贬官记简介(贬官记闽剧)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25 18:10:43 浏览
1、贬官记闽剧

网络辟谣帖(二十三)◎不能根据〝二十三年弃置身〞,就断言刘禹锡在二十三年中一直都在贬官【二十三年】是指从805年到827年初,805年刘禹锡由监察御史升为屯田员外郎。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贬连州刺史,还没有到任就被追贬为朗州(今湖南常德)司马。不过朗州司马后面还有后缀(即【员外置同正员】),其实与罪官无异。元和十年(815年)刘禹锡因一时技庠写下桃花诗,再次得罪了朝廷的新贵势力。朝廷打算把他贬往被当时人视为穷荒绝域的播州,在裴度和柳宗元等人的极力斡旋下,终刘禹锡前往【连州】当刺史。刘禹锡〝谪在三湘远州(连州),边鸿不到水南流〞,连州的闭塞程度从中可窥测一二。元和十四年(819年),因母丧结束连州刺史任期。长庆元年(821年)冬,刘禹锡出任【夔州刺史】。长庆二年(822年)五月一日,刘禹锡写下了《夔州刺史厅壁记》。武德七年,夔州增名为都督府。天宝初更名为云安郡,乾元初又复名为夔州。夔州(云安郡)曾以支郡隶属江陵郡(荆州),而今秩与上郡(州)齿(并列)。刘禹锡担任的夔州刺史(上州刺史),是从三品职事官。杜甫笔下〝柏公镇夔国〞,【柏公】指时伍夔州都督的柏茂林。据《唐六典》记载【夔州】为下都督府,柏茂林担任的夔州都督是从三品职事官。长庆四年(824年)刘禹锡出任和州『元和六年(811年)新升为上州』刺史,依然是从三品职事官。后来刘禹锡又先后外任苏州(唐代宗大历年间新升为雄州)刺史、汝州(唐初原始望州之一)刺史和同州(唐初原始三辅州之一)刺史。从805年到827年的二十三年间,刘禹锡由于长期外任远离长安洛阳权力中枢倒是事实。不过自长庆元年(821年)刘禹锡出任夔州刺史起,就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贬官】了。

2、贬官记下

岳阳楼范仲淹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在朝为官,因倡导变革失败,被贬官来到荆州岳阳。恰逢范仲淹的朋友滕子京,滕子京当年也是被贬官降职到了荆州岳阳做了郡首,当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想重修岳阳楼扩大规模。便邀请范仲淹写一篇楼记。浩森的洞庭湖,是文人骚客胸襟的替身。人们对着他想人生,想荣辱知使命,洞庭湖阴晴多变气象万千,这时登岳阳楼心情是复杂多变的不同感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古仁人之心。他便借楼写湖,凭湖抒怀,写出了著名的《岳阳楼记》。直到今天。大多数游客都是先从这篇文章中知道有这么一个楼的。文章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已成为一般中国人都能脱口而出的熟语。岳阳楼旁侧,躲着一座三醉亭,说是吕洞宾这位吕仙人常来这里,弄弄鹤,喝喝酒。可惜人们都不认识他。便写下一首诗在岳阳楼。潮流北海慕苍梧,袖里青蛇胆气粗。三醉岳阳人不识。郎饮飞过洞庭湖。还有一个名人写了一副长联。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师耶?洳耶?史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苍然泪下。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着,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他就把一个洞庭湖的复杂性,神秘性,难解性,写出来了。#贬官记简介#

