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开元盛世(开元盛世真相)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26 06:29:22 浏览
1、开元盛世真相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当中,任何一个朝代都有一个盛世,汉朝有文景之治,唐朝有开元盛世,明朝有永乐盛世,清朝有康乾盛世。但是拨开历史迷雾,去探索真相,古代就没有什么所谓的盛世,史书上记载的盛世只是皇上的盛世,是世家大族地方豪强的盛世,跟老百姓一毛钱的关系都没有。 就说康乾盛世吧,当时的大清无论是政治、经济、军事都达到了历史的巅峰,国土面积1300多万平方公里,带甲数百万而且杜绝了前朝的弊政,成为了一个强大的清帝国。 乾隆58年,英国的马格尔尼使团率领700多人来清访问。没来之前马格尔尼一直认为中国就像马可波罗在书中写的那样,遍地是黄金,人人穿丝绸,百姓很幸福。但是等他来到了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才发现,清朝的百姓一个个是面黄肌瘦,衣衫褴褛,住的像狗窝一样的房子,而反观大清的官员,个个是肚满肠肥,红光满面,肥头大耳。普通的百姓家里边娶不起一个媳妇,而大清的官员却是三妻六妾,左拥右抱,比如家喻户晓的纪晓岚有七个老婆,和珅有九个老婆。 想到这些历史,在看看身边的人或事,打光棍者比比皆是,连起码的传宗接代都成了问题,其他的就不要提了…… 多少年过去了,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开始变得,之前看到每次对外多少多少援助,一种自豪之情莫名的油然而生,可是现在在看到这样的新闻,感觉很别扭,那那都不舒服,心中有种说不上的感觉! 近看到一位博主的分享,他是这样说的:把外国人当宝一样宠着的清华北大,其实在外国人眼里P都不是,而我们的学生,清华北大每年录取比例不到万分之三,而留学生只需要参加简单的汉语考试就能去了。自己的学生每年奖学金只能拿到5000到1万块钱,而外国留学生每年甚至能拿到10万块钱奖学金。清北正常的学生宿舍楼有多破大家都清楚,甚至有一些连空调都没有,可是留学生住的是装修好的单人间或者双人间,设备不仅齐全,甚至还配有专属的电梯。清华北大这么优待留学生,但是人家依然不念你的好,人家依然觉得清北很水,考不上本地大学的外国学渣才愿意来,太悲哀了…… 少年强则国强,真心希望不是捧吹,自嗨,不要在历史的长河,折腾了一圈又一圈,又回到了原点,到头来好像什么都变了,可好像又什么都没有变!

2、开元盛世有多繁荣

唐朝代隋而兴,从618年建立到907年灭亡,前后凡291年,如代秦而起的汉朝一样绵长。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国力强盛的朝代之一,从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到唐玄宗的“开元盛世”,将唐朝的辉煌推向顶峰。唐朝又是一个“诗的王国”,俊采星驰,尽情唱和,充分展示中国文化之浪漫与风雅。安史之乱后,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唐朝国力日渐衰败。后在王仙之、黄巢等群雄并起声中,朱温捷足先登,建立后梁,唐朝历史由此而终。

