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故乡的“搬仓”徐牧龙“搬仓”,只有我家乡的人才知道它是何物。在老家,“搬仓”就是田鼠,由于其有超强的搬运能力,经常把粮食作物搬运到自己的仓库之中,家乡人特意送给它一个名符其实的称谓:搬仓。老家土地肥沃,常年风调雨顺,温带的大部分作物都在这片土地上生长的特别逍遥。“捋青捣麨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中秋节前后,大豆叶子渐渐变黄,以至于脱落满地,饱满的豆荚挂满了一棵棵豆秧,一眼望去,特别壮美。在一望无涯的豆地里,经常有一堆堆颗粒状的覆土堆积在一起,旁边星罗棋布的好多洞眼,这就是“搬仓”的窝。判断“搬仓”窝里粮食的多少,一要看洞口的大小,二要看洞口的光滑程度,三要看地面覆土的面积。“搬仓”窝一般会有三个以上的出口,有大有小。洞口大且光滑的是“搬仓”的运粮通道,其他的会是求生通道和气眼,比较小。判断好一个“搬仓”窝值不值得挖后,就可以动手了,先把周边的豆子拔掉,整齐的码放在一边,这些是豆田主人家的,不能拿走,也不能破坏。这样即便被田主发现也不至于被训斥和驱赶。清理好战场后,找一把豆叶卷起来,把其余通道都塞住,只留下运粮道,开始挖。“搬仓”窝大,就要把土扔的远一些,免得一会还得清理浮土。顺着运粮道挖下去,很快鼠洞就开始分叉,形成好几个洞口,这就到了考验挖洞者的能力的时候了。如果判断不准,就得逐个洞去挖,费时费力。我一般只挖粮仓,然后再找到“搬仓”,直接敲死了事。鼠洞设计的绝妙,有客厅,卧室,粮仓,厕所,求生洞之分,粮仓和卧室洞壁为光滑,可以区分的是靠卧室的洞口数量多而密集,粮仓的洞口相对远一些。这些经验是挖了几百个“搬仓”窝才总结出来的。我很快就锁定了粮仓,用铁锨快速的掘进,一堆堆新鲜的泥土散发着芳香,很快我就看到金灿灿的黄豆整齐的码放在“搬仓”的粮库中,这让我不得不为之叹服,即便是人工手选,也难以达到如此均匀,整齐,色泽鲜艳,成熟度好。看到这满满一洞黄橙橙、金灿灿的豆子,一种秋收的喜悦油然而生。“搬仓”啊“搬仓”,这回该我搬运你的仓库了。抓紧蹲下,用手把洞口的土拍实,拍的光滑,然后用棍子一点一点的去拨动粮食,一颗一颗饱满的黄豆,哗啦啦从“搬仓”的仓库里流出,刚才撅着腚挖土掘洞的辛劳终于得到了回报。扒完一段,然后用豆叶塞住粮仓,再用铁锨清理下一段。清理粮仓一般用木棍,有时候也会用手直接掏,里面没有“搬仓”,还算幸运,如果“搬仓”正好被堵在里面,手去拔粮食,会被“搬仓”咬到。我有好几次被“搬仓”咬的血肉模糊。呲牙咧嘴的拔出流血的手,薅几个豆叶缠紧,然后继续收刮“搬仓”的劳动果实。一个“搬仓”窝挖完,几十斤黄豆装了大半袋子。然后再把土填上,抹平整,再把拔掉们田主家的大豆覆盖在上面。这才放心大胆的离开。整个过程超不过两个小时,豆田主人还来不及从家里赶过来,一个“搬仓”窝已被我挖完,战场也已打扫的干干净净。秋月如圭,光阴往来,家乡的土地上大豆绿了又黄,黄了又绿。少年的我也离开故土,振翅高飞,到其他地方开疆拓土,历经风雨,锲而不舍的日日忙碌。老家的“搬仓”窝离我越来越遥远,我挖“搬仓”窝的独门绝技也淡忘已尽。真不知道再遇到“搬仓”窝,我是不是还会奋不顾身的去挖,是不是还会像一个经验老道的猎手去判断它的行踪和它的粮仓?挖“搬仓”窝其实是对故土的一种回味,是我童年的一种乐趣,他带有浓厚的地域色彩和特定的时空标志。一提到“搬仓”,我就能想到家乡那河风阵阵、一望无涯的豆地,童年的往事又会历历在目。我就很知足了!徐牧龙,本名徐龙宽,山东梁山人,山东省散文学会,济宁市作家协会会员,有文在【中国作家网】【齐鲁晚报】《解放日报》《当代散文》《考试报》《中学生博览》等国内报刊、网站等平台发表获奖。
