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茵陈早就知道白蒿的幼苗叫茵陈,是可以食用的,但从未吃过。蒿类植物只吃过柳蒿,也就是苏东坡诗句蒌蒿满地芦芽短中的蒌蒿,有一种浓重的特殊的香味。在大连上山和下海一样方便,住的地方出门就是山。今天下午三点,到门前山上散步,现在正是蒲公英出土的时候,就带了小刀,预备要是碰到就顺便挖点。到了山上走了一段路,没发现蒲公英,却看到了一簇簇的白蒿,绿色偏白,像花朵一样,在枯黄的山坡上显眼。俗话说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这时候的白蒿是茵陈,是可以吃的。为稳妥起见,先用手机扫描确认是茵陈,再百度搜索确定可食用,就决定采点吃吃看,到底是什么味道,好不好吃。这东西很多,且好找,不一会就挖了一大把。还不知道味道如何,就没多采。后来又发现了荠菜和蒲公英,常吃也喜欢吃的蒲公英采的多。这三样野菜装了一小塑料袋。茵陈是第一次采集,还没吃过,就按照吃柳蒿的方法,洗干净焯水,炸了点鸡蛋酱蘸着吃。茵陈没有一点异味,不像柳蒿那么重的味道,只是淡淡的清香,而且很绵软,细腻,像菠菜一样。这大出我意料,因为茵陈是一味中药,以为会有很重的中药味,又因为是蒿草,也可能会很柴,难嚼,结果完全不是这样!这么好的野菜为什么没有像蒲公英那样普及呢?可能是季节性太强的缘故吧,不像蒲公英,从春吃到秋。趁着这个季节,真要经常采点吃!
2、蒌蒿叫什么名字今天出门走走,竟发现嫩嫩绿绿的蒌蒿!上海的青团不知道是什么菜汁做的,甜腻软乎没有清香。蒌蒿映入眼帘的那刻,我全身心投入,把它们掐回家。树丛杂草中穿行,只奔那茎微红,叶粉绿的蒌蒿。摘下来闻一闻,特殊的香气扑鼻!感觉自己一下回到童年,走走停停,寻寻觅觅,有了新发现,心里充满欣喜!阳光真好,气温也高,帽子衣服都脱掉了,什么形象,素质,还有满腹的心事,统统抛却,只在乎手里的那把新绿。这样的感觉真的是太久违了!其实生活很艰难,但快乐也很简单!好告诉朋友们,我丢了帽子,但我收获了放松自己,这种感觉对此时的我,太重要了!
3、蒌蒿的样子惠崇春江晚景北宋·苏轼译文逐句全文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水中嬉戏的鸭子先察觉到初春江水的回暖。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河滩上长满了蒌蒿,芦苇也长出短短的新芽,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注释1竹外:竹林外。2先知:先察觉。3蒌蒿:草名,有青蒿、白蒿等种。4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5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6上:指逆江而上。摘要《惠崇春江晚景》是北宋文学家苏轼题惠崇的《春江晚景》所创作的组诗中的一首。这首诗成功地写出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苏轼以其细致、敏锐的感受,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抒发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全诗春意浓郁、生机蓬勃,给人以清新,舒畅之感。作品赏析这首诗再现了早春时节的春江景色,又融入诗人合理的想象,与原画相得益彰。第一句“竹外桃花三两枝”隔着疏落的翠竹望去,几枝桃花摇曳身姿。桃竹相衬,红绿掩映,春意格外惹人喜爱。它显示出竹林的稀疏,要是细密,就无法见到桃花了。其次,它表明季节,点出了一个“早”字。春寒刚过,还不是桃花怒放之时,但春天的无限生机和潜力,已经透露出来。第二句“春江水暖鸭先知”视觉由远及近,即从江岸到江面。江上春水荡漾,好动的鸭子在江水中嬉戏游玩。“鸭先知”侧面说明春江水还略带寒意,因而别的动物都还没有敏感到春天的来临,这就与首句中的桃花“三两枝”相呼应,表明早春时节。第三句“蒌蒿满地芦芽短”这两句诗仍然紧扣“早春”来进行描写,那满地蒌蒿、短短的芦芽,黄绿相间、艳丽迷人,呈现出一派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景象。