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回简介(吴回起源)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25 14:43:27 浏览
1、吴回起源

楚国出生之谜破解!楚之先,就是羲和之子,帝尧分封在南方的四岳之一羲叔(吴回)@瓷器鉴定真知堂上古史战国七雄中,楚国是个奇葩般的存在,楚国的爵位是子爵,按照东周时期的说法,地位低于伯爵,仅高于男爵。但事实上,周代很长一段时间里,楚王是和周王一样并立为王的。《史记·楚世家第十》中记载:三十七年(鲁桓公八年,公元前704年),楚熊通怒曰:“吾先鬻熊,文王之师也,蚤终。成王举我先公,乃以子男田令居楚,蛮夷皆率服,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武王。楚武王称王在春秋时期,这比战国时徐州相王(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齐威王互相称王要早了370年。天无二日,国无二君。楚武王放弃周王朝分封的子爵而称王,可以说从这时候开始,中国历史已经进入到了周楚并立阶段。@头条国风@头条历史楚国为何会和周王朝一样并称为王,其实是有他的道理的。事实上,春秋时期楚国强大,其管辖范围内的县,就相当于周王朝的封国。其实际管辖范围,则远远大于周王朝,也比当时周朝大的诸侯晋国管辖范围要大。这是一。子爵,其实不是周王朝分封的爵位。周朝只有侯爵三等,侯,甸侯,男侯。所谓子,是对前朝商所封国家的称号。所谓公,是周廷对某些特殊人员的尊号(姜太公的齐国是侯爵,周公的鲁国是侯爵,召公的燕国也是侯爵)。所谓伯,是周廷大夫级别的尊号(大夫相当于甸侯)。了解清楚这个了,就能明白楚国为何敢于和周王分庭抗礼了。楚之先,据说出自颛顼。屈原自述曰:“帝高阳之苗裔兮”,也就是说其先祖是颛顼高阳氏之后裔。屈原和楚王同族,楚王室是颛顼后裔此事无可争议。《史记·楚世家》中有记载:“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一直到商末周初的鬻熊子。这个鬻熊子,应该是殷商的封国国君,对商朝不时的反叛。武丁时期,荆楚反叛,武丁率军南征,荆楚再次臣服。“挞彼殷武,奋伐荆楚。罙入其阻,裒荆之旅。有截其所,汤孙之绪。维女荆楚,居国南乡。”《诗经 商颂 殷武》里记载得很清楚。所以说这个荆楚,在商代就是大国。殷商对其也不能完全掌控。浣熊 参加了周文王的反商大军,并成为了文王之师,可能周文王实施翦商之事,就是出自楚君鬻熊之谋。鬻熊 为什么一定是楚国之君呢?这还真有说道。@瓷器鉴定真知堂上古史这个鬻熊,就是熊鬻。