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师简介(士师之官)

励志句子
评论 2023-07-26 08:20:58 浏览
1、士师之官

柳下惠:孔子之前的圣人孔子,被后世尊为“圣人”。但孔子之前,已经有一位公认的“圣人”——柳下惠。孟子说:“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和”即“和光同尘”,“出淤泥而不染”。所以柳下惠又被称为“和圣”。一,鲁国法官柳下惠,春秋时期鲁国人,在鲁国做士师。这是一个掌管刑罚狱讼之事的小官。柳下惠生性耿直,不事逢迎,三次黜免,又三次启用。但他“不羞污君,不辞小官”。即一心为国,不记私怨,不求大名。二,道德高尚《孟子》记载柳下惠之言:“尔为尔,我为我,虽袒裼裸裎于我侧,尔焉能浼我哉?”于是后人编了一个“坐怀不乱”的故事:柳下惠在一个寒夜里遇到了一个年轻的姑娘,眼看着就要冻死了,柳下惠把姑娘抱在怀里温暖了一夜,没有任何非分之举。三,学问广博鲁僖公年间,有大批海鸟齐集鲁城东门之外,遮天蔽日,三日不去。大夫臧文仲认为是不祥之兆,带领百姓举行大规模的祭祀活动,祈求上天保佑,消灾避难。柳下惠说:“海上一定有狂风暴雨,居住在沿海及岛屿上的鸟巢定被毁掉,海鸟没了栖息地,所以内迁。这绝不是不祥之兆。”四,足智多谋公元前634年,齐孝公领兵伐鲁。鲁僖公派展喜去“慰劳”齐国军队。行前,柳下惠教展喜退兵之计。齐孝公问他:“鲁国的人害怕吗?”展喜回答:“只有小人才害怕哩,君子是不会害怕的!”齐孝公说:“凭什么不害怕呢?”展喜说:“凭借先王的命令呀!过去成王盟约说:世世代代子孙们,都不能相互残害。’怎么你继承公位才九年,就抛弃成王的命令呢?你如这样做,能对得起先王吗?”齐孝公自觉理亏,于是下令收兵。五,各国争聘柳下惠当时道德学问已却名满天下,各国诸侯都争着以高官厚禄礼聘他,但都被他拒绝了。他说:“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六,妻子作诔柳下惠死后,他的门人将为他作诔。其妻说:“要诔夫子的品德,你们二、三子不如妾对他了解了。”于是她亲自作诔词。七,秦国护墓柳下惠在各诸侯国有相当大的影响。“昔者秦攻齐,令日:‘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柳下惠却有一位臭名昭著的弟弟,叫柳下跖,人称“盗跖”,是当时的江湖大盗。

