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庸的武侠小说《倚天屠龙记》第十二回中,张无忌身中寒毒暂避蝴蝶谷疗伤时,有过这样一段描写:“常遇春又说起谷外消息,这年来蒙古人对汉人的欺压日甚,众百姓衣食不周,群盗并起,眼见天下大乱。”《倚天屠龙记》的历史背景设定在元朝末年元顺帝执政时期,当时天下早已大乱,各地农民难以忍受元朝统治,纷纷揭竿而起,大元岌岌可危,才有了后面的朱元璋,陈友谅等群雄登上历史舞台。但在此之前的几十年,元朝统治仍算稳定,元朝统治阶级也曾经有机会融入汉文化圈,稳坐江山,长享太平。但在元朝行至中途时,一场处心积虑的政变始料未及、骤然而至,不仅斩杀了雄才大略的元英宗,也夭折了元朝的上升气数。这场被称为“元朝滑铁卢”的南坡之变,背后到底暗藏着怎样的历史真相呢?一、短命的英才帝王1、后宫干政,前朝掣肘公元1328年,元仁宗去世,年仅十八岁的嫡长子孛儿只斤·硕德八剌即位,称元英宗,这场看似和平的即位后面却暗潮汹涌。一方面,元英宗的祖母,太皇太后弘吉剌·答己颇好权术,是个权欲极强的女人,她扶持元英宗的很大原因是认为幼孙个性柔懦,便于操控,能更好的成为她政治方面的棋子。另一方面,宰相铁木迭儿贪财谋利,怙恶不悛,在元仁宗时期就已被罢相,元仁宗死后,他迫切希望卷土重来,大权重揽。于是铁木迭儿便与太皇太后相互勾结,两股势力拧成一处,将年少的硕德八剌推上了九五之尊的宝座,太皇太后答己得以重新干预朝政,铁木迭儿也重回宰相之位。因此,元英宗即位初期,前有奸相掣肘,后有祖母把控,面对的是极其复杂艰难的政治局势,一个孱弱的少年,如何在政治的泥淖里拨云见日呢?2、荡平障碍,锐意革新自英宗即位后,他便不遗余力的收拢权利,与太皇太后和宰相d派的权利互搏就不曾止息过,在即位的两年间,垂垂老矣的铁木迭儿在家中忧惧而死,太皇太后也相继病死,至此,元英宗政治道路上的障碍一扫而空。为了巩固政权,元英宗做了很多努力。他先拜革新派重臣拜住为宰相,大力扶持任用新派臣子,针对元朝当时社会严重的积弊问题提出了强有力的改革方案。蒙古族一向以游牧为主,对农业的精耕细作嗤之以鼻,他偏偏就要重视农业生产,减轻底层人民的农业赋税。同时他积极学习汉文化,积极推崇儒学,在政治上引入科举制度,广泛兴办学校,翻译汉书,在蒙古贵族中推进汉文化传播,严格法治,铁腕反腐。希望通过一系列努力改变元朝政治上的陈腐局面。清代屠寄对元英宗有着高度的评价,他认为“汗性刚明,励精图治,承延祐宽政之后,思济之以猛,御下甚严,在谅闇中。”3、触怒贵族,殒命南坡元英宗的野心太大,一系列举措极大的触及了保守派蒙古贵族的利益,在保守派和革新派的屡屡交锋中,保守派聚集的怨气也越来越大。公元1323年八月初五深夜,夜驻途中的军队发生政变,以铁失为首的蒙古贵族势力纠结在一起,在皇帝熟睡之时,漏夜闯入皇帝帷帐,将元英宗与宰相拜住亲手砍杀。至此,元英宗驾崩,年仅21岁,这场其心可诛的刺杀,史称南坡之变。二、南坡——元朝的下坡1、南坡之变的背后南坡之变后,随着元英宗的去世,由他主导的轰轰烈烈的新政也无疾而终。南坡之变表面上看来是大臣对皇帝一系列举措的强烈不满造成的结果,但实质上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政治理念代表的利益集团的相互厮杀。元英宗所代表的革新派根基不稳,力量过于孱弱,又严重缺乏对于旧势力贵族伺机反扑的警觉性。在这次政变中,新生力量没能冲破旧事物获得新生,元英宗和拜住这两个雄才大略的年轻人对于大元蓝图的宏大构思和畅想,被彻底按死在了萌芽阶段。这也使得大元王朝上升的势头戛然而止,取而代之的是一个长期动荡不安的政治局面,元朝的开始正式驶入了一条一去不复返的下坡路。2、动荡的政局元英宗死后,这个庞大的巍巍帝国失去了后一任英明的掌舵手,本就复杂的政局顿时陷入了一片混乱。此时,新皇帝孛儿只斤·也孙铁木儿临危授命登上了皇位,在此时当皇帝难免被人质疑与先帝之死有关,为了撇清自己的嫌疑,甫一上位,也孙铁木儿就立刻斩杀了南坡之变的主谋,也就是一手扶植自己走上帝位的铁失。没过几年,也孙铁木儿也去世了,这种局面也致使各方利益集团的分裂和混乱,元朝内部开始了走马灯似的换皇帝,这种内部接连争斗持续了几十年,几乎耗尽了元朝内部的气血。3、元朝的灭亡的必然性南坡之变后,原本就不得民心的元朝朝廷内乱层出不穷,内忧外患,纠纷迭起,朝廷内部消耗使得对外统治更加不稳,不过几十年的光阴,风雨飘摇的大元王朝就走到了尽头。参考文献:《倚天屠龙记》《蒙兀儿史记》《新元史》《红楼梦》#新元史简介#
