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简介冯(张謇资料)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25 12:43:44 浏览
1、张謇资料

袁世凯倒台是因为撒谎太多?1915年12月13日,袁世凯称帝,定国号为中华帝国,建元洪宪。但他仅仅当了83天皇帝,于次年3月22日取消帝制。6月6日,袁在忧愤中死去。一个掌握了全国大武装力量的政坛不倒翁,孙中山、黄兴等轮番轰炸都坚不可摧的碉堡式人物,怎么说完蛋就完蛋了?历史公论,老袁是因为开倒车,违背了时代潮流和民意。这固然是根本原因,但还有一个原因也很重要,就是袁世凯不讲信用、爱撒谎。袁世凯撒的第一个弥天大谎,是将当时名义上的高领袖光绪皇帝玩弄于股掌之间。他满口应承谭嗣同兴兵勤王,转头就跑回天津向慈禧近臣荣禄告密,出卖了帝d一干人。这一事件成为慈禧再度临朝的导火线,导致康梁师徒流亡海外,“六君子”血溅菜市口,光绪皇帝被囚瀛台。一直到辛亥革命前,康梁都视袁为寇仇。他们所从事的政治活动中,倒袁占据相当分量。光绪死后,康有为写了《揭袁世凯弑君公启》《请讨贼哀启》等,公开揭发袁戊戌告密、致八国联军侵华、废立等罪状,并配合梁启超上书光绪皇帝的亲弟弟、摄政王载沣,将光绪之死归罪于袁世凯。载沣以宣统皇帝父亲的身份担任摄政王,大权在握。据传,他对袁世凯出卖光绪皇帝一事耿耿于怀,加上对袁的新政措施多有不满,便借机解除袁的职务。袁世凯开缺回籍,隐居彰德,对外宣称钓鱼终老,暗地里却时刻关注国内局势,伺机而动。等到辛亥革命后,满清政府收拾不了烂摊子,只能恭请老袁出山。老袁假惺惺地再三推托,实际是等着清廷给他增加筹码。为此,前状元张謇在进京途中,专程到彰德给袁世凯做思想工作。于是乎,老袁东山再起,周旋于民国的热血志士和清廷的孤儿寡母之间,既两边讨好,又同时施压,以其一手练成的北洋新军压迫武昌革命军,同时又以兵权要挟清廷拿出真金白银及政权。百年老店——清王朝终不得不关门歇业。接下来的事大家都知道。1915年8月,在袁的授意下,杨度等“六君子”推动成立了所谓筹安会,大肆宣传帝制,为袁向帝制迈出后一步造势。1915年12月13日,袁接受拥戴,正式做中华帝国的洪宪大皇帝。人挡杀人,佛挡杀佛。袁世凯终于完成帝制复辟大业。从此,他便高枕无忧了吗?当然不是。连康有为这个致力于大清复辟的铁干都觉得老袁的做法形同痴人说梦,在袁称帝后,康写信对老袁说:“对清室则近篡位为不顺;对民国则反共和而不信,故致天怒人怨,不助不佑,不吉不利,公之近状,必无幸免矣。”果然,梁启超的学生蔡锷率先在云南发难。袁因为有打击“二次革命”的胜利经验,对此不以为然。他让亲信梁士诒发电给梁启超,让梁劝劝蔡锷,不要弄得大家脸上下不来。梁回电说:“帝制之发生与撤销,何关大计!须知国人所痛心疾首,正以其专操政术,以侮弄万众,失信于天下既久,一纸空文徒增恶感耳,……”言下之意,袁不讲信用,久失民心,无可挽回。至此,袁仍不知悔改,摩拳擦掌准备动武。正当各地讨袁军风起云涌之际,老袁自家队伍内部却出了问题,他的嫡系冯国璋竟然不听号令,发电大发牢骚说:“倚若心腹,而密勿不尽与闻;责以事功,而举动复多掣肘,减其军费,削其实权,全省兵力四分,统系不一,设非平日信义能孚,则今日江苏已为粤浙之续矣。……”冯国璋对袁不满由来已久。他在乎的也许不是袁称不称帝,而是袁太好权术,把他这个自家人也玩弄于股掌之间。1915年6月22日,冯国璋觐见袁世凯,问及帝制计划时,袁说:“我无皇帝思想,袁家没有过六十岁的人。我今年五十八,就做皇帝能有几年?况且皇帝传子。我的大儿子克定残废,二儿子克文假名士,三儿子克良土匪。哪一个能承继大业?你尽管放心。”袁这一番看似推心置腹的话,把冯骗得晕头转向。此后,有人说袁即将称帝,冯死活不信,还亲自出面为袁辟谣。谁承想仅仅半年,袁世凯就大模大样当起皇帝了。冯国璋颜面尽失。夜路走多了难免会掉到阴沟里,袁世凯的谎言可以在所有的时间欺骗一部分人,也可以在一段时间欺骗所有的人,但绝不可能在所有的时间欺骗所有的人。他的残废儿子克定,早就对老爸的心思洞若观火。他私下里说,他老爸迟早还是会做皇帝的。还有半句他没说,就是他认为太子迟早是他的。他料到了前半场,老爸果然做了皇帝,也在金匮石室中写上了他“袁克定”的名字。可他没想到的是,官场波诡云谲,后半场风云突变,老爸只做了八十三天皇帝就下台了。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中写道:“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阸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区区一介草民,尚懂得“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的道理。即便如此,所谓的游侠在后世仍不免毁誉参半,被荀彧贬为“德之贼也”,而万千宠爱集于一身帝王贵胄,偏要反其道而行之,又怎么可能赢得生前身后名?

