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时期对唐代造纸业的继承和发展唐代时期的造纸业造纸业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自西汉时就产生了早的纸,经东汉蔡伦的改进,使纸的生产逐渐规模化。到唐代,造纸逐渐发展成为古代社会一个主要的手工业生产部门。《唐六典》就记载:唐少府监下属右尚署职掌“凡刀剑、斧钺、甲胄、纸笔、茵席、履舄之物,靡不毕供。”唐代官府中不同的公文所用纸张也是不同的。《云仙杂记》记载:贞观时,唐太宗诏令“用麻纸写敕诏”,高宗时又以“白纸多虫蛀”为由,下诏“尚书省颁下州县,并用黄纸”。唐代纸的种类也很多,常见的有白纸、黄麻纸、藤纸、茧纸等。唐初书法家欧阳询之子欧阳通“纸必坚紧白滑者方书之。”李肇《唐国史补》也记载:“纸则有越之剡藤苔笺,蜀之麻面、屑末、滑石、金花、长麻、鱼子、十色笺,扬之六合笺,韶之竹笺,蒲之白蒲、重抄,临川之滑薄。又,宋亳间有织成界道绢素,谓之乌丝栏、朱丝栏,又有茧纸。”由此可见,唐代纸张产地主要在杭、越、衢、婺、宣、歙、池、江、衡、均、蒲、扬、韶、抚、宋、亳、邢、潭、浔、罗等州,多数都分布在江南地区,这与造纸原料及水质有密切的关系。舒元舆《悲剡溪古藤文》记载剡溪藤纸的生产过程时,云:“剡淡上绵四五百里,多古藤……溪中多纸工,刀斧斩伐无时,擘剥皮肌,以给其业。……异日过数十百郡,洎东雒西雍,历见言书文者,皆以剡纸相夸。”武周时,杜暹任婺州参军,秩满将归,当地吏民“以纸万余张以赠之”,可见当地造纸业产量之大。段成式在九江造“云蓝纸”,赠给温庭箱。北方地区造纸地区相对较少。永徽时,定州僧修德打算写《华严经》,“先以沈香渍水种楮树,俟其拱,取之造纸。”安史之乱期间,回纥军队助唐军收复洛阳,大肆掠夺纵火,导致“比屋荡尽,士民皆衣纸”,这也说明当地造纸规模颇大。此外,唐代造纸业也创造出许多彩纸,如薛涛笑、金花牋"、彩牋12、鱼牋、花牋13。这些笺纸,制作精巧,颜色、花纹鲜丽,在我国造纸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历代均有仿制。五代十国时期的继承和发展至五代时,造纸业的分布及生产水平较唐代有了更大的发展。在产地上增加了不少州郡,在产品上则造出不少新纸品。这一时期的北方造纸业变化不大。南唐所产著名的纸是澄心堂进,澄心堂本为金陵南唐宫廷内苑中的一处殿宇,造纸作坊即在澄心堂附近,故称其所造之纸为“澄心堂纸”,为后主李煜所爱,与李廷珪墨、龙尾研,三者号称“为天下冠,当时贵之”。《文房四谱》记载:南唐“常较举人毕发榜日,给会府纸一张,可长二丈,阔一丈,厚如缯帛数重,令书合格人姓名。”能造出这样宽大的纸张,也说明了当时造纸技术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临川是南唐时的另一处造纸地。陶谷《清异录》记载:“先君子蓄纸百幅,长如一匹絹,光紧厚白,谓之‘衝阳白’。”临川指临川郡,治所在今江西临川市,五代时称抚州,这种纸很可能是五代时期临川所造的新产品,号称“临川白”;又载有:舒雅有才华,甚得南唐韩熙载之欢心,一日,他的一奇特的海螺“用滑纸,以简献于熙载。”这里的“滑纸”当是唐代“临川之滑薄”,由此可见直到五代时,临川仍在继续生产纸。南唐与北宋交战时,有民众自发拒敌,“以纸为甲,农器为兵者”,因号称“白甲军”。南唐造纸业之所以发达,与南唐政权的重视有关,一方面设置专门的机构“纸务”管理造纸,另一方面积极引进先进制造技术。