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睍简介(西夏李睍)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25 12:37:43 浏览
1、西夏李睍

西夏十二位皇帝(包括两位奠基者)依次为:夏太祖神武皇帝-李继迁(追尊)、太宗光圣皇帝-李德明(追尊)、景宗武烈皇帝-李元昊、毅宗昭英皇帝-李谅祚、惠宗康靖皇帝-李秉常、崇宗圣文皇帝-李乾顺、仁宗圣德皇帝-李仁孝、桓宗昭简皇帝-李纯佑、襄宗敬穆皇帝-李安全、神宗英文皇帝-李遵顼(xū)、献宗孝哀皇帝-李德旺、夏末帝-李睍(xiàn);大夏(西夏),也称邦泥定国或白高大夏国,自公元1038年李元昊称帝建国,至公元1227年被蒙古所灭,共计189年;下图依次为:李元昊、李乾顺、李安全和李遵顼

2、李睍在位时间

皇帝们的名字为何怪僻?中华汉字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用于名字者大都通俗易懂,琅琅上口,便于让人记住。但笔者熟读通史后,发现历史上的许多皇帝名所用的汉字古怪而生僻,平时很少见。下面仅从汉代至清代列举一些皇帝所用的比较怪僻的名字: 汉元帝刘奭:奭念shì,《说文》里其意思为“盛”。燕召公也曾用过此名。 汉成帝刘骜:骜念ào。《吕氏春秋》注解其为千里马的意思。汉平帝刘衎:衎念“kàn”,快乐的意思。汉章帝刘炟:炟念dá,“火爆”的意思。汉和帝刘肇:肇念zhào,“开始、初始、引发”的意思。汉安帝刘祜:祜念hù,有“福”的意思。 汉质帝刘缵:缵念zuǎn。《说文》里解释:缵,继也。魏明帝曹叡:叡念ruì,“深明、通”的意思。曹叡是曹操孙子,他的名字被许多书刊弄混成了“睿”。东晋穆帝司马聃:聃念dān,“耳朵长”的意思。前凉高祖昭王张寔:寔念shí,同“实”,“放置、此”的意思。 前燕太祖文明皇帝慕容皝:皝念huàng,仅用于人名。前燕景昭皇帝慕容儁:儁念jùn,才智超群的意思。燕幽皇帝慕容暐:暐念wěi,形容光很盛的样子。西凉昭武王李暠:暠念gǎo,或念hào。念gǎo形容“光明、明亮”,念hào同“皓”。南朝宋太宗明帝刘彧:彧念yù,意思为“有文才”。 南朝齐武帝萧赜:赜念zé,深奥的意思。南朝文帝陈蒨:蒨和茜同音。南朝陈宣帝陈顼:顼念Xū。这个字早有出现——古帝颛顼。北周武帝宇文邕:邕念yōng,和谐的意思。北周宣帝宇文赟:赟念yūn,“美好”的意思。武曌:念zhào,只有武则天一个人用过。结构特殊,能使人联想到日月当空,光芒万丈这一磅礴景象。 唐懿宗李漼:漼念cuǐ或cuī,形容水深。唐僖宗李儇:儇念xuān,形容“聪慧、敏捷”。后唐庄宗李存勗:勗念xù,意为勤勉。这是一个容易被人写错的字,特别是网上——往往写成“勖”。南唐高皇帝李昪:昪念biàn,光明的意思。南汉中宗皇帝刘晟:晟念shèng,光明、旺盛的意思。南汉后主刘鋹:念chǎng,锐利的意思。刘鋹又名刘继兴。宋孝宗赵眘赵眘:眘念shèn,“谨慎”的意思。南宋度宗赵禥:禥念qí,赵禥是南宋第6个皇帝。宋端宗赵昰:昰念xià,是“夏”的古字,“直”的意思。 南宋末代皇帝赵昺:昺念bǐng,“明亮、光明”的意思。西夏末代皇帝李睍:睍念xiàn,睍睍,眼睛不敢睁大的样子。明嘉靖皇帝朱厚熜:熜念zǒng,也念cōng。念zǒng时,有火炬的意思。清雍正帝名胤祯,嘉庆帝名喁琰,也都够怪的了。 这些九五之尊的皇帝们为什么喜欢选用十分怪僻的汉字做名字呢?其原因不外乎是想显示自己尊贵的地位,他们一出生就有一大批御用文人搜肠刮肚遍翻典籍为他们起名。这些字既要含义高雅,而且要很罕见,若典籍中找不到这样的字,就要造出一个来(武则天的“曌”就是她自己造的)。也能理解啊,要是皇帝们的名字不讲究,都起成“二狗”、“黑蛋”这样的名字,岂不混同于草民百姓?岂不失去神圣感?社稷颜面何存?同时,为了让人们避讳方便,也是他们取怪僻名字的一个重要原因。