2、士师是哪个支派

《晋国风云·屠杀2》六年后(公元前671年)的夏天,晋献公等来了一个人——士蒍。士蒍是一个逃难来的贵族杜隰叔之子,祁姓,杜氏,祖上世代担任周朝大夫,领有杜地,到他的祖父杜伯时因得罪周宣王被杀,杜伯之子隰叔便逃亡晋国,任晋国士师(主管禁令刑狱)。隰叔应该在曲沃代翼之前投奔到翼城,属于原翼城d人,与曲沃没有渊源。现在曲沃d人上台,当然要大肆排挤原翼城d人。士蒍既非嫡系,又非同姓,肯定靠边站。士蒍才华横溢,又野心勃勃。他知道以自己的身份,想要立足政坛,必须剑走偏锋。他看到了献公心底脆弱的地方。他也在等一个时机。现在机会来了:“晋桓庄之族逼,献公患之。”——《左传·庄公二十三年》。桓庄之族是怎么逼献公的,《左传》没说。无非就是群公子总是垄断着卿大夫岗位,时间长了,导致献公对朝政的掌控度越来越弱,已危险到君权的根基。再这样下去,他可能就被某个势力强大的公子给推翻了。士蒍决定出手。他私下对献公说:“国家现在虽然承平日久,但却有一个巨大的危险。”献公面露不屑。“什么危险?”士蒍回道:“桓庄之族,势力强大,不早为之所,将会发生祸乱。”献公一听这个话题,大惊,没想到令自己寝食难安的事,竟然被这个小臣给看出来了。但他故作镇静。“群公子都是寡人的至亲,当年立有大功,如今又身居要职,寡人正依靠他们一起治理国家,哪里来的祸乱?”士蒍慨然道:“君上难道忘了曲沃代翼的故事了吗?群公子都是小宗,小宗身居要职、各树d羽,万一觊觎君位,后果不堪设想。”献公收起傲慢的佯装姿态,已不由得向士蒍靠了过去。“你有何见解?”士蒍一针见血:“富子足智多谋,在群公子中有影响力。如果先除掉富子,那么其余公子就好对付了。”献公点了点头:“先除富子倒是一招好棋,但富子德高望重,寡人无辜动他,恐难以服众,公子们必然群起反对。”士蒍故作神秘:“正需假群公子之手除掉他。”献公愕然。“群公子岂肯自断手臂?”士蒍忽然一笑:“君上需要配合我演一个苦肉计。”献公更加不解。“苦肉计?”士蒍和盘托出早已准备好的计划:“君上找个茬子骂我一顿,我借机假意投靠群公子。因为我是外来异姓,在朝中又没有地位,公子们必然不怀疑我,待取得他们的信任后,再在其内部挑拨离间,让他们自相残杀。”“此计甚好!”献公大喜,上前紧紧地拉住了士蒍的手。“群公子的事,寡人早想解决,但苦于无人可以托付。不想爱卿竟有此良计,此事就交给你来办了。从今往后你就是寡人的心腹!”(未完待续)#士师简介#

3、士师意思

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孟氏使阳肤为士师,问于曾子,曾子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阳肤:曾子的弟子。孟氏让阳肤担任掌管刑罚的官,阳肤向曾子求教。曾子说:“在上位的人丧失了正道,民心离散已经很久了。如果审案时审出真情,就应该悲哀怜悯,而不要沾沾自喜!”曾子的学生阳肤在孟氏的举荐下,要出任士师一职。他上任前来向老师请教如何才能做好士师。曾子说,“上失其道,民散久矣。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 既然阳肤出任的是士师一职,主要职能是掌管刑狱,那么他的日常工作就是审案、断案。作为一个执法人员,必须“得其情”。情指的是案情的真相,得其情就是得到案情真相,从而明辨是非。曾子在这里告诫弟子阳肤:“如得其情,则哀矜而勿喜。”意思是,断案明辨真相了,应该同情犯罪的人,而不要为自己的明察沾沾自喜。曾子这句话的重点并不在这里。作奸犯科之徒确实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之所以要对他们报以怜悯之心,是因为曾子认为这些人之所以走上犯罪的道路,根源并不在他们自己身上,而在那些身居上位的“肉食者”身上。我们看下这里面包含的推理:上失其道,方得“民散久矣”,也就是民心远离,民心涣散,甚至走上犯罪道路,根源在哪里呢?第一句:上失其道,在上位者不知道,不行道,说白了就是不走正路,这才是“上梁不正下梁歪”的真正道理。俗话说“问题在下面,根子在上面”,几乎所有的问题的根源都可以由此追溯。想至此,甚至让人如芒刺背。孔子曾说过:“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也就是高明的断讼官员是让所有的诉讼不发生,类似于“上医治末病”,高明的医生是不让人得病。这其实几乎就是圣人之境界了。我们可以看到,当学生从政为官时,老师所赠送之言,都是让这些即将走上仕途的学生舍小我,利他利百姓,将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都是根据学生的性格秉性告诉其大道之源,而不是希望你官职越做越大,不是希望你当官能让亲戚鸡犬升天老师沾光,这种内涵的道,这种谆谆告诫学生的良苦用心,本身就是值得后人效仿,可又有几人能够做到呢?

