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四年(1371),十一岁的朱棣被封为燕王,这并不表示朱元璋特别看重他,因为据史料记载,他的二十六个儿子都被封了王,这不过是例行公事而已。十七岁时,朱棣经朱氏婚姻介绍所包办,迎娶了他的第一个妻子,而他的这个老婆正是第一名将徐达的长女。——《明朝那些事儿(全七册)》
2、朱棣皇帝简介朱棣凶残远超朱元璋,发明“瓜蔓抄”,牵连者被屠村灭族!早在朱棣从北京起兵南下时,道衍和尚就请求朱棣攻下南京夺取天下后不要杀方孝孺,因为他知道以方孝孺的脾气秉性必然不会投降,一旦杀了他就等于绝了天下读书人的种子,朱棣答应了道衍和尚的请求,然而事情的发展还是出乎所有人的预料。朱棣攻下南京后,方孝孺闭门不出,终日穿戴孝服,在家昼夜啼哭,朱棣多次召他进宫,方孝孺连理不理,连他的学生前来劝说都被他大骂而归。朱棣要写即位诏书,大家都推荐方孝孺,然而方孝孺却身穿白衣孝服,在朝堂上痛哭怒骂,让朱棣十分尴尬,好半天才想出一个十分勉强的理由:先生勿忧,我只是在效法周公辅成王而已!没想到此话一出竟然捅了马蜂窝,方孝孺连珠炮似的发问:请问成王安在?既然成王已死,为何不立成王之子之弟?朱棣被怼得哑口无言,只能阴森森的问方孝孺:你不怕我诛杀你九族吗?杠精方孝孺随口就开始杠:你就是诛杀我十族又如何?于是史上绝无仅有的“十族之诛”开始了,这一声呐喊终喊落了方孝孺亲人同窗学生的873颗人头,残酷的是朱棣让方孝孺亲眼看到自己的亲人好友学生的颗颗人头落地之后,才决定杀他,方孝孺临死之前痛骂朱棣不绝,朱棣命人将方孝孺的嘴巴用刀豁开,一直割到耳边,这场惨剧一直延续了七天才算结束,受牵连的一千多人被发配到边疆,朱棣发明的“十族之诛”已经绝无仅有,然而更为残酷的是他还发明了“瓜蔓抄”。所谓的“瓜蔓抄”就是顺着瓜蔓抄家杀人,用专业的术语来说就是“赤其族,籍其乡,转相攀染,村里为墟”,这就相当于撒开了一张无边无际的杀人大网,甚至有的人随时随刻都不知道自己为何被诛杀。在这里不得不提一个人,此人就是建文皇帝的御史大夫景清,景清也是一个有性格的人,曾在洪武二十七年中朝廷榜样,被授编修,后转任御史,然而在此前,景清却曾在连中两届乡试解元的情况下拒不入京参加会试,这让人难以理解。当初燕王进京,方孝孺约景清一同殉国,然而景清却黯然不语,方孝孺以为景清怕死,却不料景清正在酝酿着一场大计划。有一天早朝时,朱棣忽然发现景清穿上了重大庆典时才穿上的大红朝服,心思机敏的朱棣命人搜景清的身,结果却发现了一把匕首,朱棣呵斥景清为何要行刺,景清大骂朱棣说要为故主报仇,朱棣大怒,命人将景清的牙齿全部打落,景清将血水喷向朱棣,浸染龙袍,朱棣盛怒之下命人剥了景清的皮,并将其挂在长安门前让人用刀一寸寸剐下了景清的肉,后又敲碎了他的骨头。景清之死并没有让朱棣解恨,为了报复,朱棣发明了瓜蔓抄,将与景清有关系甚至没有见过面的人全部杀掉,一时之间人人自危,有些村庄甚至人迹皆无,只剩下了累累白骨,瓜蔓抄让朱棣的统治更加极端,也助长了告密求官的风气,朝野之上,人人为了政绩,为了利益,为了公报私仇,为了各种不可告人的秘密,无不争先恐后的进行诬告和陷害。人皆称永乐皇帝为千古一帝,然而其统治手段却残暴异常,为摆脱篡位的阴影,压制民间舆论,将特务治国发展到,从而制造了系列惨案,为其一生沾染上了不可抹杀罪行和污点![呲牙]好书推荐:《明成祖朱棣传》悠悠几千年,纵横五,站在中国文明辽阔而又源远流长的历史天幕下,仰望着令无数人叹为观止的帝王的流光溢彩的天空,尽阅朝代更迭的波澜起伏,无处不闪耀着先人用心、用生命谱写的辉煌。 