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子国简介(白子国故里)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26 04:33:04 浏览
1、白子国故里

皮逻阁,又名归义,盛逻皮之子,生于唐神功元年(公元697年),唐开元16年(公元728年)即位,被唐玄宗敕封为云南王,唐天宝七年(公元748年)卒,在位20年,享年51岁。皮逻阁是一位雄才大略、远见卓识的南诏王。他在前三代王的基础上精心谋划,进一步开拓进取,在唐王朝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多年的战争,统一了六诏,收复了洱海周围的河蛮,于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统一了洱海地区。唐王朝因皮逻阁破蛮有功,册封他为云南王,赐名归义。”皮逻阁在位期间统一六诏,正式建立南诏国,被大唐朝廷册封为特进云南王、越国公、开府仪同三司(隋唐时期文散官的高级官阶,从一品)。皮逻阁年代,是辉煌南诏的开始。唐朝时期,洱海地区有六个诏,即蒙舍诏(南诏)、蒙嶲诏、浪穹诏、越析诏、施浪诏、邓赕诏。六诏各有诏王,始终视南诏王为兄。皮逻阁早有盘算收并五诏,于是借星回节祭祖之际,邀请五诏主到垅圩图城祭祖,设宴于松明楼上,五诏王酣醉,席间皮逻阁借故退场下楼焚烧纸钱,松明楼顿时失火,烧死五诏王,皮逻阁一举统一六诏。南诏王皮逻阁时,南诏实力强,打算一统六诏。唐王朝为减轻与吐蕃接壤的边患,鼎力支持南诏统一五诏及其各部落。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南诏先后征服了西洱河地区的白蛮诸部,取代了“白子国”,并灭了其他五诏,统一了洱海地区,建立了统一的南诏国,定都太和城。南诏统一洱海地区,无疑是唐朝统一天下的一个重要步骤,为汉唐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在云南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基础。为嘉奖南诏皮罗阁统一洱海地区的功勋,大唐朝廷于公元738年(开元二十六年)册封他为“南诏王”(云南王)。皮逻阁在唐的扶持下统一六诏,迁都太和城(今云南大理南太和村),公元779年又迁羊苴咩城(今大理城)。738年,唐赐名皮逻阁为蒙归义,封云南王。皮逻阁及其子阁罗凤即以洱海地区为中心,发展其势力。南诏在境内发展生产,沟通本地区及中南亚与中原经济、文化的联系,在历史上起着积极的作用。统一后的南诏,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南诏参照唐制,也实行了均田制度,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政权组织。南诏第四代王皮逻阁,在唐王朝的有力支持下,统一六诏有功,得到唐王朝的赞赏和嘉奖。皮逻阁由蒙舍川垅圩图城迁都太和城,建立南诏国,这是辉煌南诏的历史壮举。大唐朝庭册封皮逻阁为云南王、越国公、开府仪同三司,并赐名“蒙归义”,属彝族史上前无古人之先例。@中国国家历史 @探秘历史#白子国简介#