4、士师解释

建立丰功伟业的人,往往借助于微弱者之手,当士师们有如童騃的时候,上帝的旨意往往借着婴儿的身上显示。洪水可以从涓滴的细流中收生,大海有时却会干涸。有把握的希望,往往结果终于失望;少希望的事情,反会出人意外地成功。——莎士比亚

5、士师时代历史背景

确实如此,皋陶是东夷部落首领,尧时期就辅佐尧,在联盟担任"理""士师"官职,相当于后朝的宰相之职。而且随着陶寺为尧都平阳的逐渐共识,说明皋陶在尧舜禹时期就在临汾任职,也没明东夷部落当地在联盟中的地位。#士师简介#

6、士师一览表

2022.06.061.他是大一统王朝的官员,早年因出身踏上仕途,还与日后的掌权者相结识。2.他后来奉命出使北方的游牧民族,本来是表达善意,结果不但没能接回来原来被扣留的使者,他也被对方扣留。3.后来两国关系缓和,他终于被放回。此时他当年的好友已然掌权,但朝中仍存在斗争,他也参与了一派夺取政权的谋划。4.后来,宗室王和外戚大臣谋反事发,他因与之交通被免官。之后,由于他有拥立皇帝的定策之功,他还是被重新起用。5.他终以寿终,备受哀荣。后来皇帝追思他,还把他的画像和他人并列放在那座建筑内。请问,他是谁?【投稿作者】doxdrw【本题难度】普通【上期答案】特沃德罗斯二世、约翰尼斯四世、孟尼利克二世【上期易混】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上期解析】1.此三人先后均为埃塞俄比亚王子时代(亦称“士师时代”,以色列亦有士师时代,此名源于旧约圣经的《士师记》)后统一全国的皇帝。(织田信长没有统一全国。)2.A即特沃德罗斯二世,击败岳父阿里二世并夺取其领地,终统一全国而称帝。在位期间鼓励农业生产,推动军队现代化,引入欧洲新式火器,命令教会上缴土地和资产。3.特沃德罗斯二世晚年暴虐,引发地方领主反抗。1867年在其挑起对英国的战事后,各地领主叛变。兵力匮乏的特沃德罗斯于第二年的马格达拉战役中惨败被围,遂开枪自杀,享年约49岁,马格达拉被英军纵火焚毁,其子阿勒马耶胡此战后被掳往英国,18岁去世。4.B即约翰尼斯四世,原在特沃德罗斯手下任总督。后者死后,他于1871年出兵击败称帝的特克勒·乔治斯二世,并使各地领主承认自己的皇帝地位。在位期间各地领主仍享有一定割据地位,他致力于对抗西北的苏丹马赫迪起义军和埃及的入侵。5.C即孟尼利克二世,其祖父绍阿国王萨赫勒·塞拉西在位时一度强盛,1855年其父海尔·马拉科特暴死,孟尼利克随后被特沃德罗斯俘虏,并被其抚养于宫廷中,1865年他逃回绍阿即位称王。约翰尼斯四世称帝后,孟尼利克并能在对抗中取胜,遂于1878年归顺于他,并与之联姻。6.1889年约翰尼斯在与马赫迪起义军作战中重伤而死,遗命幼子继承。孟尼利克则趁机自立称帝并获得各地领主承认,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近代化改革,并成功抵抗意大利侵略,今日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即为其所建。(丰臣秀吉死后较长一段时间内,德川家康仍然在名义上臣服于丰臣秀赖。)

7、士师都有谁

“微子第十八”,1章:柳下惠为土师,三黜。人曰:“子未可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楚南子解曰:柳下惠在鲁国做士师(管理法律禁令、诉讼、刑事罚、监狱的官,如今之政法委、司法部长),再三被罢免。有人说:“你难道不可以离开鲁国(去投奔别的国家)吗?柳回答说:“坚持正直的道路去服务人,到哪里不会被再三罢免?若用歪门邪道来服务人,(哪里都行)又何必离开父母之邦?”本章延续本篇风格更彻底,完全没有子曰,只有(春秋)史云,纯粹就是历史,但也反映了夫子崇尚的价值观。几千年后,今天读来仍特别有积极现实意义。今之君子,当借鉴历史,向柳下惠同志学习,在任何时候,都要热爱父母之邦,都要坚守正道,哪怕因此遭遇不公平待遇,一再被罢免!切莫因受不公就放弃理想信念,搞歪门邪道,甚至抛弃父母之邦。此之谓大丈夫,才是真正的坐怀不乱,经得起考验。

