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素简介(危素是危老先生吗)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25 18:49:26 浏览
1、危素是危老先生吗

宋高宗重视的书法家,遗憾落选“宋四家”,被认为超越了唐人,独得“二王”笔意!“宋四家”之一的米芾经历了相当长一段相当长时间的集字时期,他临摹“大王”的书法甚至能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本人也是狂傲至极。连一众唐楷大家他都看不上,与他同时代的书法家能够入他的眼的更是凤毛麟角。有一个人却能让他在书法上与之以兄弟相称。米芾说:“薛绍彭与余,以书画情好相同,尝见有问,余戏答以诗曰‘世言米薛或薛米,犹如兄弟或弟兄’”。米芾口中的这个薛绍彭是北宋书法家,宋神宗时人,世家子弟。现在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名字,但是在当时他却是少有的能够与米芾并列的书法家,也是让宋高宗重视的书法家。宋高宗在《翰墨志》当中说:“李建中字形瘦健,姑得时誉,犹恨绝无秀异。至熙丰以后,蔡襄、李时雍体制方如格律,欲度骅骝,终以驳驳,不为绝赏。继苏、黄、米、薛笔势澜翻,各有趣向。”宋高宗认为薛绍彭的书法技艺比蔡襄和李建中都还要高超。那这个薛绍彭有何能耐,能够折服米芾和书法皇帝宋高宗?薛绍彭是一位世家子弟,家藏丰厚,家境殷实,根据米芾的《书史》记载,此人“道祖所蓄晋唐法书甚富,至二王帖则不惜倾囊购取”。他在书法上以“二王”为尊,是一位坚实的复古主义者,书风含蓄秀雅,只是在以诗文为上,不以书取仕的宋朝,薛绍彭一个人的力量显得势单力薄,遗憾落选“宋四家”,名声也不显于后世,明代书法家危素却说:“超越唐人,独得‘二王’笔意者,莫薛绍彭若。”这件草书《大年帖》就是薛绍彭的作品。此作行笔潇洒而笔画凝实,起笔时多采用藏锋入笔,运笔婉转自如,蕴奇崛于平正之中。比如其中的一个“拜”字,这个字被简化到几乎“无可辨识”的程度,就是因字赋形的典型。其笔墨亦是酣实饱满。将王羲之《七月二下都帖》轻盈迅捷的书风和杨凝式的《韭花帖》结合。薛绍彭的书法向我们呈现出来的是一种绮丽而不盛气凌人的公子情调,与米芾的“豪门子弟”书风有着微妙的差异。两者之间若能互相调和,必然能让人眼前一亮。我们将这件草书《大年帖》进行了1:1超高清的复刻,期待您的喜欢。#危素简介#