2、张謇简历

近代中国实业家张謇,(1853年7月1日~1926年8月24日),字季直,号啬庵。江苏南通人,祖籍江苏常熟土竹山,生于江苏省海门直隶厅长乐镇(今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常乐镇)。是翁同龢学生。光绪二十年(1894年)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金融家、慈善家,“江苏五才子”之一。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奉张之洞之命创办大生纱厂。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创办了通州师范学校。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创建了南通博物苑。[民国元年(1912年),起草清帝退位诏书。在南京政府成立后,任实业总长;南通唐闸北市,是张謇当年兴建的工业小区,现改造成文创基地和休闲打卡处。

3、张謇百科

【华夏风云•1926】1926年8月24日,清末民初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张謇,病逝于南通享年74岁。张謇字季直号啬庵,江苏南通人,1853年5月25日生,出身农家,力学成名,1894年甲午殿试,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因中日甲战争失败,有识之士,莫不以兴办实业及教育为强国富民之要图。张謇对清廷政治失望,又适遭父丧,即归故里南通,从事地方建设。1906年,组织“预备立宪公会”,任副会长,从事开设国会运动,1909年,江苏咨议局成立,任议长。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任实业总长。1913年,任熊希龄内阁之工商,农林总长及全国水利总长。1914年国务院改制任农商局长。1919年,任江苏新运河督办。张謇把毕生心血全部贯注于实业,曾前后创办纺织、榨油、面粉、冶铁、轮船,盐垦等公司10余家,又设立淮海实业银行,协助事业发展,其中盐垦使滨海数百万荒地变为棉田,造福乡梓贡献极大,各业经营所获盈余,用于兴办教育,先后创办师范、医科与盲哑学校达数十所,其中通州师范更是中国师范学校之滥觞。

4、张謇事迹

张謇其人其事。1915年5月29日,张謇校长同严修范源濂等参观南通省立第七中学校和女子师范学校。张謇迎候接待,后张校长参观大生纱厂,日本朋友束邵直陪同,张謇负责导览全厂。随后又参观了榨油厂、机器厂、纺沙新厂、面粉厂、纺织学校及新育婴堂。张謇字季直祖籍江苏常熟,是中国近代实业家和教育家。他前半生命途多舛,41岁中状元之后先是创办大生纱厂,随后在办企业的同时竭诚兴办教育,开启了他实业救国、教育兴邦的宏伟事业。他以大生纱场为本一生兴办20多个企业,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成为近代民营企业家的卓越代表。继筹建民办通州师范学校之后,先后创办或投资兴建了300多所学校,从普通中小学职业学校到大学成为知名民办教育家。