《后山谈丛》记载:南唐曾于饶州置墨务,歙州置砚务,扬州置纸务等专门机构,“各有官,岁贡有数”,并派人前往海东寻求墨工,往西蜀求纸工,中主李璟喜好使用蜀纸,“既得蜀工,使行境内,而六合之水与蜀同。”此外,还有学士牋,以百韵牋好,因其幅长比平常纸张宽三分之二,可写百韵诗而得名。这种宽长幅纸的生产,在技术上肯定难度要大得多。吴越也是当时南方地区的造纸中心之一。《天中记》载:“温州作蠲纸,洁白紧滑,大略类高丽纸。东南出纸处多,此当为第一”,“蠲纸”是因为吴越钱氏时,制造进贡此纸之人可以蠲免其赋役,故号“蠲纸”气五代十国时期的造纸业。笔者观点自唐代以来造纸业就发达,五代时期又有新的发展,无论从产地分布看,还是从新产品的制造看,都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参考文献1《全唐文》。2《旧唐书》。3《文房四谱》卷四《纸谱三》,清十万卷楼丛书本。#李肇简介#
2、李肇同主要成就中国十大名酒排行榜,你家乡的酒上榜了么?酒渗透于整个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从文学艺术创作、文化娱乐到饮食烹饪、养生保健等各方面在中国人生活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 在中国,酒经常被当做一种工具。酒在中国人眼里更多的是当作一种交际的工具,俗话说无酒不成席。下面来介绍一下中国的十大名酒。TOP10 古井贡酒魏王曹操在东汉末年曾向汉献帝上表献过该县已故县令家传的“九酿春酒法”。明代万历年间,当地的美酒又曾贡献皇帝,因而就有了“古井贡酒”一美称。“色清如水晶,香纯如幽兰,入口甘美醇和,回味经久不息”说的就是古井贡酒!TOP9 西凤酒西凤酒古称秦酒、柳林酒,是产于凤酒之乡的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柳林镇的地方传统名酒,为中国四大名酒之一。此酒在唐代即以“醇香典雅、甘润挺爽、诸味协调、尾净悠长”列为珍品。苏轼任职凤翔时,酷爱此酒,曾用“花开酒美曷不醉,来看南山冷翠微”的佳句来盛赞西凤美酒。TOP8 洋河大曲据《中国实业志•江苏省》说:“江北之白酒,向以产于泗阳之洋河镇者著名,国人所谓‘洋河大曲’者,即此种白酒也。据传,洋河大曲在唐代就已享盛名,尚可考证的历史已有四百多年,明朝时已闻名遐迩。产于江苏省宿迁市中国江苏洋河酒厂股份有限公司,用当地“美人泉”的水酿制而成,诗人称赞“洋河美人泉,佳酿醉神州”。TOP7 剑南春剑南春产于四川省绵竹县。其前身当推唐代名酒剑南烧春。唐宪宗后期李肇在《唐国史补》中,就将剑南之烧春列入当时天下的十三种名酒之中。剑南春酒问世后,质量不断提高,1979年第三次全国评酒会上,被评为国家名酒。TOP6 山西汾酒汾酒,中国传统名酒,属于清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因产于山西省汾阳市杏花村,又称“杏花村酒”汾牌二锅头。以工艺精湛,源远流长,素以入口绵、落口甜、饮后余香、回味悠长特色而著称,在国内外消费者中享有较高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TOP5 董酒董酒在1979年后都被评为国家名酒,董酒的香型既不同于浓香型,也不同于酱香型,而属于其它香型。而其生产工艺和配方在当今世界上,在蒸馏酒行业中独树一帜,被国家部门永久列为“国宝”。