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瑯琊情》思無邪水韻瑯琊江南情,身臨其境事不明。兩岸翠柳秦淮意,一棹蕩開江北行!癸卯之暮春(臨沂古稱瑯琊郡,沂州府,啟陽,開陽)
2、徐州琅琊郡《瑯琊情》思無邪水韻瑯琊江南情,身臨其境事不明。兩岸翠柳秦淮意,一棹蕩開江北行!癸卯之暮春(臨沂古稱瑯琊郡,沂州府,啟陽,開陽)
3、琅琊郡何时设立263年,诸葛亮之子诸葛瞻被邓艾击败,退守绵竹,收到邓艾来信:你父亲不过是武乡侯,只要你投降,我让你当琅琊王!诸葛瞻有些恍惚,不禁浮思连翩。琅琊郡,一个令诸葛瞻陌生却又熟悉的地名,那是诸葛氏的家乡。70多年前,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去世,只能与2个姐姐及弟弟诸葛均跟着叔父诸葛玄背井离乡,离开了诸葛氏世代居住的琅瑯。那一年,诸葛亮刚好8岁。而这一次外出,诸葛亮就再未能踏足琅琊。诸葛亮襄助刘备三分天下,割据巴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数次北伐只欲克复中原。他殚精竭虑,一生操劳,却是子嗣艰难。直到公元227年,诸葛瞻降生于世,此时诸葛亮已经46岁。诸葛亮常年在外,不是在北伐的路上,就是在丞相府处理公文,很少着家。诸葛瞻的启蒙与教育基本都落在了黄月英身上。好在诸葛瞻自幼聪明伶俐,博闻强记,且擅长书画,诸葛亮抽空检查课业时都很满意。也许是经常有人将他与诸葛亮及逝去的兄长诸葛乔(诸葛亮从诸葛瑾那过继而来的嫡长子,在诸葛瞻出生的次年病逝)做对比,诸葛瞻心思较重,总是争强好胜,追求尽善尽美。诸葛瞻的早熟令诸葛亮很是担忧。公元234年,诸葛亮人生中后一次北伐。他自知命不久矣,在出征前写信给兄长诸葛瑾。一位蜀汉丞相,一位东吴大将军,这两位兄弟在书信中探讨起了子女的教育问题。诸葛亮说:“瞻儿今年已经8岁了,长得聪慧可爱。但我担心他过早成熟,将来只怕难成大器。”而诸葛瑾则吐槽了长子诸葛恪:“恪儿将来肯定不会使诸葛家兴旺,相反还可能令家族遭受灾祸!”同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在临终前,诸葛亮给诸葛瞻写下一封家书,即为后世传颂的《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得何及!”诸葛亮将其一生修身养性和治学做人的道理、以及对诸葛瞻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都写进此书当中。诸葛亮死后,年幼的诸葛瞻袭爵“武乡侯”。作为诸葛亮的子嗣,诸葛瞻万众瞩目,上至皇帝刘禅,中至文武百官,下至黎民百姓,蜀汉的所有人都对他寄予厚望,盼着他能挑起诸葛亮的大梁;同时,蒋琬、费祎、董允等诸葛亮的亲信们如众星捧月一般,对他多加庇护,生怕丞相的独苗夭折。于是,诸葛瞻17岁时娶刘禅的女儿,官至“骑都尉”;18岁时出任“左羽林中郎将”,执掌禁军,并任侍中;18岁至33岁期间,在没有任何功劳的情况下,逐步升迁至“尚书左仆射”、“军师中郎将”;34岁时出任代理都护和“卫将军”,与董厥共同执掌尚书台,统领国事。诸葛亮的余荫,令诸葛瞻的仕途顺风顺水,同时也给诸葛瞻带来了不少隐患。当时,蜀人追思诸葛亮,亦喜爱诸葛瞻才思敏捷,每次都将朝廷颁布的佳政算到诸葛瞻头上。即使诸葛瞻压根就没参与此事,老百姓们还是奔走相告:“这是诸葛侯爷颁布的!”以讹传讹之下,诸葛瞻美名远播,只有少数人看出他名过其实,并没有众人口中说得那么神!另外,诸葛瞻虽然曾有掌军的经历,却从未真的上过战场磨练,更不用说出身在北伐前线。毕竟,众人都怕他有所闪失,绝了诸葛家的血脉。这些隐患在诸葛瞻在掌权时彻底暴露出来了。诸葛瞻于朝堂上不敢与倍受宠信的宦官黄皓撕破脸。