2、危素是谁

元史的品质是出了名的差,《元史》的修撰水平为什么低劣,主要原因有两条:第一,修撰时间太短。从朱元璋下令修史到《元史》完成后进呈,纂修班子(史局)总共开工了两次,第一次是从洪武二年(1369)二月到八月,第二次事在洪武三年(1370)二月到七月,用总共加起来不到一年的时间就修完了210卷的文字,如此快的速度在正史的编纂史中大概只有《辽史》可以相“媲美”,对比清朝修《明史》前后花了六十年,就可以知道《元史》完完全全是一个赶工期的豆腐渣工程。自然是朱元璋在施压。他下令开始修史的时候,明朝的军队才攻下大都不久,合法君主元顺帝虽然从大都落荒而逃,但人身安全无虞,而且还在和他的政府四处游荡,效忠元朝的军阀也还占有很大的地盘,局面上明朝占优,但仍有翻盘的可能。当国内有两个政权并存的时候,政权的正统(合法性)问题就浮上了台面。朱元璋的明政权要和元朝争夺正统地位,光靠军事手段是不够的,还要辅之以政治和文化方面的举措。就中国的政治传统来说,一个王朝灭亡之后,后续的王朝总是要给她修一部史书的。对于老朱而言,完成一部《元史》,就是给元朝一百多年的统治盖棺定论,在文化上宣布元朝已经灭亡了,进而否定了元政权残余势力的合法性。总而言之,越快修完《元史》就对明政权越有利。第二点,史官的委付所寄非人。先说两位主要负责人(总裁),宋濂和王祎都是当时比较有名的文人,放到后世也不算差,文字功底没有问题,但修史和写文章毕竟是两码事,这俩人都没有受过修史的专门训练,史学素养不够,更要紧的是,两个人在元朝都没有中过进士,甚至连官都没有做过(王祎曾经在大都跑官三年,但因为后台不够硬没捞着),这意味着他们在元朝时是游离于官场之外的,对政治走向和权斗内幕都有较深的隔膜,对于历朝典故也不甚了了。另外在传统的“礼乐典章”也就是政治制度的部分,一般只有统筹全局的高级官员才能通晓,而且制度的实际运行与纸面规定又有很大的差距,这也是需要在政权中、上层长期历练后才能搞明白的。宋濂和王祎找来修史的下属,也都是“山林隐逸之士(以江南地区的文人为主)”,这批人对政治的隔膜比起两位总裁可能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这些人聚在一起修《元史》,本纪就是删《十三朝实录》,志就是照抄《经世大典》,列传就是拼合各种碑传,基本上干的就是剪切复制、浆糊胶水的活,水平惨不忍睹。洪武初年间修《元史》,可以算作当代人修当代史,是很有优势的,当时也并非没有合适的史官人选。现在一般认为危素是合适的总裁官人选,危素是元末的大文人,又做过宰相(参知政事),对朝廷内幕和典章制度都很熟悉。元亡后危又跑到明朝做官,危素是修《元史》的不二之选,他自己也以修史为己任。元朝故官中的合适人选不少,如果由他们来修史,肯定能把元朝的历史交代得清楚得多,对元亡的教训也会有所反思。但这些人对于朱元璋而言都有一个很要命的毛病——政治上不可靠,朱元璋起于“群盗”,出身是很让这些元朝文人瞧不起的,老朱本人的自卑情结是很有名的,对政权的合法性焦虑,所以他对这些元朝故官是疑忌的,不放心把如此重要的政治任务交给这些人。同样不受信任的还有明朝政府中的蒙古、色目人。元朝灭亡以后,蒙古、色目的主体跟随着元顺帝退回了草原,但也有很多蒙古、色目人(其中还有不少高官)是选择了投降的,也得到了明朝的任用。这些在明朝做官的蒙古、色目人,对蒙古初起的历史、政治制度中的蒙古、西域因素、贵族世家的谱系、宫廷内幕和蒙古、西域文化肯定比汉人官员要清楚得多,这些东西恰恰是元朝的特点,也是修《元史》的时候不应该被回避的东西。而蒙古、色目人在汉地住了一百年之后,其中也很有一批既保有原文化背景又精通汉文化的人才,例如翻译《秘史》的火原洁(火鲁剌思部人)。这些蒙古、色目文士如果能加入《元史》的修撰班子的话,至少能使史料不再局限于汉文。但朱元璋和明朝政府对他们的猜忌和防范比起元朝的汉人官员更厉害,修史这种考验“d性”的政治任务自然也没他们的份。《元史》修成之后,得到了老朱的认可,他本人没有兴趣重修,他的子孙也不能重修,否则就是和祖宗过不去,在帝制时代可是相当严重的政治错误。朱元璋(明朝政府)的这一套搞法,从史学的角度来看,肯定是一无是处,但从政治的角度来看也无可厚非,修史本来就是国家对话语权的争夺和垄断,如果找了一批政治上不可靠的人,后果就会比较严重。拿民国修《清史稿》的例子来说,民国政府找来赵尔巽这帮前清遗老,在《清史稿》中吹捧清朝贬低民国,还把革命d人骂成反贼,后闹出了政治风波。转载zhihu