这样的酒,你喝过么?TOP4 泸州老窖泸州老窖是中国古老的四大名酒之一,被誉为“浓香鼻祖,酒中泰斗”,泸州老窖窖池于1996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我国白酒行业的全国重点保护文物,誉为“国宝窖池”。它是经国宝窖池精心酿制而成,是当今好的浓香型白酒TOP3 双沟大曲双沟被誉为中国酒源头,坐落在淮河与洪泽湖环抱的千年古镇——双沟镇。双沟大曲以“色清透明、香气浓郁、风味纯正、入口绵甜、酒体醇厚、尾净余长”等特点著称。是名扬天下的江淮派(苏、鲁、皖、豫)浓香型白酒的卓越代表。TOP2 五粮液天下三千年,五粮成玉液。五粮液酒是浓香型大曲酒的典型代表,它集天、地、人之灵气,采用传统工艺,精选优质高梁、糯米、大米、小麦和玉米五种粮食酿制而成。入口甘美、入喉净爽、各味谐调、恰到好处,是当今酒类产品中出类拔萃的精品。TOP1 飞天茅台茅台酒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从公元前135年汉武帝“甘美之”的褒奖到1704年后清代大儒郑珍“酒冠黔人国”的赞誉。茅台酒系以优质高梁为原料,用小麦制成高温曲,而用曲量多于原料。这是茅台酒风格独特、品质优异的重要原因。有诗:“金陵重逢饮茅台,长征洗脚来。深谢诗章传韵事,雪压江南饮一杯。
3、李肇政协这位唐代“田英章”,为三藏法师写下一帖楷书,成为御用书法家!如今书坛,以“二田”为首的“田楷”评价尚未盖棺定论,人们也会乐此不疲地继续争论。在唐代倒是有一位书法家,可以称之为曾经的“田英章”,在再世时,人们对他的评价也是呈现出来极端的两极分化,这位书法家就是徐浩。徐浩(703年—782年),在他之前,书坛尚以“瘦硬”为美,而徐浩却在学习先贤的基础上,一反常态,追求宽博丰腴的书法姿态。唐代文学家李肇就曾经在《国史补》当中说:“怀素工瘦,张长史草工肥。瘦硬易作,肥劲难工”,对徐浩的“肥阔体”楷书表示理解和欣赏。当然,也有书法家评价他的楷书“故多精熟,无有意趣”。与今天的人们评价“田楷”毫无趣味可言如出一辙。如今一千余年过去,人们对于徐浩楷书的评价已经盖棺定论,认为他是唐代书风变化里程碑式的人物,代表着唐代书法由瘦硬走向肥劲的审美思想的嬗变。其实对于有识之士来说,徐浩的成就根本不需要时间来验证。唐朝是一个极其推崇和重视书法创作的年代,也是一个极其包容的时代,书法家的成长拥有得天独厚的社会环境。徐浩在世时,就已经是御用书法家,皇帝的众多诰册都是出于徐浩之手。徐浩擅长八分、行书、草书,由以楷书为善。他有一件楷书碑刻,作于他去世的前一年,也就是八十岁的时候,书法极为精熟的时期,也是他为著名的代表作,这件作品就是他的《不空和尚碑》。此碑刻是为了纪念唐代时印度的不空三藏法师所作,虽然作于晚年,但其中丝毫没有颓唐之气。作为朝廷敕令所作的楷书碑刻,这件作品的篆刻者代表的也是当时的水平,所以这件作品,可以说中唐时的书法风尚好的见证。徐浩虽然一改楷书瘦硬的体例,但是从这件《不空和尚碑》当中,我们仍然可以看出他对“二王”的继承,在肥阔的结体当中仍然带有魏晋的清韵气息,这一点是不容易的。除此之外,他将行书和隶书的笔意融入到了楷书之中,结字庄重,点画沉着稳健,使得自己的文字在宽博之外带有灵动自然和古雅庄重之气,这种气息也是繁盛典雅的盛唐风气的好代表。这帖《不空和尚碑》是徐浩“人书俱老”的巅峰之作,也是大唐典雅大气典雅审美的代名词,可医书法俗媚之病。可惜这帖楷书鲜有拓本传世,只有一件保存极为完好的宋拓孤本。我们将其进行了1:1超高清的复刻,期待您的喜欢。#李肇简介#