2、牧龙纪实济宁,曾经有一个济宁大学。我曾经在哪里学习过。
3、牧龙全部视频(散文)悠悠橘皮香徐牧龙我脑海里存储了很多有意思的气味:童年烤地瓜的味道,醇香甜美;国那里食堂酱肉粉条的包子味,唇齿留香;小路口街中心的丸子汤,绿豆味足,汤鲜味美;中秋节附近,父亲糟制的糟鱼,蒜香鱼香,骨酥肉紧;还有乡村小路上驶过的汽车尾气味,味道独特而悠远;读小学时,我的同桌撕给我的橘子皮的香味,清香扑鼻,确切地说应该是一种芬芳馥郁、提神醒脑、让人胃口大开的香味,一直陪伴我多年…小时候,我们所谓的水果是指西红柿、菜瓜、茄子这些亦菜亦果的物品,能吃的到水果是茶庄仁叔送来的金帅苹果,弥足珍贵。橘子,我只是在书上看到过图片,有一天,我的同桌从口袋里掏出一个金黄色的水果,说是橘子。橘子扁圆,十分匀称,浑身上下散发着金黄色的光芒,我觉得这是皇族的颜色,就像皇上穿着的金缕玉衣,那么独特、高雅…同桌小心翼翼的剥开橘子皮,里面的果肉呈瓣壮,均匀的排列在果皮里,晶莹剔透,纹络分明,像一张渔网包裹在果肉表面,又像一双丝袜…在他剥开的一瞬间,一股芳香瞬间弥漫了整个教室。前面的同学跑过来看,并伸出手来问同桌要橘子吃,我同桌不慌不忙的撕下一小片橘子皮递给同学,又撕下一片橘子皮送给我说:“这是橘子,可好吃了,你闻闻,可香了”我接过橘子皮放在鼻子上闻,那种浓烈的香气,直冲脑海,我像一只饿狗一样贪婪的吮吸着这香气,生怕浪费了一点点…太香了,我觉得那是清风拂过的草原,是细雨沐浴后的竹林,是秋天送来的收获,是春天携带的花香。拿过橘子皮的手都沾满了奇香。我觉得橘子应该是世界上美味的水果!水果,自古以来,是属于贵族一类的人享用的物品,比如地主家,比如有钱人家,逢年过节,会摆上一些香蕉、苹果、橘子,供奉神灵,招待贵宾。这橘子皮的香味也成了我脑海中浓烈、深刻的香味,以至于日后,我所以为的水果香,就是当年那种橘子皮的香气…日子飞一样的过去,我也从毛头小子到奋勇青年,再到沉稳中年,做梦也没想到,以前自命不凡的我,竟然做起了水果小贩。每日里,四季鲜果,摆满店铺,苹果的香气、橘子的香气、西瓜的香气围绕着我,久居其室,不闻其香。早知道长大了要做水果小贩,我又何苦挑灯夜读,头悬梁椎刺股地这般辛苦!冯梦龙在《警世通言》中说: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也许只有经过了,才能有这般思索吧。#牧龙简介#
4、牧龙图片大全(散文)读沈从文的《云南看云》文/徐牧龙《云南看云》这篇散文,我不是第一次读了,具体多少次,我也记不清楚。但是确切的说,我从来没有通读过,只是开头结尾精读,中间略略看了一下大概。不是说沈先生的文笔不好,像他这样的大家,本来就是我望其项背的。我倒是觉得云南看云的开篇和结尾实在是太好了。云南因云而得名,起端简洁明了。多年前我曾经用笔做过标注:“起笔非凡,沉着而含气度”。我去过昆明几日,也不曾看到过沈先生笔下描绘的云,倒是返回山东时途径贵州,在山上看到过缭绕的云层,一大片一大片的,飘忽不定。衬托着绿水青山,倒是很有意境。 云南看云这篇文章写的很开阔,很松散,一会写云,一会写人,一会写时局。