3、开元盛世公司

古代历史上有三大盛世,分别是汉朝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以及清朝的康乾盛世。其中很多人不认可乾隆盛世,但它确实是名副其实的盛世,只不过是一个饥饿的盛世。先讲盛世,再讲饥饿,我们还是用数据来说话吧。1. 经济一直到乾隆辞世之际,中国都是世界第YI大经济强国。当时中国的GDP占世界的三分之一,超过了美国在今天全球的地位。中国在世界制造业中所占的份额,是英国的8倍,俄国的6倍,日本的9倍,比刚刚建国的美国更不知要多多少倍。虽然大清不重视对外贸易,但是她仍然是世界贸易的重要力量。中国制造的绸缎、生丝、瓷器、茶叶等不仅销往南洋、日本、中亚,而且还远销俄国和欧美。乾隆时代,雄厚的国家财政储备跟以往任何一个朝代比,都是空前的。这个财政收入,是盛世的标志之一。《白银资本》中说,中国在整个世界经济中即使不是中心,也占据支配地位。2.军事力量1759年,也就是乾隆24年,中国的领土面积已经达到1453万平方公里,比明朝大了一倍。北起萨彦岭、额尔古纳河、外兴安岭,南至南海诸岛,西起巴尔喀什湖、帕米尔高原,东至库页岛。总之,环顾四周,目光所及之处,皆为属国。所以清朝的皇帝们都很拽,以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根本不把其它国家放在眼里,认为它们都是蛮夷。就算是汉唐时期,也没有如此气派恢宏。汉朝当时有一些少数民族只是名义上的服从,而清朝都是牢牢地控制住了。所以,当时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在没有真正的对手能够向大清挑战。3.人口和文明在农业为国家命脉的年代,人口数量向来是强盛的重要标志之一。那么在古代也有人口普查。西汉时,人口统计数字是5959.6万 。南宋时达到了1亿。乾隆年间,是人口爆炸增长的时期。乾隆六年,人口普查的家国有1.4亿。到乾隆16年,人口增长到2.9亿。几乎是呈直线上升趋势。1793年,英国使团访华时,人口估计在3.5亿左右。这又是一个超越千古的成就。至于文明,当时欧洲文明在中华文明面前,还是有深深的自卑心理的。在欧洲的很多著作中,都能看到这样一种句式:“当中国已经xxx时,欧洲还。。。。”通过以上的数据和成就,我们不可否认乾隆王朝是一个盛世。以至于乾隆晚年时期,他的主要工作就是将自己和历朝皇帝比。比领土、比人口、比军事成就。实在没得比就比在位时长,比儿孙多少。。。总之,这一切这给了乾隆一种错觉,大清已经是天花板级别的强盛了,无需再学习和改革。以至于错失了大好的机会。那么明天我们接着来聊“饥饿”。#简介开元盛世#

4、开元盛世来历简介

唐朝的诗人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按照这条历史线,全篇是通过唐朝诗人高适,他的回忆适角打开,故事的背景横跨唐朝,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近四十年的时间,里面的双主角,一个是高适,一个是李白,通过他们两展开盛唐的景象,包括杜甫,王维,贺知章,王昌龄,孟浩然,全部是孩子们小学阶段必读的一些唐诗诗人,通过这条历史线,历史背景,把唐朝的诗人全部风采展现出来了,在整个影片当中出现了40多首古诗,彰显了人物的特点。把这条历史线,里面的人物关系,拉出来,对应历史和古诗,把唐朝所有的诗人联系起来。[可爱]#简介开元盛世#