4、李肇访谈浅析“尚”与“论”的含义“尚”这一藏语称呼一般是在谈及“舅甥”关系的语境下被提及。围绕着婚姻关系衍生的几种对应关系,相对于“dBon”所含有的“外甥”、“女婿”和“娶妻方”这三种含义,“尚”则有着“舅舅”、“岳父”和“嫁女方”三种相应含义。在古藏语文献中,作为一种指示其社会地位的称号,“尚”与“论”常作为人物署名或对其称呼的一部分一同出现在高级官员或其他重要历史人物的姓名之前或姓与名之间,以表明其特定身份。现存文献中,这两种称呼在吐蕃时期早出现于接受佛教为官方宗教的赞普赤松德赞时期。具体而言,这两大称号早一道面世的情形出现于公元779年出现于桑耶寺兴佛证盟的与盟官员的署名单中。在非藏语文献中,早对“尚”和“论”的含义进行解释的当数唐代的李肇。他在《国史补》中言及:“吐蕃俗不言本姓,但王族则曰‘论’,宦族则曰‘尚’”。这一解释因被司马光辑录引用而被记录在其著《资治通鉴考异》中。西文文献中,英国学者瓦德尔早着手研究了尚的含义。他在《拉萨的碑铭》一文中认为,尚论所指的应是吐蕃时期以赞普舅父身份担任高级官职的舅臣。但劳佛尔在《西藏的鸟卜》一文中提出不同看法,认为,“尚”这一称呼应该是音译自唐代的高级官名“尚书”的“尚”,因此该称呼并不隐含与赞普存在亲属关系这一含义。双方的学术争论随后引发多名学者的持续、热烈争论。英国学者托玛斯、中国学者韩儒林、意大利学者图齐、法国学者戴密微、匈牙利学者罗那塔斯、美国学者李方桂、日本学者佐藤长、英国学者理查德逊和日本学者山口瑞凤等先后对此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终,学界达成共识,认定:尚为对出身后族者之称呼,指吐蕃时期的没卢氏、琛氏、纳囊氏和蔡邦氏四族,论为出身于非后族之贵族之称呼。尚、论并提之时乃对尚、论两大群体之统称。尚论是一种称号,非实职,仅表明其贵族身份,不表示其实际职位。早期相关研究中,以佐藤长的研究成果较富系统性和代表性。他在其著《西藏古代史研究》中特辟专章《尚、论与尚论》探讨相关问题2。他主张,尚为对吐蕃王室外戚的称号,“论”本身原为咨询之意,引申为官臣之意。他进一步分析指出,“论”原为与吐蕃王室内部成员或与吐蕃王室有关联之成员,不得与悉补野王族通婚,却因与吐蕃王族之关系得以被咨询意见,而获发言权,并获官职而被称为论。佐藤长认为,尚为与吐蕃王室通婚之氏族之称,以外戚而取得发言权。尚和论两大群体因不同的背景,而各以尚、论身份来其自身发言权并得到官位。因此,尚论几乎与官吏为同意词,尚论由此被用作对吐蕃职官之总称。相对以上早期研究,山口瑞凤的研究较为晚出。在总结以上诸家研究成果的同时,他对前人研究也作了诸多批评,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以属卢氏家族与悉补野王族多次通婚其成员却被称为“论”这一事实为例,批评佐藤长的观点,认为,“论”并非为与王族悉补野(氏同血缘家族支系的称呼。对于尚的含义,他同样以此例指出,并非每一与悉补野王室联姻家族都被授予“尚”的尊号,“尚”号只授予为赞普诞下继承人的王妃之家族,也就是说,只有赞普母族的后裔才能成为尚。换言之,如果王妃所生之子此后未能成为赞普王储继承其位,而只是赞普(王储)的异母兄弟,则该赞蒙之家族无法获得尚号。他还强调,当一赞普执政时,尚号并不是授予在位赞普自身的外戚,而是授予赞普外戚(母舅)的后代。