3、贬官记

一个文人宦海的影子①题记距欧阳修写《醉翁亭记》九百多年后的一天,我游滁州瑯玡山。如此长时间远距离的观照,想解读欧阳修当年贬官至此的心境。就象站在高山之颠,眺望大海尽头的船帆,我看到的,只是一个在命运波谷中,飘忽不定的影子。1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学子历经千辛万苦走上仕途之后,又为君主的威严多变所惧,为官场的尔虞我诈所恨,为个人的抱负名声所累,便萌生了归隐山水田园的念头。然而,有一天真地归隐后,这些文人又对空有报国之志、难建功名之心感到苦恼。久而久之,便生出乐知天命、逃避现实的情绪。咏山水空灵虚幻之境界,叹人生苦短命运之无常,多半是这类文人学子诗文重隐含的主题。但,读宋代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却不会感到悲天悯人、山水惨淡的消极情绪。尽管欧阳修作此文时,已是第二次遭到皇帝的斥退,被贬到安徽滁州当了么太守。按常理讲,政治失意、仕途落魄的欧阳修,在看到“蓬莱之后无别山”的琅琊山美景后,应该借歌咏山水,似吐那胸中块垒吧。但,我们似乎从《醉翁亭记》中,看不出逍遥消极的情绪。欧阳修好像完全沉醉于秀美的山水景色之中了,但是,下面这句话却引起了人们不同的猜测:“酔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后人多引用此话表达另有图谋的的意思。那么,欧阳修寄情山水开怀畅饮后,寓之于酒的“乐”是什么呢?大概,欧阳修也脱离不了封建时代文人官吏的思想局限。在欧阳修之前,不是有晋之陶渊明吗,他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精神的确可嘉,但在《归去来辞》《归田园居》等诗文中,不也流露出失意失望的情绪吗?他欧阳修就能例外吗?于是,有人说他借酒感怀时世,表达怅然若失的情绪;有人说他得意于当太守的政绩,表达与民同乐的思想;还有人说他摆脱了宫廷进谏之苦,在天高皇帝远的地方获得了心灵的自由。“醉翁之意不在酒”,这句话究竟隐含着欧阳修怎样的情感密码?借助欧阳修的坎坷经历和他留在琅琊山的足迹,能否解读出他人文的胸怀和对人生的思考?欧阳修是作为“谏官”入朝的,进言的力量,让他改变了皇帝的一些施政主张,但能够让他得到发现真理的快乐吗?他酒量不大,为何每饮辄醉?且止住脚步,让我们把镜头再次拉回到那座古亭。沿着浓遮蔽的青石板路前行二三里,又走过一座小桥,举首看到崖壁下有一组江南风格的楼台亭阁。进得一个小圆门,再拐一个弯,一座古亭便呈现在眼前,这就是翼然立于酿泉之上的醉翁亭了。初看醉翁亭,不免有些失望。说不上精巧,也谈不上雅致,更没有琉璃瓦顶彩饰栋梁。几根细细的柱子支撑着一个厚重的亭盖,亭角高高翘起。亭柱间没有任何遮掩,就这么空空地透着亮,就这么朗朗地进着风。置身于亭中央,可闻山溪哗哗流淌之声,可见崖壁片片青苔之绿。近千年前,欧阳修就是在这儿“饮少辄醉”、“颓乎其中”,用他那醉意朦胧的眼神,清醒地审视着眼前的一切。欧阳修贬为滁州太守时,年四十。却以“醉翁”自称,且“每饮辄醉”。这就令我有些纳闷了。是为酿泉酒洌而醉还是为琅琊美景而醉?是为无端遭贬而醉还是为愤世嫉俗而醉?是为满头白发而醉还是为人生苦短而醉?是为滁州太平而醉还是为知交故友而醉?醉翁之意,的确不在酒啊。可有谁,能把这千古酔意猜透呢?我突然感悟到,眼前这亭子,不过是当年琅琊古寺住持智仙为欧阳修搭建的一座山野孤亭而已。亭由太守而得名,又因太守之文而名扬天下。后人多为追寻欧阳修的仙风骨气而来,多为仰慕欧阳修的名文诗句而来,至于亭子的格局怎样,便不觉得有多么重要了。“欧文苏字”早有耳闻,在醉翁亭西侧的一间砖木结构的狭小平屋里,我看到了苏东坡手书的《醉翁亭记》青石古碑。近千年的风雨剥蚀,已使碑面凹凸不平,而文革中愚蛮之徒,竟又以水泥涂抹古碑上的字迹。历史文明和荒诞时代就这样交错在石碑上,留下了各自的印记。欧苏的美文美字被加工拓印,另立石碑于六角形仿古碑亭中间,供游人观赏诵读。驻足于前,字迹遒劲有力,不少游客口中朗朗有声:“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凡上过中学的人,几乎都能把《醉翁亭记》熟谙在心,背诵如流。我还记得中学老师讲解到第一句时,大赞其寥寥数语就把滁州的地貌、地形、周边山峰林立的气势和作者兴奋的心情和盘托出。据说,南宋时有人看到欧阳修这篇文章的初稿,第一句原本是用几十个字来说明这层意思的。后经欧阳修多次修改,才定成五个字,足见欧阳修锤语炼字的功夫。毕竟是二十多年前学过的古文了,个别段落有些生疏,于是花几元钱从景区宝来斋里买了一本小册子,上面收集了欧阳修三篇文章,依发表时间排列:《朋d论》(1043),《丰乐亭记》(1045),《醉翁亭记》(1046)。于是,我边读边游,边游边读,不觉过了一个牌坊,就要登上琅琊山主峰了。

