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被杀其实早有先兆:职位低微时上书言事,被高宗严厉斥责,并被罢免官职。一、岳飞罢官金军第三次南下,高宗第三次南逃后。1127年,身为下级军官“武翼郎”(相当于少校)的岳飞(25岁),向高宗上书数千言,表达收复故土之志,指责大臣奉承高宗南逃。后岳飞被高宗严厉斥责,被革除军职、军籍,逐出军营。二、岳飞之死后来岳飞不是功勋卓著吗?是的,但是随着地位的大幅提高,岳飞主战、言事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更是深深惹恼了高宗、秦桧!由于岳飞功劳过大,隐忍不发而已,不过后还是处死了岳飞!岳飞终究还只是个热血青年,如何晓得政治上的盘根错节。高宗需要的只是听话的将领,并不需要可能威胁到其统治的将领!
2、岳飞被杀指哪件事件岳飞为何被杀,秦桧是个混混打手,真正下命令要杀岳飞的是赵构,死心眼的愚忠的岳飞一心要救出宋徽宗两父子,他一个武将不懂政治的残酷,他不曾想过救回以后谁来当大宋朝皇帝,北宋南宋有三个人都是大宋皇帝人选。所以岳飞被杀是因为皇位的争夺,金兀术只是他的对手。仇人是谁自己学学大宋历史。
3、岳飞被杀的历史背景岳侯之坐死,乃以自言与太祖俱以三十岁为节度使,以为指斥乘舆,情理切害;及握兵之日,受庚牌不即出师者凡十三次,以为抗拒诏命。初不究“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之义。又云:“岳云与张宪书,通谋为乱。”所供虽尝移缄,既不曾达,继复焚如,亦不知其词云何,且与元首状了无干涉。锻炼虽极,而不得实情,的见诬罔,孰所为据,而遽皆处极典,览之拂膺!傥非后来诏书湔洗追褒,则没地衔冤于无穷。这三条罪名,这位史学家认为,后一条属于诬告。但是前两条,又情理切害。
4、岳飞被杀哪一年大家都知道,秦桧作恶多端,尤其是联手高宗害死岳飞,为世间有良知者所恨。那么,在当时,就没有人想办法弄死秦桧吗?当然有,这个人有点名不见经传,他叫施全。据岳飞庙志记载,在岳飞死后的第9年,也就是公元1150年 正月的一天,时任殿司军士的施全,在秦桧的一次上朝途中,埋伏于临安御街的众安桥下,准备行刺。殿前司相当临安的宿卫禁军,负责京师的安全,负责皇帝贴身护卫的叫皇城司。也就是说,施全当时还只是京城禁卫军的一个下级军官。令人遗憾的是,由于秦桧做贼心虚,平时也比较注意自身安全防卫,从桥下冲出的施全,只是斩断了秦桧所乘轿子的一根立柱,未能如愿得手,反而被抓。为解心头之恨,也为挖出更多的对手,秦桧来到大理寺亲自审问施全。他追究施全的同d,没想到,45岁的施全破口大骂:举国都视金人为寇仇,但只有你想做他们的努力,人人都恨不得要你的命,我来替天行道,还需要什么人指使吗?!秦桧恼羞成怒,将施全处以磔刑。磔刑是古代一种极刑,也就是五马分尸。关于英雄施全,还有一种说法与上述稍有不同,说施全行刺的地点在望仙桥,而不是《岳飞庙志》里面记载的众安桥。除了具体地点,其他大体一致。再一种说法,就是来自于小说《说岳全传》,说施全是东平人士,岳飞的结义兄弟,曾与吉青等落草为寇,后被岳飞比武归来收为兄弟。他武艺不算特别高强,但十分忠诚勇敢。待到岳飞被害后,施全来到临安,埋伏在众安桥下,伺机刺杀秦桧,结果失败被杀。反正,不管怎么说,施全确有其人。在软弱的南宋,也的确出现过他行刺秦桧的壮举。据史载,自从施全刺杀事件后,秦桧每次外出时,都要用50个左右手持持长矛的兵士护卫。可见,英雄虽壮志未酬,但对于秦桧而言,也算是一次严重的警告与痛击。后人为纪念施全的义举,在杭州十五奎巷施将军庙,供奉忠心耿耿的施全。十五奎巷也就是杭州的竹竿巷。无独有偶,在岳飞的老家汤阴,岳飞庙山门对面,也建有一座施全祠,祠前也跪着陷害岳飞的5大元凶:秦桧、秦桧的妻子王氏和帮凶张俊、万俟卨(mò qí xiè)、王俊。按说,还应该加上宋高宗。可惜的是,到了1992年,杭州市拓建庆春路,将残存的施全彻底拆除了。所谓刺客,本来是指那些以突袭手段攻击特定对象,常常被表现为暗杀,很容易被人们诟病。但是,司马迁的《史记》曾经专门为刺客作传,记载并歌颂了5位著名刺客。并且他还说:从曹沫到荆轲五个人,他们的侠义之举有的成功,有的不成功,但他们的志向都清楚明朗,没有违背自己的良心,名声流传后代,这难道是虚妄的吗?!如果施全能够提前到汉代,而太史公生在他的后面,也许《刺客列传》里,一定会再增加一个人。下图中五座跪像后面,高举宝剑怒目圆睁者,就是施全。
5、岳飞被杀时间表南宋绍兴十一年,岳飞被冤杀于杭州。对于岳飞被杀的原因,有一种主流观点认为是主和派领袖秦桧奸人使诈,冤枉了岳飞,终导致了他的悲剧。但是,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呢?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岳飞遭冤杀的原因。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个事实:赵构杀害岳飞并不是为了和谈做准备。相反,赵构的目的是收回兵权,去除各种“家军”。而和谈只是去除家军的先决条件。道理很简单,只有来自敌国的军事压力大大减弱,赵构才敢出手解决家军问题。因此,收兵权才是赵构的目的,和谈只是过渡手段。其次,我们需要看到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岳飞与赵构有一个根本的理念不同。两个人的理想都是“还我河山”,但岳飞的“还我河山”指的是恢复北宋的版图,是一个真实的河山。而赵构的“还我河山”指的是行政收归朝廷所有,自己可以行使皇帝的权力。正是这种理念上的不同,也造成了岳飞的悲剧。再次,我们需要看到历史背景下的一些现实问题。在当时,宋高宗赵构希望将兵权收归朝廷所有,并且解决各种“家军”的问题。而岳飞所率领的“武林军”就是其中大的障碍之一。因此,在赵构看来,杀害岳飞可以达到自己的目的。后,我们需要看到一个更加微妙的问题:岳飞与赵构之间存在着一种权力斗争。在1139年郾城大捷中,岳飞以少胜多,给金军以重创。正当这位英雄希望乘胜追击、扩大战果之际,赵构却用十多道金牌将其召回。这说明,在某种程度上,赵构并不希望岳飞在战争中获得太多胜利。综上所述,岳飞遭冤杀并非单纯地由于秦桧等人奸计所致。相反,在历史背景下、权力斗争中、理念差异中等多重因素作用下,导致了这位英雄悲剧性地离世。我们应该客观地看待历史,并从中汲取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