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蜚声简介(语言学概论叶蜚声考题)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26 07:09:05 浏览
1、语言学概论叶蜚声考题

中国根   民族魂——风雨兼程6000年的汉语言文字(之三)闫振兴(接上)困扰汉字读音问题终于得到解决秦始皇统一六国,虽然文字的书写也得到了统一,但是,并没有统一文字的读音,汉字只是成了多种方言的共同书写体。每一个汉字代表一个音节,而读音差别却很大,这就给社会交往带来很多不便,自秦汉到20 世纪,汉字在数量上,写法上的变迁其脉络清晰可寻,然而,汉字发音的变化,却很难辨识理清。因此,很多古人就想制定一个汉字读音标准,把汉字的读音统一起来,固定下来。如早古人创造的文字注音方法——“读若法”、“直注法”,虽有些作用,但显然都有先天 不完善的地方,有些字,没有同音字或是同音字过于冷僻,这就难以起 到注音的作用。魏晋时期又创造出了汉字注音的“反切法”,即汉字的发音可以通过“反切”的方法进行标注,用两个熟知字的读音合拼,使得所有汉字发音都有可能组合出来。如“爹,得叶切”,即是“爹”的发音,通俗说来,其方法就是“得”、“叶”两字快读,即得出“爹”的发音。但是,“反切法”根本解决不了汉字读音全国统一的问题。我国民族众多,地域广阔,虽然90%的人口是汉民族,但是,不同的地域,同是汉字的读音差别极大,尤其福建、广东两省,似乎不是汉语语系,这就直接影响到政令的畅通。政令不通达,着急的还不是普通百姓,而是一国之“当家人”,这就有了1728年雍正皇帝推广“普通话”的上渝。在谕旨里,雍正首先指出,对一名有着“莅民之责” 的官员,“其语言必使人人共晓,然后可以通达民情,熟悉地方事务,而办理无误”。据说事情的起因是这样,在一个“朝会”上,雍正皇帝在听闻大小臣工们陈奏履历时,发现“惟有福建、广东两省之人多系乡音,不可通晓”,便想:倘使再把这些满口土话乡音的闽粤官员委派往他省任职为官,“安能宣读训谕,审断词讼,皆历历清楚,使小民共知而共解”呢?作为一个把满语视作国语和民族标志的满族出身的皇帝,破天荒地下一道推行汉语普通话的上谕,显然是明智之举。之后,“推普”上谕尽管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但作为“推普”的首倡者雍正,还是为后来的张之洞等人提出“官音统一天下语言” 的思想和举措奠定了基础。然而,何为“官音”?接下来又争论了60多年.。1892年,为解决汉字无法统一拼读的困难,厦门人卢赣章创造了第一套汉语拼音字母方案,主张以南京官话为汉语标准音。但是,由于卢赣章的汉语拼音字母方案专注于厦门方言。未能成为影响全国的拼音方案。与此同时,凭借汉字式拼音方案而蜚声海内的河北人王照,则提倡以北京官话为标准音。但是,满族贵族所说的北京官话,是满族化了的汉语,被戏称为“五音不全”的汉话。同盟会员江苏人吴稚晖,站在民族主义的立场上,强烈反对 “狗叫”式的京腔。但同时也反对以其他方言作为标准语音。主张以“今人南腔北调,多数人通解之音为当。”1911年,北京官话在政治上初步确立了汉语标准音的地位,但是,清王朝的覆灭,使北京官话的标准音地位受到了广泛的质疑。1913年2月15日,民国政府教育部在北京召开读音统一会。会上,南北之争依然激烈,难以形成统一认识。经过一个多月的讨论,会议依照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中的常用字,审定了6500多个字的标准读音. 这是“折中南北,牵合古今” 的“标准音”。虽然大程度上照顾了各地的方言,但因是一门学者们的“人造语言”,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没有人能够用其进行交流沟通。汉字读音统一的问题,千百年来,激烈地争论着、苦苦地探索着,终于熬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总理倡导下,召集了全国专家、南北学者,就规范文字书写,统一文字读音的问题,开始了充分的研讨准备工作。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中,对普通话的含义作了解释和规范,正式确定: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普通话”一词开始以明确的内涵被广泛应用。 普通话的语法以鲁迅、茅盾、冰心、叶圣陶等人的著名现代白话文作品为范本,并且还规定,必须是这些现代白话文中的“一般的用例”为标准。直到1958年2月11日,经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终于推出了一套科学完备的“汉语拼音方案”。这套拼音方案采用拉丁字母,并用附加符号表示声调,是帮助学习汉字和推广普通话的有效工具。通过南北地区广泛试行,效果良好,获得成功,从此国家规定:全国以普通话作为汉字的标准读音,普通话的音节有“一个声母、一个韵母及声调”构成 ,目前实际生活交往中,仅用到1300多个音节,基本上解决了汉字读音不固定,不 统一的问题。#叶蜚声简介#