鬻,古代通毓。毓,甲骨文研究学者都能肯定,就是上古文献中的“后”字。后,就是夏后氏之后,也是后羿之后,意思是国君。《尚书 盘庚》中的“先后”“神后”,就是先王,神王之意。周朝建立之后,对这位鬻熊子似乎不够尊重。后期周文王师从吕尚,周武王尊为师尚父,可是直到成王时期,才给鬻熊子一块地,而这块地似乎本就是荆楚之地。所以,楚国不满,也是理所当然的了。“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其实早在西周时期,楚熊渠就已经称王了,不过在周厉王时期,因为周朝强大,熊渠不得不去王号。换句话说,服了软。所有这些迹象表明:楚国确实并不是周的封国,甚至可能都不是商的封国。其先祖,从祝融到吴回陆终,再到季连(昆吾之弟),一直是南方大国。真知堂认为,楚国之先祖,就是羲和之子,被分封在南方的羲叔。“申命羲叔,宅南交。平秩南为,”《尚书尧典》,所以在商周两代,王朝都不敢以臣子视之。有朋友要问,你的证据何在?第一,羲叔,是帝尧时期的四岳之一。春秋时期有个姜戎氏(陆浑戎等戎族之一)姜戎氏是四岳之后,这是春秋时期公认的。《国语驹支不屈于晋》记载:“姜戎氏。。。对曰:“昔秦人。。。逐我诸戎。惠公 蠲 其大德,谓我诸戎是四岳之裔胄也,毋是翦弃。”蛮夷戎狄并称,可见周代四岳之国已经和华夏分道扬镳了。姜戎为西戎是四岳之后,荆楚为南蛮自然也是四岳之后。第二,据史料记载,羲和生十日。楚国自称为帝颛顼之苗裔。则羲和氏很有可能是颛顼帝之后。帝喾时期,吴回是帝喾的火正,生陆终。陆终是季连之父。则吴回和帝尧同一辈分,吴回,陆终,其中之一极有可能就是帝尧时期分封的南岳羲叔。吴回是重黎之弟,从这点来说,羲叔极有可能是吴回。“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帝喾命曰祝融。帝。。。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後,复居火正,为祝融。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坼剖而产焉。。。六曰季连,羋姓,楚其後也。”《史记 楚世家》第三,陆终生子为剖腹产(坼剖),娶妻鬼方。《索隐》引《系本》:"陆终娶鬼方氏妹,曰女嬇。楚国自称为蛮夷,颛顼之苗裔(并非正脉),他应该就是帝尧时期分封于南方的南岳羲和(吴回或陆终)之后裔无疑。第四,就是鬻熊之名,有熊氏是黄帝之族,鬻是毓,是王者。只有黄帝后裔的小王才敢自称鬻熊。第五,史料除了记载帝尧分封羲叔为南岳,再无其他分封于南方王者的记载。综上所述,楚国自然就是帝尧时期南岳羲叔之后裔,羲叔,根据辈分来看,应该就是吴回或陆终。