封建帝王是历史的缩影,自嬴政以来,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他们或以盖世雄才称霸天下,或以绝妙文采震烁古今,或以宏韬伟略彪炳史册,或以残暴不仁毁灭帝业,铸就了一部洋洋洒洒长达两千余年的封建帝王史……推荐理由:本书是一本人物传记,主要讲述明成祖是历史上颇受争议的皇帝,他组织编修了《永乐大典》,开创世界文化百科全书的先河;他派郑和下西洋,开辟海上丝绸之路;他几次亲征漠北,维护祖国统一。可是,他也暴虐出名,杀害建文工程;他重用宦官,为明朝埋下了重大祸根。作者对朱棣的缺点并没有掩饰,而是尽力揭露,例如残忍好杀,朱棣对不愿为己用的建文d痛下杀手,手段令人发指,瓜蔓抄,诛十族也予以承认并未洗白。放弃大宁,建立东厂锦衣卫制度开了不好的头,篡改太祖实录这些举措也有不少批评。同时也用事例和史料指出,愿意归己用的人则一视同仁得到重用,甚至加官进爵,武将有如顾成、何福、宋晟,全部原本都是建文朝臣,后来都得到重用,顾成贵州建制,宋晟镇守西北,何福随军北伐,全部位列侯爵。文官有如三杨蹇夏,永宣时代五大重臣(杨士奇、杨荣、杨溥、蹇义、夏原吉)原来全是建文朝臣后来陆续都得到朱棣重用。体现朱棣用人不拘一格,不因原属敌人而弃用。评价可谓客观。本书专门有介绍朱棣的性格和思想章节,这是以往很多传记都没有的。另外,史料丰富穿插细节,信息量远比市面所谓的通俗历史丰富。总之此书是一部难得的好书!无论身在职场还是读懂历史都值得一读!现在本书特价59元,即可抢购![爱慕]
3、朱棣小档案大全公元1402年,历时四年的靖难之役以燕王朱棣的胜利而结束,朱棣如愿以偿地登上了梦寐以求的皇位,而在位四年的建文帝朱允炆则至此下落不明。关于朱允炆的下落,《明史》给出了“帝不知所踪”这么一句匪夷所思的记载,可正是由于这句记载,才让朱允炆的下落成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悬案之一。那么朱允炆究竟去了哪里,他是死在了当年南京皇宫里的那场大火还是趁乱逃出皇宫,如果侥幸逃出皇宫,那么他是远渡重洋去了异国他乡还是到了一个不知名的寺庙落发为僧常伴青灯,了此残生?谁也不知道,当然了咸鱼也不知道,不仅咸鱼不知道,朱棣也不知道,但是我们不知道不重要,朱棣不知道那么他就有点寝食难安了。毕竟,朱棣的皇位是从朱允炆的手里夺来的,所以朱棣上台后,用尽一切办法在寻找朱允炆,不管他是死是活,朱棣都必须知道他这个侄子的结局。那么朱棣终找到朱允炆了吗?不知道,或者说史书也没有给出一个准确的答复,但是闲鱼今天想要从史书的一段内容中来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这段内容出自《明史》,在谈这段内容之前,闲鱼想要介绍一个人,因为这个人将是下面闲鱼所要谈论的主角,这个人叫胡濙,建文二年进士出身,一生历仕建文帝,成祖,仁宗,宣宗,英宗,代宗六帝七朝,是明初重臣,终以89岁高龄于英宗天顺年间去世。