2、叶蜚声人物介绍

不同种族人的颜色差异的变化因素每个人都知道并非所有人的肤色都是一样的。在地球上的某个地方,我们发现一些人种的肤色深浅不一,从深蓝色的黑色到美丽的金色。乍一看,人们可能认为这个特征可以用来给人分类,事实上,它是很受欢迎的;但更广泛的研究表明,过度依赖它是不行的。有时,在一个国家的同一地区,相隔不过几英里的部落,说着同一种原始语言的方言,却会发现他们在颜色上有很大的差异。我们多能说的是,大的种族群体是可以形成的,如黑色、黄色等,其中流行的颜色是主要种族的颜色。一般的结论是,颜色虽然被认为是“一种优秀的次要特征”,但它是一种太弱的特征,无法进行分类。在这一点上,我们只需回顾一下,深肤色的印度人与欧洲白皮肤的居民密切相关。众所周知,所有种族的皮肤都差不多,首先是围巾皮,外层不断被剥落;然后是所谓的粘液层,在那里可以找到色素,然后是皮肤。粘液层中的着色物质是不同种族人的颜色差异的变化因素和原因,它取决于许多情况。它受到气候的影响,但习惯和生活方式调节着这种影响的力量。食物对颜色的产生也有影响,尽管程度较低。身体是暴露在气候影响下,还是被衣服和房子所保护,这是有区别的;尤其是在气温变化很大、从湿到干突然变化的地方,以及没有森林保护的湿热国家。对于上述和类似的原因,我们必须首先寻找不同种族的人在肤色上的差异。但是,这些差异一旦确立,使孩子与父母相似的遗传定律就会充分发挥作用,血统对肤色有很大的控制作用。头发的颜色和形状也被仔细研究过。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特征被发现具有相当的重要性,有些人把它作为合适的自然特征,以此为基础进行分类。一般来说,头发的颜色可以被认为是影响皮肤颜色的同一组原因的结果。人们会发现,深色的头发通常伴随着深色的皮肤,尽管这种说法,就像所有其他的一般性质一样,是有例外的。在所有种族中,我们偶尔会发现有人头发是金黄色的,甚至是红色的。”头发的形状可能更重要。相邻的部落有时会因这方面的差异而分开。巴布亚人和澳大利亚人都是黑人。”但前者与澳大利亚人有很大的区别,他们有着浓密的羊毛状、缠结的头发,而澳大利亚人的头发则相对直发。我们知道,直直的、粗糙的黑色头发是我们印第安部落的特征。更广泛的阅读表明,这种头发是蒙古或黄种人的普遍特征。另一方面,我们知道黑人的头发又短又黑,卷曲得很紧,所以我们称之为羊毛头发,尽管这仍然是真正的头发。在这两个极端之间是阿夫希特或公平种族。这种头发持久特性的差异也是众所周知的,因为一个人的血管中只有少量的非洲血液,所以他的颜色不会暴露,他仍然可能拥有黑色的卷发,尽管我们不会称之为羊毛般的头发。匈牙利人仍然从头发的颜色和形状上暴露出他们的亚洲血统,尽管在其他方面与邻近的雅利安人几乎没有区别。因此,在对人类种族进行分类时,我们必须牢记这些事实。头骨的轮廓和大致形状也被仔细研究过。来自世界各地的头骨被收集起来,测量和比较。人们似乎普遍承认,就像颜色一样,我们无法获得任何可以给我们分类提供良好基础的测量数据,但是我们已经获得了一些令人感兴趣的一般事实。我们就不细说了,只要把头骨的宽度和长度进行比较,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果。在这张切割图中,我们有三个头骨的俯视图,分别来自三个主要群体。每种情况下,从前到后的直径都被认为是100。交叉直径,与之相比,给出了我们这个指数。我们发现,一般来说,“白人”在黑人和黄种之间的中间位置。如果研究人员面对着从地球表面的各种来源收集来的头骨,如果他像这里所示的那样把它们分开,并自信地预测它们属于哪个群体,他就不会离得太远。然而,我们必须牢记,存在着大量的执行,我们还不准备说明这种特性在决定一个种族在文明规模中的地位方面有什么价值。参考文献:[1] 东方学. 萨义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9[2] 历史. 希罗多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3] 语言学纲要. 叶蜚声,徐通锵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叶蜚声简介#