2、白子国历史

“这不应该出现在这里。”1964年,云南一农民在采石场工作时,挖出一个黑色未知物,不曾想竟因此牵出一个神秘王国。1964年3月的一天,云南大理的一个采石场里,工人们正忙碌地工作着,突然一人惊呼:“快来看啊,这是啥?”众人一拥而上,原来是老李在一个渗水土坑里挖出个黑乎乎的东西。这时,一旁的木匠老赵站出来说道:“这好像是乌木!但这地方不应该会有乌木出现才对呀,除非这下面埋藏着更大的宝贝。”众人听罢,心里都为之一颤。乌木又称阴沉木,辞海中记载:阴沉木旧时以为制棺木的贵重木料。为了证明老木匠的推断,老李几人准备一探到底,拼尽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终于将泥土和木头清理出来。只见映入众人眼帘的是由近百根乌木拼接而成的木椁,木椁里面竟还藏着一座青黑色的房子。撬开房顶后,老李他们终于意识到,原来这宝贝是个棺椁。此事很快传到了领导那里,领导心想这是文物呀,于是立刻下令包围了那块墓地,并妥善保护起来。没过几天,考古专家们就赶到了现场,开始对墓坑进行研究。经研究发现,这尊木椁铜棺重达5000多斤,长2米,宽0.62米,高0.82米。铜棺由7块铜板组合,多注口铜式浇筑,榫卯接口竟分毫不差。棺盖呈人字形屋脊状,有插销扣合,可以拆卸。四壁则布满了云雷纹、人字形带纹以及虎、豹、马、鹰等图案,工艺之精美让人叹为观止。木椁则是用5米长的乌木叠在一起,里面放置铜棺和部分陪葬品。椁外用木桩加固,并厚敷一层白膏泥,椁底部放有石灰等一些防潮材料,使之形成一个封闭的棺室。也正是古人的这一系列操作,才减缓了铜棺的氧化,让我们有幸看到如此完整的青铜棺椁。这样的发现在当时的云南,乃至是全国都是举世瞩目的,而且更令人意外的是,专家们研究发现,它距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这是我国直至目前,发现的保存完整的的一具铜棺,而它的独特造型,更是绝无仅有的存在。此后,发掘报告一经公开,各地的专家们都沸腾了,大家纷纷好奇这个铜棺墓主人的身份。从棺内发现的尸骨和胡须,可以证明墓主是名男性。而从陪葬的铜鼓、权杖,以及这尊铜棺,都足以证明墓主人的身份尊贵,他极有可能是位部落首领。因铜棺发现地位于云南省祥云县大波那村,故取名为祥云大波那木椁铜棺。而且,祥云县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在这曾建有一个神秘的王国——昆弥白子国。不过,这个国家在史料中的记载极少,只有在南诏图传中能寻找到只言片语。这其中的画卷卷末有一段张氏国史,里面就记载了白子国的历史:汉武帝曾在云南洱海,册仁果为王,赐姓张,赠王印,号称“白子国”。但是,经过专家们的进一步研究和科学测定,发现大波那木椁铜棺应该属于战国时期。而那时还没有白子国,中间甚至相差了几百年。后来,又有专家推测,认为墓主可能是昆明人或是滇人,因为根据史书中记载,古时候的云南有两个部族,分别散落在滇池和洱海附近。他们生活方式各不相同,“昆明人”过着游牧生活,而“滇人”则是以耕田为生。但推测始终只是推测,因缺乏有力的证明,很难下结论。再加上由于年代久远,很多史料都已缺失,导致墓主人的身份至今还是一个未解之谜。但这一点也不影响青铜棺成为我国的稀世珍宝,还曾先后在日本、瑞士、德国、奥地利、意大利等多国展出,也因此大波那遗址名声大噪。而不得不说的是,早在23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能在物资缺乏的时代,拥有如此高超的冶金技术,足见先人们的智慧。大波那木椁铜棺,就是先人留给我们好的宝藏。现如今已被收藏在云南省博物馆,随时等待着我们去一览它的风采。作者:阿爆编辑:沐颜参考来源:1. 《轰动中外的大波那木椁铜棺》,《大理日报》,2015-10-162.《云南祥云大波那发现木椁铜棺墓》,《考古》,1964年7月13日