3、李睍的介绍

早安週六愉快到了公元1226年,成吉思汗的健康状况大不如前,但是他再次出兵西夏,迫使西夏末帝李睍在第二年投降。不过,成吉思汗没有返回蒙古旧部,他在六盘山病逝。这个时期的蒙古帝国范围,包括蒙古高原、中国西北部、东北和华北部分地区,以及中亚和西亚的一些领土。这个由成吉思汗一手缔造的成果,是古代中国一个横跨欧亚大陆的大帝国,之后经过大汗子孙的扩张,范围东到太平洋,北抵北冰洋,西达黑海沿岸的匈牙利,南至南海。十三世纪中叶蒙哥汗在位时期,面积约2400万平方公里,之后又增加到3300万平方公里,占了全世界土地面积的22%,这种空前的成就,正是成吉思汗所奠定的基础。一. 军事成就如果以全年降雨量400公厘为标准,低于这个数字的土地很难发展农业,只能长些牧草,供给牲畜食用。也就是说,这个雨量值将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做了清楚的划分,游牧民族的物质生活无法与农耕民族相比,但是他们能征善战,因为,一旦基本所需条件不足时,的解决方式,就是靠征战去行抢,抢夺人口、牲畜、土地和所有资源,农耕民族几乎不是他们的对手。

4、李睍简介西夏末代太子

早安平安公元1227年8月25日,正当蒙古大军围攻西夏首都时,成吉思汗病逝在宁夏南部的六盘山,享年六十五岁,死因至今众说纷纭。成吉思汗去世前,向儿子们交待了灭金的计划,就是借道宋境,包抄汴京。后来窝阔台和拖雷灭亡金国,采用的正是这个策略;当然,这和南宋的命运也是息息相关的。由于西夏末代皇帝李睍已经答应投降,成吉思汗突然去世,蒙古军队密不发丧,李睍开城投降,要求觐见大汗表达忠诚,军中将士推托成吉思汗身体不适,不方便接见。不过,这位末代君王还来不及弄清真相,三天之后,蒙古人依照成吉思汗的遗言将他处死,西夏政权彻底覆灭。蒙古大军占领了西夏首都中兴府,就是今天的宁夏银川市,避开屠城的惯例,而是入城监控军民,大家的性命才得以保全。关于成吉思汗的死因,《蒙古秘史》记载他是因为坠马,伤重不治。罗马天主教教廷特使约翰·普兰诺·加宾尼在回忆录中却说,成吉思汗可能是遭雷电击中而身亡。这种机率极低的事,根本没有说服力。#李睍简介#