胡濙初的官职是兵科给事中,这个职位并不高,只是一个七品官,但这却是一个特殊的官职,它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它具有监察与向皇帝谏言之责,也就是言官,属于皇帝身边的近侍,所以胡濙当初可以近距离接触建文帝,也就是说胡濙认识建文帝,这是一个重要的信息。那么靖难之役后,胡濙成了永乐朝的大臣,朱棣虽然靠谋反而得了皇位,但对于归顺自己的前朝大臣,他还是能够量才使用,并没有为难他们甚至还给他们升职,胡濙就属于其中一员,然而从永乐五年起,胡濙却得到了一个特殊的任务,什么任务呢?《明史》记载:五年遣濙遍行天下州郡乡邑,隐察建文帝安在胡濙得到的任务就是寻找朱允炆,那么胡濙寻找朱允炆的终结局是什么呢?二十一年还朝,驰谒帝于宣府。帝已就寝,闻濙至,急起召入。濙悉以所闻对,漏下四鼓乃出。先濙未至,传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内臣郑和数辈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释胡濙在永乐五年开始出京寻找,直到永乐二十一年才回朝,这中间过去了十六年,《明史》里还有一段内容没有记载,就是在永乐十七年的时候胡濙的母亲去世了,胡濙上奏朱棣想要回来为母亲守孝,守完孝之后再继续寻找朱允炆,可是朱棣坚决不同意,并给胡濙升职以此来安抚他,让他继续寻找。古代以孝治天下,朱棣宁愿违背孝道让天下人骂他都不允许胡濙回来,可见寻找朱允炆对于朱棣来讲是首要的事情。好了,胡濙只能继续寻找朱允炆,终于在永乐二十一年,他紧急到宣府见朱棣,为何在宣府,朱棣那时候正北征北元,所以在宣府。当时朱棣已经睡下了,但是得知胡濙赶来,他急忙召胡濙见面,两人谈了什么不知道,但是两人一直谈到“漏下四鼓”,也就是凌晨两点多,胡濙这才出来。那么两人谈了什么呢?我们可以结合后面的记载来推测一下,后面的记载是,在胡濙没见朱棣之前,有传言说建文帝去了海外,于是朱棣才派了郑和等人下西洋,而等到胡濙回来后,所以疑问终于得以解决,郑和也不用再下西洋了。所以,这里可以大胆推测,胡濙一定是找到了建文帝的下落,两人谈到凌晨两点,说明建文帝一定健在,否则对于一个死人,两人是没必要谈论这么久的又或者没必要谈论的这么急,也许胡濙亲自见到了建文帝,这对昔日君臣时隔多年再次相见,自然有很多话要说有很多感慨要抒发.但归根结底就一句话,即建文帝失位已久,根本没有实力也没有野心再去与朱棣争夺皇位,建文帝希望胡濙能将自己的意思传达给朱棣,让朱棣不必再寻找自己,而当胡濙将这些话带给朱棣后,朱棣已经稳坐皇位多年,他当然认为朱允炆不会给自己带来威胁,但想起曾经的叔侄之情,内心也会唏嘘不已,在了解到朱允炆的近况后,他终于释怀了,一切都将归于平淡。以上只是猜测,当然了,现实中建文帝究竟是不是真像咸鱼所推测的那样,谁也不知道,也许永远都不会有人知道了。
4、朱棣的生母简介朱元璋的托孤重臣,手握40万大军可灭朱棣,却把朱允炆坑惨了1402年6月,朱棣攻下南京,取得了靖难之役的终胜利,就在此时,明皇宫突发大火。在扑灭了皇宫的火灾后,朱棣发现建文帝朱允炆离奇失踪,而此时的淮安还有一支四十万的明军,这些都令刚刚攻下南京城的朱棣倍感担忧。但这四十万明军,在朱棣攻下南京城时并未前来支援,只是坚守淮安,甚至直到7月朱棣登基了,这支部队都没有离开淮安。这不禁让人疑惑,这支军队想要干什么?或者说是这支军队的主帅想要干什么?他们既不帮助建文帝,又不帮助朱棣,那他想要什么呢?