3、危素的视频

他是欧阳询的学生、张旭的老师,写下大唐第一美帖,堪比《兰亭》,赵孟頫也学他!书法中玄而又玄的“笔法”从蔡邕“受于神人”之后,便一直传承有序,但几百年来也不过传了23人,我们熟知的晋唐名家,几乎都在其中。从王羲之、王献之到智永、初唐四家,这一脉略是比较清晰的,而从初唐四家再到张旭、颜真卿、韦玩,传承就稍显复杂了,其中有一人的衔接作用不容忽视,他就是陆柬之。正如张彦远在《法书要录》中记载的那样,智永传笔法于虞世南,虞传给欧阳询、欧阳询再传给陆柬之,并由陆再传给侄子陆彦远,之后才有张旭、李阳冰、徐浩、颜真卿等人。陆柬之,隋开皇五年(585年)生于吴郡(今苏州),是虞世南的外甥,也是张旭的外祖父,虞世南、欧阳询皆是他的恩师,并且做到了“晚善出蓝之誉”。这位书法大家的传世作品极少,其墨迹只有《兰亭诗》《文赋》这两件,而《文赋》是他呕心沥血之作,即使是“八体皆能”的赵孟頫,晚年笔法大成之际,也能从此帖中学到自己不曾领悟到的新的笔法:“赵文敏晚年书法全从此得力。”《文赋》有“大唐第一美帖”之称,即使与唐代所摹《兰亭序》诸本相比,亦是不落下风。作为初唐仅有的几件流传下来的真迹,其价值不言而喻,正因珍贵并禁止出国展览。陆柬之写这卷《文赋》酝酿了好多年,作为自己先祖陆机的得意文章,他担忧自己一旦写不好,会辱没祖宗,因此,此帖行笔结字之一丝不苟,可以想象。《文赋》全卷此帖共计144行,近1700字,以楷、行、草三种字体写成,单字大小不过两厘米。明初刘伯温看到此帖时称赞:“晋陆之词,唐陆之书,可谓二美”。陆柬之的笔法亦来自“二王”一系,行笔俊逸妍美,笔画轻重缓急、粗细对比变化明显,端秀与纵逸皆有。有的字如“妙”“按”“拂”笔画粗实有力、墨色浑厚,字形也较大;有的字如“之”“涉”“衆”则笔画细润、连带多姿。元代书法家揭傒斯评论此帖:“陆柬之之行书《文赋》一卷,唐人法书结体遒劲有晋人风格者,惟见此卷耳……”《文赋》不仅有唐人“尚法”的严谨笔法,又有晋人“尚韵”之纵逸流美,点画波磔、使转运行、结体照应皆合晋人笔意,是领略如何“直入魏晋”的范本。此帖曾先后被赵孟頫、李倜、危素、宋濂、孙承泽等人收藏并写有跋文,现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现在,我们将陆柬之《文赋》进行了超高清1:1复制,采用市面上先进的技术,保持与原作别无二致的状态,特向您推荐,期待您的喜欢!