3、语言学纲要叶蜚声重点笔记

又值茶博园,再识龙雾情五一假期,应蒙山龙雾茶刘霞总之邀第二次来茶博园采茶,品茗。蒙山龙雾茶主产地在院东头镇留虎峪村,一条小河贯穿村子东西,茶园就在村西头的北山坡上,远远望去,青山绿水人家,又浓又绿的景色,就是一副绝美的青绿山居图。梯田状的茶园,隐藏在茂盛的栗子树下,远看初次到访的谁会知道是茶园呢,还是眼见为实啊,因此,茶园也是栗园,果园。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南茶北引”,把原本南国生长的茶树种到了山东内陆海拔数百米的高山之上。落户沂水的茶树采取茶、栗间种的方式散落在院东头镇的多个向阳的山坡上,这些茶树历经了几十年的潜移默化,造就了它特有的品质。大面积栗树与茶树相结合,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既提高了土壤的保水性,降低了周边的气温,又有益于茶树病虫害的防治,适合耐阴的茶树生长。良好的空气、优质的水源、合适的土壤、少虫害、光照足使得蒙山龙雾茶不仅具有“叶片肥厚、耐冲泡、内质好、香气浓”等一般绿茶的特点,还让其独具板栗的绵香,实属沂蒙绿茶之上品。这就是蒙山龙雾茶,大山深处来,香味独具的原因。春天即将过去,绿茶采摘进入尾声,为了让大家更好的了解茶文化,又不扰乱采茶秩序,近几年,有心的刘总一直选在这个时间段邀请各界同好来游园品茗,顺便感受一下劳动的场景,体会一下采茶的辛苦。由于疫情反复,整个春天都没能外出,终于可以在野外尽情的享受南风阳光的抚慰了,同伴们看上去格外的开心快乐,欢呼雀跃的散开在山坡上采摘起茶叶来。采茶师傅告诉我们,我们这种随意掐采不仅对茶树是一种伤害,而且采出的茶叶质量也差。标准的方法是提手采,提手采摘是将手心向上,轻提茶叶上的嫩茎,使之脱落,这种方法采出的茶叶大小均匀、不会掺杂老梗、老叶,也不会扭伤新芽。师傅边说,边给我们做起了示范。隔行如隔山啊,看似简单的采茶方法在我们这些行业白丁手里还是不能得心应手的,我反复的操练,还是别扭,老半天也没采好几片满意可心的叶子,真正感受到的却是“茶水好喝,茶叶难采”的辛苦,也切身体会到了劳动的不易。闲谈间,我问采茶师傅,一天能采多少茶,有多少收入?师傅乐呵呵回答说:“旺季时,一天能采四五斤,一斤五六十块,一天能挣二三百;淡季时,比如现在,一天也就斤儿八两的”。我说:“采茶费这么多事,才挣这么少?尤其是现在,天热了,斤儿八两的,够功夫钱吗?”师傅爽快的回答说:“够了,我们这个年纪的,出去打易工,一天也就二三百。采茶虽然也不容易,但是不用出大力,干净,没危险,而且还不用出门,方便。这个价,可以了”。师傅的回答在我意料之外。猛然间,我似乎懂了,蒙山龙雾那股特有的绵柔原来还在此—用心的劳动,满意的民声。我沉吟的望着这片土地,如果说是天时地利成就了“蒙山龙雾”的本,那么人和就是成就它的魂。正是这魂魄,让“南茶北引”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焕发了新的生机,并且以崭新的名字“蒙山龙雾”享誉神州,蜚声海外。茶,在树上是风景,在口中才是生活啊。神思遐想间,似乎有一股清幽的茶香漫上心头,在唇齿间弥漫……。年年岁岁茶相似,岁岁年年茶不同。今年的游园品茗,因为遇见了采茶师傅所以不同。他对生活的态度,让人永远相信,生活是公平的,是美好的。2022年5月2日。

