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教育家、军事家。谥号文正,文正是所有文人梦寐以求的谥号,一生清正、高洁。为当世及后世文人所敬仰,奉之为楷模,其家训更是流芳千古。而这位受万世敬仰的范文正公有一位后人,却被称为“大明第一大汉奸”,比领清兵入关的吴三桂更可恶,这个人到底是谁?他真的是大汉奸吗?如果他真的是汉奸叛徒,为什么乾隆皇帝时编纂的《贰臣传》中没有他的名字?这个人就是范文程。首先,要搞清楚范文程是不是范仲淹的后人?《清史稿》中记载,范文程十八世祖是北宋名臣范仲淹;十七世祖是范仲淹次子宰相范纯仁;十六世祖是范纯仁五子,范正国;十五世祖是范正国长子,范直筠;曾祖范鏓,嘉靖年间重臣,官至明朝兵部侍郎,《明史》中记载,范鏓与大奸臣严嵩不和,正面硬刚过。《清史稿》有“宋观文殿大学士高平公纯仁十七世孙也 ”之记载。努尔哈赤曾对诸贝勒有言:“此名臣孙也,其善遇之!”以上佐证,范文程也许真的是范仲淹的后人,但是也有反对的声音,说这都是范文程自己杜撰的,因为对着家谱对不上。是也好,不是也罢,不重要。正史里面又有多少事儿是真的?尤其是明史和清史,那里面的水深着呢。是呢,那就说明范文正公家训严明,后人也有出息;不是呢,也好,那就说明范文程确实是靠实力杀出重围的,亦是个非凡的人物。范文程为什么被叫做汉奸?主要是因为他本身是个汉人,是大明的子民,却帮着女真人对抗汉人,变相的灭了明朝。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说居功至伟。他第一个劝多尔衮抓紧入关,机不可失,多尔衮听了他的建议,要不李自成还得当一段时间土皇帝;他使反间计坑死了明朝著名将领袁崇焕。诈称袁崇焕与皇太极有密谋,派一个被俘的太监回去报告给了崇祯皇帝,袁崇焕被凌迟;他帮助劝降了洪承畴。招降谈话之间,梁上落下来一块灰尘,掉在洪承畴的衣服上。洪承畴一面说话,一面“屡拂拭之”。范文程不动声色,告辞出来,回奏太宗:“承畴不死矣。承畴对敝袍犹爱惜若此,况其身耶?”。大概意思是,袍子上落了点灰,洪承畴都受不了,更何况自己的性命。果然,不久洪承畴就投降了。至此,大明能打仗的大将基本没了。那么范文程到底应不应该被看做汉奸?我觉得还是得一分为二的看问题。范文程是汉人没有错,但是他在还未取得功名的时候,沈阳就沦陷了,可以说实在沦陷区里长大的,大明朝已经不管人家了。范文程跟所有的汉人一样,都是女真人的奴隶。在万千奴隶中脱颖而出,实属不易。其次,从发展的角度来讲,明朝那时候基本已经不行了,内忧外患,内有李自成为代表的农民起义,外有女真人的虎视眈眈,气数已尽。所以,范文程无论在谋略还是格局上,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进步,是有功的。范文程一生历清四世(太祖努尔哈赤、太宗皇太极、顺治福临、康熙玄烨),为清朝开创江山立下了不朽之功,对清朝功绩可与汉之张良、明之刘伯温相提并论。可谓是大清朝的开国元勋。
2、宋朝文人简介宋代有位大文人叫做苏东坡,他有个好友叫佛印禅师,他们俩经常斗嘴。有一天,苏东坡指着大殿的观音像,挑衅地在问佛印:观世音菩萨手持佛珠是何道理?答:念观世音菩萨。彼自是观音,自诵其号,未甚何为?佛印说了一句很朴素却永远颠扑不破的真理:求人不如求己。#宋代文人简介#
3、宋代文人生活宋朝文人趣事多韩亿进士及第,宰相王旦就想把女儿嫁给他。但家人一致反对,理由太充分了:首先韩亿的家境贫寒,第二他是个鳏夫,还有个孩子。而且,韩亿的父母还很难伺候。好歹也是宰相之女,何必这样降低要求?但王旦坚持这门亲事。后来韩亿高做到副宰相,证明王旦的眼光还确实不错。想当官靠科考——可不要肤浅地理解这句话。你成绩优异,当然立刻就能中举当官。成绩很差,也别放弃,只要坚持考,考个十几二十年,就能中安慰奖了。仁宗年间出台了一条规定,考不中但坚持考到五六十岁的,可以给出身,晋籍公务员。科举这件事,是在宋代成就鲤鱼跳龙门的传奇的。