对于黄皓的祸乱朝政,诸葛瞻为了维稳,都是装聋作哑、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致使蜀汉后期的朝堂乌烟瘴气。诸葛瞻于军事上无法制衡父亲的得意门生姜维。在前期,诸葛瞻对于姜维的北伐都予以支持。但到了后期,蜀汉因连年征战,国力疲弱。诸葛瞻无法说服姜维暂歇,只能联合众臣上表姜维出任“益州刺史”,削去姜维兵权。此计并未奏效,反而还让姜维吓得不敢回成都。公元263年,魏国大将邓艾奇袭阴平,逼近成都。在此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诸葛瞻临危授命,督率自己的儿子诸葛尚以及张遵(张飞之孙)、黄崇(黄权之子)、李球(李恢之侄)等人前去抵御。诸葛瞻人生领兵作战,却犹豫不决,还不听黄崇的建议去占据险要关隘,致使魏军前驱直入,失了先机。在平原上,蜀军前锋果然被邓艾打败,诸葛瞻只能退守绵竹。邓艾遣使送来劝降书,愿意让诸葛瞻当琅琊王,荣归故里。诸葛瞻有所心动,他一生都希望能超越父亲,然而却不能以投降叛国的途径来实现!诸葛瞻愤怒地斩杀魏使,仰天长叹:“我诸葛瞻内不能除黄皓,外不能制姜维,进军不能保卫国土!有此三罪,还有啥面目回去呢!”说着就下令坚守阵地,与邓艾决战。然而,这场“绵竹之战”终究还是蜀军败阵。诸葛瞻父子及众人尽皆战死,诸葛瞻年仅36岁,诸葛尚年仅19岁。诸葛亮当初的预言一语成谶!诸葛瞻长大后未能挑起重担,表现一般。但他宁死不屈,为蜀汉血洒疆场,亦不曾辱没了诸葛氏的忠烈之名!
4、中信琅琊郡女本柔弱,为母则刚。历史上第一位为报杀子之仇,揭竿起义的母亲。西汉末年,琅琊郡海曲县(今山东日照),有一吕姓人家,以卖酒为业,家资巨万。是年,男主逝,家业由其夫人吕氏打理。吕氏的儿子在县衙当差,是个县吏,忠厚善良。一日,县宰命吕氏儿子下去强行征税,并要求他严厉处罚那些不交税的人。吕氏儿子不愿干这种伤天害理的事情,拒不受命,县宰一气之下就把他给杀了。白发人送黑发人,吕氏悲痛欲绝,明知儿子冤死,却无处申诉。料理完儿子的后事,吕氏变卖家产,在当地建造一大型馆舍,并大量购买刀剑衣物存储起来,她救济贫苦百姓,特别是穷困潦倒的青年,借他们衣服穿,赊给他们酒喝,无家可归者可以长住馆舍,吃喝费用也可暂且记下,她还从不向人讨帐。数年后,吕氏家财散尽,眼见馆舍已无力经营,受她恩惠的人们见状,都想着要出钱出力报答她。吕氏见时机成熟,对乡人哭诉道:“我之所以救济、帮助大家,是有私心的。那县宰草菅人命,枉杀我儿,我这个作母亲的申冤无门,夜夜以泪洗面,只好恳请各位义士助我报仇雪恨,不知可否?”众人听罢深受感动,且对县宰苛政早已深恶痛绝,都表示愿意同她起事。是年,吕氏聚众200余人,在海曲起义。周边有不满王莽新朝苛政的百姓,也纷纷赶来加入起义队伍,一时间,起义队伍达数千人。吕氏将各地英雄好汉组织起来,并没有马上起事,而是严明纪律、周密计划,她自称将军,起用能人操练兵马备战。三年后,吕氏自觉万事俱备,便开始率起义军攻打海曲县城,县衙官军被突如其来的起义军杀的措手不及,不足半日便拿下了县城,活捉了县宰,当众问斩,并拿着县宰首级,到儿子坟前祭奠。破县城,杀县宰,吕氏率众起义威名大振,众多义士慕名而来,起义军发展数万人。之后,吕氏率起义军转战崮河流域,与官军激战,屡战屡胜。两年后,吕氏病逝,她的队伍投入赤眉军继续与新朝官军战斗。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吕氏聚众起义之后,全国各地义军四起,就在吕氏去逝三年后,绿林军攻破首都长安,王莽被杀,新朝灭亡。自此,吕母为儿报仇起义的故事,在坊间广为流传,至今,山东日照崮河崖上,还有一座吕母崮。
5、琅琊郡历史变化《瑯琊情》思無邪水韻瑯琊江南情,身臨其境事不明。兩岸翠柳秦淮意,一棹蕩開江北行!癸卯之暮春(臨沂古稱瑯琊郡,沂州府icon,啟陽,開陽)#琅琊郡简介#
6、琅琊郡的由来《瑯琊情》思無邪水韻瑯琊江南情,身臨其境事不明。兩岸翠柳秦淮意,一棹蕩開江北行!癸卯之暮春(臨沂古稱瑯琊郡,沂州府,啟陽,開陽)