2、新元史全文解析斡罗思是古代中国对于俄罗斯民族国家的称呼,早出现于元代。在明朝宋濂官修《元史》中,"斡罗思"是一个出现频率还算常见的名词(如"复于诸王拔都征斡罗思部"等),不过也仅止于走个过场。关于斡罗思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以传统儒学文化视角编撰的《元史》既没有纳入《外夷志》,也没有过多笔墨描述。20世纪初,清末民初的学者柯劭忞对《元史》重新编撰,二十余年后《新元史》应运而生,其中对斡罗思的记载尤其丰富,柯劭忞参考徐继畲的《瀛环志略》,对元朝时期的俄罗斯进行简单的介绍:"斡罗思,其族曰司拉弗哀。北齐末,日耳曼人南侵罗马,日耳曼之地遂为司拉弗哀人所据。唐以前为西北散部,属于柔然、突厥........"从现在的眼光来看《新元史》对俄罗斯的初步描述,有正确的地方(清晰地表现日耳曼人南下和斯拉夫人迁徙的事件),其间错误之处也不少,司拉弗哀是斯拉夫人的音译,还笼统、单一的把古代俄罗斯人归类为柔然、突厥等游牧民族的一部分。但却代表着当时中国人对俄罗斯历史先进的认知水平。从14世纪的只言片语到20世纪初的长篇大论,中间六百多年的沧海桑田,对"斡罗思"认知的变化一瞬间,却是始于19世纪中期开始的"未有之大变局"。短短的五十年间,以沙俄为首的西方列强们进行的"暴打"行径,让我们先人不得不从头审视他们、了解他们的历史。
3、新元史讲什么看看历史,就知道我们这个民族有多优秀!古代历史上,汉族和欧洲没有爆发过直接发军事冲突。一直到近代史,1840年之后,欧洲凭借工业革命的先进技术,才搞八国联军欺负中华民族。以至于一部分软骨头就觉得我们本来就不文明,不先进,本来就不是优秀的民族。下面我们就以欧洲人恐惧的上帝之鞭“成吉思汗领导下的蒙元”作为参照,让数字告诉你中华民族到底强不强。1206年,铁木真统一了蒙古各部,登蒙古大汗位,成吉思汗建立了历史上的蒙古帝国。1211年,蒙古率军进攻金朝,金朝的都城很快沦陷。1218年,成吉思汗向西辽发起了进攻,西辽灭亡。1219年到1222年期间,成吉思汗领军进攻乌兹别克斯坦,它占领了众多城池,帝国的疆域得到了很大扩张。1220~1223年及1235~1330年征服乔治亚与亚美尼亚。1221年侵入印度1222–1224年征服钦察1223–1236年侵略伏尔加保加利亚1231–1259年征服高丽1223年,成吉思汗派苏布台,继续向西扩张。征服乌克兰占领基辅后撤军。1227年,成吉思汗死后,他的儿子窝阔台继位。1235年开始攻打现在的俄罗斯地域,俄罗斯首都莫斯科以及众多城市被占领,建立金帐汗国统治了240年。1240年,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再次攻下了基辅。后兵分三路,向北入侵波兰,向西攻打匈牙利,向南途经多瑙河之后,向意大利威尼斯进军。顺便拿下了一部分的小国,比如斯洛伐克,捷克等等。1241年,征服匈牙利,波兰,立陶宛大公国、奥地利、意大利东北部和波西米亚。1242年,征服塞尔维亚、克罗地亚、保加利亚。同年窝阔台去世,拔都回到了蒙古。1244年,攻入安那托利亚。1258年,征服伊拉克巴格达,入侵叙利亚。1259年,征服波斯阿拔斯王朝、美索不达米亚及叙利亚阿尤布王朝《新元史》、《蒙古秘史》记载,成吉思汗及他统领的大蒙帝国先后共灭了四十多个国家,征服七百二十多个民族,消灭各国军队总计人数超过千万,鼎盛时期版图超过了3300万平方公里,也有史书记载甚至超过了450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的四倍还多。大蒙帝国的版图向东直至太平洋,北抵贝加尔湖畔,也有史书记载到了北冰洋,西边跨过了德国、意大利和匈牙利,到了伊拉克和叙利亚,甚至快摸到了埃及金字塔,南至南海。如果把当时的版图按照现在新的版图来换算的话,便是东亚大部分,北亚,南亚部分、中亚、中东、西亚、土耳其部分、俄罗斯、东欧,以至于波兰、立陶宛、德国等。