5、开元盛世简介

安史之乱后,唐朝为什么还能存续一百多年?大唐在经历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后,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军事方面都达到了顶峰。在唐玄宗当政的天宝年间,甚至出现了万国来朝的鼎盛场面。然而物极必反,安禄山却借机发动了政变,史称安史之乱。这次政变从公元755年到公元763年,共持续了8年时间,从这之后,大唐就盛世不再,感觉就要熄火了。然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安史之乱之后,大唐又继续存续了144年。这是为什么呢?这要从经济、政治局势以及军事等方面进行分析。在经济方面,唐朝皇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得经济能够如常运转。公元758年,唐肃宗在产盐地设置了监察院,这地方是由中央管辖,统一购买当地的盐,再由盐官卖出。盐官高价卖给各地的商人,这些商人再到全国各地贩卖盐。通过这种举措,国家就掌握了对盐的买卖的主动权,利润就由国家获得。这项措施可以有效地缓解当时的财政危机。另一方面,他还在各地设置知院官,主要就是负责对当地的物价以及市场进行调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国家对地方经济的控制。同时,安史之乱的突然爆发,让北方的很多人仓皇逃到南方。这就导致南方的人口突然暴增,而当地的生产就要根据人口而变动。原来的庄稼是一年一熟,而随着劳动力的增加,变成了一年两熟甚至两年三熟,这使得南方也快速地富了起来。而其赋税也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提升,赋税成了朝廷收入的重要来源。总得来说,虽然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大受打击,但钱袋子始终不曾亏空,这也是唐朝能够继续维系一百多年重要的一个原因。而唐朝之所以能够继续维系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官僚之间、官宦集团之间争斗不休。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他们的争斗恰恰增加了皇权。比较典型的就是代表朝官的南衙和代表宦官的北司之间的争斗。从安史之乱之后,宦官的权利就日渐增大,如李辅国拥立唐肃宗有功,权力更大。不仅掌握着禁军大权,还控制着各地方的主将。唐代宗时期,宦官又被任命为枢密使,权力更大,不仅左右着中央和地方的人事任命,甚至还决定着皇帝的废立。宦官专权,就引发了宦官和皇族以及朝廷官员之间的尖锐矛盾。而皇帝也正是利用了这种争斗,或者是利用官僚打击宦官,或者用宦官打击官僚,达到了一种微妙的政治平衡的局面。唐代宗在位时期,他先是利用宦官集团的内斗,杀掉了宰相李辅国,后来他又杀掉了权力很大的宦官鱼朝恩。在公元805年,唐顺宗即位之后,又在柳宗元等人的帮助下又进一步对宦官的权力进行了打击。同时,宦官也一直在反击,比如“王二八司马事件”。公元805年,俱文珍发动政变,迫使顺宗退位,宪宗即位,接着王叔文、王伾和柳宗元、刘禹锡等都受到不同程度的贬斥。再就是835年的甘露之变,唐文宗在位时期,和宰相李训、郑注等密谋准备捕杀宦d,结果被宦官发现,派出了大量禁兵诛杀了许多朝官,包括李训、郑注等人在内的十余家全部被杀。在这种争斗下,两派势力都各自有损,无暇他顾,从侧面增加了皇权。虽然处在混乱的斗争中,但确是一种动态平衡的状态。当然,唐朝能够继续存续的后一个因素,就是军事力量的相互挟制。首先表现在大唐周边的少数民族,如回鹘、吐蕃等,这些小族虽然时不时地来犯,但他们本质上是依赖唐朝而生存的,可以不定期地要点钱要点地啥的。如果唐朝就此灭亡,他们再找谁要钱呢?所以,本质上来讲,这些外族势力反而不想让唐朝灭亡。另一方面就是唐朝散落在各地的节度使了,所谓的节度使,就是地方上的军事集团。当初在唐朝初期的时候,在各地设立了很多节度使,本意是让他们各自管辖一个小小的城镇,然而随着大唐疆域的开阔,各地节度使就越来越扩张,权力也越来越大。有了财政权、兵权和政权,俨然是个小朝廷的样子。所以后期也会有一些节度使发动叛变,唐朝就得派人镇压他们。而安史之乱,只是名义上镇压了,但这些藩镇的节度使实际上还是继续存续的,他们手中的权力越来越大,就越不把朝廷放在眼里。节度使一般都分散在各地,他们权力都很大,谁也看不起谁。即便是开打,也没法消灭对方,消灭了一个,又出来一个新的。这些节度使虽然时不时地闹一闹,但其实还是要听中央的。朝廷虽然拿他们没办法,但这些藩镇也不会贸然起兵,这其实也是一种很微妙的军事平衡的关系。大家的意思都很明确,就是咱们就这样待着,谁也别打谁。而朝廷更不会去捅这些马蜂窝,并且他们之间还有一点相互制衡的意思,这也就保了唐朝下半段的平安。总起来说,虽然自安史之乱之后,唐朝再也没有回到巅峰时期。但细水长流,各方势力在互相争斗中达到了一种微妙的平衡,才使得皇权能够继续维持下去。但内斗消耗的终究是这个国家的国运,尤其是后期的宦官专权更是加速了唐朝的灭亡。自黄巢起义开始,它破坏了东南财赋运往关中政治中心的道路,唐朝的气数就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