在此基础上,山口瑞凤分析尚论一词,指出,尚论是指具有“尚”和“论”这两种资格的人,表明该名号的拥有者(或因为外戚而得任官,或因身为旧臣及其后裔而得任官)具有高级官员身份。但是,尚论只是一种身份标志,其本身却并非官号。他还指出“Zhangblon”和“Zhanglon”的区别,而这一点常为他之前的藏学家所混淆5。对此,理查德逊认为,“Zhangblon”指高级官员。实际上,作为吐蕃官僚群体的统称,整体而言,除在个别文献中,前一形式“ZhangBlon”在古藏文文献中出现的次数较少。参考文献G. Tucci, The Tombs of the Tibetan Kings. Roma,1950;山口瑞凤:《吐蕃王国成历史研究》,岩波书店,1984年。佐藤长:《吐蕃古代史研究》,岩波书店,1959年。山口瑞凤:《吐蕃王国成历史研究》,岩波书店,1984年。
5、李肇中简介【囊家】纪晓岚先生自述——招众聚赌的头子,古时候叫做囊家,在李肇的《国史补》里有记载,可见唐代已经有这类人了。至于收养妓女,晚上供人取乐,分取她们所得的钱,在明代以前还没有这种事。因为那时家里有家妓、官府设官妓的缘故。教坊废除之后,这种风气就开始盛行,成了恶霸流氓谋利的来源,成了笨汉痴人的陷阱。法律上虽然明令禁止,但始终不能挖断这种事情的根子。不过,利字旁边是一把刀,贪财的人后还是害了自己。我曾见到做这个行业酌人,烟花女子就在自己家庭,于是他的子孙受到诱惑,不能像阮籍醉眠一样无所沾染。他的两个儿子都生了性病,传染全家,病势严重拖延,终于断绝了后嗣。这家人死后就像古时楚国若敖氏的鬼一样,没有后代祭祀,只好挨饿了。(故事来自《阅微草堂笔记》)
6、李肇照片疫情防控的需要,今天的早餐店都是不能堂食。堂食不知不觉中成了疫情严重程度的风向标。堂食本指唐时政事堂的公膳。据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载,每朝会罢,宰相百僚会食都堂,故名。泛指公署膳食。其实,普通老百姓有食能食即好。在哪食岂重要哉。
7、李肇星个人简介据说,唐代有名茶50余种(见陆羽《茶经》、李肇《唐国史补》、杨晔《膳夫经》等)。唐代时,茶叶开始风靡天下,出现了不少茶叶专著,因此总结茶中名品也成为了一些人的兴趣。其中,以茶圣陆羽的《茶经》早,但《茶经》中提到的名茶品种不多,李肇的《唐国史补》中就比较详细了,大约列举了名茶21种。其中,产自剑南道的【蒙顶石花茶】,几乎是茶界公认的天下第一,品质,而享有“天下第一贡”盛誉的【顾渚山紫笋茶】,则只能屈居次席了。而杨晔生活的时代,比陆羽等人晚一些,《膳夫经》成书也比前者晚了30年,所以书中的名茶种类更多——唐代饮茶风气日盛,茶叶品种逐渐增多,是发展的趋势。杨晔将名茶分为两类:一类是产量高大众化的名茶;一类是产量少质量精的名茶。产量高的茶有两种比较著名,一种是【新安茶】,这是四川茶,产量颇高,影响力很大,“自谷雨以后,岁取数百斤”,南北畅销,成为普通人也能喝得起的茶;另一种是【浮梁茶】,这个产量更高,是百姓喜爱的茶品,白居易曾在《琵琶行》中写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可见浮梁几乎是茶产业的代名词。除此之外,各地茶叶,也都有自己的“销售区”,只不过影响力没有这两种大罢了。质量精的茶,则当属一直很珍贵的【蒙顶茶】,据说元和之前,捆在一起的五匹帛居然换不了一斤先春蒙顶,可见其珍贵之极。蒙顶茶中,又有【鹰嘴芽茶、白茶】等,就更为珍贵了,一般人是根本喝不到的。蒙顶之下,又有【湖州顾渚茶】和【湖南紫笋茶】,品质优异,乃是贡茶。