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三观,从哲学上来看,指的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简单的理解是,一个人对自然万物、对生命、对社会关系的看法。这三者互相渗透、相辅相成,但肯定是以世界观为主,世界观决定了人生观和价值观。1、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本源及万物存在的基本看法和根本观点。由于每个人的认知能力的不同,观察问题的的角度不同,进而形成不同的世界观。世界观也叫宇宙观,通常可划分出两种根本对立的基本类型: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唯心主义世界观。普通人的直觉感受是唯物主义世界观,也就是自然科学观,即世界本来就是自然存在。生命的存在是以进化论为代表,主张万物是因为偶然而发生,生物亦因偶然的突变而产生多样性,但只有适合环境的才能够存活下来。实际上物种的构造极为复杂,如果纯粹是偶然,进化的速度应该缓慢,没有办法有寒武纪生命大爆发。而且,如果偶然的突变是进化的主因,应该会找到许多中间物种,但是实际上却很少见到这样的化石证据。唯心主义世界观除了浅薄的意识能创造世界并决定物质的观点外,通常指的是决定论,即主张世界是由神、造物主或本体所生,世界万物的各种性质与特征在出生之前便已决定。决定论又可以分为能生论与多元能生论,能生论可分为一神教与本体论:一神教主张万物是由的真神所创造的,这位真神能够听取信徒的祷告,决定是否应许其祷告。本体论则认为,能生万物的本体是不能知觉、没有意志的本体,这包括中国《易经》的太极、《道德经》的道、古印度的冥谛与西方哲学的本体论。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人不太容易相信一神教,因为如果造物主有意志,我们应该可以观察到自然律被改变的事例;本体论不需要面对这种质疑,但是它只能解释共业共报,却没有办法解释别业别报的现象。佛教是多元能生论或多元本体论,佛教的世界观是万法唯识观。这是佛教的独门见解,在其他的哲学与宗教里面找不到的。每一个有情各有一个阿赖耶识,每一个有情的身体与精神都是各自的阿赖耶识出生,世界万物由共业有情的阿赖耶识(第八识)共同所出生。阿赖耶识并非只是一种理论,衪还是佛教修证的核心,是可以实证的标的。人人都可以通过实证来发现世界的本源,从而建立正确的世界观,解脱烦恼,获得生命的自由自在。人无时无刻不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观中,而世界观决定后面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确的世界观即是智慧,错误的世界观即是无明。想想看,一个人无时无刻不生活在无明中,多么的可怕,多么的可怜。如果没有能力认知到正确的世界也就算了,可以明明人人都可以做到啊。所以觉者说众生是可怜悯者!2、人生观人生观是关于人生目的、态度、价值和理想的根本观点,它主要回答什么是人生、人生的意义、怎样实现人生的价值等问题。其实人生观的本质是生命观,这是世界观的延续,是一个生命体自身在世界整体中的位置和作用的看法。如果一个人有了正确的世界观,肯定就有正确的人生观,那有关人生观的其他问题自然就有了答案了。反之,世界观错了,人生观一定会错,人生在无明中迷失了方向,剩下的就是一个死循环而已!3、价值观价值观的本质还是世界观的延续,通过人们的行为取向及对事物的评价、态度反映出来,比如是非、善恶、对错。这是驱使人们行为的内部动力,它支配和调节一切社会行为,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同样,如果一个人有了正确的世界观,肯定就有正确的价值观,那有关价值观的是非、善恶、对错等问题自然就有了答案了。反之,世界观错了,价值观一定会错。价值观一错,肯定会在无明中造作无量无数的恶业,然后又在今后的日子受苦受难去了业。如此循环往复,永无出头之日。