2、吴回的简介

曹县回姓村庄由来回楼位于曹县城东18.2公里,候集回族镇政府北2.4公里。聚落呈东西长块状,长500米,宽200米。东西大街1条,南北街3条,另有东西、南北胡同各1条。汉族,有宋、冉、黄、张、祝、师、袁、徐、邹、武10姓,宋姓为多。据《回氏碑阴文》载:回氏始祖讳万楼,原系张姓。元顺帝时赐以回姓,卜居刘庄集吕中铺,又迁至曹邑城内西隅首。四世祖仲礼、仲祥公之苗裔分支于此,因建楼而得名。前回楼位于曹县城东18.3公里,侯集回族镇政府北2.5公里。聚落呈东西长块状,东西250米,南北325米。东西街3条,南北街1条。汉族。有回、王、丁、赵4姓,回姓为多。清康熙间(1662-1722年),回氏十八世祖由今本镇回楼分支于此建村。因位于回楼之东南方,故名。回道口位于曹县城东南10.5公里,孙老家镇政府西南5公里。东西200米,南北150米,聚落略呈东西长块状。东西、南北街各1条,汉族,有张、胡、李、杨、刘5姓,张姓多。民国初年,回氏自邻村东辛庄迁此,因村位于大堤道口处,故名回道口。后张、胡、李、杨、刘诸姓迁入,仍名。回堤岗位于曹县城南25公里,梁堤头镇政府东南3.5公里。村东西520米,南北310米,有东西、南北主干街各1条,聚落呈东西长块状。汉族,有刘、王、曹、叶、宋、魏、郝、赵、徐、陈、杜、李、阎、姚、杨、张16姓,以刘徐、杜3姓为多。原有回氏居此,因家于堤岗之上而名回堤岗。清道光间(1821-1850年),刘氏十八世祖讳世贞由耀刘庄迁来,继有徐、杜等多姓迁入,村名仍旧。附百家姓回姓渊源1.源于姬姓,出自黄帝臣下火正(管火的官)回禄,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回禄,是传说中的火神。回禄的后裔以先祖名字为姓氏,称回氏。2.源于姬姓,出自祁氏尧帝之贤臣吴回,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吴回,是生活在吴山(今浙江杭州西镇)的一个杰出人物。吴回是颛顼高阳氏的曾孙,老童之子。在远古时代,吴因迁居吴人之地称吴回。吴回的子孙后代,有称吴氏者,有称回氏者。3.源于回族,出自元朝时期大臣方回,方回,(公元1227~1307年),字,号虚谷;歙县人(今安徽歙县),著名元朝文学家。南宋景定年间(公元1260~1264年)别省登第,出任严州知府。当蒙古兵至时,方回迎降,授建德路总管。不久被罢官,遂往来杭歙间。方回的后裔在当年迎合元朝统治,其后人皆取回为姓氏,称回氏。4.源于张氏,出自元朝末年元军一张姓大将,属于帝王赐姓改姓为氏。山东曹州府(今山东荷泽)有一村,大部份人皆姓回氏。据其族人说,元末惠宗皇帝(元顺帝孛儿只斤·妥欢贴睦尔)被明军打败北逃,时有一张姓大将保驾直至北都后,方辞驾南回。元惠宗念其有保驾之功,故赐其姓为回,张姓大将的后裔遂以其为姓氏,称回氏。5.源于张氏,出自元末明初期地方割据政权吴王张士诚,属于避难改姓为氏。元朝末年张士诚十八条扁担起义,反对封建王朝,后占有浙、苏、皖等大片土地,并一度自立为吴王。因种种原因不久被朱元璋之大将徐达、常遇春打败,追其至北方,在河间过河时,自知不能逃脱,故而投河自尽。徐、常二将赶到,割其首带回,弃尸于野。后其三个儿子埋尸成坟,名为三姓坟。三子遂分别改姓为回、翟、常三氏,分散逃匿。6.源于回族,出自民族自称,属于以民族称谓为氏。回氏在回族中虽占比例不大,但却很有代表性,极富民族特点。回族民间早就流传着“回回姓回”之说。在中国大陆国河北、山东、西北等地今居住着不少回氏回族。回族立回为姓氏,据回姓老人讲,是有其深刻的含意的:一是回回本身是古代阿拉伯、波斯等“回回国”来的;二是回回人信仰的是“回回教门”,即伊斯兰教;三是回回经过长期的发展已形成为回族。为了让后代记住祖源,信仰“回回教门”,记住自己是回回民族,有回族人便立“回”为姓氏,称回氏。7.避难改姓。出自明朝初期将军常有德,属于避难改姓为氏。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朱允炆称明惠帝,与其叔燕王朱棣打仗争夺皇位,既历史上的“靖难之役”。曾有朱元璋时的大臣徐达、常遇春、胡大海等共五十一家大臣都力保惠皇帝。后,因内变等原因,明惠帝被打败,朱棣燕王登基坐了皇位,改年号为“永乐“。明成祖朱棣即位后,凡力保惠帝的诸家大臣都遇难遭祸,并殃及九族。时有常遇春的近门族人常姓有德公,为避难活命,遂率三子北上,逃匿到河南、山西,在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应诏来到直隶(今河北、天津)。其三个儿子当年为了避难,并且希望将来再回南方故里,故而分别改姓为回、翟、常三氏。