3、白子国小说

2013年,云南省祥云县大波那村突然挖出了古墓群,墓葬超过20座。可是当专家开棺后,所有人都吸了一口凉气,他们看到了十分离奇的现象,棺材里所有的骸骨竟然全部都是深蓝色的。1964年,云南省祥云县的大波那村出土了一具2000多年前的青铜棺,青铜棺长2米,重达500斤,这具青铜棺后来成为云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遗憾的是,由于那个年代的人们没有什么文物保护意识,等到省里的专家到达大波那时,现在已经一片狼藉,关于青铜棺的主人已经无法考证。半个世纪后,这件事突然迎来了转机,关于青铜棺的主人之谜突然又有了一丝眉目。2013年,大波那村民挖水塘的时候,突然挖出了一座墓,得知消息后云南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闵锐立马带队奔赴大波那村。经过探方测量,大家惊喜的发现,地下竟然是一片古墓群,墓葬数量超过20座。更让人激动的是,经过断代测定,这些古墓至少是2000年以前的,跟50年前在不远处发现的铜棺墓是同一个年代的,或许铜棺墓的主人之谜就要彻底揭开了。但是,现实往往并不会那么一帆风顺,在考察过程中,闵锐等人发现了几处极其匪夷所思的谜团,令墓葬主人的身份之谜更加的扑朔迷离。考古人员将这些古墓分别编号,先挖掘的是编号M15的古墓,当棺盖被打开以后,映入人们眼帘的不是森森白骨,而是幽蓝的骸骨。棺木中出现蓝色的骸骨,此前考古界闻所未闻,考古团队一时之间也无法解释,只能将这个问题放在一边,先挖其他的墓看看。结果挖到第二个墓,第二个谜团也来了。这个墓里面的棺材十分独特,因为它是一口独木棺。所谓独木棺,就是找一颗巨大的树干,从中间镂空,做成棺材将死者放在里面下葬。它的内部空间十分狭小,长只有136公分,宽27公分,深17公分。这么小的空间,估计就只能装下一个刚出生的婴儿,但是棺内的骸骨却是成年人的,而且这具独木棺里的骸骨依然是蓝色的。难以解释的事情越来越多,闵锐也觉得头大,考古多年还从未见过这么多不可思议的事。闵锐心一横,将其他稍微大点的几个墓全部打开,骸骨依然是蓝色的。除此之外,第三个谜团又出现了。这些大墓都是合葬墓,多的墓里竟然有十几个人的骸骨,但诡异的是,这些骸骨竟然拼不出一个完整的人。蓝色的骸骨,狭窄的独木棺,混乱的合葬墓。这些无法解开的谜团给这次考察带来不小的麻烦。2000多年前,这里到底发生了什么?有人猜测,这些人很可能是中毒而死,毒素由身体进入骨髓,导致骨头变蓝。这个猜测也不无道理,比如因服用剧烈农药,骨头会变成浅黑色,如果是高浓度酒精中毒,骨头会变成浅棕色。但是这个猜测很快被人否认,有人表示,因为这些骨头的颜色太深了,即使是中毒也不可能毒成这么深的颜色,除非是有人专门涂了一遍颜料。对,涂颜料!瞬间有人醍醐灌顶。将逝者的骸骨涂上蓝色的颜料,以示尊重,这也是一种可能性。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习俗,就算有这种习俗也说得过去。但是这个猜测也受到反驳,因为一个人去世后还是有肉身的,变成白骨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除非后人等到这些人的尸体白骨化再涂色重新安葬,显然这是不可能的。不过,马上有人提到一个词让这个操作变成可能,同时解开了前两个疑问。这个词叫作“二次葬”,二次葬是古老的丧葬民俗。其显著特征是将死者的尸骨进行两次或以上的埋葬。由于埋葬的一般都是没有皮肉的骨骼,且多数是易地安葬,所以又有“迁骨葬” 的说法。将先人遗骨涂成蓝色,这应该是部落的习俗,是对逝者的尊重。其次,独木棺也说的通了,毕竟装一具骸骨是不需要多大的空间的。前两个疑问解决了,但是第三个疑问如何解释?为什么会将那么多人葬在同一个墓里,且大多都是肢体不全?考古人员将这些合葬的骸骨都拿回去检查,结果发现清一色都是20-25岁的年轻男性。成群的青年男性去世,混葬在一起,而且尸骨不全。只有一个可能,战争!一切都说的通了。战士们为了部落在外征战,很多人牺牲在战场上,战争结束后,部落将这些英雄的骸骨带回家乡,为了表示尊重,将他们的遗骨涂上蓝色颜料。这些谜团终都得到解答,可是萦绕在大家心头的还有后一个疑问,这个部落是历史上哪一个势力呢?关于这一点,专家在历史上没有找到确切的答案,但是他们在当地听到一个传说。2000多年前,这里曾有一个兴盛的白子国,大波那村就是白子国的都城,今天的白族人就是白子国的后代。而且巧合地是,大波那这个名字在白族语言中的意思是“大头领所在的地方”。当然了,这只是一个传说,真相如何未曾可知,2000多年前这里是否真有一个白子国,史书上也没有记载。不过大波那的考古还在继续,也许不久后就能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4、白子国世系表

1964年,云南祥云县大波那村正在修建机场,工人李万银意外发现块名贵的乌木板,正要扛回家,下方几节蓝色骨头露出土面,让他顿时脊背一凉。要说李万银还是很有眼光的,他相中的这块木板质地坚硬,虽然在土中埋藏多年,可依然能闻见淡淡的木香,凭着多年乡村生活的经验,他断定这是上等乌木,如果做成家具,肯定相当值钱。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于是他叫来同村的几个好友,想要动手扛走木头,此时好友的一句话忽然点醒了李万银。“你说这土堆下面,是不是还有木板呢?再挖挖看呀。”三人行必有我师,李万银立刻竖起拇指,冲好友连连点赞,他们撸起镐头,猛地就朝土堆敲了下去,只听“铛”的金属撞击声响起,众人都停了下来,眼睛直勾勾的盯在地上。铁锹无论碰上木板,还是石头,绝不可能发出这样的清脆响声,李万银的表情,瞬间变得眉头紧皱,因为这意味着泥土下方,绝不是被遗弃的木板,很有可能是个墓葬。感觉事态不在掌控之中,李万银立刻电联了云南省文物工作队,专家赶到现场后,对周边进行了细致清理,泥土中,一座金属屋顶,赫然展现在大家眼前,继续深挖后确认,这竟然是一口青铜棺材。“天呢,长这么大,我还是头一次见到青铜棺材!”随行的考古专家感叹到。的确,大波那铜棺是全世界仅存的一口铜棺,在它的周边散落着铜鼓、铜钟、铜钺、豹头权杖等各式工艺品,由此可见,墓主人一定有着非比寻常的身份。由于没有任何文字记载,专家只得猜测,这样高的规格,很可能是传说中白子国国王的墓葬!因为在《读史方舆纪要》中有记载:诸葛武侯南征时,到达白国,立龙佑那为酋长,赐姓张氏,到唐贞观年间,国王“张乐进求”因“蒙舍”强盛。这个张乐进求,就是白子国的国王。本着大胆推测,小心求证的精神,专家又将大波那铜棺移送博物馆,进行了碳14年代测定。不过等到结果出炉时,所有专家的猜测又都被推翻了,大波那铜棺距今已有2350年,应该处于战国早中期,而传说的白子国比他晚了将近400年,所以这并非张乐进求的墓葬。排除了白子国国王的可能,那剩下的,就是氐羌族人了,他们当初从北方移居此地,后又转至农耕,从棺椁上的虎鹰纹看,很像北方战斗民族的强硬风格,而令人惊诧的蓝色骸骨,终也被判定为,在进行墓葬过程中,所洒进的硫酸亚铁导致的。在现有条件下,祥云大波那铜棺的疑云算是基本解开,但墓主人究竟是谁,至今还是一个未解谜团。