4、语言学纲要叶蜚声视频课

刚刚:15点22分,一列开往湖南桃江的高速火车,在到桃江76公里处附近的轨道时,正在降低速度,准备进站,即时速度231公里/小时。列车平稳驶进桃江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快速深入了解这座桃江这座旅游名镇桃江是一个美丽的地方,以山水秀美、人杰地灵、人文荟萃闻名遐迩,“桃花江是美人窝,桃花千万朵,比不上美人多”,上世纪三十年代著名作曲家黎锦辉先生一曲《桃花江是美人窝》使桃花江的美名蜚声海内外。桃江山水秀美,十大旅游胜景,遐迩闻名。桃花江“灿漫芳菲,其色甚娇”,大竹海碧浪无垠,黛色如烟,浮邱山南楚胜地,云蒸霞蔚,凤凰台古木参天,钟灵毓秀,羞女峰如出浴美女,烟雨朦胧;罗溪瀑布是凌空白练,飞流直泻于幽谷之下。桃花江桃花湖风光(2张)桃花江发源于桃江与宁乡两县交界的城墙大山,原名杨柳溪,进入县境的子良岩,在县城汇入资水至志溪统称桃花江。全长82.2千米(其中杨柳溪全长57.2千米,桃花港至志溪25千米)。花园洞花园洞是桃江县城东4千米处的端阳山一处盆地名。清同治《益阳县志》载,这里“林壑幽邃,有石鼓数座,莫知所自,传为屈原读书处,有屈女绣英墓,洞口有三闾桥”。今存遗址。洞口之三闾桥,为乡人纪念屈原而修,是现今县境古老的民间石桥之一。历代多次重修,后一次桥碑刻有“咸丰八年岁次戊午仲冬谷旦立”。1988年桃江县人民政府再次修复。洪山竹海洪山竹海位于桃江县城东郊的猴栗岭,是一个3400公顷竹林连片的茫茫竹海。桃益一级公路从其间穿插而过。据史料记载,清咸丰二年(1852)12月,太平军攻克益阳县,洪秀全将益阳县改名得胜县,曾派兵在猴栗岭一带驻扎,此山故名“洪山”。此间丘岗起伏,一般海拔100米~250米,主峰雪峰坳335.4米。竹海翠竹挺拔,坡连坡,山连山,登上观竹楼,放眼远眺,竹浪翻腾,似航行于碧波荡漾的大海之中。金盆庵金盆庵又称青龙庵,位于洪山竹海景区内。据旧志书桃花江图:“此庵坐落青龙山,与端阳山对望,背靠青峰,下临深渊。四周古枫峥嵘,香樟浓郁,杜鹃、山茶姹紫嫣红,杉林、修竹碧绿凝翠