第四句“正是河豚欲上时”借河豚只在春江水暖时才往上游的特征,进一步突出一个“春”字,本是画面所无,也是画笔难到的,给整个画面注入了春天的气息和生命的活力。此句画面虽未描写河豚的动向,但诗人却从蒌蒿丛生、芦苇吐芽推测而知“河豚欲上”,从而画出海豚在春江水发时沿江上行的形象,用想象得出的虚境补充了实境。这首诗巧妙地抓住了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让早春时的蓄色跃然纸上,极富诗情画意。创作背景《惠崇春江晚景》是苏轼于公元1085年(神宗元丰八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为惠崇所绘的《春江晚景》两幅所写的题画诗。一说此诗作于江阴,本首诗是其第一首。[3][2][1]作品评价《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卷二十六:“此是名篇,兴象实为深妙!”《渔阳诗话》:“坡诗‘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非但风韵之妙,盖河豚食蒿芦则肥,亦如梅圣俞之‘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无一字泛设也。”《西河诗话》:“与汪蛟门舍人论宋诗。舍人举东坡诗‘春江水暖鸭先知’、‘正是河豚欲上时’,不远胜唐人乎?予曰:此正效唐人而未能者。‘花问觅路鸟先知’,唐人句也。觅路在人,先知在鸟,以鸟习花间故也,此‘先’,先人也。若鸭,则‘先’谁乎?水中之物,皆知冷暖,必先及鸭,妄矣。”[2]作者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铁冠道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院侍读学士,礼部尚书。南宋理学方炽时,加赠谥号文忠,复追赠太师。在王安石变法期间,苏轼虽赞同政治应该改革,但反对操之过急的政策及王安石任用的后任吕惠卿,因此招来新d爪牙李定横加陷害;后来又因苏轼反对“尽废新法”,受到司马光为首的旧d斥退,终生当不了宰相。由于苏轼在新旧d争中两边不讨好导致仕途失意,被侍妾王朝云戏称为“一肚皮不合时宜”。在元祐更化中一度官至尚书;绍圣年间因新d的章惇为相,又加贬谪至儋州(海南岛)。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苏轼遇赦北归时病卒于常州,时年65岁。次年,其子苏过遵嘱将苏轼灵柩运至郏城县安葬。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纵横恣肆,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枯木怪石图卷》等。宋人王宗稷收其作品,编有《苏文忠公全集》。查看更多参考资料
4、蒌蒿的资料《藜蒿》春节前,爱人订了一盒藜蒿后觉不够,又订了一盒我们爱吃。有一种奇特的香味要形容的话,那是“碧玉如针,柔嫩清脆,异香深远。”用来炒腊肉、香干好不过。我们是切点青椒,加点肉沫我一个人能吃一盘本地,没见过卖的。2018年春,到南京出差时社长盛情招待,就有藜蒿并介绍到,也叫“蒌蒿”。令人联想到苏东坡《惠崇春江晚景》中的“蒌蒿满地”。不过诗中的时令是桃花盛开之时再早也在二三月间。但关于藜蒿一般的说法是,“一月藜,二月蒿,三月当柴烧。”总觉着惠崇的画、东坡先生诗中的蒌蒿老了不过人家也没说吃。我老家冬月的藜蒿、菜薹,四月的藕带,六七月的菱角、莲蓬,清人肺腑。2023年1月23日