8、族师简介

探讨一下旧约对大卫王的描述。是历史卷里的,也是以色列人的口传历史。我总觉得有些地方违和。1.以前以色列人是士师(民间领袖)治理,但是以色列人想要国王。当时的士师也是先知撒母耳在上帝指引下立了扫罗。以色列第一任国王是扫罗,扫罗两次没有听上帝的话(其中一次是上帝叫他杀光亚玛力都城里的男女老少还有牲畜,他没有杀牛羊,还留了亚玛力王的命)。上帝“后悔立扫罗为王”,于是要先知撒母耳另立一个王。2.撒母耳找到了十几岁的大卫,在大卫头上抹了膏油。但是大卫当时没有立马成为国王。3.接下来就是大卫杀死歌利亚的故事。歌利亚是非利士人,是以色列死敌民族的。4.大卫杀了歌利亚,后面屡立战功,以色列人高喊“扫罗杀死千千,大卫杀死万万”。扫罗开始猜忌大卫。5.扫罗的大儿子约拿单爱大卫,为大卫和扫罗争论,扫罗气到想捅死约拿单。甚至愿意把王位给大卫。只要大卫保护他的后代。6.扫罗打算杀大卫,大卫逃走,让手下开始追杀大卫。其中有两次,扫罗有很大的疏忽,给大卫反杀他的机会,大卫却没有杀死扫罗。因为他认为扫罗是上帝膏立的人,不能杀。7.大卫为了躲避扫罗,甚至投奔了以色列的死敌非利士人。8.既然给非利士效力,那当然得去打以色列。大卫去攻打别的国家的城市,而不是攻打以色列的城市。打完后,拿着战利品和非利士国王说打了以色列某城。9.非利士国王很信任大卫,没有怀疑。不过非利士人和以色列正面交战的时候,因为大卫曾经是杀死歌利亚的人的以色列人的原因,还是叫大卫先回家。10.这次战役里,扫罗大部分儿子(包括圣经里高度评价的王储约拿单)都死了,扫罗选择自杀。11.有人拿着扫罗的遗物告诉大卫扫罗死了,还吹牛逼是自己杀的,大卫直接把这人杀了。12.大卫被立为犹大王,扫罗小也是活下来的儿子伊施波设继承了扫罗的位置,两边割据。13.扫罗的元帅也是后面伊施波设的元帅押尼珥自愿投降大卫,却被大卫的元帅约押因为私怨杀死,大卫不知情。14.因为押尼珥死了,伊施波设的两个手下慌了神,于是悄悄把他杀了,脑袋砍下来,送给大卫。大卫谴责这两个人不仁不义,然后把他俩杀了。15.伊施波设死了,大卫被推举为全以色列的王。16.多年后,和扫罗有私仇的民族要杀扫罗谱系的男丁,大卫为了安抚他们就把扫罗全家的男子都交出来了。这些人不是大卫杀的,是扫罗的仇家杀的。除了约拿单的独子米非波设受大卫的保护。17.米非波设小时候意外成为残疾人,大卫成王几年后才想起他,找到他。赐给他很多财产。米非波设的仆人和大卫说米非波设的坏话,大卫就决定收回一切财产。但是米非波设说这是仆人造谣,于是大卫决定让他们两个平分,因为他无法判断。大卫取代扫罗的这段历史,我总觉得哪里不大对,感觉故事的逻辑不是很流畅,是我的问题吗?其实我纳闷的是,约拿单对大卫这么好,在圣经里也没有道德污点,又心甘情愿让出王位,为什么上帝一定要让约拿单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