5、语言学纲要叶蜚声电子版

享誉中外·人民大会堂落成首选扬州通草花1959年,北京人民大会堂落成,扬州通草花艺人钱宏才、戴春富等设计创作的菊花、杜鹃、天竹、凌霄、腊梅、茶花、牡丹、黄杨等10盆通草盆景被选送陈列其中。扬州通草花被誉为“不谢之花”,其制作工艺是扬州的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草花,是以中药材通草(通脱木)为原料,经艺人双手搓捏制成的仿真花。通草产于云贵高原,质地柔软、绵薄多孔、光色泛白、富有韧性,染色得当可经久不衰。历史传承扬州曾是全国工艺花制作销售中心据唐代许嵩所撰的六朝史料集《建康实录》记载:“晋惠帝令宫人插五色通草花”,这是人造工艺花用于装饰早的记录。苏轼《四花相似说》中记载:“荼蘼花似通草花,桃花似蜡花,海棠似绢花,罂粟花似纸花。”明清以来,人造工艺花的制售更为发达,形成了一些固定的大型人造花市场。古代扬州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城乡仕女均喜装饰,以戴花为美。宋人王观《芍药谱》云:“扬人无贵贱皆戴花。”民间节日和寺庙也常用工艺花作为装饰。因此,扬州制花业在民间植根尤深,发展迅猛,扬州成为全国工艺花的制作中心和集散地之一。扬州的通草花制作始于清代初年,迄今已有数百年历史。康熙年间,有位名为庄生的艺人,他以通草为主辅以绢蜡、丝绒等材料,做得一手绝妙的花。著名学者孔尚任(著有《桃花扇》)在扬为官期间写了“庄生庄生果绝技,颠倒花侯窃天意”,以赞其艺。《扬州画舫录》有关重宁寺佛殿装饰中记载,“四边饰金玉沉香为罩,芝兰涂壁,菌屑藻井,上垂百花苞蒂,皆辕门桥象生肆中所制通草花、绢蜡花、纸花之类,象散花道场。”乾隆年间,扬州通草花不但在民间流传甚广,还作为扬州两淮盐史向朝廷的贡品。此后,通草花作为佛教厅堂装饰品和妇女头戴花在民间流行开来。但由于清末扬州经济的衰弱,通草花到民国年间逐渐失去了昔日的繁盛,品种趋向单调,仅限于妇女的头戴花制作,大致有凤仙花、双藤莲、春桃、杨柳、七菊等品种。至民国六年,尚有二十余户通草花作坊,从业人员一百多人。此后,随着战乱频发,通草花的生产规模也日益萎缩,到解放前,扬州通草花制作艺人仅有万寿街的杨丙南、徐长亭、杨明兰、冯德才和北柳巷的董二、董三等六七家。新中国成立后,扬州通草花迎来了新的发展。1953年,通草花艺人钱宏才受到剪纸大师张永寿的启发,在传统头饰花的基础上了通草菊花盆景,开拓了通草花生产新领域。钱宏才的通草菊也因此和张永寿的剪纸菊、吴砚耕的国画菊一起,被称为“扬州三绝(菊)”,蜚声海内外,享有“不谢之花”的美誉。1956年,制花工艺合作社成立后,通草盆景品种大大丰富,出现了牡丹、杜鹃、梅花、腊梅、月季、凌霄、天竹、兰花、山茶、绣球、迎春、枫树等数十种新品种,通草盆景也成为颇受欢迎的室内装饰陈列品,还走出国门,面向欧洲国家出口销售。1957年《文汇报》介绍扬州通草花盆景“瑰丽多姿,巧夺天工”1958年4月,由倪俊生、杨致祥、钱宏才设计制作的绒、绢、通草三结合的产品《和平颂》被选送原苏联莫斯科展出。1966年,通草挂屏开始生产,《江山如此多娇》通草挂屏于北京中苏友好大厦展出。“文化大革命”开始后,通草花停止生产,直至1972年方得到恢复。1972年,钱宏才和戴春富以著名扬州女画家吴砚耕的画作为样稿,研制出一幅半立体浮雕式的通草菊花挂屏《不是春光胜似春光》在全国工艺美术品展览会上展出。1978年,扬州制花厂生产的大型通草地屏《梅兰松菊》再度在全国工艺美术品展览会上展出。1979年,钱宏才、戴春富为广州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江苏工艺展览厅设计制作了两件大型通草紫藤花架,获得了广泛赞誉。香港(大公报)记者宛儿、《澳门日报》记者李叶龙为此作了专题报道。《中国经济导报》《南洋商报》刊登了介绍文章和照片。1980年“扬州三菊”合影1990年,戴春富受邀再次为中南海紫光阁制作《菊花》《琼花》《五针松》等大型盆景多件,2002年制作的《琼花》《菊花》参展江苏首届民间艺术节,2003年其作品还赴法国巴黎中法文化交流工艺美术精品展。2007年,扬州通草花制作技艺被列入首批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戴春富、钱宏仁(胞弟)得钱宏才真传,两位大师被评为扬州通草花技艺传承人。钱宏才弟弟钱宏仁(左)钱宏仁在专心创作2016年,扬州市档案馆举行了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扬州通草花”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钱宏仁个人档案资料捐赠仪式。在他捐赠的26件实物档案中,包括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奖牌、第九届中国工艺美术精品金奖奖牌、江苏省工艺美术名人荣誉称号奖牌等重要档案。复杂精细的制作工艺通草花的制作工艺复杂,采用通脱木作为原材料,经漂白、裱草片、染色、捏瓣、做叶子、传杆子、栽盆、装镜框、整理等多道工艺流程制成的一种特色工艺品。