这就是我们本期介绍的人物,四十万大军的主帅、朱元璋的良婿、托孤大臣梅殷。成良婿,受托孤朱元璋与马皇后的爱情故事,可谓是一段佳话。二人结婚后,朱元璋对马皇后疼爱有加。1364年,马皇后诞下一女,这是朱元璋的嫡长女。朱元璋对这个女儿更是关怀倍加,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十分溺爱。洪武十一年,女儿刚刚成年,便封其为宁国公主。宁国公主成年不久,便面临谈婚论嫁的问题。对宁国公主的婚事,朱元璋在王公大臣的子嗣中挑选良久,终才选定梅殷。梅殷是开国功臣梅思祖之侄,也算是将门之后。青年的梅殷英俊潇洒、文武双全、精通文史、熟读兵书,深受朱元璋的青睐。据史料记载“太祖十六女诸驸马中,尤爱殷”。结婚后的梅殷与宁国公主恩爱有加,夫妻二人相敬如宾,过上了一段幸福生活。这样平静幸福的生活在洪武二十五年被打破。这年八月,太子朱标病逝,皇孙朱允炆成为太子,这时地方藩王也在不断坐大,隐隐成为了能够威胁中央的割据势力。朱元璋考虑到诸王的势力强大,开始重用梅殷,据《明史》记载“帝春秋高,诸王强盛。殷尝受密命辅皇太孙”。在朱元璋逝世后,梅殷便成为了托孤大臣,辅佐朱允炆。朱允炆登基后不久,诸王雄踞一方实力十分强大,朱允炆便着手谋划削藩。梅殷作为朱元璋为朱允炆压制藩王准备的托孤大臣,很受朱允炆的重用。并且梅殷对建文帝的削藩政策也多有支持,君臣二人,关系甚好。但是剧烈的削藩政策,导致了诸王的极力反抗,燕王朱棣更是发动靖难之役,谋求皇位。建安三年,朱棣转换策略,绕过济南,进军南京城。面对战争的紧张局势,为了保卫南京城,梅殷奉命镇守淮安,阻挠朱棣从淮安进军南京。靖难役,负皇恩古语云:“识时务者为俊杰”,但梅殷的做法却与这句话截然相反。建安四年四月,朱棣借道淮安直逼南京,被梅殷拒绝。六月,南京城被攻破,梅殷手握大军,据守淮安,一兵未发。七月,朱棣登基下旨召见梅殷,将梅殷调回南京,仍被他拒绝。后,朱棣用宁国公主的血书才使他回到南京,向朱棣称臣。梅殷这一系列做法令人费解。对朱棣而言,梅殷肯定不是心悦臣服的,否则不会多次拒绝朱棣;对建文帝而言,作为托孤大臣的梅殷,遵守建文帝旨意坚守淮安,是忠于建文帝的。但梅殷为何没有救援南京城?有人说是因为在胡惟庸案中,梅殷的叔叔梅思祖被牵连,梅殷怀恨在心。但是这种说法站不住脚,梅殷标榜自己为建文臣子,不会做出这般恩将仇报之事。那么梅殷没有支援,主要是因为梅殷的部队并非主力部队。梅殷是建文三年年末,才被派往淮安的,部队是临时拼凑的,强征百姓,许多士兵并未打过仗,军队战斗力尚待检验。虽然号称四十万大军,但其实际战斗力肯定是不如朱棣的部队。对于这种杂牌部队,由于人数多守城尚可。如果朱棣进攻淮安,肯定久费时日,但是朱棣并未进攻,而是绕道盱眙、扬州,进军南京。但是如果让这种部队主动出击,面对朱棣的大军只会一败涂地,全军覆灭。结语回到南京的梅殷,很快便被朱棣解除了兵权不再受到重用,在朝中仅担任一个闲职,但是禁止其离开南京城。梅殷对朱棣的做法多有不满,颇有微词,二人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永乐二年,梅殷对朱棣不满急剧增加。他在自己的府邸培养死士,但被陈瑛检举,这导致双方互不相容,势同水火,朱棣想要暗中除掉梅殷。永乐三年,梅殷在上朝时被锦衣卫挤入水中,溺水而亡,结束了这悲惨的晚年。