4、危素小楷

宋理宗头颅被制成酒器,被敌人玩弄于股掌,朱元璋上位后将其厚葬我国封建社会时期出现过很多朝代,每个朝代都有受人爱戴的君王,也有为后世人唾弃的君王。这么多年让人痛恨的,或许就是清末时期的几位皇帝,以及蛮横霸道的慈禧太后。即便朝代不断更迭,但是刻入汉人骨子里的礼制,使得他们礼貌对待前朝皇室宗亲。甚至在很多朝代,前朝皇室宗亲都享有特权,即便是犯罪也可以享受不少特权。然而南宋的宋理宗去世多年后,元朝的统治者还将其头颅做成酒器,甚至用其招待宾客,被敌人玩弄于股掌达数百年之久,后来朱元璋无意间得知这件事,才将宋理宗的头颅重新葬入皇陵,为其正名。一、命运悲惨的宋理宗宋理宗是南宋时期的第五位皇帝,他在位期间长达40年之久,是南宋时期掌权时间位居第二的皇帝。宋理宗不是受百姓爱戴的明君,也不是南宋时期昏庸无能的君王。历史上关于宋理宗的评价,基本上都是负面评价。南宋掌权时间长的是宋仁宗,而宋仁宗是备受好评的皇帝,这两个皇帝也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并且南宋的灭亡并不能完全归结到宋理宗头上,因为在他之后还有更让人痛恨的皇帝。但是他确实南宋时期名气大的皇帝,这并非是因为他“臭名昭著”,而是因为他“命运悲惨”。谁能想到他百年之后,其头骨还会被后世人做成酒杯把玩呢?古人向来讲究入土为安,这样的做法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挖人祖坟”,是会受到强烈谴责的做法。为什么宋理宗的头颅会被做成酒杯呢?背后的原因是偶然也是必然,一方面和人性有关,另一方面也是蒙古族皇帝宣示主权的方式。二、为讨好的元朝统治者当时有位信奉佛教的僧人杨琏真迦,他和元朝宰相桑哥正是这件事情的主谋。蒙古铁骑踏平中原大部分地区之后,还有率兵攻入西藏的想法,当时西藏内部并不统一。而西藏一位德高望重的人,希望借助外部力量使西藏内部统一,因此他答应了元世祖忽必烈,将西藏纳入元朝统治范围的要求,此后贡嘎坚赞的弟子桑哥便入朝为官,后来还官至宰相。元世祖信奉佛教,还因此创设了名为“江南总摄”的官职,其职责便是负责管理和佛教有关的各项事务。而初担任这个职位的,便是桑哥的好友杨琏真迦。由于中原地区和西藏地区信奉的佛教大不相同,杨琏真迦上任后便大肆破坏江南原有的庙宇,试图将西藏的佛教引入中原。并且桑哥和杨琏真迦认为,破坏前朝皇帝的陵墓能够破坏汉族人的气运,这样就能够元朝能够长期存在,毕竟他们也是为元朝做事的人,自然会为元朝统治者着想。此后他们便大肆破坏南宋陵墓,宋理宗的陵墓很快便被他们发现,这两个人不仅拿走了墓穴里面的金银珠宝,还顺手带走了宋理宗的头颅。桑哥将宋理宗的头颅带回府中,还将其制作成酒杯,以此来宴请宾客。不得不说这样的做法真的很变态、也很缺德。后来桑哥由于贪污被朝廷百官弹劾,终被抄家灭族,他的好友杨琏真迦自然也脱不了关系。这两人被处死后,用宋理宗头颅做成的酒杯便流入元朝皇室。三、借以警示众人元朝统治者得知这个酒杯是宋理宗的透露制作而成,但是他们依旧将其放在手中把玩,这或许是源自于心底的“征服感”。也以此警醒朝廷的汉族官员,汉族人统治的年代已经成为过去,现如今是蒙古人的天下。这份“胜利果实”在元朝皇室流传上百年之久,每任元朝统治者似乎都将其看作笑话。四、明事理的朱元璋元朝统治的时间大概是百年左右,后来由于手段过于残暴,百姓们揭竿而起,终将元朝统治者赶出中原地区。宋理宗头骨其实是元朝秘闻,外界很少人知道。元朝翰林院编修危素看到元朝灭亡后也准备投井自杀,后来被身边的人劝住,还编写了《元史录》。其中便有关于宋理宗头颅的记载,朱元璋得知这个消息之后,便下令让人将宋理宗的头骨寻回。头骨找回来后,朱元璋再次举行盛大的葬礼,将宋理宗的头颅重新放回他的皇陵,以此慰藉他的在天之灵。结语朱元璋这样的做法表明他是明事理的人,其实他完全可以当作不知道这件事,然后对此置之不理。即便宋理宗是很昏庸的皇帝,但他依旧对宋理宗保持尊重,以此来表示明朝统治的合法性,也是向世人宣告他和残暴的元朝统治者大不相同。