3、吴回

从司马八达,到八王之乱,说说司马懿的武将家族——传说黄帝二十五子,其中一子名叫昌意,昌意的后裔老童,老童的的一个儿子名叫吴回,吴回的后裔,为祝融八姓。老童的另一个儿子,名叫重黎, 重黎的后裔,为程氏、司马氏。这两氏的共同祖先,是周宣王的大臣程伯休父。周平王东迁后,关中地区渐渐被秦国统一,留在关中的程国被秦国所灭,司马氏随周平王东迁洛阳,任周王国的史官。春秋中期,司马家族离开了日益衰落的周王国朝廷,投奔了晋国少梁。就是现在黄河之滨的陕西韩城。到战国初期,赵魏韩三家分晋,司马氏也因而各奔东西,分为三支,一支在秦国,一支在魏国,一支在赵国。灭秦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下辖十八路诸侯,其中,殷王司马昂,出自赵国支。东汉末年,殷王司马昂的后裔,有司马防,司马朗。司马防,149到219,活了七十岁,司马家有长寿的传统。司马防年轻时曾任洛阳令,京兆尹,在两个都城做官。年老回乡养老,他是黄河以北温县人氏,他年老时,儿子司马朗、司马懿,都已经是曹操手下的重要官员了。司马防八子,字皆有达,称为司马八达,本来,华夏传统,兄弟排行,应该是伯仲叔季,季是小的,但东汉末已经乱了,司马八达是伯仲叔季显惠雅幼。长子司马朗,字伯达,171到217,活了四十七岁,他青年时,在董卓乱政时期,带着家族,离开洛阳,回到故乡温县以避祸。曹操当政后,征辟司马朗为官,一直做到兖州刺史。217年,司马朗随夏侯惇征讨东吴,在居巢,染病身亡。次子司马懿,字仲达。司马朗司马懿兄弟,都是曹操的子侄辈,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是曹丕的幕僚。219年,关羽北征襄樊,威震华夏,曹操在洛阳,岌岌可危,欲迁都黄河以北,以避其锋芒,司马懿虽是晚辈,却眼光独到,出手狠辣,他劝止曹操,挑动孙权,果然孙权出兵,袭杀关羽。220年,曹魏代汉。226年,曹丕去世,临终前,任命族弟曹真曹休,还有陈群、司马懿,为托孤大臣,这四位都是大将军。曹丕长子曹睿即位,是为魏明帝。此后,曹真镇守关中,防备蜀汉;曹休镇守寿春,防备东吴;司马懿镇守宛城,据守中路。曹丕去世后,镇守上庸前线的孟达蠢蠢欲动,于228年,企图重返蜀汉。一旦上庸重返蜀汉,诸葛亮就可从秦岭南路攻入南阳,再攻洛阳,曹魏危矣,后果不堪设想。诸葛亮提醒孟达防备司马懿,但孟达以为司马懿要先向魏明帝请示,因而防守动作缓慢,不料,司马懿先斩后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出兵,围攻上庸,破城,擒杀孟达。诸葛亮大怒,遂发动第一次北伐,进军秦岭北路,曹真迎战,马谡败于街亭,北伐失败。这一年,曹休也在东线与东路交战,败于陆逊,发病身亡。诸葛亮的前两次北伐,都被曹真击退。231年,曹真去世,诸葛亮趁机发动第三次北伐,司马懿接手关中、雍凉,击退诸葛亮。曹真曹休去世,使得司马懿一家独大。诸葛亮的第四第五次北伐,也都被司马懿化解。魏明帝曹睿末期,辽东公孙渊造反,又是司马懿,以快打慢,平定公孙渊,夺取辽东郡。司马懿出手狠辣,将辽东,十五岁以上男子,全部斩首。239年,魏明帝曹睿去世,养子曹方继位,司马懿又一次成为托孤大臣,他的年纪,是曹方的爷爷辈了。249年,高平陵之变,司马懿杀另一位托孤大臣曹爽,夺取大权。此前,雍凉都督辖区,夏侯玄等,皆为曹魏势力,此后,雍凉都督辖区,落到司马懿亲信郭淮手中,为司马代曹,打下了强大的基础。251年,司马懿去世,其子司马师司马昭,先后执政。265年,西晋建立。291到306,八王之乱,西晋垮台,边地各族崛起,五胡乱华。317年,西晋亡。作乱的八王,从司马懿的儿子到司马懿的曾孙,祖孙三代,其中: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是司马懿的后代;河间王司马顒,是司马懿三弟司马孚的后代;东海王司马越,是司马懿四弟司马馗的后代。司马氏的老家是春秋时期晋侯国的少梁,即现在黄河西岸的陕西韩城一带,也就是说,司马氏起源于春秋晋国,因此,曹魏帝国时期,司马氏封晋王国,后取代曹魏,升级为晋帝国。降孙皓三分归一统,晋帝国于公元280年灭东吴,统一中华,建国时还是很气派的,是中华历史上的大一统帝国之一。晋帝国是中国历代大一统帝国不受到赞誉的,一是因为司马氏太过阴狠,二是,八王之乱引发五胡乱华,对汉族是沉重打击。后来,刘裕杀司马氏,建立南朝宋,就显得比较有正义感。都说刘裕杀尽司马氏,为蜀汉复仇,实际上,刘裕只是杀尽了东晋皇室,其他司马还在。司马懿的三弟司马孚,字叔达,司马孚的后代,就是北宋宰相、主持编写了《资治通鉴》的司马光。司马光对刘裕,是满怀愤恨的,刘裕伐鲜卑人的南燕,明明是正义之举,司马光却谴责刘裕是野心家,司马光说,刘裕伐南燕,看似一时之间的义得到了伸张,而古今之义却遭到了破坏。