对梅殷而言,其坚守淮安,拒绝朱棣借道,可谓是忠臣,不像建文降臣,主动投靠朱棣。但是在南京城被攻破后,没有以死殉国,后又向朱棣称臣,做了永乐的臣子,可谓是不忠。在传统儒家思想的视角下,像梅殷这般,作为托孤大臣,没有支援南京,没有以死殉国,甚至是还做了降臣,做了贰臣,是必然要遭到理学家的指责。但是我们从客观的角度,重新看待这段历史发现,梅殷,忠君而又不忠,降臣而又不降。这是出于选择的无奈、是出于实力的不计、是出于现实的考量。终梅殷没有像方孝孺、铁铉一样,成为建文有名的忠臣。但是在建文降臣里,梅殷所背负的骂名,却要远超于解缙等人,这真是历史的悲哀啊。#朱棣小简介#
5、朱棣值得培养吗明清战争是一段长达500多年的历史。从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到1912年清朝的灭亡,两朝之间发生了无数大大小小的战役。本书选取了其中11个精彩的战争故事,从中篇以朱棣攻占安南开始,以李鸿章围剿太平天国结束,着重描述了朱棣攻占越国的战争。明朝的战争有西南士司叛乱、三征葛尔丹和雅克萨之战等,这些战争被作为重点进行了描述。本书还详细介绍了明朝末期到清初时期的社会动荡和周边战争,每一场战役都由相关领域的专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撰写。本书的史料丰富,角度开阔,力求还原历史的真相,不遗漏任何一个细节。
6、朱棣徐皇后简介明朝简介王朝:明朝别名:明、大明、朱明建立时间:1368年灭亡时间:1644年统治时长:276年帝王人数:16位政体:君主集权制属性:封建制度王朝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末代皇帝:明思宗朱由检都城:南京应天府(1368—1421年)北京顺天府(1421—1644年)中枢机构:内阁军事机构:兵部、五军都督府特设机构:锦衣卫、西厂杰出帝王: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贤明君主: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明孝宗朱祐樘治世局面: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弘治中兴主要城市:南京、西安、洛阳、苏州前朝:元朝后继王朝:清朝
7、朱棣简介1402年,朱棣成功夺取了大明皇位,大喜之下立即下旨:“挑选十名美女,赏给高僧姚广孝”,但没想到被姚广孝退回,朱棣又命人送去万两黄金,也被原样退回,结果姚广孝想要的东西让朱棣犯了难。姚广孝14岁出家做和尚,法名道衍,学过阴阳术数,精通三教知识,别的和尚都是吃斋念佛,六根清净,但是姚广孝却是个有野心,有抱负的和尚。姚广孝在游览嵩山寺的时候,遇见相士袁珙,袁珙看到他就说道:“这是哪里的奇僧,眼睛像三角,形状像病虎,性情一定喜爱杀戮,是像刘秉忠一样的人”。刘秉忠是元初的一位和尚,后来做了忽必烈的谋士,帮助忽必烈平定了天下,要是换做别的和尚,听见这话肯定生气,但是姚广孝却很高兴,因为袁珙这话正说到了他的心坎上。1382年,朱元璋的妻子马皇后病逝,朱元璋广罗天下僧人送到各个皇子身边,让他们在各地为妻子祈福,而姚广孝被安排到燕王朱棣身边,给了姚广孝施展抱负的机会。