5、白子国在哪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小河淌水白崖城景区是国家AAA级景区。弥渡县素以“花灯之乡”“文献名邦”“民歌之乡”著称,是世界名曲《小河淌水》的故乡、中国民间花灯文化艺术之乡和全国文化先进县,弥渡民歌、花灯戏属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大姐》《绣荷包》《弥渡山歌》等曲目蜚声海内外。白崖城景区位于弥渡县城北15公里的红岩镇境内,核心区域是南诏国、大理国的前朝——白子国的故都遗址所在地。白崖城景区集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为一体,景区内古木参天,繁花似锦,流水潺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一处休闲的好地方。320国道、214国道穿境而过,弥渡县果河公路可以直达景区谷女寺停车场,交通便利。景区内有农家乐、农家客栈,有非遗中心、创意工坊、高端民宿、共享厨房、彩云书院、白子国文化陈列馆等旅游基础设施。“到了弥渡不想媳妇,到了红岩不想回来”是广为流传的谚语,说明了弥渡物产丰富、气候宜人,到了弥渡有一种回到家的感觉,不想走了、不想回去了。你的感觉会是如何?欢迎你到弥渡来,到小河淌水白崖城景区来体验泡温泉、品美食、赏花灯。

6、白子国真实存在吗

南诏王皮逻阁或稍后子孙为歌颂祖先立铁柱更可信。缘由有二:1、细奴逻(生于隋恭帝义宁元年,617AD;唐贞观二十三年,649AD,建大蒙国于巄嶼圖城,俗称南诏国)翻巍山_弥渡鸟道雄关,练兵于密祉太极顶,北上筑城于白崖,坚守昆仑岭东垭口后山村遏制迆西道西白蛮诸部,同时窥伺白子国,是以,弥渡成为南诏咽喉、迆西枢纽。南诏国皮逻阁子诚节曾驻守弥渡太华村,大量巍山南诏居民搬迁至此,形成现在弥渡县城及周边区域语言基本上是巍山口音,而南(苴力镇,战国青铜器,预示张乐进求祖上很可能是西汉元封二年,109BC所封昆明滇池东南晋城镇滇池县西七里的仁果为滇王,尽管庄蹻入滇更早,而历史记录的允常与仁果关系有待查证,但做为滇王扼守迆西古道要冲的云南县(祥云县)基本上肯定用其亲直系后代,现祥云话与弥渡县城话(带巍山口音,那时巍山叫邪龍)不同,而与弥渡南北的苴力和红岩的口音基本一致,因此判断,立柱于太华乡与巍山南诏国居民移民弥渡县城及周边,采用张乐进求(细奴罗老丈人,滇王三十三代之后,与张虔陀唆使其诚节反只是皮逻阁义子的阁罗凤有关,后代十一代南诏王世隆建极十三年岁壬辰四月庚子朔十四日癸丑建立,872AD,树弥渡(南诏、崖川、建宁)铁柱,或“尊天柱”,这不得不引起大家联想到石寨山青铜器的图腾柱……

7、为什么正史没有白子国

凤阳邑的风随音马帮的铃声已经吹过一千多年。只要有人存在,风还是一阵阵吹来。历史上马背上主要驮的是南来北往的货物,而今天主要驮的是游客。游客爱大理的风景,更爱寻奇访幽,在古道上演绎今天的童话故事、听马铃声叮咚,唱《赶马调》》悠扬。品风城下关沱茶,吃白子国玫瑰醋。茶马古道笑声绵绵长长。永不间断。《种书第》张锡禄感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