一朝登榜,立刻当上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而且白富美还是打破头地抢着嫁。冯京中状元时,宰相富弼、外戚张尧佐、张耆都来抢他,张尧佐先下手,把冯京请到府内,好酒好菜招待着,又送上金腰带做见面礼,还假传圣旨说皇上指亲。张耆列出陪嫁的嫁妆清单,数目相当可观。不过后冯京还是选了富弼的女儿。参知政事薛奎在“榜下捉婿”的战争中大获全胜,大女儿嫁给了状元王拱辰,二女儿嫁了进士欧阳修。不过大女儿福气不好,因病早逝。好不容易抢来的女婿不能鸡飞蛋打,薛奎就又把自己的三女儿嫁给了他。欧阳修后来写了首诗揶揄此事:“旧女婿为新女婿,大姨夫作小姨夫。”石中立当了宰相之后,大家觉得再讲段子有失体统。朝士上官辟就提醒他:“您如今位居宰执,名位至高,为什么还整天嘻嘻哈哈没正经呢?”石中立一听,马上笑呵呵地回答:“您管好‘上官辟’( 鼻)就行了,何必还要管‘下官口’呢?”宋朝朝廷积贫积弱,但民间社会很富裕。真宗朝时,宰相王旦就指出:“京城资产百万者至多,十万而上,比比皆是。”《常谈》里说,《史记》里记载的汉代巨富,不过是拥有五万贯钱,而现在(宋朝),这水准不过是中产之家而已。看看领导的“用人智慧”。天禧元年,宋真宗拜王钦若为宰相,两年后,又用与王钦若严重不和的寇准为相,有人向真宗提意见,说这样两个宰相不合作,会影响效率,真宗说:“”且要异论相搅,即各不敢为非。”意思是俩人互斗,才能对自己忠心。从此以后,“异论相搅”便成了赵宋王朝的祖宗家法,如今还是很多“领导”的管理方式。不过北宋后期一直被“d争”所困扰,不知道算不算智慧的产物。宋夏战争刚打起来时,朝廷上下都很紧张,取消了几乎全部休假,全体加班。半年后大家受不住了,翰林学士丁度上疏“请休务如故,无使外夷窥朝廷浅深”,大宋才恢复了每十天一次的旬假。
4、宋代文人名字他带领宋代书坛走向复兴,拿到文学、书法“双学位”,一封信札惊艳苏东坡,这才是正宗文人书法!书法是一个由书法家、欣赏者、乃至外界自然环境所构成的综合系统。在这个系统当中,受重视的,是书法家;而关于书法家,人们谈论得多的,就是“书如其人”。试图通过一个人的字迹,去判断一个人的品格如何,是粗暴且武断的。清代文学家,文艺理论家刘熙载在他的著作《艺概》中说过这样一段话“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我们所说的书如其人,这个人是由学养、才气、志向等因素综合构成的,种种因素综合在一起,才共同构成一件作品的精神面貌,所以我们常常所鄙斥的“名人书法”,“字因人贵”也有其存在的道理。就比如林则徐的书法,刚健挺拔,是“书如其人”的典型;人们一看到林则徐的字,便想到他的刚正不阿,这未尝不是对自我的一种锻炼和修养。这样我们再来看我们宋代的“尚意”书法,至少就更容易理解,宋人书法中的意态的一个方面,比如苏轼书法如何自然化成、黄庭坚的长枪大戟又美在那儿?而宋代书法的一切辉煌,都应该要感谢一个人:文坛一代宗主,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这个拿到文学与书法“双学位”的人,带领宋代书坛走向了复兴。经历了五代十国的战乱,书法在宋代建立的初的一百年间,一直一蹶不振,人们跟在“二王”之后亦步亦趋,直到欧阳修出来振臂高呼“学书当自成一家之体,其模仿他人,谓之书奴”。欧阳修身先士卒,带领宋人写出自己的书法面貌。宋代书坛有这样的成就,欧阳修功不可没。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才高八斗,学识与才华自不必说,他有一卷写给友人的行书《灼艾帖》,一看便知道是读书人写的文人书法。作为大文豪,欧阳修对书法也有精深的研究,对于书法,他曾说:“有以寓其意,不知深之为劳也;有以乐其心,不知物之为累也”。别人眼中的苦练书法的艰辛,欧阳修反而乐在其中,丝毫不觉“物之为累,物之为劳”。