5、李睍照片

1227年,成吉思汗光着身子躺在床上,身边有几个身材窈窕、面容秀美的女子,现场气氛令人脸红。成吉思汗正闭着眼睛享受少女的青春气息,突然感到身下传来一阵剧痛,他不受控制地发出惨叫。顺着疼痛传来的方向看过去,只见成吉思汗的双腿之间,鲜血正在喷涌而出。一名西夏女子站起身,露出得意而又狡黠的笑容,慢慢张开嘴巴,吐出来一个血肉模糊的棍状物。成吉思汗大怒,威胁要杀掉女子的全家,但对方不仅没有害怕,还掏出一把匕首,猛地刺向成吉思汗,草原雄鹰就此殒命,而那位凶手则是西夏王妃。很多文学创作和影视作品,都采用了这种说法,把成吉思汗的死因和贪恋女色,结果遭到凶手行刺联系在一起。但需要注意的是,成吉思汗被行刺的说法,出现于清朝时期的蒙古历史著作《蒙古源流》,书中并没有明确表示,成吉思汗是怎么被杀的,因此无论是被咬掉命根子失血过多而死,还是被刀捅死,被人勒死,都是后世杜撰的情节。要知道,恨蒙古人的金国和南宋,都没有类似的故事,为什么和蒙古关系良好的满清政权,会采用这种说法?更何况,成吉思汗驰骋草原几十年,兼并部落无数,收纳敌人的妻女是传统,为什么从没有遇到过刺杀,偏偏西夏王妃一次就成功了?就算她性情刚烈,不服从成吉思汗,匕首又是怎么带进去的?很显然,成吉思汗遇刺的说法,可信度并不高。那么,成吉思汗到底是怎么死的?蒙古人编纂的《蒙古秘史》认为,成吉思汗打猎的时候,不慎从马上跌落,被后来跟上来的马活活踩死。堂堂蒙古大汗,从出生开始就在马背上生活,后竟然被马踩死,说出去多难听啊,所以成吉思汗死后,大臣们秘不发丧。听起来似乎很合理,但个人认为可信度不高,毕竟成吉思汗拥有众多护卫,除非后面有千军万马,否则他们绝不会坐视蒙古大汗被活活踩死,而不采取任何补救措施。罗马教廷使者加宾尼曾经出使蒙古,按照他听到的说法,成吉思汗是被雷劈死的。这种说法的来源是草原牧民,蒙古人本身就比较迷信,信奉长生天,认为人会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代价,雷电就是一种对不孝的惩罚措施,暗指成吉思汗曾经与母亲关系不和。可以说,这种说法比成吉思汗被乱马踩死更不靠谱。个人认为,成吉思汗的死因,有2个比较靠谱的说法。第1个是患病而死,第2个是中箭而死。前者出自剑桥大学对中国辽、金、西夏和元代历史的研究资料,后者出自《马可•波罗游记》,性相对更高。其实,这两种说法可以合二为一,就是年迈的成吉思汗强撑病体,带领大军征讨西夏,结果在前线患病,再加上作战的时候,被西夏军队的箭矢射中膝盖,而成吉思汗曾经2次中箭,这次意外导致了一系列的并发症,终不幸丧命。当时的成吉思汗已经65岁,即便是草原上的雄鹰,也不得不面临身体的衰老。而且,蒙古大军征讨西夏前,成吉思汗确实身体不适,他只是为了面子问题,才会再次亲自出征。至于成吉思汗死后为什么秘不发丧,大可能是为了不动摇士气,防止攻打西夏的战役功亏一篑,因为在那之前,西夏君主已经被迫投降,只等蒙古大军进城。成吉思汗死后,蒙古顺利攻灭西夏,大臣们按照成吉思汗的遗嘱,将西夏君主李睍处死。自古以来,但凡有点成就的帝王,死亡原因总会众说纷纭,或者伴随着一系列变故,成吉思汗的死因始终没有确切说法,也就不足为奇。