2、成观法师讲唯识内容这不就是佛教讲的色即是空么?色是物质现象。唯识论里讲的,人像生物机器人,外设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科技越发达,经典越明了。
3、唯识五重观如何修唯识里面把天地宇宙中的一切存在,总共归为五大类,称为“五位百法”,第一类叫做“心法”,具体来说就是我们的八个心识,又叫“心王”,它们代表了我们精神世界主流,或者说是我们一切精神活动的平台。第二类叫做“心所”,既然“心法”是平台,那么这些平台是为谁提供的呢?就是“心所”,这是简称,完整来讲,应该叫“心王”所拥有的各项功能,“心王”就像是八个舞台,“心所”则像是各类演员,然后在不同的舞台上演不同的剧目。在介绍“心所”这部分内容时,我们提到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叫做“相应”,《百法明门论》里提到“心王”和“心所”这部分时说“一切胜故,与此相应故。”这意思是说,所有的“心所”都是与“心王”相应的。那么这个“相应”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在《瑜伽师地论·本地分·五识相应地》中说“五识身自性、彼所依、彼所缘、彼助伴、彼作业,如是总名五识身相应地。”这段内容等于是给“相应”下了一个完整,且又的答案。这里的“五识身自性”指的就是前五识各自的特点,这里的“自性”大家千万不要误会,这个“自性”指的是一个事物区别于其它事物的特点,比如食物是用来吃的,电视是用来看的,衣服是用来穿的等等。“所依”就是背后的依仗,一个事物要想存在,以及正常的发挥作用,背后没点支持是不行的,或多或少都得有点背景,比如电视要想出图像,必须得先有一个方形的壳子作载体,然后还要有一面墙让它立起来,然后还有通上电等等,这都是它发挥作用的“所依”。后面的“所缘”、“助伴”、“作业”等我们限于篇幅下次再介绍,总之这几个元素之间,不能有冲突,而是要相互随顺,要体现出你帮助我、我顺从你的和谐氛围,大家共同努力去做一件事,这样才能成功,这种彼此间的和谐状态,就叫做“相应”。这里面的几大要素,如果我们研究的够仔细够深入的话,每个人都是可以成为管理大师的,所以千万不要小看它们,因为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就是在这种氛围下才得以顺利延续的。
4、唯识观大纲说到唯识学的初祖——世亲菩萨,你可能并没有耳闻,但是将唯识宗引进中国并发扬光大的一位伟大禅师,相信每一个人都听过他的大名,他就是——玄奘大师!是的,《西游记》的原型讲的就是这位得道高僧,历史上,他曾经“留学”印度十七年,并将大量的大乘佛理带入中国,其中他的一位高徒——窥基法师,就是中国唯识宗的初祖。好了,这就是不言给你讲的唯识学的来历。唯识学是大乘佛理,内容的纷繁、晦涩,名相也是层出不穷。初闻者很容易就会被深奥的佛理“劝退”,所以,不言尽量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来为你打开唯识学的大门,希望能对读者的修行有所帮助,那也是善缘一件了。在很多人眼中,佛理是宗教、是出世的“逃避”,很多的说法无法得到“科学”的逻辑支撑,如果当下的你也有如此之疑问的话,那就来一起进入唯识的世界,它会来告诉你佛理的原理、机制、行为目标、实操方法。
5、唯识止观是什么在中国的大乘八宗之中,唯识建构唯心论的宇宙观,三论从事哲学论证的思辨,华严及天台可以并列为哲学中的美学理论,真言也是接近此道,律宗注重戒律与规范——这是任何建制宗教必须具备的基础,按理讲诸宗均不能没有教律,禅宗则着重于个人悟觉,直观佛法精要。太虚大师说 :“中国佛教的特质在禅。”诸宗也不能脱离这些基本精神。晚唐开始,净土宗的信众增加,其他诸宗逐渐成为高深佛学的研究者,而对于一般信众,存在深奥难解的困难。禅宗虽然号称是从东晋就传入中国,但从其本身的特色看来。这一宗派毋宁是在中国自己发展,我以为颇受孟子“顿悟”方式的影响。禅宗强调不着文字,直达“真如”。这种思考方式,与印欧文字的辩证很不相同。唐代中期,禅宗分为南北,北派比较偏于文字方面的说明和研讨,六祖慧能开始特别强调不识字的人也可以理解佛教经义。自此以后,净土与禅宗两派,浸然成为中国民间佛教的主流。