4、贬官记韩剑光全剧

作者你好!范仲淹创作《岳阳楼记》时并未去过岳阳楼,当时他在贬官邓州知州任上(今河南邓州花洲书院是范仲淹当年的官署,也是写作《岳阳楼记》之地)。至于后来他去没去过岳阳楼,那就不知道了[呲牙]

5、贬官记人物表

中国历代清官之七:北宋亮亮,字公弼,是北宋眉州青神人。起初他做大理评事,主管长沙县政事,当时县里有个叫海印国师的僧人,他经常出入章献皇后刘娥的娘家,攀上了皇亲国戚,与当地的豪门往来,一起仗势抢夺老百姓土地,人们都不敢正眼看他,年轻的亮只是一员小小的官吏,却敢带兵收捕惩治他,令全县的人都感到佩服。亮为官刚直廉明,对百姓恩慈,不信鬼神,做事雷厉风行,“平生不假人以色,自王公贵人,皆严惮之”。他曾严厉禁止任职地名为“春斋”的巫师活动,减轻了当地百姓的负担,还建议朝廷把重建开封福胜塔的钱用作西军的军费,他不畏豪强,当御史时,他曾上书弹劾多位外戚,后竟因此被贬官。贬官后,亮曾前往滑县治理黄河,每天睡在黄河决口处的危险屋子里,日夜监督官兵防守堤坝,直至洪水退去。此后,他又曾在安徽宿州治理改道后的汴河,由于当地过河的大桥屡次被冲垮,亮亲自设计了一种直接飞跨两岸、不建桥墩的造桥方案,经他多方调查、日夜苦思,竟然真构思出了一种坚固的拱形木料大桥,得以飞跨汴河两岸,桥上行人来往、桥下船舶畅行。亮是家中小的儿子,父母死得早,靠哥哥为生,他16岁时外出寻师求学,哥哥就霸占了家中全部田产房屋,而把乡邻们向他父母打的30万借款帐单分给他。亮把那些欠债的乡邻们找来,当众一把火烧了借条和帐单,就独自离开了家乡。几年后,他得以金榜题名、高中进士,此时亮返回家乡,看到哥哥年事已高,而两个侄儿陈庸、陈渝尚未成人,亮就将两个侄儿带到身边亲自教导,后来陈庸、陈渝也高中进士。乡亲们尊重他的为人,亲切地称他家为“陈氏三俊”,而亮的四个儿子也全都成为有用的人才。亮与苏东坡的交往被称为一段佳话。苏东坡是他的眉州老乡,两家还是几代世交,苏东坡比亮晚两辈,刚出仕时曾在亮手下为官。两人关系起初却水火不容,经常当众争执,亮听到凤翔府中的差役都尊称苏轼为“苏贤良”,就很生气地说:“府判官就是府判官,什么贤良不贤良的。”这话传到苏轼耳中后,让苏轼觉得很难堪。更可气的是,苏轼写的文章,以前的知府根本不改动,而亮却总是在他的文稿上涂抹、删改,就像是故意找茬,到了后来,亮主持的会议,苏轼故意缺席不来,而亮也就毫不客气地扣他工资——“罚铜八斤”。两人结下梁子后,苏轼还写过一篇《凌虚台记》,来讽刺亮这个凤翔知府,没想到亮看到此文后欣赏,让人不改一个字,刻上大石,慨然叹道:“我把苏轼看成亲孙子,所以平时才对他格外严厉,因为他少年得志、暴得大名,我担心他心骄气躁,有意磨练他。”多年之后,苏轼饱经人生磨难,才懂得了亮的良苦用心,原来是亮要提前磨炼他的锐气,明白仕途凶险,以免他在以后的人生中吃大亏,此后,苏轼对亮极为尊重,还与亮的小儿子陈季常成了好朋友(著名的河东狮子吼,就是苏轼调侃陈季常怕老婆而来的)。亮一生恪尽职守,64岁时因辛劳过度而逝世,消息传来,亲戚朋友们莫不悲恸万分。平生从不为人作行状墓碑的苏东坡也破例为亮写下了《陈公弼传》一文,以免亮的事迹被后人遗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