一会写云南,一会写河南湖南四川青岛,让人觉得很杂乱。这其实是沈先生妙绝的地方所在。他用现实的云层,暗喻了当时的政治。“说不定倒是明白许多地方各有各的天气,天气不同还多少影响到一点人事”。看到松散处,又紧紧抓回,回到云南,回到云南的云。 写文章的精妙之处就在于将自己的学识,见识,阅历,感悟都糅合到文字中去。湖南我也是去过的,我觉得云也没什么特色。 四川我也是去过的,也没特点。 河南的云确实厚重,沈先生说一片黄,抓一把下来似乎可以做窝窝头。我去郑州的时候,河南的云已不能做黄色玉米面的窝窝头了,我觉得又掺杂了几分高粱面的,黄不黄,黑不黑的没有一点轮廓。有一个秋日的黄昏,我登上三十三层楼的顶台,很惊奇的发现从黄黑云后面还有一个灰黄的太阳。我很惊讶。青岛的云似乎比以上这些地的云好看一些。我经常在晚饭后坐在五四广场上看云,看人。看五湖四海的旅人,看他们五彩斑斓的服饰。因为我没有再好的去处了。吹着海风,我在五四广场待了四个春秋。《云南看云》里提及的地方没有东北三省。我掐指一算。当时东北区域应该是敌占区, 沈先生去不了,我去了。在一个金秋时节我穿过八一农垦大学的校园,大庆的天很蓝很空阔。每天正午,天空遍布像沈先生笔下描绘的云。天上的云变化的出奇,尤其是傍晚的时候,云的颜色,云的形状,云的风度,实在动人。我曾经拍摄过一组大庆的云。我觉得和我幼年时在老家看到的云彩一般无二。我的老家是一望无际的黄淮海冲积平原,这里密生着各种植物和人。看着浓厚,飘逸的云彩,我总会幻想着是各种美好的食物:面包,棉花糖,冰激凌,肉馅满满的大包子。 我觉得一块云彩的漂移就是神仙坐车回老家探亲访友,就像我每个月都不远的奔跑回家。各地的云,再飘逸,再浪漫,再多彩,都不及我老家上空那一片巴掌大的云彩。《云南看云》的中间部分我略略看了看,大体的意思还是把云和时局结合起来,看云知天气,看云知时局。我还是觉得结尾好, 收束有力,总揽全局,又把散漫处收了回来。 “所以我觉得卢先生的摄影,不只是给人看看,还应当给人深思。”只不过不同的是,沈先生看的是时局,徐先生写的是心情。他乡纵有当头月,不抵家乡一盏灯。我觉得不无道理。(结束)徐牧龙,本名徐龙宽,山东梁山人,济宁市作家协会会员,有文在国内报刊、网站等平台发表获奖。
5、牧龙古诗雨声催我入梦来文/徐牧龙雨声,是大自然的天籁之音,像亲人的手抚我身心,让我全身舒缓。每每听到雨声有节奏地落下,我的困意便油然而生。1“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这是初春的雨,薄薄的包围着整个村庄。起初我以为是雾,扯天扯地的升腾起来,没有一丝风。渐渐的觉得有水珠落下,一滴,一滴,缓慢而从容。乌黑的柳树枝条逐渐显露出一丝绿色,枝条上凸起好多芽点。这个凸起冬天就有,掩藏在雪下面,当初只是干瘪瘦小,现在饱饮了春之甘露后,变得稍稍饱满了些,紫色外衣裂开一点点缝隙,仔细看,芽点下迸开一丝嫩绿,沾满白色的绒毛。柳树黑色渐褪,榆树,桃树亦然。行走在雨中,发际上也全是水珠,小、密,只觉得湿气扑面将我包裹其中,一会衣服、头发尽湿。“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应该就是这个意境。地上枯黄的地毯,在细雨冲刷下,泥色褪去,亮闪闪的有了精气神,历经一个冬日的草杆坚硬而顽强。