姚广孝来到朱棣身边,心想:“我定要把握好这个机会,让朱棣登上皇位”,于是他便想发设法鼓动朱棣谋朝篡位。1938年,朱元璋病逝,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姚广孝对朱棣说道:“燕王你有想过有朝一日成为一国之君吗”?朱棣胆小,立即回应道:“这话可不能乱说,现在的皇上深得民心,又是先帝亲传皇位,我怎敢觊觎”。姚广孝看着朱棣还是没有谋权之心,于是决定和老朋友袁珙演一出戏,他先和袁珙描述了朱棣的相貌。一日,朱棣换上便服和几位侍卫外出喝酒,突然一位老人走到朱棣面前跪下,说道:“拜见殿下”,朱棣觉得十分奇怪,自己身着便服,他怎么知道自己身份。老人做了自我介绍,说道:“在下袁珙,是阴阳术士,能知天命”,随后凑到朱棣耳边接着说道:“殿下有真龙之相,日后必为天子”。这一说让朱棣陷入了沉思。假话说得多了也就越来越像真话,同样的把戏上演了几次之后,朱棣也慢慢相信自己有天子之相,谋权之心也渐渐萌生。在谋权之路上,姚广孝为朱棣出了不少主意,悄悄为朱棣练兵,打造武器,可以说,没有姚广孝,朱棣的谋权很难成功。1399年六月,朱棣开始起兵造反,谁料下起了大雨,连屋顶的瓦片都被震下来,刚准备打仗就下雨,这在那时看来是不祥之兆,士兵们都在窃窃私语。此时姚广孝立即说道:“这是因为飞龙出现,所以才有风雨”,此话一出立即鼓舞了士气,都认为和真龙天子一起做事,一定会前途无量,就这样,姚广孝在靖难之役中建立了第一功。靖难之役爆发后,姚广孝虽然没有再跟随朱棣出征,但是一直在后方为朱棣出谋划策,多次以少胜多,击败明军队,朱棣带领的军队进攻、撤退、转移都由姚广孝远程操控,帮助朱棣打了一场又一场的胜战。1401年冬天的一次战役,朱棣顺利夺得皇位,朱棣大喜,立刻下旨:“快,挑选十名美女,朕要重赏高僧姚广孝”,结果美女送到姚广孝府上时,姚广孝回应道:“贫僧多谢皇上美意,只不过贫僧乃出家之人,不近美色”。传旨宦官将姚广孝的话原样告诉朱棣,于是,朱棣心想:他不要美人,那应该不会拒绝钱财吧,于是又命人给姚广孝送去一百两黄金,谁料,也被姚广孝拒之门外。朱棣觉得自己有权倾朝野的这一天全靠姚广孝,必须得赏赐他,于是将姚广孝宣召进宫,问道:“爱卿为何不要美人,也不要钱财,那你想要什么”?姚广孝回应道:“贫僧出家之人,金钱美女乃身外之物,不值得留恋,如果皇上真要赏赐,贫僧想请皇上释放僧人溥洽,他已经被关了很久了”。原来溥洽和姚广孝是亲密无间的挚友,只不过后来各为其主,溥洽选择了朱允炆,而姚广孝选择了朱棣,这样曾为好友的两人成了敌人,但是公是公,私是私,姚广孝对溥洽的情谊始终没变。要是高官厚禄助朱棣都会毫不犹豫的答应姚广孝,但是要赦免当时的敌人,朱棣还是犯了难,犹豫了一会,想到姚广孝就这一个请求,不答应也不行,只好无奈答应了。姚广孝的一生,要说他是一个和尚,但是他又参与朝堂纷争,要说不是和尚,他又不贪恋钱财美色,其实,说到底,不管他是什么身份,他想要的始终只是想实现自己的抱负而已。后人对姚广孝的评价也褒贬不一,有人认为他是靖难之役的功臣,佩服他的谋略,也有人认为他是乱臣贼子,贬低他,但是就像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不管后人对姚广孝的评价如何,他终还是证明了自己,实现了自己理想抱负,也不枉此生。那么,对于这个历史上的“黑衣宰相”你怎么看呢?