大概占了当时世界总面积的22%。而汉族政权,南宋,一直坚持到了1279年才灭亡。在步兵面对骑兵等于面对坦克的年代,面对世界强大的骑兵,汉族的坚韧和强大,绝不输给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 我们优秀了3000多年,近代史我们才输了100来年。要向比我们强的民族学习,但也绝不能妄自菲薄,失去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4、新元史下载《明史》 明粉心中永远的痛。你不好,我却离不开你。数百年来,史家对于《明史》评价高:严谨,有法度,详略得当。不过绝大多数明粉没读过《明史》,这很正常,没杀过猪谁还没听过猪叫呢?很不幸,真有没听过猪叫,没摸过明史的明粉。这部分明粉中第一个奇怪的逻辑:《明史》修了近百年,是为了抹黑明朝。《史记《汉书》均经父子两代,研精积思;范晔撰《后汉书》前后21年,仅完成本纪十卷,列传八十卷,而陈寿写《三国志》前后也有十多年时间。倒是《元史》满打满算331天,应该是创造了中国官修史书的奇迹,以致于民国干脆修一部《新元史》,想替代《元史》。修史本是文化盛事,草率莫过于《元史》。《明史》有没有抹黑明朝,暂放一边,但以修史时间的长短作为判断抹黑的标准,估计也是明粉的独一份。一部清史百又十年,不知明粉如何解说。第二个奇怪的逻辑:《明史》没有一句是真话。但“幅员之广,远迈汉唐 ”却成为明粉的圭臬。“东起朝鲜,西据吐番,南包安南,北距大碛,东西一万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万零九百四里”成为明朝疆域的护身符,但凡说及疆域的评论里,明粉就把这句话拿出来当圣旨。第三个奇怪的逻辑:凡是黑明朝的史料,全出自《明史》。例如:明武宗应州大捷“蒙古军队阵亡十六人,明军阵亡五十二人”,其实这是明人编写的《武宗实录》,倒是《明史》中两处记载:”甲辰,小王子犯阳和,掠应州。丁未,亲督诸军御之,战五日。辛亥,寇引去,驻跸大同“。 ”帝幸阳和,亲部署,督诸将往援,殊死战,敌稍却。明日复来攻,自辰至酉,战百余合,敌引而西,追至平虏、朔州,值大风黑雾,昼晦,帝乃还,命宣捷于朝。是后岁犯边,然不敢大入。”《明史》中,不能不说没有失实的地方,但《明史》中不确定的地方,尽量尊重已有的史料,例如建文帝”宫中火起,帝不知所踪“,这要是按照实录中”崩死宫中“不知道多照顾了朱棣的面子。可以说大部分关于明朝皇帝的黑料,基本上来自其他史料,要么根本就没存在《明史》中,但 关于明粉对《明史》的态度,还有许多莫名其妙的逻辑,不一一列举。总之一句话:任何史书都会存在某种程度的失实,《明史》亦然,但明粉的逻辑真是让人匪夷所思。读史先要读,再去思考,即便不能全读,也要翻翻资料,要让人感觉明粉是一群因为爱所以爱的人群。
5、新元史的真实事件【二十六正史】一览表,包括史书卷数和修撰者姓名!中国历朝官修的26部纪传体史书的总成,被称为“正史”。其中,三国时,《史记》《汉书》与《东观汉记》合称“三史”。唐时,以《史记》《汉书》《后汉书》为“三史”。“三史”加上《三国志》,称“前四史”。《旧唐书.经籍志》将“四史”加上《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等9部史书合称“十三史”。宋朝将“十三史”加上《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称“十七史”。明朝又加《宋史》《辽史》《金史》《元史》称“二十一史”。清乾隆初年,加上新刊行的《明史》,称“二十二史”。后又增加《旧唐书》和《旧五代史》,称“二十四史”。乾隆钦定“二十四史”后,“二十四史”被称为“正史”。1920年,柯劭忞撰《新元史》脱稿,次年,北洋政府总统徐世昌以《新元史》为“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二十五史”。但也有人不将《新元史》列人,而改将《清史稿》列为“二十五史”之一,或将两书都列入正史,称“二十六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