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礼赞叹供养雁荡山白云庵供奉的千手观音菩萨圣像
2、白云庵简介杭州今天下午,我骑车去四公里开外的佳山公园去登山了。山不高,约百余米。若说登山,佳山便是我记忆中第一次登的山了。记得儿时常与小伙伴来此比赛看谁先登上山顶。大凡深山,少不得有庙,佳山也不例外。我便想起这么一则哄小孩的故事:从前有座山,山里有一个老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我们走吧!小鬼子就要来了。佳山顶上的确有一寺,抗战期间被日本鬼子烧毁了。后由南京一位施主四处化缘,在原处建“白云庵”一座,在我出生的那一年,1958年白云庵被拆了。我们童年时登上佳山顶,大概是白云庵被拆后十年吧,还可以看到庵的残垣断壁,四处散落着青黑色的砖瓦片,如今你细心在山顶下坡处还可以找到青黑色碎砖瓦片。后来在白云庵的地基上建了电视信号塔。塔的四周可供登山者休闲健身及观景。佳山四季常青,松树繁茂。山下道路坡度不大,路旁健身活动场所随处可见。有十多条道路直达山巅,山顶东西两则有望景台,可以观赏日出,也可俯瞰全市。我是下午去的,没有观赏日出的眼福了,尽管如此,登山者依然络绎不绝,有我这样的老人登山只为健身的,也有年轻人,还有年轻的妈妈带着自己孩子登山的。从童年时起,我从来没有孤独一个人登过任何一座山,或者与童年伙伴,或者与少年同学,或者与同事朋友,或者与家人,还有我的至爱,曾经攀登过无数次高山。今天,我孤独一人登上佳山顶,我的孤独终老的生活从此真正开始了,我不禁潸然泪下,在半山腰里,我独自一人偷偷的泪流满面,过了许久,我才一步一步挪到山下。我回望佳山顶上信号塔,看着川流不息的车辆,仿佛是落单的孤雁在寻觅回家的路。东方老戴说:一个65岁单身老头孤独终老的日子从第一次一个人独自登上佳山顶上开始了。(2023.5.1)
3、广州白云庵简介鼓山新增一条彩虹步道,全程1公里,平均海拔约800米,是福州海拔高的步道,步道尽头是白云顶的高峰,有着俯瞰全城的位置。周边还可游览观音掌、石鼓岩、石鼓群、浴凤池、白云庵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昨日是五四青年节,虽然这个节日离我们已遥远,但只要心态还年轻,永远都可以凑个热闹[可爱]。几位老朋友相约故地重游(多年前去过),打卡老鼓山新晋的网红景点-白云顶,走走浪漫的彩虹步道,漫步其间,追忆往事,听风观景,放飞心情,无比惬意[耶]。
4、马山白云庵简介早上牛山古道上到白云庵,牛山古道草太密有点难走。到白云顶打卡,从樟林古道下山。#白云庵简介#
5、嘉定白云庵简介资料《杭州大普宁寺》重修普宁寺所在的余杭南山(即现在的瓶窑南山),至今还留存有佛像、菩萨像以及真武大帝像等十余龛摩崖造像,这些造像体型巨大,线条道劲,在造像内容构成上有着较为明显的白云宗信仰特征,且其中的两处元代题记均刻于普宁寺在南山居主导地位期间,因此研究界一般认为该造像群实际上就是元代余杭南山大普宁寺的造像遗存。该造像群被命名为"瓶窑南山摩崖石刻",于1997年被列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又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面考察南山普宁寺的历史脉络,不仅对我们认识宋元时期白云宗的起源与流变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进一步探究"瓶窑南山摩崖石刻"的宗教史、艺术史、文化史价值,也无疑是必需的。根据前面的详细考论,笔者认为,余杭南山普宁寺的历史沿革大致如下(见图1):其前身初为孔清觉创建于余杭南山的一座小庵,名称可能是"白云庵";孔清觉去世后,这里成为他的归葬之所,在原庵址上建有白云塔和普安院;绍兴年间,此庵开始改称"传灯院",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又改名为"普安院":至淳熙七年(1180年)改额为普宁寺;元代,普宁寺随着白云宗的发展而进入鼎盛期,不仅成功刊刻了《普宁藏》,而且一度成为白云宗的管理中心,但在元中后期开始衰落,至元末被战火所毁:明洪武三年(1370年),重建为"南山普宁禅寺",此时应该已经与白云宗无关,而一变为禅宗寺院;明中期有慧照塔院、定一院与松隐院合并于南山普宁禅寺,该寺规模再次扩大;明中后期,普宁禅寺尽管正式名称未变,但在民间已逐渐被称作"南山寺",该名称在清代亦被沿用:清嘉庆十年(1805年),普宁禅寺得到重修:清代后期,普宁禅寺渐趋衰败,大约于20世纪初僧散寺亡。
6、白云庵事件白云庵位于即墨马山东南山脚下,原供奉南海观世音菩萨,故称“大士庵”。白云庵第一代住持是慧觉禅师,后世称之为“刘仙姑”。刘仙姑(1587—1647),名贞洁,字恒清,“世居马山之东麓”(今即墨区通济街道山东村)。据《马山志》记载,仙姑9岁才开始学说话,15岁那年,农历六月二十八日,忽然面壁端坐,似停止呼吸,醒来后出口成章,突然执笔著文,惊动朝野。明万历皇帝下旨召入京讲道,赐法号“慧觉禅师”,赐蟠龙法衣1袭、赤杖1双。明崇祯年间(1628—1644),刘仙姑回白云庵授徒讲道。刘仙姑先道后释,精通经论,著经籍8部传世,即《体原部》《豁悟部》《高明天道部》《三教评仪部》《无欲循证部》《洪范部》《叹世部》《三事大典部》。 清顺治四年(1647),刘仙姑无疾而终。清顺治十三年(1656),族人及弟子于白云庵前建造塔墓。该砖塔共有9层。塔门朝东,刻有金字对联,上联为“门对二崂混洞天”,下联为“塔高九级凌霄汉”。塔高近18米,八角飞檐,角上每隔一层悬有铁钟,遇风拂之,叮当作响,甚为壮观。时白云庵占地66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为280平方米。殿宇坐北面南,分东、西两殿,系道佛合一之宗教形式,建筑风格古朴典雅。东殿为观音殿,内供观音菩萨、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西殿为仙姑殿,内供刘仙姑及送生娘娘、撒痘娘娘等。庙门内影壁中央有一硕大“禅”字,两侧镌刻“攀洞天访古寻幽,踏福地听经谈禅”对联,字里行间,给人一种大彻大悟之感。当年白云庵拥有庙产66亩7分(老亩),供尼姑生活及奉祀之用。刘仙姑声名远播,白云庵香火鼎盛。新中国成立后,白云庵停止佛事活动。“文化大革命”期间,庵与塔均被拆除。1992年,重建白云庵,比旧址西移千余米,坐落在马山东南麓,占地面积为1.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为320平方米。除保持原庵风貌外,规模有所扩大。重建后,主殿为菩萨殿、仙姑殿。为纪念刘仙姑,人们将刘仙姑“得道日”农历六月二十八作为庙会日,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届时白云庵众尼姑设坛诵经,以盛大礼仪供奉刘仙姑,同时信徒及香客们前来朝拜。改革开放后,白云庵庙会恢复,并正式定名为“青岛马山文化旅游山会”,会期从农历六月二十六日到二十八日,历时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