5、张謇介绍

光绪二十年状元张謇,是中国近代史上首屈一指的实业家、教育家。张謇,江苏南通人。他家世代以农为业,在兄弟五人中,张謇是聪明的一个。他十二岁的时候,有一天,他的启蒙老师看到有一人骑着白马从门前经过,便拟出一联:"人骑白马门前过"。张謇很快应对道:"我跨金鳌海上来"。老师一听大喜,逢人就夸。他十六岁时考上了秀才,却排名在百名之下。老师挖苦他说:"你这小子,没出息,如果一千人应考,录取九百九十九名,剩下的一个肯定是你!"张謇思想上受到很大刺激,他为了鞭策自己,在书房里四处贴上"九百九十九",还用竹片把自己的辫子夹在床头,只要一翻身就会拉醒,便起床坚持读书。经过苦读,他参加院试,终于名列前茅。张謇二十四岁当了吴长庆提都的幕僚,并随从出访到过朝鲜,从此名声渐起。一八九二年他参加了会试,这次主考官是光绪帝的老师、户部尚书翁同龢。由于张謇有点名气,主考官很想裁培他。在考试之前,张謇与同乡刘可毅一起去拜访翁尚书,在交谈中,翁尚书连说了几次“今日时势,宜可统筹全局”的话,可张客不理解这是一种暗示,他也不肯在卷子上动手脚。而翁尚书的暗示却被刘可毅用上了,他在答卷的开头便把“统筹全局”四字很醒目地嵌人了文中,考官翁尚书看了误以为是张謇的答卷,立即圈为第一,还写上了“庆祝国家又出了一个栋梁之才”的批语。就这样,张謇一直延迟到一八九四年才通过会试。这年冬季,有一天,气候晴暖,慈禧太后见后宫冰融雪消,唯有门口御缸口上有一圈白雪未化,便吟出一联:"雪落缸口天赐一条玉带",然后命随从官员对下联,结果无人对出。慈禧当即让太监张榜,命参加殿试的考生应对。张謇思索片刻,便对出了"虹出海外地涌半副金环"。慈禧对这句既工整又吉庆的下联赞赏,后来就点张謇为状元。张謇中状元不久,眼见官场腐败,心中十分厌烦。有一天,慈禧从颐和园起驾回宫,张謇和其他文武大臣都在紫禁城门口跪迎。这时正值天降暴雨,众官一个个淋得像落汤鸡,但没有一个人敢吭气。张謇心里想:"读了那么多圣贤书,难道就是为了今天当叩头虫吗?"他感到很伤心。不久,他借父亲病危之机,辞职不归。张謇回乡后,更感到中国落后,便四处奔走,不怕碰壁,大兴实业。他先后张在南通办起了大生纱厂、通海垦牧公司、广生抽厂、资生铁冶厂、淮海实业银行等十多个企业。同时,他还用办企业收的利润来办教育。他自己却身穿布衣,到上海卖字,吃次的饭菜,住差的旅馆,有时还露宿街头。他的行动感动了社会各界,在各方的帮助下,他终于创办起了所师范学校——南通师范学校。他还相继办了几所职业学校,创办了图书院、博物馆等,为国富强,为民造福!张謇于一九二六年去世,蔡元培先生给他送了挽联,赞扬他为中华民族的振兴作出的重大贡献。