雨滴变得越发粗壮,落地的频率也明显加快,可以听到叮叮叮的声音,是雨滴敲击着屋檐,敲击着院子里的水盆,敲击着树枝,敲击着大地的声音…草的间隙里,一丝嫩芽在拼命的往上挤,估计是雨声鼓舞了它的斗志,所有的草都在卖力地往上挤,还有树芽、花蕾,他们也许是来倾听雨声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这雨声,初段如丝丝风吹麦浪,渐大如米落茶盅,没有哗啦哗啦的响声,只是沙沙沙,叮叮叮,轻缓而柔美,像一首摇篮曲,像一个瞌睡虫,催的人不由得打起了哈欠,伸开了懒腰。我拉开被子,听着雨滴声声,嗅着带有花香、泥土和春天的气味,不知不觉渐入梦乡。一些希望如雨后春笋一样,嘎嘎而生。2夏雨比较豪爽,犹如人之做事干净利落!一片云儿来,一阵雨儿下。雨大如珠,啪啪落下。这边才听到雨声,那边已浑身被淋透。就像从空中用盆子泼一样,大而密集,“落汤鸡”这种事物,也只有夏天的雨里才能制造出来。磅礴一词,一是形容广大无边,混同充塞。二是描述其气势盛大。用这个词语来形容夏天的雨,形象而生动,鲜活而全面。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夏日的雨声音很大,像敲击的战鼓,急促又强劲有力,是凯旋归来的乐曲。伴着惊雷闪电,扯天扯地,掠过树林,掠过荷塘,空中一片,地上一片。隔断了山,阻断了路。让你不得不放下手里的活,趁机休息一下。恢复一下体力,修复下劳累的躯体。雨过天晴后,精神抖擞地投入工作生活中去。3秋雨霏霏,连绵不绝,有时候会下两天、三天、七天,甚至更长时间。她就像一个好性子的女人,毫无心烦,不瘟不火。对待秋雨,你一定要有耐心,要有一种奉陪到底的心态才可以。秋风轻轻走过,又轻又缓,你还没来得及看到她从哪里来,簌的一下,她就消失在了季节的深处。绿色、红色、黄色同时染上了一片树叶,院落边的丝瓜藤、爬山虎也变得五彩斑斓。秋雨里往往有蜘蛛的丝,把几片树叶连成一片,丝的尽头,悬挂住一片落下的叶子,我觉得那是季节后的留恋。有人觉得悲凉,有人觉得诗情画意,在我眼里,故乡的角角落落都会有这样的小景,树林里有,院落里有,田野里有,即便是乡下小路,在秋雨、秋叶中都有一副绝美的卷图。秋雨是有色彩的,绿的叶子,黄的叶子,红色的叶子,紫色的叶子,褐色的叶子,晶莹透明的水珠,在一片片叶子上滚动,在空气中跳跃,形成一道炫彩的雨幕。诗人戴望舒在秋雨中徘徊,穿过霏霏烟雨的小巷。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诗人的千般忧伤,万种风情,借助这淅淅沥沥的雨来表述自己的内心。我也想撑着油纸伞,穿街越巷,在一片秋风秋雨里,找寻那个丁香一样的姑娘。秋雨淅沥,我想在我的新房,一身红妆,安然而眠。4春雨丝丝缕缕,夏雨磅礴酣畅,秋雨绵绵长长,这几个季节的雨各有不同特色。他们都是大自然的催眠师,洗涤心灵,抚慰内心之安宁。我觉得,下雨天睡觉,就像二锅头遇到了花生米,大葱遇到了豆瓣酱一样,绝配而绝妙。但是这样的绝配需要有基础才能实现。有个词语形容时局云:“山雨欲来风满楼”。历史的风雨飘摇,动荡不安,人们食不甘味,夜不能寐,哪里敢在下雨的时候扯天大睡。只有国富民安,心无旁骛,悠闲自得的情绪下,才能枕着日子,坦露身心,酣畅而眠。看着点点雨滴落下,丝丝收获气息沁我心脾。坐在廊前,一本书,一杯茶,静听雨滴声声入耳,很庆幸我能生活在此太平盛世,仗此庇佑,让我高枕无忧,听雨为乐,禁不住想安然入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