6、成观法师讲解唯识全集圣人悟入唯识的第四种智慧,叫做“随三智转智”,这是一个智慧群,由三个智慧组成,这个群的唯识意味就更强了,前三个我们如果使点劲,结合自己以往的一些经历,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可以做些片断性理解的,但“随三智转智”不同了,它已经完全超出了我们的现实体验。第一种叫“随自在者智转智”,这里的“自在”指的是禅宗,“自在者”就是指那些有一定禅定功夫的修行者,比如我们通过修习“九住心”,到了第九住“等持”以后,引发了“轻安”,身轻安、心轻安都起来以后,然后就进入了真正的禅定,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属于这里讲的“自在者”。为什么要把禅定称为“自在”呢?以前我们在视频里经常提到,修心的第一步,就是要让心听话,因为我们的心平时是散乱的,是不听话的,所以很不自在,现在通过修习“九住心”,从初住、二住一直到九住,经过九个次第的调治,心就变的听话,这个就是心自在。比如我们通过阿那波那修“九住心”,刚开始的时候,我们去观呼吸,但这个心就是不配合,一会儿起一个杂念,一会儿来一个念头,从头乱到尾,就是不能好好地观呼吸,一点也不听话。所以有一次告诉朋友们,只有真正静修过的朋友,才能真正体会到我们的心有多乱,有多么地不听话,这就是我们修心的原由,通过禅修,随着我们的心变得听话了,自在了,那么很多以前在心乱状态下不曾发生过的神奇事情,也就开始出现了。比如这个“随自在者智转智”,这一部分,我推荐大家去了解一下“八解脱”这个概念,记得在咱们的“永嘉大师证道歌专栏”里,咱们好像是介绍过这个概念,不知道我有没有介绍,截止到后更新的那一集,全部介绍完了没有,有印象的朋友,可以在评论区告诉我一下。总之所谓的“八解脱”,就是当我们有了禅定功夫以后,随着定力的提高,就会斩断锁住我们的八条铁链,获得八种从未有过的能力,这个就是“心自在”的功德,比如前两天咱们学习群里发的资料就提到,“谓已证得心自在者,随欲转变,地等皆成。”然后智敏老和尚解释说:“得了定的人,心能自在,他要把大地变成黄金都可以。”意思就是说,在禅定中,地、水、火、风等色法,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客观物质,是可以根据我们的主观意愿自由转变的,可以把水转成石头,也可以把土转成黄金等等,你说神奇不神奇?这都是真的哦,要知道释迦圣人在讲这些话的时候,虽然有很多外道,但这些外道也是有禅定功夫的,有的定力还高,就连释迦圣人成道前,也是和这些外道学习禅定的,所以圣人在讲这个话的时候,他很清楚,这些外道有过这方面的体验,所以他没有乱讲,也不可能乱讲。学过唯识的朋友都知道,禅定中的境界,都是现量,观察到的东西都是真实可见的,说土地变成了黄金,那就是真的变成了黄金,只不过有漏的禅定,定在的境界,只能入定者本人受用,外人是不能受用的,要想让外人也同样能受用,那就要继续往上修。修到哪一步呢?一般的无漏禅定还是不行的,这个需要大乘的修法,从初地欢喜地开始修,经过二地、三地等等,一直修到第八“不动地”,这时候可以了,在禅定中变出的东西,其他众生就也可以受用了,这就是禅定的功德。说了这么多到底想说什么呢?后总结一下,就是说,万法唯识它不是一句空话,首先是万法皆空,然后性空中有缘起,缘起又不离性空,然后性空是唯识性,缘起是唯识相,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才可以随意地去转变。如果这个世界真的像我们平时认为的那样,是客观存在的,不能随主观意志改变的,那我们还转个什么呀,对不对?什么也转不了,这就充分证明了圣人证到的这个“万法唯识”道理的正确性。唯识是一门很神奇的学问,我们学唯识,并不只是掌握了一些知识,学唯识真正的收获,就是在不断地刷新我们对自己的认知,对自己这个生命能量的认知,唯识学的越透,就越会认识到我们生命的强大,里面有着无穷的潜力,就等着我们去开发。好了,今天和大家聊的不少了,后面还有两种智慧更神奇,我们下次再和大家聊,后还是那句话,喜欢研究唯识的朋友,可以加入咱们的“阳明心学专栏”,这个专栏里, 我们是专门研究唯识的,希望能与大家同学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