6、张謇生平事迹

不可不知的南通十大历史名人,个个都可以流芳百世!1、张謇(1853年7月1日-1926年8月24日),字季直,号啬庵,出生于江苏通川海门长乐镇(今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常乐镇),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主张“实业救国”。他是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南通大学、上海海洋大学等学校创始人,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教育事业的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被称为“状元实业家”。2、曹顶(1514年-1557年),南直隶通州余西场(今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余西西古镇)人,明代抗倭民族英雄。据曹氏家谱载:北宋末年,曹彬后裔,"山东武惠堂曹姓举家携庄客南渡;元末明初,避兵火,自金陵、句容。 经常熟北渡,迁通州余西场。为了纪念这位民族英雄,南通 人将“跳面”称为“曹顶面”。3、冒襄(1611年4月27日-1693年12月31日),字辟疆,号巢民,一号朴庵,"又号朴巢,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南直隶如皋(今江苏如皋)人。冒襄一生著述颇丰,其中,《影梅庵忆语》洋洋四千言,回忆了了他和董小宛缠绵悱恻的爱情生活,是我国忆语体文字的鼻祖。4、李渔(1611年-1680年),初名仙侣,后改名渔,字谪凡,号笠翁,生于南直隶雉皋(今江苏省如皋市),明末清初文学家、戏剧家、戏剧理论家、美学家。李渔自幼聪颖,素有才子之誉,世称“李一郎”,曾家设戏班,至各地演出,从而积累了丰富的戏曲创作、演出经验,提出了较为完善的戏剧理论体系,被后世誉为“中国戏剧理论始祖”、“世界喜剧大师”、“东方莎士比亚”。他是休闲文化的倡导者、文化产业的先行者,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一。5、胡瑗(993年-1059年),字翼之,北宋时期学者,理学先驱、思想家和教育案家,淮南东路泰州如皋县宁海乡胡家庄(今江苏省如皋市)人。他和提倡“以仁义礼乐为学”,讲求“明体达用”,开宋代理学之先声,先后主持苏、湖两州州学,所创“经义”、“治事”两斋,为高等学校分系分科的开端。6、柳敬亭,原姓曹,名永昌,字葵宇,号逢春,南直隶扬州府通州余西场(现江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余西古镇)人,末清初著名评话艺术家,扬州评话的开山鼻祖。柳敬亭常说的书目大致有《水浒》、《隋唐》、《西汉》等。另外,传说柳敬亭还留下《柳下说书》百篇。7、范当世(1854年-1905年),原名铸,字铜士,后改无错,号肯堂,因排行居居一,又号伯子,江苏通州(今南通市)人,清末文学家、诗文名家、桐城派后期作家,也是南通市近代教育的主要倡导者和奠基人之一。8、陈实功(1555年-1636年),字毓仁,号若虚,江苏东海(今南通市)人,中国明代外科学家。陈实功从事外科四一余载,了不少疑难杂症,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于1617年编著《外科正宗》一书, 共12卷。9、吕岱(161年-256年),字定公,广陵海陵(今江苏省如皋市)人,三国时期月吴国重臣、将领。吕代一生戮力奉公,为孙吴开疆拓土,镇岭南、抚山越、战长沙、守武昌,功勋赫赫。他是第一个被载入史册的海陵名人。陈寿在《三国志》将吕岱列入东吴“克宁内难,绥靖邦域”重臣之内。晋灭吴后,陆机作《辨亡论》历数东吴栋梁之才,吕岱被列为东吴“以器干任职”的名臣之一。10、李方膺(1695年-1755年),字虬仲,号晴江,别号秋池、抑园、白衣山人等等,江南通州(今江苏南通)人,中国清代诗画家、官员。李方膺出身官宦之家,曾任乐安县令、兰山县令、潜山县令、代理滁州知州等取职,刚正不阿,廉洁爱民。李方膺能诗,擅画松竹兰菊,尤长写梅,用笔倔强放纵,不拘成法,苍劲有致,为“扬州八怪”之一。

7、张謇简介

张謇(1853-1926),字季直,号啬翁,书法落款謇字写得看上去像繁体“宝宝”两字,又被人们戏称为“张宝宝”,江苏南通人,晚清史上以致力于实业和教育兴国著称于世。#张謇简介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