只会为女儿有此天赋而高兴,可在唐朝,即使是很开放的时代,还是崇尚妇德。父母希望女儿清心寡欲,可李冶却天生多情。为了不让女儿“心绪乱纵横”,十一岁那年,父母把她送进剡中玉真观做了一名女道士,改名李季兰。父母想借青灯黄卷来消除她生命中的孽障,希望她静心修炼。 李冶被迫修行,修行并没有使她清心寡欲,反而在那样的清静地带“心绪乱飞”,飞出了一世风流,飞出了祸端。李冶所在的玉真观很偏僻,道观内的女道士们除了每日定点读书和女红外,再无其他要求。观里的生活远比家里热闹,李冶将乏善可陈的道观生活过得恣意潇洒,吟风弄月,弹琴赋诗。此时的李冶算是真正释放了天性,放肆潇洒,就算放到现在也少有。她美丽脱俗,才华横溢、擅长诗文,吸引了许多来观中游玩的文人墨客。她不拘泥,常常暗送秋波,被戏称为“风情女子”。李冶的开放令人惊叹:她与异性交往,不卑不亢,十分大胆——自由社交,自由谈笑,自由创作,自由恋爱,没有性别的芥蒂,道德的约束。放到今日来看,李冶的个性争脱了时代套在女性身上的枷锁,她不畏流言,不觉得自己的言行有何不妥。面对欣赏她的人,大胆表露自己的情感,在她一生中的几段情感经历中,李冶总是主动攻势的那个,颇有女性主义者的范儿。她和许多名人,名士交好,常常举行诗文集会,因此,李冶的才女名气越来越大。写下有名的“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的大诗人刘长卿也是她的好友,赞她为"女中诗豪"。李冶的初恋,可以说是惊世骇俗。他是早已遁入佛门,年长李冶二十余岁的释皎然,此人英俊潇洒,风度翩翩,谈吐不凡。释皎然俗家姓谢,是南朝大诗人谢灵运的后代,同样擅长写诗。交往中不知不觉地就俘获了李冶的芳心,李冶主动追求,写下一首情诗。这首诗的名字叫《结素鱼贻友人》:尺素如残雪,结为双鲤鱼。欲知心里事,看取腹中书。大概是说:我给你写了这封信,把心事都藏在鱼腹中,但我相信,你一定能明白我的心意。事实上,释皎然确实明白,他也做出了回复。释皎然当即写了一首《答李季兰》:天女来相试,将花欲染衣。禅心竟不起,还捧旧花归。释皎然是自愿出家,早就修炼得心如止水,俗心不起。面对李冶的试探,他称李冶为“天女”,但他已经有了一颗“禅心”,只能把抛过来的花枝送还,礼貌而不失风度地回绝了女道士的芳心暗许。疯狂的爱慕,不卑不亢、大胆热烈的态度,奈何少女一腔热情付之东流。李冶收到回复,感叹自己竟不能让释皎然动心,她寂寞无比。不过后来,李冶的这首情诗却流传了下来,成为唐朝的经典名作,也常常被后人借鉴,让道姑爱上和尚的故事惊艳了千年 !这一段懵懂初恋被扼杀在摇篮中,此后的释皎然如同断了线的风筝,李冶终换得一场空。李冶笔下的那首《相思怨》或许能表达当时她内心的不满,诗曰: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海水尚有涯,相思渺无畔。携琴上高楼,楼虚月华满。弹著相思曲,弦肠一时断。#玉贞观简介#

7、

玉真观[唐] 张籍台殿曾为贵主家,春风吹尽竹窗纱。院中仙女修香火,不许闲人入看花。

8、

李季兰之死使陆羽受到沉重打击,余生尽隐居。陆羽在育茶、制茶、品茶上建树颇丰,编著《茶经》三卷,但他的诗作不多,有一首题为《会稽东小山》的诗作:“月色寒潮入剡溪,青猿叫断绿林西。昔人已逐东流水,空见年年江草齐。”其中的剡溪是李季兰所在之处,昔人指的就是李季兰,怀旧怅惘之情令人感动。痴情的陆羽终身未娶。李季兰何许人也?她是唐代与薛涛、鱼玄机齐名的才女,原名李冶,是中唐诗坛上享有盛名的女冠诗人,与薛涛、鱼玄机、刘采春被人称为唐代四大女诗人。在季兰六岁那年,父亲指着一株蔷薇命她作诗,才思的敏捷让她片刻而成。其中有“经时未架却,心绪乱纵横”之句,“架却”谐音“嫁却”写的是怀春女子因没有及时出嫁而“心绪乱纵横”。父亲看罢心中不悦,认为女儿虽有才华但秉性轻浮不可取,小小年纪就如此不安分,长大之后怕是要辱没门风。这位忧心的父亲为了防患未然,居然在李冶刚满十一岁时,就将她送入深山里的剡中玉真观做了女道士,并改名李季兰,希望可以使她潜心修道,谨遵妇德。李季兰被称作唐朝女冠,由于唐朝统治者笃信道教,上层社会里皇室公主、达官贵人的妻女也有遁入空门的。这种风气流传到民间,有些妇女受环境的影响也出家入了道观。古时候女子本无冠,而女道士例外,所以人们又称她们为女冠。受唐代思想开放之风的影响,道观中也并非清静之地,许多才貌出众的女冠,虽以修行为名,但在道观中自由交际,李季兰就属于这一类的女冠。在观中,李季兰遇到生命中很重要的一个人,陆羽。提起陆羽,大凡稍懂茶道的人,对他都不会陌生,他被人誉为“茶神”。陆羽原是一个弃婴,被一俗姓陆的僧人在河堤上捡回,在龙盖寺中把他养大,因而随僧人姓陆,取名羽,意指他像是一片被遗落的羽毛,随风飘荡,无以知其根源。陆羽在龙盖寺中饱读经书,也旁涉经史子集其他各类书籍,因而成为一个博学多才的世外高人。寺中闲居无事,偶尔听说附近玉真观有一个叫李季兰的女冠,才学出众,貌美多情,于是在一个暮秋的午后,专程往玉真观拜访李季兰。这天天气薄阴,秋风送凉,李季兰正独坐云房,忽听门外有客来访,打开门一看,是一位清秀俊逸的青年男子。李季兰请客人落座,先是客套一番,继而叙谈各自在宫观和寺庙中的生活,谈得十分投机。关于她的结局,不知所终是一种说法;更多的记载则说李季兰向犯上作乱自立为帝的朱泚献诗,被德宗下令乱棍打死。痴情的陆羽终身未娶。她的《八至》看透男女之情,复归于内心深处的平静。“至近至远东西,至深至浅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亲至疏夫妻。”夫妻也好,情人也罢,都与血缘无关。所以夫妻关系属于社会关系的一种。处得好了,情投意合同心同德恨不得同生共死;若是处得不好,缘分尽了一拍两散,明日即为路人,说到底竟连一丁点的关系都没有了。还有那缘分尽了又不能好合好散的,定要撕破脸皮闹上公堂,互相伤害深的,也莫过于反目的夫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