苏轼评价欧阳修的作品:“公用尖笔干墨作方阔字,神彩秀发、膏润无穷”。这一封《灼艾帖》是实实在在地惊艳到了苏东坡。这件作品就是欧阳修书风的典型代表,书卷气浓厚。欧阳修十分推崇柳公权书法中的“锋芒俱在”,他的这封《灼艾帖》既露锋芒而顿挫有力,字体整体端庄劲秀,正是黄庭坚所说的“于笔中用力,乃是古人法”。其中第二行的“曾”、“灼”、“常”、“者”诸字,采用外拓用笔,带有颜真卿宽博雄强的风格,但是在宽博雄强之外,又在文字中加以略轻之笔,让文字多了一分飘逸和清劲,形成鲜明的欧阳修特色。作为宋代“尚意”书法的先锋,欧阳修的书法当中,有唐人的法度严谨,同时他的书法当中,也有浓浓的书卷气息,是我们迈向宋代“尚意”书风的一个重要台阶。我们将这帖《灼艾帖》进行了1:1超高清的复刻,您感兴趣可以点击文章下方商品链接一观。
5、宋代文人名单大全【一幅宋代人文画卷徐徐展开】近年来,随着宋代主题的出版物及影视作品相继推出,宋朝的人文情韵开始引发民众的浓厚兴趣。宋词之外,文人画、瘦金体、清明上河图等逐渐成为民众耳熟能详的宋代艺术标签。而以苏轼为代表的宋代文人,更以其潇洒风流令人心向往之。宋朝逐渐以丰富立体的形象进入民众的视野,宋代文化也越发展现出迷人的风采。真正了解一个朝代需要走到历史的深处,知悉丰富的历史细节,北京画院研究员仇春霞撰写的《千面宋人》就是要深入历史的细节,深入宋人的内心,去呈现千姿百态的个体生命,以此解读一个风雅的时代。网页链接
6、宋代文人有谁此人力压苏轼、米芾,书法被称为“国朝第一”,却被后人质疑了1000年!北宋书法发展较为繁盛,产生了一批极富才情的文人书法家,他们之中成就极大者,就是被后世列为“北宋四大家”的苏轼、黄庭坚、米芾和蔡襄。受诗名、画名的加持,苏轼、米芾二人成为“四大家”中的魁首和亚军,而蔡襄却被一直忽视至今。在这之后长达千余年的时间里,人们一直争论蔡襄到底应不应该位列“宋四家”,他是不是顶替了蔡京的位置,有些书论家甚至直言不讳的认为蔡襄比不上蔡京,比如明代张丑就说:“京笔法姿媚,非君谟(蔡襄)可比也。”在北宋时期,蔡襄书法获得的赞誉要远比蔡京更多。在欧阳修为他撰写的墓志铭中,不仅称赞他“独步当世”,还透露宋仁宗也喜欢他的书法,认为他是“国朝第一”。苏轼、米芾也认可其书,苏轼说道:“天资既高,辅以笃学,其独步当世,宜哉!”米芾也说:“书如少年女子,体态妖娆,多饰名花。”蔡襄是一位诸体皆能的书法家,楷、行、草都很精妙,在苏轼看来,他“行书胜,小楷次之,草书又次之……”蔡襄是北宋“尚意书风”的代表,同时也没有轻视法度,一改当时靡弱的书风,“学书之要,唯取神气为佳”,他将书法的法度与气韵做到了极好的统一。蔡襄的传世作品中,手札是极为自然灵动的,没有刻意布置,也无过多炫技矫饰。在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中,珍藏着他若干手札真迹,经典者有《大研帖》《离都帖》《暑热帖》《初春帖》《远蒙帖》《虹县帖》《澄心堂纸帖》《安道帖》《脚气帖》《思咏帖》。蔡襄书法学杨凝式、李邕、颜真卿、怀素、张旭、褚遂良及二王等人,深谙晋唐法度。其行草书起笔露锋、侧锋行笔,笔画清新刚劲、妍美秀媚。在用笔上收放自如,笔势外拓,流畅飘逸颇得羲之风采。结字欹侧,跌宕多姿,能因字赋形。明代汪砢玉称赞:“书法之变至宋极矣,然君谟尚有晋唐意。”宋徽宗赵佶称赞蔡襄:“蔡君谟包藏法度,停蓄锋锐,宋之鲁公也。”把蔡襄比作颜真卿,既是对他书法成就的肯定,也侧面反映出论笔法之法度谨严、结字章法之变化有度,皆有古可循。现在,我们将蔡襄这十帖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手札汇成一卷《手札合集》,并进行了博物馆级别的超高清1:1复制,用市面先进的技术,达到了与真迹相差无二,非其它版本所能比,笔画自然灵动、纤毫毕现,特向您推荐,期待您的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