6、李睍是昏君吗

1227年,六十六岁高龄的成吉思汗在攻打西夏时旧疾复发病危,临终前,他将拖雷叫到跟前说:“我死后,不要将消息泄露,待西夏皇帝出城投降,将其尽肆屠杀”,说罢,不甘心的闭上了眼睛。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国后,加速了对外扩张的步伐,他将眼光同时瞄向了遥远的东西方。然而这个时候的蒙古国周边还有诸多和他们一样的马背民族,如金国、西夏等,这是阻碍其对外扩张的绊脚石所在。为了稳固大本营,让自己西征之路无后顾之忧,他将目标放在了由d项人建立的西夏王国。一方面,西夏弱,容易攻打,另一方面,西夏与金接壤且互为兄弟之邦,征服了西夏,可以有效震慑金国。1207年4月,成吉思汗大举进攻西夏,连破兀剌海城、夏州等城池,并对灵州形成合围之势。西夏皇帝李安全对此派遣嵬名令公率后的十万精锐前来救援灵州,嵬名令公当年曾击退过一次蒙古军,李安全把他作为后的屏障。两军相遇于灵州城外,然而这一次幸运之神没再倾顾嵬名令公。这是一场单边倒的大屠杀,西夏十万精锐几乎尽遭屠戮,嵬名令公也差点死于战场,后狼狈逃回西夏。次年,蒙古铁骑踏过黄河,兵围肃州城。肃州依山而建,易守难攻,蒙古骑兵久攻不下,损失较大。蒙军于是派人前去劝降,但守城军民宁死不降,成吉思汗大怒,再次发动蒙古骑兵强攻,后终于破城。城破后,蒙军屠城三日三夜,十万余西夏军民全遭屠杀,仅余106户百姓人口性命,蒙军在屠城后引军回还。蒙古人的凶残让西夏人心惊胆战,两年后,蒙古再次出兵攻打西夏,兵锋直指都城中兴府。一路上基本没遇到抵抗,很快就围住了中兴府。夏襄宗求救于金,金坐视不救,夏襄宗无奈,选择献女求和,并附蒙攻金,至此,成吉思汗的西征策略基本算是达成。1218年,成吉思汗准备西征,于是派使者去西夏征兵助战,然而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西夏皇帝李遵顼还没开口,权臣阿沙敢布直接怼了回去,讽刺道:“既然没这个能力,就不要做可汗了”,随后将使者轰了回去。被西夏人公开打脸,成吉思汗大怒,下令木华黎的一支军队渡过黄河攻打西夏。夏神宗因害怕蒙古大军,于是逃至灵州,却令太子李德旺留在都城中兴府。李德旺唯有遣使再次求和。因为此时要集中兵力西征,成吉思汗只好暂时放下西夏,但明确表示:“等我胜利归来,再找你算账!”1223年,木华黎率兵跟金国作战,这次西夏倒是派兵助战。然而彼时金国虽已开始衰落,但是廋死的骆驼比马大。蒙古和金国打了很久,谁也不能取胜,西夏见此直接撤军,这种两面三刀的做法让蒙古人大为愤慨,于是放弃攻打金国,转而掉头攻打西夏。夏神宗李遵顼在蒙古的威逼下,被迫将皇位让位给次子李德旺,是为夏献宗。夏献宗虽然年少,但不失为一位明主。在经历了蒙古多次入侵后,让他清楚地看清了蒙古人的狼子野心。于是夏献宗决定再次使用“联金抗蒙”的政策,再度和金朝结盟,企图利用蒙古大军西征期间联合蒙古周边各国攻蒙。然而夏献宗的这一战略不小心被木华黎的儿子、驻守西夏的蒙古大将孛鲁发现,迅速将这信息传递给正在西征的成吉思汗。对于西夏这种墙头草的行为,成吉思汗深感厌恶,他觉得有必要再给西夏一个教训。于是他命孛鲁率军攻打西夏,成功拿下西夏的银州,屠城数万人。这是对西夏严重的警告,按理说这个时候的夏献宗好的归宿就是俯首称臣,那样或许还能保全性命。但不知是年少轻狂还是盲目自信,夏献宗非但没有向蒙古低头,反而还光明正大的派出使者出使金国,企图拉拢金国共同对抗蒙古。而他的那个好队友阿沙敢布又一次发挥了嘲讽的技能威力,他对蒙古人说:“虽然你们蒙古人武力比我们强大,但是我们绝不畏惧你们,如果想打,那就放马过来吧!”这话彻底激怒62岁高龄的成吉思汗,于是决定发兵攻打西夏,誓要将其灭亡。1227年6月,蒙古铁骑对西夏第六次发起进攻,一路上摧枯拉朽,很快就打到了西夏京都中兴府。恰好此时,中兴府发生了大地震,城内军民死伤惨重,连皇宫都垮塌了。天灾人祸一起来袭,无奈的西夏只能再次投降,并且承诺一个月后举行投降仪式,他们企图通过投降策略换取西夏王朝的喘息之机。毕竟在过去,这一招屡试不爽。但这一次,西夏人为他们的反复无常付出了可怕的代价!此时的成吉思汗,已经不需要臣服的西夏,他要的是彻底地吞并西夏。不久后,成吉思汗病死于六盘山,临死前对他的四儿子拖雷说:“不要让我死去的消息传出去,杀死已经投降的西夏皇帝李睍,对中兴府进行屠城,以绝后患。”一个月后,夏献宗李睍率领文武百官和贵族嫔妃出城投降。刚一走出城门,蒙古骑兵就对他们举起了手中的屠刀,毫不犹豫地杀死李睍以及他的文武百官。随后,蒙军冲入城内,将城中百姓屠杀一空,后一把火将整个中兴府夷为灰烬。自此,在宋、金、蒙古三强夹缝中顽强生存了189年的西夏王国彻底灭亡,d项人一族因为屠杀,几乎彻底灭绝。其d项文明也因此中断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