5、危素安全技术说明书

此人学“二王”超越唐宋众人,却落选“宋四家”,米芾、赵孟頫对他赞叹不已,宋高宗赵构:他比李建中、蔡襄厉害!当代书法家启功先生在《论书绝句》中写道:“ 薛米相齐比弟兄,薛殊寂寞米孤行。尚留遗派乡关著,继起河东李士弘。”在这首诗中,启功提到了“薛米”,“米”大家能猜到指的是米芾,而“薛”是谁,可能就要好好思考一番了,此人就是薛绍彭。薛绍彭,字道祖,号翠微居士,生卒年不详,是长安人。他与米芾是挚友,两人关系极好、称兄道弟,米芾自己就说:“薛绍彭与余,以书画情好相同,尝见有问,余戏答以诗曰:‘世言米薛或薛米,犹如兄弟或弟兄。’”米芾对薛绍彭的书法也是赞叹不已。在北宋时期,薛绍彭的名气远大于今天,宋高宗赵构在《翰墨志》中认为:“李建中字形瘦健,姑得时誉,犹恨绝无秀异……蔡襄、李时雍体制方如格律……不为绝赏。继苏、黄、米、薛笔势澜翻,各有趣向。”在他看来,写下“天下十大行书”之一的李建中、“宋四家”蔡襄都不如他。风评极好、实力强劲的薛绍彭却“落选”宋四家,多少有些遗憾,这也与他传世作品太少有关。薛绍彭行、草书甚为精妙,受米芾、杨凝式、孙过庭等人影响,进而直追“二王”。同样是学羲献,米芾早期书法甚至有“集古字”之称,但在后人看来,不仅是他,哪怕唐、宋众家,都不及薛绍彭学得到位。赵子昂说他:“脱略唐、宋,齐踪前古,岂不伟哉!”;危素也夸赞他:“然超越唐人,独得二王笔意者,莫绍彭若也。”他有一件《大年帖》,我们从中可以领略其字风采。此帖也被称为《晴和帖》,全卷76字,单字大小约5厘米,以行草书写就。此帖释文为:“绍彭启:多日廷中不得少款为慊。晴和,想起居佳安。二画久假,上还,希检收。许借承晏、张遇墨,希示一观,千万,千万!承晏若得真完,虽《异热帖》亦可易。更俟续布,不具。绍彭再拜,大年太尉执事。廿八日。”从这件作品中,我们能看到王羲之《十七帖》、孙过庭《书谱》和杨凝式《韭花帖》的笔意,笔笔法度谨严。《大年帖》起笔藏锋,行笔以中锋,锋正而笔稳。结体欹正相间,连带自然;上下连绵不绝,左右字距疏旷,隽秀清朗,章法与《韭花帖》相似,在笔断意连、行笔俊逸上则如《十七帖》。薛绍彭的字,法度森严、笔法丰富,直入魏晋,后世学他的书家如李倜、吴说,都没能超越他。现在,我们将藏于北京故宫的《大年帖》进行了超高清1:1复制,用先进的技术,达到了与真迹相差无二,特向您推荐,期待您的喜欢!

6、危素是个怎样的人

他花了30年,写下大唐“行书之冠”,欧阳询、虞世南亲自教他,赵孟頫:实力不输“初唐四家”!初唐四大家“欧虞褚薛”,我们之前认为由欧阳询和虞世南亲自教习的,“广大化教主”褚遂良就是资源“天花板”了,其实不是,有一个人比他资源还厉害。他的书法也是欧阳询与虞世南亲自教习的,并且家中的书法资源比还要优越。这个人就是初唐书法家陆柬之,堪称唐代强关系户。陆柬之(585年——638年),出身于江东大族吴郡陆氏,世代簪缨,是虞世南的外甥,“草圣”张旭的外祖父。欧阳询和虞世南的这两个徒弟,一个开“唐楷之门户”,一个写下“大唐第一行书”。陆柬之被誉为“大唐第一行书”的这件作品就是《文赋》。《文赋》是纯正的“陆氏出品”,这篇文章原本是陆柬之的先祖,西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陆机写下的一篇文学理论巨著,在文学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陆柬之早年间便有重新抄录这件作品的想法,但是担心自己书法实力不足,玷辱了先祖巨著。为了这件《文赋》,陆柬之足足准备了三十年有余。到了晚年,才抱着极其虔诚的心情,将《文赋》抄录了下来并进行了细心装裱和保存。作为“二王”笔法的正统传人,以及世家出身的书法家,陆柬之的这件《文赋》无一笔不是出自王羲之。此作用笔圆融,多为藏锋,笔致纵逸神飞,遒雅清劲,整体风格雅致平和,带有满满的《兰亭》遗风。《文赋》是流传有序的唐代行书纸本真迹,赵孟頫、危素、宋濂、孙承泽等人都在卷后有题跋。其中赵孟頫的是为重要的。赵孟頫所提跋文如下:“右唐陆柬之行书《文赋》真迹,唐初擅书者称欧虞褚薛,以书法论之,岂在四字下也,然世罕有其迹,故知之者希耳”。赵孟頫认为,陆柬之的书法实力,不输欧虞褚薛,只不过存世的墨迹少,所以才鲜为人知。根据明末收藏家孙承泽的题跋,“赵文敏晚年书法全从此得力”。唐代的纸本行书真迹本就不多,《文赋》作为“大唐第一行书”则更加珍贵。作为陆柬之沉淀三十余年完成的作品,这当中的《兰亭》严谨法度,魏晋风度,都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将这件作品进行了1:1超高清的复刻,与原作别无二致,您感兴趣可以点击文章下方商品链接一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