8、朱棣靖难之役简介公元1402年,朱棣把铁铉的耳鼻割下,煮熟后塞回到他的嘴里,问:“好吃吗?”铁铉傲然反问:“忠臣孝子的肉,怎么可能不好吃!”朱棣怒极,将铁铉凌迟处死,还将他的妻女送去做官妓。铁铉,1366年出生于今河南邓州,回族人。他聪明果断,熟读经史。在做官时,一些悬而未决的案件,到了他手里,三下五除二就能搞定,深得朱元璋器重。朱允炆继位后,铁铉升任山东参政。1399年,朱棣起兵反叛,朝廷派李景隆为统帅平叛,铁铉负责粮饷运输。李景隆的父亲李文忠可说是明初的一位战神,可他的这个儿子,却是个草包加胆小鬼,被朱棣打得节节败退,扔下一切向南逃窜,让朱棣一路追到了济南。按说主帅都逃跑了,你一个运粮草的,又是个文官,能有什么作为呢?可铁铉不这么想。他认为,自己一日是朝廷的官,就一日要尽到自己的责任。李景隆像个“长跑冠军”一样往南跑远了,铁铉却在他身后逆行向北,收集残兵。问他要做什么?他说:“我们要去守卫济南。这是我的职责。”面对士气冲天、自征战以来从无败绩的朱棣,铁铉没有慌乱,没有退缩。他和都指挥使盛庸一起,决心竭尽全力,守护济南,哪怕以身许国。可是光有豪情壮志,没有方式方法,也是不行的。此时济南城里,老百姓人心惶惶,生活没有保障;残兵败将四处游荡,治安很差。铁铉该怎么收拾这个烂摊子呢?铁铉身先士卒,亲自在城楼上指挥战斗。本来打了败仗的士兵们个个垂头丧气,在铁铉的精神感染下,又重新鼓舞起斗志,击退了朱棣的数次进攻。朱棣进攻不成,又想一计:决堤放水。这可是凶险的一招。铁铉他们本就在守城,大水一漫过来,就是洪涝灾害,如何是好?铁铉和部下合议,决定将计就计:诈降。铁铉修书一封,内容大意是:“我目睹将军的英武,况且您又是太祖的亲儿子,我打心眼里拥护你。但是济南城的老百姓都很怕兵,希望您退师十里,单骑入城。我定在城内恭迎大驾!”朱棣一听高兴坏了,本来他们北军远道而来,已经打得很疲惫,只想早日结束战斗。他立刻对铁铉信以为真,将队伍退后十里,自己只带了几个护卫,过来受降,铁铉在城头远远与他抱拳呼应。朱棣骑马过了护城河,正当进城门的时候,忽然铁铉喊了一声:“千岁到!”说时迟那时快,只见城门拱上的铁闸轰轰落下,瞬间把朱棣的马头砸了个稀烂!饶是那负责开关的士兵手抖了一下,开关开早了点儿,否则被砸烂的就是朱棣本人了。朱棣吓得三魂出了两魄,赶紧换一匹马逃走了。朱棣哪受过这种羞辱,气急败坏,下令用大炮攻城。明朝时候的大炮,射出去的是铁球,一个就有上千斤重,一旦密集地射过来,威力无可抵挡。而铁铉手里只有铁铳和火箭,跟那铁球比起来,根本不在一个段位上。这可怎么办?铁铉面临着更严峻的难题。结果你猜怎么着?铁铉四两拨千斤,用一记妙招,让朱棣连一炮都没开成!铁铉连夜砍了几棵树,做了十几个大牌子,上面写着:“大明太祖高皇帝神牌”,意思就是把朱棣他爹朱元璋的牌位给请来了。你说朱棣敢炮轰他爹吗?他要是这么“欺师灭祖”,以后还想不想当皇帝了?就这么着,朱棣本来卯足了劲儿,想置铁铉于死地。结果一肚子气,又生生给憋回去了。朱棣气得抑郁了,又无可奈何,只好暂时班师回北平。铁铉和盛庸得到消息后,哪能让他那么容易跑,乘胜追击,把朱棣打得仓皇北逃,铁铉又收回了德州,打了很久以来的一个大胜仗,一时兵威大震。后来,铁铉在大明湖设宴犒劳众将士,皇帝朱允炆龙颜大悦,升任他为兵部尚书。济南的老百姓感恩铁铉救城于水火,尊他为“战神”。现在在济南及其周边,还有“铁公祠”,就是为了纪念他的丰功伟绩。1402年,朱棣卷土重来,这次他绕过济南,直取南京,攻克京城,当上了皇帝。而后朱棣率大军攻打济南,铁铉致死不降,坚守城池。无奈寡不敌众,城被攻破。朱棣又设伏活捉了铁铉。朱棣一直记着铁铉让他受的恶气,威逼铁铉投降。铁铉拒不降,于是发生了本文开头的一幕。朱棣虽然痛恨铁铉,杀了他,却打心眼里赞赏他的忠义,后来常常在臣子面前夸赞铁铉。古时一些文人的高尚气节,着实令人钦佩。铁铉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微信扫一下
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