6、语言学纲要叶蜚声简答题

每座城市里,都承载着各自不同的深厚历史和文化底蕴,都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当天南地北的两种味道从疏离到碰撞,从冲突到融合,湘菜作为八大菜系之一,与清鲜香嫩的粤菜融合,传位堂又能碰撞出什么故事?风味人间 传位鹭岛“优雅、曼妙、灵动”…各种美好的词语作为厦门的标签,湘菜泰斗坐镇厦门,作为传承、创新兼而有之的鲜湘碰撞菜,期待有新的故事湘菜大师许菊云简介(一)、湘菜泰斗(二)、湘菜非遗传承人(三)、中国大师匠传委员会常务副主席(四)、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五)、全国劳动模范(六)、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七)、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八)、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九)、全国技术能手「传位堂」-其寓意“传承、传味、门庭若市”,过去一年,传位堂坚持“食必求真、然后至美” 的美食概念,秉持真材、真味、真诚”为三味真火,对本味的纯粹守护,凝聚匠心,只为宾客锻造每一口臻享美味,一年砥砺,载誉前行,降一度辣、提十度鲜,是天南地北的两种味道从疏离到碰撞,从冲突到融合的故事。传位堂招牌菜:大金湖有机剁椒鱼头传位堂剁椒鱼头的特有酱椒,除了来自湖南的辣椒之外,更臻选云南、海南、山东共计四省的辣椒作为基础进行腌制,口感鲜辣脆爽;而秘制鱼糕则以新疆大羊骨、猪皮、陈皮、桂皮等十几种中草药熬制而成。在蒸煮鱼头的同时将特制椒酱与鱼糕平置其上,还需辅以少许紫苏叶去腥。在海鲜蒸柜蒸煮15分钟后,融入少许福建山茶油佐味提香,一道鲜湘碰撞、有别传统的剁椒鱼头才算完成醋香浸桂花鱼(雪花牛肉粒煨)这道菜的点睛一手出自始创于清顺治年间的山西花牌老陈醋,精湛的酿造技艺和色香味俱佳的品质使其驰名南北、蜚声海外。以花牌老陈醋为香汤基底,选用澳洲M7雪花牛肉和三层肉剁碎煨熟平铺桂花鱼上层,再添两勺花牌陈醋,盖锅熬煮3分钟后,陈醋味道逼进桂花鱼之中方才功成。晋城老醋一袭醇香,秘制雪花牛肉秒增鲜润,汤浓而桂鱼甘,是为一道意想不到、层层递味而具仪式感的佳肴。雍正羊肉煲这是一道历史悠久的中华名菜,演变自鱼羊鲜的传统做法。据传孔子周游列国,四处碰壁、举步维艰,弟子们只能四处乞讨。一天,偶得一些鱼肉和羊肉,遂混在一起烹煮,不料其味鲜美无比,传说这甚至是“鲜”字由来的滥觞。而清雍正皇帝甚爱羊肉,御厨尝试几十种烹羊方式供雍正选择,终选择了以鱼羊鲜做法演变的改良版作为御菜。而传位堂的这道雍正羊肉煲,更是鱼羊鲜从传说到史载迭代至今的当代呈现。传位面包油条传位堂秘制非标尺寸油条,直径大于手臂,兼具酥脆、蓬松、香嫩与嚼劲,手撕细品、大口豪啃、蘸辣汤或放凉再吃,非标准的油条怎么吃都有规的独特口感。店内近180度明档中央厨房,全长16米,只为大方让客人看到所有“新鲜出炉”的过程,享受潇湘菜系的烟火气息,在繁华与繁花深处,选择一间心仪的餐厅,离尘不离城,侘寂风的纯净、质朴,让我们从冗杂生活中挣脱,让我们归零。回归自认本真,感悟内心评级,放下繁琐的装饰,摈弃传统的浮华,经典且不过时。