4、吴回陆终

罗国,又称罗子国传说发源于罗地(今河南罗山县一带),传说为祝融氏吴回的孙子陆终的第六子季连所创。是芈部落穴熊的一个分支,和楚国王室同祖。商朝中期被迫西迁至今甘肃正宁县,周武王灭商有功时,封罗为子爵,成为周的属国。后随楚国迁徙到宜城(今湖北宜城)。春秋时东周庄王七年(前690年)被楚国所灭,其遗民被强迁至枝江(今湖北秭归附近)。次年,因楚国都城自丹阳(今河南省淅川县)南迁,罗国子民靠近楚国的新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而再次被迁至湘江流域,在今湖南汨罗附近。罗国灭亡后,遗民以国为姓,是罗姓的起源。1957年,汨罗罗水和汨水会流处南岸之小洲上发掘罗子国城遗址,城址平面略呈长方形,东西490米,南北400米,出土有春秋战国时期文物,与罗国子民迁此筑城之历史和城址吻合,被定为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吴回值得培养吗

百家姓59:罗姓氏来源周武王灭商后封了一些异姓的诸侯国,罗国就是其中之一,在今天的湖北襄阳。春秋初期,罗国被楚国所灭,国人就以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从此姓罗。他们迁居到今天的长沙、南昌两地,繁衍发展起来。还有一部分罗姓人来自熊姓。他们的祖先重黎,是远古时期管理火种的官员,被称做“祝融”。后来重黎被杀,他的弟弟吴回继任。吴回后人又从熊姓中分化出罗姓来。历史名人【罗艺】隋末唐初的著名将领。【罗贯中】元朝末年的著名文学家,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的作者。【罗隐】唐朝末年的著名诗人,咏物诗写得很有特色。

6、古代吴回简介

『曹』姓·俊杰曹参:字敬伯,汉初沛人。与萧何同佐高祖定天下,封平阳侯,继萧何为相,一遵萧规。卒谥懿。曹娥:东汉上虞人。其父溺死于江中,不得尸骸。娥时年十四,沿江号哭十七昼夜,投江而死。经五日,抱父尸浮出。世传为孝女。曹植:字子建,三国时魏武帝第三子,文帝之弟。十岁能属文,甚得武帝宠爱。文帝立,忌其才而不重用,封陈王。植才思捷,词藻富丽,尤长于诗。六朝诗人多受其影响,谢灵运尝言:天下才共一石,子建独得八斗。卒谥思,世称为陈思王。留有《曹子建集》十卷。曹国舅: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学道山岩间,遇钟离权、吕洞宾二仙而得道。因相传为宋曹太后之弟,故称为曹国舅。『曹』姓·起源1、受封曹国,以国为氏,出自颛顼帝的后裔。相传颛顼帝有曾孙叫吴回,在帝喾时为火正祝融。吴回的儿子陆终娶鬼方氏的女儿女嬇为妻,生下六个儿子,其五子名安,曹姓,封在曹国。周时,武王改封曹安的后裔曹挟于邾国。战国时,邾国被楚宣王所灭。之后,邾人有的以国为氏,改为朱氏。有的仍以曹为氏,是为曹氏。2、出自姬姓。周武王克商后,为了巩固周王朝,便实行大分封,在封商旧臣曹挟于邾的同时,把自己的弟弟振铎封于曹邑,为曹伯,建曹国,称为曹叔振铎。公元前487年为宋景公所灭,振铎的后代就用原来的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3、黄帝后裔,源自山东南移。#吴回简介#

7、吴回演员

百家姓,兴百家,今天来说吴姓吴姓,中华姓氏,据说早起源于炎帝姜姓,距今已有5000多年历史,吴姓的第二个起源源自祝融氏吴回氏族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吴姓的第三个起源是出自姚姓距今已有3500多年历史,吴姓的第四个起源是出自黄帝姬姓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吴王太伯,被后世吴姓人称为开氏始祖)#吴回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