5、蒌蒿的相关资料“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阳春三月,中国人的浪漫不仅安放在桃红柳绿,莺飞草长的春景中,而且感知在舌尖的鲜嫩美味上。一年之际,春天掀开崭新的开始,春日里的寸寸时光都缀满晶莹鲜亮的露泽。万物生,万物鲜,那一口口舌尖上的吃食也随了春天的性子,鲜翠欲滴的食材,佐以朴华的烹煮,保留了时令鲜蔬的至本滋味,扬洒出春天的气息。尝一口春天的新鲜,让春的醇美丰硕涌入俗世烟火里,那份尝鲜的喜悦惊艳了一整年的味蕾。人间三月,踏青赏花是乐事,而挖野菜则是充满春日仪式感的一桩趣事。时至仲春,野菜随万物一同复活,被几缕东风一夜之间焕绿了姿色。春分之后的一阵细雨,更是让此刻的野菜新鲜嫩美。古有言:柳芽发情,饿不死穷翁。在食物匮乏的年代,野菜曾是上天怜悯万物疾苦的祥物。而如今人们吃多了大鱼大肉,味道清新的野菜成为缓解肚肠油腻的“良方”。“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春天里,荠菜是野菜中的“大众情人”,在山涧田野间,在湖畔沟渠边,都有荠菜的踪迹。三五结伴的游人说笑间已捋上几把,摘净之后,用一季春水涤荡出污浊,或与五花肉大火翻炒或与猪肉一同做成馅料包饺子食用,美哉!俗言道:门前一树椿,春菜不担心。临近四月,高大的香椿树上已冒出一簇簇嫩芽儿,这些嫩芽儿是北方人春天里的心头好。找一根长长的竹竿,轻轻拍下一些成熟的香椿芽叶,随后像珍海拾贝一般捧起这天赐的鲜货,或裹上糊糊炸香椿鱼,或焯水后与嫩豆腐相拌,或用热油激发出的香气裹上滑嫩的鸡蛋。而盛产西南地区的鱼腥草(折耳根)则散发着奇异的香气,让偏偏喜爱它的人们欲罢不能。焯水后佐以凉拌,口感清新爽朗,那股淡淡的中草药混杂丝丝腥味,搭配辣椒葱蒜的提味,竟产生一种独特的芬芳,吃一口便停不下,爱吃的人是真的爱呀。还有清脆的婆婆丁、古老的马齿苋、开胃的蕨菜……各式野菜让春日变成了人间的尝鲜季,咬一口春天的鲜美,祈愿新一年的顺遂如意。春天的食鲜不仅在山野里,更攀上了树梢枝头、花间蓓蕾。一场春雨浇拂了老榆钱树的经脉,包含水分的黄绿色榆钱嫩叶串衔成一串串碧玉。吃了榆钱有余钱,寓意的美妙让人停不下追逐的步伐,更是承载了一些时代的记忆与儿时的乡愁。将嫩的榆钱儿洗净,和着各种粗粮面蒸成榆钱窝头,或煮熟碾碎拌着鸡蛋、面粉做成榆钱鸡蛋饼。尝一口榆钱吃食,味道里的鲜美还藏有忆苦思甜的情愫,感恩大自然的仁慈慷慨。而春天还是吃花的季节,将各式娇艳的鲜花入馔古已有之。而春天还是吃花的季节,将各式娇艳的鲜花入撰古已有之。在广州,火红的木兰花不仅是市花,还是广式汤饮里的一味重要食材;古都洛阳,以盛产国色天香的牡丹而著称。一到春季,各色牡丹争相开放,花团锦簇,游人如织。各路宾客在欣赏娇艳花容,一饱眼福之外,品尝用牡丹鲜花做成的牡丹饼更是成为一种风尚。此外,老北京人用鲜嫩的春韭菜花做成韭菜花酱,成为北方豆腐脑、涮羊肉、拌面中的一味天然提香剂。春天的鲜味不止于陆地上的花草果蔬,海湖里同样有一道鲜味让江浙一带的人们欲罢不能,那就是刀鱼。苏州有俗语:“三月天,刀鱼鲜”。三月份正是吃刀鱼的好时节,此刻的刀鱼是肥美, 鱼骨软绵,肉质Q弹性,适合与猪肉、韭菜一起做成“刀鱼馄饨”。馄饨配以刀鱼骨熬制的浓白汤头,一口咬下去,可谓烟花三月里江南的第一口鲜。崇尚雅致精细生活的江南吴地,对春之鲜味的执念还投射在一口春茶之上。沉寂一冬的茶树,在一夜春风拂过后,蓄积了一整年的灵气从层层嫩芽中冒出。西湖的龙井,洞庭山的碧螺春。鲜嫩的春茶在沸水的煮泡中,缓缓舒展向上漂浮,升腾出一片盎然的翠绿,与明媚的江南春色相互应景。小抿一口,春茶的青涩与回甘相互纠缠,酝酿出袅袅茶香,和着春日暖阳扑鼻而来,这份春天给予的舒坦和惬意让人间一切都值得。美味之美,不在于食材的昂贵珍异和烹调的繁复花哨,而在于加入有关时节的忆念与仪式感。三月里大自然触发出油然欢喜,时节又不吝馈赠种种鲜味,身处其中的人们怀着感恩与敬畏的心境,努力寻找与烹煮着专属于春天的味道。三月,春风悠悠,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携家人亲友一道,赏花踏青之余别忘记寻觅大自然的鲜味。尝一口春菜,品一杯春茶,将春日的鲜嫩食材带回家,精心烹调,与爱的人共享春日好食光。
6、蒌蒿的基础资料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种草有叫黎蒿,蒌蒿,但将它做出名气的是南京,叫做芦蒿;在南京段长江中有个岛叫做八卦洲,专种这个,,现在南京周边皖南也种这个了,芦蒿炒肉丝,炒香干臭干#蒌蒿的简介#
7、蒌蒿的吃法第三道菜是芦蒿炒臭干,不是西芹。你是北方人估计第一次吃这种蔬菜吧?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蒌蒿指的也是这种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