7、叶蜚声主要观点

瓶窑杏林寻踪瓶窑古称亭市,地处水乡平原与丘陵山区的交汇点,东苕溪和京杭国道相交穿境,自古为杭州西北著名的水陆码头。自宋以来,瓶窑也就是现在的老街上店铺商幌林立,东西商贾、南北过客熙熙攘攘,一派兴旺景象。在这个商品交易、人员交往、文化交流的繁华之地,自然少不了寻医就诊的人们。参阅相关的历史人文资料,寻踪瓶窑杏林往事。先说说清代杏林中两位重量级的瓶窑人。一是魏之琇(1722—1772年),字玉璜,号柳洲,清代医学家,瓶窑镇人。出身于世医之家,幼时家道清贫,曾在质肆(当铺)做工,白天工作,夜则刻苦学习。生平喜欢诗画,尤好医学。历时二十余年,贯通医理,遂悬壶行医,知名于时。以明·江瓘之《名医类案》尚有未备,遂予以补充,编著《续名医类案》六十卷,《四库全书提要》言此书“采摭既博,变证咸备,实足与江瓘之书互资参考”,“所附案语,尤多所发明辨驳”。另有《柳州医话》等,均行于世。二是仲学辂(1836年—约1907年),字昴庭,清代医学家,瓶窑长命仲家村人。同治元年(1862)举人。授宁波教授。生平博览群书,好宋代二程之学;尤精医,善用古方,稀用峻药,常药到病除。章炳麟称“先生(昴庭)独祖述仲景,旁及孙思邈、王焘之长,以近世喻、张、柯、陈四家语教人。病应汤辄效,人以为神。”时俞曲园疾病委身,恨俗医下药辄增人病,发愤作《废医论》,卧床以待天命。后延仲医治,病始愈。不禁叹曰:“道未绝也”。一次慈禧患病,御医束手,召仲晋京诊治,不久即愈。清廷欲留仲在朝侍医供职,婉言请辞。遂命主浙江医局。在任期间,患者数万人。撰有《本草崇源集说》3卷,附录1卷,刊印于宣统二年(1910)。子仲佑长(以敬),继承其父医道,熟记所蓄方书,尤精伤寒,口占指数,条条可复,治病无犹豫。1920年,太炎久病,自治不愈,请佑长诊治,将太炎自拟药方略予增减,不日而愈。再说说与瓶窑有渊源的杏林重量级人物。一是姚梦兰(1827—1897),名仁,字仁斋,号梦兰,以号行,清仁和永泰钱家兜(今余杭区仁和街道獐山)人。初习儒,年长后患肺痨病,垂死。瓶窑镇回龙寺老僧接至寺中,授以气功,每夜相对静坐,年余病愈。又授以技击,竟成伟丈夫。从此改学医术。刻苦探研,终成良医,擅治湿热,精内、妇、儿诸科。40岁后,医名大振,在杭、嘉、湖一带享有盛誉。远近求医者,日逾百人。被誉为“晚清浙江省四大名医”之一。平时乐善好施,贫病者求治,不收分文。姚受业弟子颇多,遍及江、浙两省。子姚耕山、良渚莫尚古、平宅马幼眉,均当地名医,人称“三鼎甲”。二是叶熙春(1881—1968),5岁时至良渚与父母一起生活。稍长,从良渚名中医莫尚古习医,研考医学典籍,深得其旨。随师临诊,虚心好学,不数年即能独立行医。晚清名医姚梦兰见叶年少有志,延其侍诊二年,得传心要,医术大进。初行医于瓶窑镇,后悬壶于余杭镇木香弄。叶在诊治之余,博览群书,治学严谨,对金、元、明、清医学家学说兼收并蓄,冶于一炉,又吸收现代医疗技术,参考民间验方,取长补短,自成一格;识症遣药,自出机杼。精通内科、妇科,对外感时症、内伤虚痨、痰饮、臌胀诸病均有独到之处,蜚声浙北。从魏之琇到仲学辂,跨越了清朝历史的一半多时间。而且魏之琇出身于世医之家,说明魏家的世医还可再往前追溯。再想想,那位将垂死的姚梦兰接至回龙寺中的瓶窑老僧,必定是一位武艺超强、医术绝伦的高人。叶熙春初行医于瓶窑,也让人窥见当时瓶窑医界的情景。从这些看似孤立的史事,可以推断出一个结论——瓶窑曾经是一个杏林重镇。由于瓶窑地处交通要津,自古兵家必争,难免兵燹之殇,常演流离失所,与各行各业一样,杏林也必受其殃,传承发展经常被无情断线,也给后人了解瓶窑杏林历史带来困难。以上就算是抛砖引玉,希望看到有志于此的人们,能够寻找挖掘到更多的史料故事,丰富瓶窑之杏林踪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