7、琅琊郡治所说说琅琊王氏与两条成语。秦末,六国起义,在著名的巨鹿之战中,项羽擒杀秦将王离。秦亡后,王离的两个儿子,逃离咸阳,分头逃亡。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记载:长子王元,逃往山东琅琊郡,形成著名的琅琊王氏;次子王威,逃往山西太原郡,形成著名的太原王氏。西晋名人王戎、王衍,东晋名人王导、王敦、王羲之、王献之,皆出身琅琊王氏。王戎,魏晋名士,竹林七贤之一,234到306,活了七十二岁。王戎生于曹魏年间,从小就很聪明,《世说新语·》记载,王戎幼时,与同伴在路边玩耍,见道旁有结满李子的李树,其他人争相去摘,只有王戎不动声色,别人问他为何如此,他说:“树在道旁而多果实,果实必定是苦的。”验证之后,果然如此。王戎成年后,成为竹林七贤之一,竹林七贤,本是曹魏名人反司马氏而形成的,不过,后来王戎投靠司马昭,飞黄腾达,与竹林诸贤渐行渐远。王戎后来变为中年猥琐男,《世说新语》记载,王戎为人贪婪吝啬,“性好利”,多置园田,聚敛无已,富甲京城;王戎家中有棵很好的李树,王戎欲拿李子去卖,又怕别人得到种子,就事先把李子的果核钻破;王戎之女出嫁时,女婿向王戎借了数万钱,很久没有归还。女儿回来省亲时,王戎神色不悦,直到女婿把钱还清才高兴起来;王戎的侄子要成婚,王戎只送了一件单衣,但心中不爽,百般纠结,侄子完婚后又要了回来。不过,猥琐男夫妻两口子,却也创造出了一个很不错的成语,王戎之妻常以“卿”称呼王戎,晋时,按礼,妇人应以“君”称其夫,“卿”乃是夫对妻的称呼。王戎说:“妇人卿我,于礼为不敬,后勿复尔。”其妻曰:“亲卿爱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谁当卿卿?”王戎听了,也无可奈何。成语“卿卿我我”即出于此。司徒王戎的堂弟王衍,256到311,活了五十四岁,是西晋的玄学清谈领袖,也是清谈误国的罪魁祸首。王衍喜好清谈,担任元城(今河北大名东)县令时,不理政务,专门与人谈论玄理,说出的话,随意改来改去,前后不一,长期如此,被人们讥讽为“口中雌黄”,就是言论随意更改、前后不一致的意思,后来演变为成语“信口雌黄”。西晋末,五胡乱华,311年三月,东海王司马越去世,王衍与众人,抛下皇帝,离开危机四伏的京城洛阳,奉司马越的棺椁,还葬东海国,其实王衍等人,是找了个借口逃出洛阳。四月,王衍所率晋军,被石勒军队追及,击败,王衍等众臣被俘,王衍虽然承认清谈误国,但却劝石勒称帝,摇尾乞怜,石勒见西晋重臣竟是这付嘴脸,气愤地说,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下令将王衍等人活埋了。王戎、王衍、王导、王敦,都是琅琊王氏同一辈的族兄弟,王导、王敦,在晋末大乱中,成功南渡,帮助晋元帝建立了东晋,权势很大,形成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王导、王敦的侄子王羲之,及其子王献之,都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王羲之,303到361,活了五十七岁,他青年时,以门荫入仕,历任秘书郎、会稽太守,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353年,撰写《兰亭序》,成为“天下第一行书”。355年,称病弃官,迁居于绍兴,361年去世。在历史上,王羲之被称为书圣。琅琊王氏,自侯景之乱以后,渐渐衰落。
8、琅琊郡范围王微(414年-453年),字景玄,琅琊郡临沂县(今山东临沂)人,南朝宋画家、诗人。生于晋安帝义熙十年,卒于宋文帝元嘉三十年,年三十九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